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警者王暾:早一秒都能拯救很多人

2020-12-13 環球人物網

《環球人物》記者 尹潔

唐山大地震的餘波已經延續了44年。

在至少三代唐山人的記憶中,輕微餘震並不是一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在不定期的某年、某日、某時,身邊的東西會突然晃動幾秒——身下的床、面前的課桌、天花板上的燈……大家一般鎮定自若,在搖晃過去後該幹什麼幹什麼,然後淡忘這些事。

但在2020年7月12日這天,情況有些不一樣。

當天早上,6時38分,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在距離唐山市130多公裡的天津市,一些早起的市民在自家電視機裡看到了提前33秒發出的地震預警信息:「地震橫波將在33秒(倒計時)後到達……」「河北古冶正發生4.8級左右(後修正為5.1級)地震,天津市將震感輕微,請合理避險。」事後證實,作為震中的唐山市也收到了提前3秒發出的預警。

一些人將電視畫面的截圖發到網上,迅速引發熱議。人們普遍注意到預警信息的發布者——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有些記性好的網友還記得,去年6月四川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時,這家機構也發出了預警信息。

2020年7月12日,唐山發生5.1級地震時,天津市民家中的電視機裡彈出預警信息。(電視機屏幕截圖)

「準確地說,發出信息的是大陸地震預警網,這是我們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設的網絡。」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對《環球人物》記者說。在過去的12年裡,他投入全部精力做的事情就是地震預警。

王暾

一個四川人的選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時,王暾正在奧地利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工作。作為一個四川人,身在異國他鄉,從電視裡看到震後的慘痛畫面時,王暾內心受到了強烈衝擊。

「當時墨西哥和日本已經有了地震預警服務,而同樣地震頻發的中國在這方面還幾乎是空白的。我感覺自己可以做一些事。」王暾很快就下定了回國的決心。

汶川地震一個月後,他帶著自己的全部積蓄以及從親朋好友那裡籌集的資金回到成都,創建了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最初的團隊是他從人才市場挖來的,一共7名研究生,負責研發地震預警傳感器。

地震預警的原理並不複雜:在可能發生地震的區域安裝大量的地震預警傳感器,當地震波即將到達地表時,傳感器監測到震動,將數據以電波的形式傳到預警中心,再通過網絡傳到手機、電視和其他終端設備上,向機關、民眾、企業發出警報。

「說到底,地震預警是利用電波比地震波速度快的原理實現的。」王暾對記者說,「它是預警而不是預報。」

眾所周知,地震預報至今仍是世界性難題,因為它要求科學家們在地震發生之前做出判斷。地震預警則是在地震發生後進行測算,利用電波和地震波的「時間差」發出警報,儘量減少災害損失。

在王暾回國前,雖然中國並沒有地震預警服務,但中國地震局始終在進行相關研究和建設。

1996年,中國地震局啟動了「中國數字地震監測系統」建設,負責對中國範圍內的地震活動進行監測。在地震發生後幾分鐘到10分鐘內,監測系統可以向公眾速報地震發生時間、位置、震級等。但是,這個系統不具備預警功能。

「研發地震預警技術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因為地震在實驗室裡面是模擬不了的,只有它真正發生時,才能監測到可靠的數據。從這個角度說,汶川地震區域有重大的科研價值。因為2008年那次大震之後,高頻餘震又持續了很多年,這為地震預警技術提供了實驗場。」

王暾坦言,這也是他當時迅速回國的一個原因。他不知道餘震會持續多久,必須儘快建立團隊,儘快進行實驗。在研究過程中,受汶川地震波及的地方,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都非常配合,這都是難得的科研資源。

然而,業內並沒有多少人看好王暾的團隊。雖然地震預警的原理簡單,實際研發起來卻很艱難。「這就好比,載人航天的原理就是牛頓第二定律,聽起來很簡單,但要把飛船送上天非常不容易。」

研發初期,一點輕微的抖動都會讓報警器響起來,在現實中就是誤報,會造成重大損失。但如果該響的時候不響,就是漏報,損失可能更大。王暾回憶,攻克技術難關那段時間,自己做夢時想的都是「地震了!」

