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會總走神?這樣會錯失表現的機會
小麗是我們部門的一位老員工了,平時工作總是勤勤懇懇,業績表現也還不錯,不過和她同時期來的員工,都已經升職了,只有她還是原地踏步。
原來,小麗有個不好的習慣,每次開會時她都暈暈乎乎的,經常走神分心。有一次,在公司大會上領導問到了小麗部門的一個問題,要小麗進行回答。而小麗剛好正在走神,沒聽到領導的問題,結果答非所問,弄了個大笑話。領導問她這個月的銷售指標完成的怎麼樣,結果她以為領導問的上個月的指標完成,於是她回答說早都完成了,然後還接著說了一大堆克服種種苦難的故事,結果惹得參會者哄堂大笑。
由於小麗開會鬧了個笑話,所以領導認為她很「迷糊」,而且對自己也不尊重,進而導致對她工作的不認可,所以影響了她在此後的漲薪晉級機會。
其實,職場中開會是一個良好的個人展示機會,如果能提出好的建議,則往往能給領導和同事留下深刻印象。這是職場打拼時,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
正因如此,我們就需要了解為什麼開會時容易分神,並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讓自己會議中時刻保持高度專注,抓住每一個個人提升的機會。
二、導致容易走神的3個原因:大腦自動駕駛、蔡氏效應和目標錯誤
在心理學中,專注是指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開會容易走神,實際上是注意力分散,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具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自動駕駛狀態」會導致開會時注意力無法集中
在《高效休息法》一書中,作者指出當我們處在「自動駕駛狀態」下,意識就會飄走,無法專注於當下。
我在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下意識進行的,比如吃飯,走路,包括發呆等。當我們的大腦被這些下意識的活動佔據的時候,我們就會進入自動駕駛狀態,意識就會沒有方向的飄忽不定,導致分心。
例如,在開會的時候,如果有下意識的事情在大腦裡活動,比如想到了早上上班在路上的某件事,則大腦就會不知不覺的進入」自動駕駛狀態「。當意識開始自由行駛時,如果不能不及時脫離「自動駕駛狀態」,注意力就會分散,就不能專注於當下,專心參加會議。
2.「蔡氏效應」會導致大腦總想起沒完成的工作,導致注意力分散
當我們大腦中的工作任務沒有完成時,會產生「蔡氏效應」,導致我們無法集中注意力。
「蔡氏效應」是指,當我們大腦中既定任務沒有完成時,腦子裡就會有個聲音不斷的提醒我們去完成任務,實現目標。
關於「蔡氏效應」,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實驗,比如我們可以隨便選擇一首歌播放給自己聽,然後在中途的時候關掉,那麼這首歌曲就很有可能會時不時地在我們腦海中自動播放。因為大腦會把歌曲未播完這件事,當成是沒有完成的事務,而一直提醒我們去完成,導致我們不能專注於當下的工作。
比如,我們在開會的時候,如果未完成的工作很多,則會由於「蔡氏效應」會時刻提醒我們的這些工作還沒有完成,導致注意力分散,無法集中注意力參會。
3.注意力目標方向不正確,導致注意力分散
在《注意力:專注的科學與訓練》一書中,作者菲利普·拉夏指出,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是一定的,不能兼用,同時放在幾個事情上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心不能二用」。
關於這個觀點,菲利普·拉夏做過一個實驗。他將試驗者分成兩組,讓他們一起參加測驗,一組的任務是從一篇簡短的文章中找錯別字,另一組則只需要讀懂這篇文章的內容就行。參加完測驗後,菲利普拉夏讓第一組試驗者講述文章的意思,對於第二組,則問他們在文章中有沒有發現錯別字。實驗的結果顯示,這兩組都不能完成任務。雖然文章只有短短100字,而且錯別字也很離譜,但是他們將注意力放在一個地方時,另外一個地方便無法兼顧。
我們在開會的時候,如果把注意力的目標放在每一個詞,每一句話上,到最後我們就可能會每個字都雖然聽懂了,但是不知道這個會講的要點是什麼,也就無法進行理解和提出很好的建議了。
