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大交換》——生態視角的下歷史書寫

2021-02-20 楞個想
 1991年 12月,世界銀行首席專家勞倫斯.薩默斯向他的同事遞送了一份內容備忘錄,備忘錄的內容被披露給了著名雜誌《經濟學人》,部分內容於1992年2月8日刊登出來, 題目為「讓他們吃下汙染」。大體內容是發達國家應該向第三世界國家等發展中國家轉移汙染嚴重的產業,以減少發達國家的環境壓力。文章一出,輿論譁然,世界銀行後來解釋說這是「引起廣泛爭論和重視」的必要方式,不是鼓勵這種行為。自然,關於文章中發達國家對第三世界的汙染轉移問題不是本篇文章探討的重點。但引起爭論的這種發達國家帶有掠奪性的生態帝國主義引起了世人的反思。在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的今天學術界「迫切需要將人類看作一個整體」。這其中,一種基於生態環境立場的觀點審視,成為了反對聲音最有力的武器,而最早拿起這一武器正是《哥倫布大交換》一書的作者——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1931年生于波士頓,1952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61年從波士頓大學獲博士學位,2018年3月辭世。克羅斯比教授被認為是生態史學的奠基人,他率先用生態視角書寫出全球歷史的專著《哥倫布大交換:194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也一直被史學界津津樂道,被譽為「世界生態環境史的奠基之作」。認知思維方式的改變要遠遠大於知識的獲得,克羅斯比作為環境史研究的拓荒者,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其開拓出我們認識歷史、認識人類的新視角,而正是這一視角,在今天全球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的情勢下,需得我們重新審視。除了《哥倫布大交換》,克羅斯比教授還有《生態帝國主義》、《美國被遺忘的傳染病:1918年流感》、《病菌、種子和動物:生態史研究》、《太陽之子:人類能源史》等著作。   作為一本歷史學領域的著作,《哥倫布大交換》並沒有表現出對廣義上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等在內的文化上的關注,而以上這些恰恰一直是歷史學等人文學科普遍的重心。這是由於冷戰結束後,人文社會學科領域面臨新形勢衝擊,進入一個重新界定自己的階段,原有學科的說辭、範式、方法、理論都遭遇到衝擊,在新的語境下來闡釋歷史,是擺在那個時代的歷史學界的普通問題。克羅斯比作為一位視野寬廣的全球史學家,同樣也在探索,他也在尋找新的歷史解釋途徑以順應新史學的發展趨勢。他認為傳統史學的研究局限於人文學科,只注重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作為原始資料的文本,而對諸如氣候、土壤、疾病、植物、動物等生態環境因素視而不見,在克羅斯比學術生涯的早期,他就表現出對傳染病的關注,但由於受當時歷史學科框架的羈絆,克羅斯比並沒有系統化總結展示出一個整體的生態視角,後來在利奧波德所倡導的「歷史的生態解釋」的啟發下,克羅斯比開始尋求一種新的世界歷史的書寫方式,將全球史與生態史的結合起來,他把人當做是一個生物性的實體進行考察,從傳染病入手,撰文探討了天花是如何作為生物武器給毫無免疫能力的印第安人帶來了毀滅性打擊的,這引起了史學界的廣泛重視。克羅斯比以此開始了他宏觀的生態史觀的建構,他在傳染病的微觀史料基礎上,藉助了生態學、生物學、地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基礎,把整個新舊大陸的物種交換作為研究重心,突出生態全球視野,寫就了《哥倫布大交換》這部拓荒之作。