除了技術問題外,資金壓力更是要命。前期研發持續地燒錢,最窘迫的時候,單位帳戶裡只剩一塊四毛錢。拿不到工資的技術人員甚至要倒貼錢買設備,一些人相繼離開了。

在兩年多的時間裡,王暾咬牙堅持著,最終依靠成都高新區和科技部的扶持資金,完成了地震預警系統的雛形。2010年底,他們將設備安裝到汶川地震餘震區,正式進行實驗。

2011年4月25日,王暾團隊第一次通過自己的系統接收到了地震預警信息,這也是中國首次成功預警地震;2012年4月15日,團隊與相關部門合作,第一次在電視臺開通了地震預警功能。

2014年4月,王暾(右)在成都高新世紀城南路學校裡安裝地震預警設備。

「王大膽」的自信與底氣

王暾有個外號叫「王大膽」,是同事起的。他剛回國時,很多人覺得他研發地震預警技術「不夠資格」,因為雖然擁有理論力學和理論物理學兩個博士學位,王暾卻從未做過與地震相關的研究工作。

那時,他經常遇到一些難以回答的質疑:

「國家地震局都還沒搞出地震預警技術,你們能搞出來?」

「就算你們能搞出來,能比日本的技術還先進嗎?」

「我們買日本的技術不行嗎,非要自己搞?」

王暾不服氣。他在美國康乃狄克大學讀書時,曾經與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有比較深入的交流。王暾覺得他們確實很聰明,但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在理論物理領域,聰明人太多了,能走到最前沿、做出頂尖成果,其實是有一定偶然性的。當然,這種運氣建立在主觀努力的基礎上」。

見識過世界頂尖科學家後,王暾覺得中國人在科技領域的自信應該再多一些。「那些前沿技術,一定要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做了我們才敢去做嗎?他們沒碰過的領域,我們就做不成?」

尤其是看到中國高鐵的發展軌跡後,王暾更加堅定了這種信念。他記得,2002年前後,中國高鐵剛起步時,很多人討論一個問題:如果高鐵真這麼好,為什麼美國不搞?

「科技創新一定是幹別人沒幹過的事。別人已經做過了,你還能當第一嗎,還能贏嗎?!」王暾常常這樣回應。

因此,儘管從零開始做地震預警技術,王暾也充滿了自信。雖然不是學地震相關專業的,但他在浙江大學讀本科時,輔修過電子工業自動化課程,對儀器儀表和軟硬體非常熟悉。「我的兩個博士學位結合在浙江大學輔修的知識,可以做到理論聯繫實際。」

2010年,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和市縣應急管理部門開始聯合建設大陸地震預警網。目前,該網已經覆蓋了220萬平方公裡的地震區、6.6億人口,成功預警了57次破壞性地震。

王暾對震級較高的地震發生時間記得清清楚楚,張口就能對記者說出當時的情況:2013年2月19日,系統監測到雲南巧家縣4.9級地震,這是中國首次對破壞性地震成功預警;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發生7級地震,距離震中33公裡的雅安市民提前5秒收到預警信息,這是中國首次預警7級以上強震。

「從2011年4月25日到2013年4月20日,那兩年裡的每一次地震,每一次收到預警信息時,我都很焦慮。我怕誤報。」

自從大陸地震預警網啟動以來,王暾面對過很多質疑聲。人們問他:「離震中越近的地方預警時間越短,越遠的地方預警時間越長,那預警還有多大意義?」「震中的預警時間只有1—3秒,能減少多大的損失?」

王暾則堅持認為,哪怕只減少一個人的死傷,對社會而言也是有價值的。他經常引用一組第三方研究數據:當地震預警時間為3秒時,可減少14%的人員傷亡;地震預警時間為10秒時,可減少39%的人員傷亡;地震預警時間為20秒時,可減少63%的人員傷亡。