我們都清楚專注才能高效完成任務,但如果沒有刻意訓練自己的專注力,就會不可避免會受到「自動駕駛狀態」、「蔡氏效應」和目標方向不正確的原因而導致大腦「開小差」,而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如何通過切實可行的方法,讓注意力出現偏差時適時拉回來,就顯得非常重要。
三、運用「系統思維模型」擺脫「迷糊」標籤,在會議中保持專注和高效
上面提到了在會議中容易走神分心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出這其實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我們要想改變,就需要進行系統的提升和改變。
世界著名的理論生物學創始人貝塔朗菲,率先提出系統思維模型,他指出系統不是獨立元素的簡單集合,而是由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組成的,這樣才能夠實現整體系統的功能和目標。
結合「系統思維模型」,我們可以把「會議中走神分心」作為一個系統,而要想進行改善,我們首先需要打造系統的底層元素,提升專注力控制力水平;其次還需要減少不必要的分心,將專注力連接到會議中;最後,還需要把握會議的目標和方向,實現對「會議中容易走神分心」的系統改善。
貝塔朗菲:系統思維模型
怎麼運用「系統思維模型」呢?具體說來有以下3個步驟:
1.通過正念冥想訓練,提升專注力控制水平——打造系統思維模型的底層元素
在系統思維模型中,貝塔朗菲指出,想要對系統進行改善,首先就要提升系統的底層元素,我們想要保持在會議中專注,首先就需要提升我們的專注力控制水平。
在《專注》一書中,丹尼爾·戈爾曼指出,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視作意識的肌肉,通過鍛鍊來提升對注意力的控制。科學研究表明,當注意力肌肉開始變強健時,我們就對注意力的控制就越強,當注意力再出現"自由駕駛狀態"時,我們則能把注意力拉回當下,擺脫自由駕駛狀態。
那怎麼鍛鍊這種注意力的控制能力呢?我們可以通過正念冥想訓練,來增強這種控制力。
正念冥想訓練,是指通過冥想,來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事情中。它的練習模式是集中注意力—意識到走神—重新轉移注意力到呼吸上的一個循環過程。
具體訓練起來,有下面3個基本步驟。
首先,選擇正確的坐姿,並放鬆身體具體的做法是,坐在椅子上,背部稍微挺直,然後雙手放在大腿上,並讓身體放鬆。並將意識集中在我們自己的身體上,感受與身體與周圍環境的接觸,比如感受屁股和椅子的接觸的感覺,雙手和大腿的接觸的感覺等。
其次,將注意力轉移到呼吸用平時正常的呼吸方法,在呼吸時注意與呼吸相關的感覺,如吸氣時,氣體進入鼻子的感覺,呼氣時腹部和胸部的起伏等,這樣做可以清除我們腦海中的雜念,讓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
最後,出現走神時,重新關注呼吸當第2步的狀態保持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就會走神。這時,只需要重新執行第2步,將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呼吸上,將注意力重新轉移到呼吸上。
通過這種訓練模式「專注-走神-專注」,就是模擬我們走神的訓練,來能提高我們對注意力的掌控,當我們在開會發現走神時,就能隨時將意識拉回來,專注於當下,提升系統思維的底層元素。
2.按照「象限法」定義目標任務,克服「蔡氏效應」——讓專注力和會議保持連接
在系統思維模型的第二層次中,我們需要讓專注力與會議保持連接,減少中斷。
怎麼做呢?我們可以按照「象限法」,來克服「蔡氏效應」,減少在會議中的分心,讓專注力和會議保持連接。
「象限法」是由彼得·費利克斯·格日瓦奇在《Google工作法》一書中提出,他根據工作影響力的大小,以及能學到東西的多少這2個原則,將工作分成了四個象限,如果工作重要的,且能學到多的東西的,就是最重要的,依此類推來決定工作的順序。
第一象限的工作:即當天最重要的工作,指影響力大,且能學到東西的事情,例如開拓新事業的事情;
第二象限的工作:能學到的東西多,影響力較小的工作,如學習職責範圍之外的知識;