但由於克羅斯比的研究視角太過獨特,當然不免也受到被人誤解和冷遇,其書出版一波三折,遭到了多家出版社的拒絕,直到1972年才由格林伍德公司出版。在人類史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永遠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事件。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這是一個開始,不僅是世紀性大規模航海的開始,也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繫的開始。也許,所有美食愛好者都應該銘記1492年11月5號這個日子,這是哥倫布大交換開始的時間,就是從那個節點開始,哥倫布從美洲帶回了辣椒,玉米、馬鈴薯、甘薯、豆類、等等美食,非洲西北岸的香蕉,歐洲的甘蔗以及小麥、葡萄酒和橄欖油等也傳到了美洲,也是從這個時間開始,這些食物才是真正意義上廣泛傳播開來,對歐洲、非洲、中東、遠東(包括印度、日本、中國、印度尼西亞)的人口增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最終促進了世界人口的整體增長。但交換的不僅僅是農作物,這是一次「特殊」的交換,是動物、人種、文化、傳染病以及觀念在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的一場引人注目的大轉換。來自舊大陸的動物如豬、馬、牛、羊、狗、貓、鼠等,在美洲進行了大量的繁殖,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牲畜豐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使新大陸的生產方式發生改變,不少部落成為了遊牧族群,但同時大量新物種的入侵也破壞了美洲的生態環境,尤其是黑鼠造成的種種疫病,包括天花、麻疹、斑疹、傷寒等等,在新世界肆虐為害,造成了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同時也給給印第安人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衝擊和恐懼,使美洲土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大航海時代歐洲的船隊從舊世界把各種動物以及病毒和細菌帶到新世界,帶到新世界上的物種逐漸取代了原有生物對生態環境的統治地位,使得原本豐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漸乾涸,引發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在一種緩慢而持續的進程中改變了新世界的生態系統。攜帶的病毒與細菌則造成大批土著居民死亡,生物多樣性也遭到嚴重破壞,最終影響了世界格局。除此之外,新舊大陸的文化衝擊也十分強烈,文化上的交換是以舊大陸為主導地位,新大陸處於被動地位,生物和疫病等方面的影響造成了印第安人的社會組織和原始宗教的崩潰,加快了基督教的傳播。同時,新大陸的發現對舊大陸原有的認識領域和基督教理論產生了重大的衝擊,圍繞固有認識問題的爭論此起彼伏。這場「哥倫布大交換」對新舊大陸都產生了不可逆轉的、深刻的變化和影響。克羅斯比審視生態因素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是嚴肅而認真的。