「幾秒鐘確實太短了,但有3秒鐘總比沒有好,早一秒都能拯救很多人。有3秒鐘時間,我們可以躲在桌子下,或者到衛生間去;有5—10秒鐘,一樓的人就可以疏散到樓外。對於化工廠、核電站來說,幾秒鐘足以關閉電磁閥、關停核反應堆了。我們測算過,如果汶川地震時有預警,可以減少2萬—3萬人的死亡。」王暾說。

2015年5月12日,四川省德陽市舉行地震預警疏散演練。

「希望從服務中國到服務全球」

在面對質疑的同時,王暾也收到過不少正面反饋。一些受益於地震預警系統的人,會在網上留言,或者給他打電話、發簡訊,新聞報導中的相關信息也常常令他感到振奮和欣慰。

蘆山地震時,成都的一名市民在收到28秒預警信息後,從家裡緊急避險到樓外。十幾分鐘後,他回到家裡,發現天花板上的吊燈已經砸到地面上。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溝發生7級地震,同在阿壩州的汶川縣立即中斷所有電視節目,緊急插播地震預警,比地震波抵達時間提前了54秒;四川廣元、甘肅隴南、陝西漢中等6市42所學校自動同步應急響應。

2019年1月3日,四川珙縣發生5.3級地震,宜賓一所學校提前14秒收到預警,引導師生緊急避險。從學校監控裡可以看到,當警報聲響起後,正在上課的學生們迅速而有序地跑出了教學樓。

2019年6月四川長寧地震後,王暾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裡查看監測數據。

除了普通民眾,國家重大工程單位也曾獲益。2018年10月31日,四川西昌發生5.1級地震。當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在進行火箭發射的準備工作,在提前10秒收到預警後,對相關設備進行了緊急處理,保障了工作人員和國家財產的安全。

「這件事後來上了報紙,我才知道的。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能為國家重大項目的安全做出貢獻,我特別高興。」王暾說,「我們希望跟社會各界形成合力,與地震波賽跑,為生命築起安全的屏障。」

作為繼墨西哥、日本後第三個擁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中國的地震預警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王暾告訴記者,目前日本的地震預警系統平均響應時間為9秒,中國為6.2秒,未來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建成後,平均響應時間將縮短到5.4秒以內。

剛回國時,王暾心裡想的只是用技術服務中國,而現在,他希望將地震預警網延伸到更多國家和地區,「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安全服務」。

目前,尼泊爾已經與中國大陸地震預警網實現了互聯互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防災部門也在關注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由於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研究領域已經從單一的地震預警延伸到多災種預警,包括滑坡、泥石流等,王暾連續參加了兩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氣象組織舉行的「聯合國多災種預警會議」,並在2019年的會議上作為中國唯一發言代表介紹中國多災種預警研究進展。

