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理學領域到地震預警領域,這或許是王暾那年,也是他這一生中最英勇的跨界。
那一聲警報
凝結了11年的汗水
2019年6月17日22時50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地震發生時,成都提前61秒收到地震預警信息,共有110個社區實現「大喇叭」 倒計時預警。
預警通知通過手機簡訊,電視等途徑向社區居民傳達倒計時數秒,在地震第一時間震區網友立刻收到地震警報。
倒計時中插入兩聲「滴滴」:說明這是具有破壞性的地震,需趕緊逃跑或尋找狹小空間躲避。
只插入一聲「滴」:說明這是有震感而無破壞性的地震,不要驚慌,避免摔倒。
倒計時之間無其他聲音:說明這是幾乎無震感的地震。
地震發生後,關於「地震預警聲音」的視頻在朋友圈中刷屏。許多獲得安全的人不明所以,他們互相問詢:為什麼地震會有語音倒計時?這是什麼操作?
而隨著這次地震預警的「一夜爆紅」,王暾也開始走進人們的視線。
其實,這是王暾和他的團隊研發的「地震預警系統」。而這已經是他奮戰在地震預警的第十一個年頭。
在前途和國家之間,他選擇了國家。
2008年的汶川地震帶來的慘重傷亡,讓當時還是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物理學博士後的王暾萌發了要做地震預警的想法。
於是他毅然選擇回國,矢志追求地震預警事業。
而他回國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拿出自己50萬元全部身家作為研究經費,短短6天,他又籌得250萬元資助。
帶著「非進入這個領域不可的決心」,王暾開始在成都創業。
之後他去人才市場「挖」了7個人,一起研發地震預警器,並註冊成立了公司,專攻地震預警。
然而,學術出身的他求援於科學,可這一次科學給了他殘忍的答案:地震預測向來是世界難題。
物理學領域的王暾跨界地震預警領域,由於缺乏地質學基礎知識,也被人嘲諷為「門外漢」,但他堅信人定勝天。
研發ICL地震預警系統,刷新日本在地震預警領域的記錄
在查閱諸多資料後,王暾了解到,在2007年日本曾開發出一套地震預警系統,它利用電磁波傳速大於地震波的原理,打一個時間差,在地震發生時向震區民眾發出警報來爭取避險時間。
在這套系統的介紹中,王暾牢牢記住兩個數字:5和80%。而如果可以提前5秒發出預警,便可減少80%傷亡,他在心裡計算著,若是這套系統用在汶川,它能從死神手中奪回多少生命?
於是在2011年王暾團隊研發出了「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將地震監測儀器監測到的地震波,轉為電波,並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搶在地震波到達之前對危險區域發出警報。
而地震預警的實現,直接為受災群眾爭取了更多的逃生時間。
在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雅安市和成都市獲得了5秒、28秒的預警時間;
2014年11月22日,四川甘孜康定縣發生6.3級地震,康定縣和成都市獲得了7秒、53秒預警時間;
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汶川縣和成都市獲得了54秒和71秒的預警時間。
而這次,宜賓市和成都市各獲得了10秒和61秒的預警時間。成都的180所學校,110個社區都收到了預警,也正因此,大家才能在第一時間進行緊急疏散。
而王暾團隊研發出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是國內迄今唯一公開為民眾和重大工程提供預警服務的預警網,也是世界第一大地震預警系統,更是刷新了日本在地震預警領域的紀錄。
在中國科技自信缺失的年代,王暾團隊讓世界看到中國創造的力量。
總結
曾經,汶川地震失去近七萬同胞,所以我們從那刻起便有了一個信念,就是不讓地震奪走更多人的生命。
為了這一目標,王暾放棄在國外的發展,選擇回國,從事從未涉及的地震預警技術研究領域,苦熬11年,換來了61秒生死時速!
王暾和他的團隊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是他們讓我們知道,中國的地震預警技術已經躋身世界前列。
而王暾的終極目標是要把中國的地震預警成果服務到全球,讓世界人民儘可能減少人員傷亡,造福全人類。
王暾用科技守護生命,與地震賽跑,值得我們給他一個大大的贊!
參考整理:超級數學建模、最人物、一度一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