克羅斯比沒有忽視轟轟烈烈的大航海運動的積極意義,作為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繫的起點,其在世界歷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作為美洲舊世界開始遭到生物入侵的開端同樣不可忽視,在《哥倫布大交換》一書中,通過他審慎的態度和嚴謹的論述,由第一章發現一個新世界開始,一直到第六章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克羅斯比始終立足從生物競爭的角度揭示了新舊世界相遇後的不同命運。世界性的人口移動,對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可估計的影響。美洲地理上的獨立讓它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生態圈,新舊世界這兩個本是長期隔絕的生態系統,突然的「邂逅」,不是天作之合的相遇,更多的是抵抗各種入侵的無可奈何,孤立的隔絕不僅減弱了對於疾病的抵抗力,也阻礙了文明的發展,無論美洲新世界在文化上呈現出何種的繁榮與輝煌,背後永遠隱藏著印第安人人悲慘的命運和生態的毀滅。「生態」這個名詞在生活中到處可見,但「生態」究竟是什麼,各個教材和工具書上定義不同。這個詞語是生態學的核心概念,在生態學上其含義是指「生態原本是一個生物學的概念,其含義是生物與其環境關係的狀態,生態學則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關係的科學,由於沒有哪一個生物體能夠獨立於其他生物體而生存,生態學研究實際上包括生物內部關係和生物與非生物環境關係兩個方面。」生態學的思想移植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形成社會學的一個分支 —人類社會生態學,其主要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群體與其物理質環境和社會環境關係。因此生態的概念獲得了社會學的意義,其含義是人類群體與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關係的狀態。克羅斯比對現代社會的深刻洞察力值得我們以此重新審視我們生活的這個時空環境。類似「哥倫布大交換」之類的交換至今仍未停止,然而許許多多的交換帶給我們的並不是一個更加豐富多樣的基因池,而是使它愈加貧乏,我們人類為了眼前的方便,而劫掠了未來,這也是需要我們對當前環境現狀所要進行思考的。在《哥倫布大交換》一書的最後一個題目是關於人類本身的討論,「哥倫布大交換」不會停止,會永遠繼續下去。人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是處於一個時刻互動的時空環境之中的,當年新舊世界的差異令登上美洲這片土地的前行者驚嘆不已,雖然他們攜帶的生物因子造成的種種後果是無意的,但由克羅斯比教授流暢的筆觸打開的生態視界已經逐漸開闊,應該令後人有所警醒解,換言之,深入了解真實的生態歷史,讓生態變遷的歷史告訴生態變遷的未來,以生態視角深度讀寫環境變遷,是刻不容緩的責任和義務,如果按照一般歷史學的解釋,歷史是當代史(克羅齊),歷史是思想史(柯林武德),而忽視生態的歷史、環境的歷史,則喪失了歷史的時代責任。當然,因為是開創環境史研究的先河,《哥倫布大交換》一書也有一些不足。克羅斯比在30周年新版作者序中都一一做出闡釋,如對梅毒與哥倫布航海大發現之間關係的重新評估,同時也增添了一些如小行星撞地球等科學界的新發現等等。正如克羅斯比教授在《哥倫布大交換》中所說:「我們想以比較長遠的眼光望去,至少從某種程度而言如此,也就是以生命史學家,而非以單以人類建制的角度觀望世界。」從全球的角度思考環境史意味著採用總體的觀念,把世界視為整體,把地球看做一個生態系統加以研究。環境問題的個體因素在於每個人超越地方性的民族國家的屬性而具有世界公民的意識,超越民族國家的界限來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在當下時代,與其說我們對社會歷史的研究不夠,不如回歸自身,重新審視人作為生物的複雜性,而回歸克羅斯比當年的睿智洞見是個合適的開始。