第三象限的工作:影響力較大,學到的東西較少的工作,如日常不急的業務工作;
第四象限的工作:影響力和學習均少的工作,如日常的無用功作業。
例如,小麗為了克服「蔡氏效應」,每天到辦公室之後可以對今天的工作進行梳理,並按照影響力大小和能學到東西的多少,來制定今天工作目標。通過梳理她發現今天的主要工作有給客戶報價知識培訓,電話回訪客戶,以及其它事項工作等,根據這個「象限法」她就可以把給客戶報價的知識培訓當做今天的重點工作目標,寫下來。
這樣的好處就是給大腦只設定了重要任務,來克服「蔡氏效應」,減少注意力分散,讓注意力和會議保持連接。
3.會議前做好功課,明確專注力方向——構造系統思維的目標和方向
每個人的專注力都是一定的,同一時間下只能專注於一件事,如果我們同時關注幾件事情,則方向就會跑偏,目標就會丟失。
例如,如果我們在開會的時候抓不到重點,錯誤的把專注力集中到每句話上面去聽,就會對會議的議題方向跑偏,最後的結果就是好像每句話都聽到了,可是根本就不知道會議講的是什麼。
那怎麼在會議中抓住正確的方向呢?2個辦法
①.提前明確會議主旨和議題方向,讓注意力在正確的方向上
《孫子兵法》有言: 謀定而後動。意思是說,謀劃準確周到而後行動,才能提高事情成功的機率。
為了在會議中能把專注力集中到正確的點上,我們可以提前做一些準備。具體來說要準備以下5個方面的內容,我們以公司的質量月會為例進行舉例說明要準備哪些內容,
會議主題:這場會議室的議題是什麼?如公司5月份質量廢品率過高的問題;
會議目的:這場會議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如制定質量不良率過高的對策;
參會人員:具體由哪些部門和人員參加會議?如有生產部門,質量部門,研發部門,工藝部門等;
會議背景:這場會議背後哪些信息可以挖掘?如質量率超了多少?具體有哪些產品廢品率超標?不良率的TOP10有哪些?;
清楚的地方:針對會議,我們有哪些信息是清楚的。如質量率高和哪些可能因素相關?和我自己的工作有哪些相關?
明確了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我們就能把握會議議題的方向,然後照著這個思路去聽會,就能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大方向上,防止注意力跑偏。
②.會議中帶著問題聽會,讓注意力目標更集中
會議中帶著問題參會則能讓我們把握重點,讓我們的注意力目標更集中
怎麼明確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呢?有以下3個原則
原則1:不清楚的地方:針對這場會議哪些信息我可能是不清楚的?
如,除了我知道導致廢品率高的可能原因外,還有其它哪些可能原因?
原則2 :我能提供幫助的地方:針對會議要解決的問題,我能提供哪些幫助?
如我們部門或者和我相關的工作能給問題解決提供哪些相關的幫助。
原則3:領導者的提問:在會議上領導提出的相關的問題;
如領導在會議某個時刻提出的問題,這個產品為什麼上個月廢品率這麼低,而這個月這麼高?我們可以在會議中尋找答案,因為在後面他可能還會提到這些問題,也是我們要關注的問題之一。
運用上面2個方法,我們就能明確會議主旨和方向,並帶著問題參會,這樣我們就能將注意力集中在正確的方向和目標上。
通過以上3個方面的構建,我們就能成功的運用「系統思維模型」來克服會議中容易分心走神的問題,擺脫「迷糊」標籤,在會議中保持專注和高效
四、總結
在職場中,會場是一個良好的表現機會,如果能抓住機會,則會讓領導和同事對你刮目相看。如果想要在會場中有良好的表現,最基礎的就是要做到能集中注意力參會,本文就給大家介紹了如何運用「系統思維模型」在會場中保持注意力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大家在會場中做到專注和高效。
1.通過正念冥想訓練,提升專注力控制水平——打造系統思維模型的底層元素;
2.按照「象限法」定義目標任務,克服「蔡氏效應」——讓專注力和會議保持連接;
3.會議前做好功課,明確專注力方向——構造系統思維的目標和方向。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專注》丹尼爾·戈爾曼
《注意力:專注的科學與訓練》菲利普·拉夏
《高效休息法》久賀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