王暾告訴記者,自己的下一個目標是地震預報。雖然全世界還對它束手無策,但王暾相信這個難題最終是可以解決的。

「既然我們可以看雲識天氣,為什麼不能嘗試用地下雲圖預報地震?我們希望建設中國首個地下雲圖網,就像天氣預報中的衛星雲圖一樣,真正實現對地震的預測。」

責任編輯:於冰

聲明: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人物》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他成功預警地震!汶川地震後苦心研究11年,如今拯救無數人!
    截止0時48分,武警官兵已救出8人。但令人哀痛的是,在經歷了5個多小時的救援,一些被坍塌物壓在廢墟中的遇難者仍然沒能挽回生命,不幸離世,其家屬在身旁痛哭。地震發生時我拿了一瓶水躲在了電腦桌下,當時家裡只有我一個人,我很害怕,一直等到地震稍微停了,我收拾了一下東西趕緊下樓,發現樓下已經聚集了很多人。」
  • 追夢中國人|地震預警,在秒針上搶救生命
    「王敦——」大家都這麼喊他。  王暾的高中的圖書館裡有3000多本書,他把其中所有的電子類書籍挑出來看完了。但苦於沒有老師,當時很多內容都是一知半解。而他即將前往的浙江大學最令他興奮的一點就是那「100萬本書」。這些書也沒讓他失望,通過一點一點把知識掰碎了來理解,積少成多,問題便被他逐個擊破。
  • 汶川地震6周年:中國地震預警網絡正在成形
    而電波的傳播速度是30萬千米/秒,因此,地震發生之時,震源附近的地震監測儀可以將捕捉到地震波數據傳遞到預警中心,而預警中心的電腦分析這些數據後,能在地震波到達並造成破壞之前,向將會受到地震影響的區域發出警報(見「地震預警系統的原理」)。理論研究顯示,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人員傷亡比例減少14%;如果為10秒,人員傷亡比例可減少39%。
  • 地震預警APP遭受質疑 有人延遲6小時收到預警信息
    孟磊這才察覺是地震了,趕緊提醒家人往桌子下躲。成千上萬的人聽到了警報,但就像孟磊一樣,很多人沒聽懂它。黃小燕以為在拆爆炸裝置。在小區住了7年,她還是頭一次聽到警報聲,「小區裡也沒有宣傳,都不知道安裝了這個」。那晚,她正躺床上玩手機。倒計時數到四十幾的時候,她好奇地去窗邊看了下,沒有演習,小區裡也沒人出來,她又坐回床上。
  • 關於刷屏的地震預警系統,你不知道的……
    而6月17日深夜發生的宜賓地震,更讓王暾和他團隊研發的ICL系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當然,王暾拒絕這些質疑。無論在訪談還是微博上,他頻繁呼籲,全國地震區開通電視、手機地震預警服務。對公眾而言,「地震預警」仍是一個新事物,儘管它已在四川悄然運行多年。早在2011年,汶川大地震中受損嚴重的汶川和北川就成為王暾預警研究的重要試驗地。
  • 他跨界地震預警領域,苦熬11年,超越日本同行,挽救無數中國人!
    只插入一聲「滴」:說明這是有震感而無破壞性的地震,不要驚慌,避免摔倒。倒計時之間無其他聲音:說明這是幾乎無震感的地震。地震發生後,關於「地震預警聲音」的視頻在朋友圈中刷屏。許多獲得安全的人不明所以,他們互相問詢:為什麼地震會有語音倒計時?這是什麼操作?
  • 利用電波預警地震的「神器」明年將在深圳開始安裝
    當天晚上到18日上午,一條成都某地地震前十秒倒計時預警的視頻,在網上刷了屏。地震發生時,當地很多群眾都通過電視、手機,在地震波到達之前接收到來自地震臺網的預警。記者從市應急管理局了解到,這樣的地震預警系統終端,明年也將在深圳10多所學校安裝,此外,目前深圳已建成室外應急避難場所149個。
  • 王暾:育創新高地 共築中國夢
    我叫王暾,是一名歸國華僑,更是一名從達州走出的創業者。08年汶川地震後,我離開歐洲,回國創辦了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專注於災害預警技術的研發和推廣。經過十一年的努力,減災所研發的災害預警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並應用該技術建成的世界最大的地震預警網已為民眾和重大工程服務,連續成功預警包括蘆山7級地震、九寨溝7級地震、長寧6級地震在內的57次破壞性地震。誰知創業路,步步皆艱難。以前的創業環境,機會和社會資源都是留給少數人的。
  • 中國地震預警應急廣播率先在川滇啟用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獲悉,該減災所在四川省科技廳、成都市防震減災局、昆明市防震減災局、昭通市防震減災局和成都頂尖創新團隊項目等支持下,川滇5個場鎮和3所學校在全國率先啟用地震預警應急廣播。  此次啟用地震預警應急廣播的5個場鎮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三郎鎮、雲南省昭通市永善縣務基鄉、雲南省昆明市尋甸縣羊街鎮等;3所學校包括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高級中學、雲南省昆明市尋甸縣甸沙鄉中學、雲南省昆明市富民縣永定鎮小學。
  • 三位省人大代表建議:地震區學校、社區全面應用地震預警
    再過一天,距離5·12汶川地震已經整整12年。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啟示災害預警的重要性,「新基建」時代,如何做好地震預警這一民生工程和社會工程,以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和次生災害?四川省人大代表陳文、王暾、李天斌建議:地震區學校、社區全面應用地震預警。「推動四川地震區中小學、居民社區全面安裝應用地震預警系統,提升基層應急處置能力,造福地震區中小學生和社區民眾。」
