大家有沒覺得時間過得好快?
記得兩個月前我還在焦慮,該如何安頓娃度過一個漫長而充實的假期,如今就快熬出頭了,想想還有一周神獸就要歸山,內心喜悅無法用言語形容,話說9月1號要不要喝杯紅酒慶祝一下?哈哈!
不過,開學又有開學的煩惱,一開學課業壓力就來了,用群裡媽媽們的話說,假期掩蓋的各大痛點即將暴露無遺,專注力啊時間管理啊等等。
尤其是馬上就要讀小學的寶爸寶媽們,最焦慮。
不瞞你們說,最近這幾個月,千媽儼然成了「幼小銜接諮詢員」,大家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問得最多的就是「專注力」。
看來,娃上課分神,做作業不專心,是爸媽們最為擔心的。
索性,咱們就來聊聊「專注力」這個老話題吧。
其實之前千媽分享過很多專注力有關的文章:
理論掰過,方法也掰過,都不新鮮。
今天更想給大家分享一段經歷,關於一個懷疑多動症的孩子變專注的故事。
它在我心裡藏了很久。
每當有家長問我:「千媽,我孩子老是坐不住,老師說他愛走神,怎麼辦?」,我就會想起這個故事。
它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案例,但我總覺得,這簡單平常中倒是蘊藏了個教養秘訣,至於是什麼秘訣,聽完你就明白了。:)
我家隔壁住著一個6歲男娃的媽媽。
很熱心也很愛聊天,聽說我在做教育,就經常和我倒苦水,吐槽自家兒子。
她口中的男孩洋洋(化名),是個連五分鐘都坐不住的皮猴子。
安安靜靜看書?不存在的。思維練習冊,她們家早囤了,但是娃不做啊,大人按肩膀都坐不住。
無奈之下報了個幼小銜接班,才上一天課,老師就找來夫妻倆「告狀」:
「這孩子上課老走神,小動作太多了,要麼東張西望要麼玩橡皮,一塊好端端的橡皮愣是被他畫出了斑馬紋。」
娃的橡皮裡,藏著一個未知世界,哈哈!請大家對號入座
這樣下去,小學適應起來怕是很困難哦,畢竟聽課寫作業,哪樣都得靠專注力。
洋洋媽媽苦不堪言,甚至懷疑兒子有多動症,帶到醫院檢查過兩次,可醫生又說沒問題。
聽她說完,我也很好奇。
好動的孩子我見過,在繪本館講故事,頭幾次來讀書的孩子,大多都坐不住,到處跑,但慢慢就能被故事吸引,見身邊人安靜,自己也會受影響。
像洋洋這樣完全靜不下來的很少見。
於是我提議找個機會見見洋洋,洋洋媽媽同意了。
(圖片來源於繪本插畫)
02
初次見面,如媽媽所言,洋洋的確很淘氣。
來我家十分鐘,就沒見他停下來過,不是抓抓這個,就是摸摸那個。
我試著跟他聊天,問了個俗套的問題:「洋洋,你長大後想幹什麼呀?」
洋洋毫不猶豫地說:「當警察!」
「是因為覺得警察很威風嗎?」我笑著問。
「是啊,警察可以抓壞人,很厲害!」洋洋大聲說。
我突然就想到家裡有本神仙繪本,名字叫《真相只有一個》,法國亞馬遜的霸榜圖書,也是千尋超愛看的。
「那洋洋警官,阿姨這裡有本破案的故事書,你想不想聽,要不要和我一起去抓壞人?」我搖了搖手裡的書。
沒想到洋洋很感興趣,欣然同意。
我們就這麼開啟了「偵探之旅」。
這套法國「破案書」很好玩,每張書頁都可以沿虛線對摺,打開和對摺分別顯示兩種場景的犯罪現場。折起來是案發現象的外部場景,打開折頁顯示的是內部場景。
頁面側邊有關於受害人、證人、嫌疑犯的詳細介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辭,你得根據這些人的說法和案發現場的蛛絲馬跡來判斷,誰是真正的兇手。
書裡也有答案。
不過,洋洋很「鄙視」看答案的行為,覺得警察是要靠自己本事破案滴。
我樂得充當「小學生」,時不時跟他討教:
「怎麼辦,小警官,線索好像又斷啦?!」
洋洋呢,不厭其煩地念證詞,琢磨人物,對比案發現場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每個細節都不放過。
看他那認真的樣,誰能想到這就是媽媽老師口中五分鐘都坐不住的皮猴子?
我們就這麼玩了大半小時,直到洋洋媽媽來接他回家吃晚飯,他還捨不得走,吵著鬧著要繼續當「警察」。
第二天晚上,洋洋又來我們家玩「偵探遊戲」了。
我指著頭也不抬的洋洋,開玩笑地跟洋洋媽媽說:「瞧你家兒子,專注力多好。」
洋洋媽媽心裡樂,嘴上還是說:「那是他有興趣,換成上課做作業,多半還是要分心。」
哈哈,這句話我真的好熟悉,因為太多媽媽跟我講過。
孩子看電視也專注啊,一學習就歇菜。
大家注意,這是有區別的哦。
看電視是被動接受,這不是專注,是孩子被電視情節黏住。
像洋洋這種邊讀書邊思考,主動探索,不是專注是什麼?
只不過,我們還需要幫孩子做個意識上的轉換。
於是,我對洋洋說:
洋洋,阿姨覺得你好了不起,這套書真的很難,很多小朋友都破不了案。
洋洋得意地說:
我不覺得難啊。
我又說:
而且洋洋你專注力太強了,阿姨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都沒法做到一動不動幾個小時認認真真看本書。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洋洋搖搖頭。
我說:
這說明洋洋只要想認真做好一件事,就一定可以定下心來做好。
破案的時候你是警察,你的任務就是找到真相抓住壞人。那上學的時候,你的任務就是好好聽課,抓住老師講課的線索,要是你能在回家後把課堂上找到的線索講給媽媽聽,就更厲害了。至於作業,也是小意思啊,你看這道數學題,是不是像個謎,我們來試試解開它,看看機關在哪裡......
洋洋聽得津津有味,我呢趁機陪他做完了思維練習冊裡的三頁題。
然後我說:
洋洋你看,我們專心做題,很快就能搞定,剩下就是你自己的自由玩耍時間,是不是比磨洋工更划算?
洋洋嘴上不說,但從表情我能看出,他找到了一些信心。:)
別小看這樣的陪伴,如果你能從孩子興趣點切入,先讓他每天坐在桌子前五分鐘,幹成一件需要主動思考的事情,然後十分鐘,二十分鐘,到小學達成30分鐘基本就沒啥問題!
當然,洋洋不可能因為一本書就徹底變專注,他依然會有走神分心的時候。
但這是個非常好的開端,因為洋洋媽媽嘗到甜頭後,就開始有意識地陪洋洋在某段時間專心做一件事,有時是閱讀,有時是桌遊,有時是學習。
一段時間後,洋洋媽媽告訴我:
很久沒和兒子這樣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了,感覺我陪他的時間越多,他專注的時候也越多。前幾天洋洋自個在書房練了20分鐘字,擱牛娃家可能不算什麼,但千媽你不知道,我真是高興得要死,至少不用太擔心他小學學習了。
我好開心,為洋洋開心,為洋洋媽媽開心。
可我也在心裡想,為什麼要那麼晚才開始呢?
其實,很多重要的習慣,真是越早培養越好,比如專注力,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不要指望孩子天生就有很強的專注力,尤其是在學習上。
瞬間進入「心流」狀態的天才兒童是少數,對大多數普娃來說,專注是種習得的能力。
這種能力怎麼培養?兩個關鍵點:
趁早!用心!
我印象裡,千尋的專注力全靠早期大量親子閱讀。
從上幼兒園,每天放學我們都有固定的親子閱讀時間,剛開始讀一會就跑開玩去了,我就耐著性子陪她磨,也會專門找像《真相只有一個》這種容易讓孩子沉浸下去的書,慢慢閱讀時間就長了。
後來我們又加入了精讀、討論,都是非常專注地在一段時間裡積極動腦,千尋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她的專注力閾值在悄然提高。
久而久之,這種集中注意力思考的能力就變成了習慣。
單獨相處還不覺得,有次帶幾個娃去博物館看沙林動物展,我就發現:同行好幾個娃看過一遍就沒興趣了,不耐煩地催我換地兒,千尋看了一遍又一遍,還饒有興致地聽解說,提問題。
這份靜氣和她閱讀討論時一模一樣。
進小學後,專注力延續到了學習上。
每天課堂筆記,複習預習,安排得妥妥帖帖,也不愛拖作業。
究其原因,沒什麼神奇外力,也不是她天生專注力好,而是長期習得的能力已成型,不會覺得一段時間堅持做一件事痛苦,自然比別人更耐得住性子,更容易進入狀態。
說這麼多,就是想借這個故事告訴爸媽們:
對普娃來說,專注是種習慣,只要不違背生長規律,越早培養越好。
怎麼培養?用心陪伴是道,適當方法是術。
關於「術」,千媽之前寫過很多了,你可以在舊文中找到:
●《孩子上課走神,做事總分心?從腦科學角度,揭示專注力的秘密》
●《從走神到專注,改善孩子注意力,這兩個小方法很有效!》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這三種遊戲越早玩越好》
比「術」更重要的是「道」,父母用心才是王道。
怎麼用心?
就像前面故事裡那樣,我們不能只責怪孩子坐不住,而是要儘早動起來,找機會多陪他在一段時間裡完成一件事。
以千媽的經驗看,學齡前孩子最容易心無旁騖做成的事,也是家長最易實操的事就是閱讀。
而且,閱讀也是與學習共通性最強的,因為讀繪本是讀,讀課本也是讀。
學齡後,初入小學時還得多輔導孩子作業,的確,作業是娃自己的事,但現實是,剛開始那段不好走的路你得陪他先走過去。
只有先養成專注的習慣,孩子才會逐漸發展出自律。
說白了,內核都是時間成本。
就像電影《如父如子》裡老父親教育兒子說的:
別聽那些人講什麼捷徑、訣竅! 要花時間,對孩子就是要花時間。
所以,回到咱們前面那個問題,這簡單平常的故事裡蘊含了個什麼教養秘訣呢?
真相只有一個:用心!
千媽絮絮叨:
文章剛寫完,發給團隊小夥伴看看,沒想到,大家最感興趣不是內容本身,而是裡面提到的那本書,office幾個媽媽紛紛表示要買本回去陪娃玩起。(這樓歪的)
不過也提醒了我,看完文章的你,可能也會想多了解些像《真相只有一個》這種能抓住孩子,對專注力培養有奇效的繪本。
這樣的繪本,千媽庫存裡還有很多,篇幅所限沒放出來,畢竟今天是來講故事不是來安利書的,需要的爸媽可以留言給我,如果留言人多,咱們就來一波「專注力好書」資源分享!
另外,耐心看到這裡的朋友,千媽特意為你們準備了小福利~
幼兒心理學家強烈推薦,4種越玩專注力越好的小遊戲list!
簡單好上手且親測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