  • 現在中國的幾條地震帶上,都有些中、大型城市,他們都有預警能力嗎...
    ,都有些中、大型城市,他們都有預警能力嗎?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已輸入0字 提交 有1個回答 王暾
  • 地震警報聲外的民辦、公辦之問
    作為減輕地震災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地震預警系統利用縱波與橫波之間時間差的原理,在地震發生後通過用2-3秒時間測算,最終判斷出地震地點及震級,將預警信息傳達至公共空間、基礎設施,以及企業和個人。正如很多公共服務領域,地震防災是一個政府、國有經濟主導的行業,目前多個建立相關地震防災系統的省份均由地震局主導,而在四川逐漸發展起來的減災所幾乎是其中唯一一個「異數」。
  • 我國首都圈地震預警系統啟用 地震後7秒內警報
    原標題:我國首都圈地震預警系統啟用 地震後7秒內警報   7日,記者從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獲悉,首都圈地震預警系統經過近1年半的建設,目前已建成並於當日投入運行,將為首都圈民眾和地鐵、化工等重大工程提供地震預警服務。
  • 中國地震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攜手 共同推進地震預警網建設
    人民網成都11月23日電 (王軍)近日,中國地震局召開地震預警座談會,就紮實推進中國地震預警「一張網」建設進行研討。會上,中國地震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就共同推進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
  • 雲南5級地震:地震預警立奇功,三大逃生本領需掌握
    5月18日,晚上,21時47分,雲南昭通市巧家縣小河鎮突發5.0級地震,震源深度約8公裡。雲南省地震局消息,截至19日凌晨6時,此次地震已造成4人死亡(巧家縣3人、魯甸縣1人),23人受傷。下面這份地震避險逃生指南,大家一定要知道!尤其是地震相對高發的四川、新疆、西藏、雲南、青海、甘肅、內蒙古、吉林、河北、臺灣等地的人民。地震預警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簡稱「減災所」)成立於2008年汶川地震後,由王暾博士創建,植根於成都市、四川省,面向全國、全球,專注於災害預警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及應用。
  • 多地啟動預警系統 漢中等地提前5至38秒預警
    據媒體報導,這次九寨溝地震,除了汶川,還有多地也啟動了預警系統。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告訴媒體記者,四川省的廣元、成都、綿陽、阿壩,甘肅省的隴南,陝西省的漢中等6個市的11所學校提前5秒-38秒發出了預警。還通過近20個政務微博發布了地震預警信息,為國家減災中心、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等提前預警了該地震。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什麼是地震預警
    墨西哥、日本、羅馬尼亞等國家的一些重大工程,如水壩、核電站等都已建立了地震預警及處置系統。如日本、臺灣、墨西哥和美國加州都位於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活動比較頻繁;二是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地震預警系統對地震臺網有嚴格要求,而且需要與相關行業和部門合作開發,如電視臺、鐵道部門、工廠、醫院等等,都需要裝備相應的警報終端,才能發揮預警系統的功效,因此預警系統的部署成本很高;三是設防區域小,預警價值高。日本、臺灣面積偏小,美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主要在舊金山周邊區域。
  • 唐山地震電視彈出預警!咱山東的全面預警系統也快建成了
    其實,這種技術近年來在多地都有實踐。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幾乎與地震的發生同步,電視畫面、成都一些小區帶有預警警報聲音的視頻就在社交平臺傳播。這次預警的「大顯神通」,尤其是倒計時數十秒的「畫面」,給人的震撼可能不亞於地震本身。
  • 四川北川凌晨連發三次地震 專家:再發生較大地震能量條件不存在
    10月23日凌晨,四川省北川連發三次地震。對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介紹,3次發震位置幾乎完全重合,再發生比較大的地震的能量條件不存在。23日凌晨,北川連續發生三次地震。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3日凌晨,北川連發三次地震,時間分別為1時12分、1時41分和2時24分,震級分別為3.0級、2.8級、3.0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