《疾病的隱喻》——健康王國與疾病王國

《死於威尼斯》——藏在瘟疫背後的隱喻

《鼠疫》——真理原本的面目

《瘟疫與人》——改變看待世界歷史的觀點

危機中的守望相助:怎樣做更好的自己

2002年冬至2003年春非典時期的「小湯山」圖集

回望小湯山:7000多人的七個不眠之夜

《瘟疫年紀事》——滿是事實,滿是文獻

回復【0020】獲取 《哥倫布大交換》

相關焦點

  • 美國歷史學家、《哥倫布大交換》作者克羅斯比去世
    美國歷史學家、《哥倫布大交換》作者克羅斯比去世 澎湃新聞 2018-03-18 10:56 來源:澎湃新聞
  • IB History必考點|改變世界的哥倫布大交換
    這和一個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Columbus)有關。相信大家早就知道有關他發現美洲的事跡。但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哥倫布還開啟了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所謂的哥倫布大交換指的是新世界(美洲)和其他大陸之間的生物、人種、疾病、文化的交流。
  • 美學者:哥倫布大交換奪去了西半球3/4人的生命
    答案是哥倫布。科學家們將哥倫布看成是無意間開啟了全球範圍內爆炸性生物交換的人。在他建立了東西兩半球的聯繫之後,數以千種的動植物物種在大陸之間往來不絕。這是恐龍滅絕以來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歷史學家稱其為「哥倫布大交換」,它就是為什麼義大利有番茄、美國有橙子、愛爾蘭有馬鈴薯、泰國有辣椒—以及中國有番薯的原因。
  • 哥倫布大交換:今天大家吃的食物有多少是從美洲來的?
    而哥倫布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到達了一片新大陸,他還以為自己到達的是亞洲。正是一步步的探索,人類才漸漸窺得地球的全貌,而這1000年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地理發現,莫過於1421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儘管現在已經能夠證明,在哥倫布之前,亞歐大陸與美洲是進行過交流的,維京人曾經在美洲建立過殖民地(後放棄),但這些零星的探索並沒有對人類的認知造成根本性的改變,直到哥倫布到達美洲,後繼的航海家(比如義大利探險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繼續努力,大家才明白,除了亞歐大陸外,世界上還有美洲這一片廣袤的大陸。
  • 2000年食物大遷徙——美食簡史之三:從絲綢之路到哥倫布大交換
    在中國則有西晉的法顯和尚到達印度甚至到過美洲的記錄,而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更是規模宏大,意義深遠。鄭和下西洋從公元1405年至1433年先後進行了七次,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可以說鄭和下西洋是大航海時代的先聲。
  • 「哥倫布交換」是什麼
    哥倫布交換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地理大發現為新世界帶去了致命的疾病,為舊世界帶來了大量適應各種氣候、可以廣泛種植的植物和農作物,包括西紅柿、馬鈴薯、紅薯、木薯、玉米、紅辣椒、胡椒、可可、香草、菸草等。此外,歐洲人還發現了含有可預防瘧疾的金雞納鹼(奎寧)的金雞納樹。新大陸還為舊世界農產品,如糖和棉花等的種植提供了大量肥沃的土地。大量文獻記錄了從美洲傳入世界各地的新食物所帶來的影響。
  • 跨國史視角下的民族國家史書寫
    這本書考察了跨越國界的環境交流,是從跨國史視角書寫民族國家環境史的有益嘗試。本德專注於美國史研究。他認為,以民族國家為歷史的天然載體——「這種寫作和教授歷史的方式早已黔驢技窮」,「美國史中的一切重大主題和事件,包括像革命和內戰這樣獨特的美國事件,都應在一種全球史的背景下接受檢視」。
  • 歐美歷史—哥倫布和印第安人的故事!
    歐美歷史—哥倫布和印第安人的故事!1492年10月12日,是哥倫布生中最重要的日子, 他活了大半輩子,這一天是他人生的頂點, 他回到歐洲後又活了十多年,再也沒有超越這座人生的高峰。人的一生, 有這一天就已經足夠!
  • 哥倫布發現美洲是一個誤會?哥倫布為何決定率領船隊遠航探險呢?
    眾所周知,哥倫布在經歷了遠洋航行後到達了一個當時意義上的新大陸——美洲,即使哥倫布並非是第一個到達美洲的探險家,可他的這次航行卻是首次將新大陸與舊大陸聯繫了起來。
  • 漫畫讀史丨垂涎東方的哥倫布,如何一不小心發現美洲
    儘管童年無跡可尋,故鄉也真假莫辨,但無可置疑的是,哥倫布在熱那亞開啟了水手生涯。五百年後,撣去所有加諸其上的榮銜與惡名,我們必須承認,他是航海天才,四度遠航遇到數不盡的陌生海域和狂風驟雨,哥倫布皆能倖免於難,靠的是青少年以來積累的生存技能。即便沒有「發現」美洲的壯舉,他依然是傑出的海上探險家。
  • 地道英語 另眼看歷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歷史是杜撰的?(音頻)
    所以今天另眼看歷史為大家帶來耳熟能祥的: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故事-Columbus discovered the American continent.這段歷史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可就學過。在1492年,哥倫布在西班牙女王Queen Isabel授意下去大西洋航海探險。而哥倫布是為了要向女王證明地球是圓的。
  • 綠色語法視角下的生態話語分析
    綠色語法視角下的生態話語分析 2020-08-02 1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寶船再大也沒用!哥倫布和鄭和都向西,為何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齎捧詔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 這個規模大小的相當於多大的船呢?大概是船長45米、寬12米。相當於鄭和船隊中一艘中等尺度寶船。那麼最大的寶船有多大呢?大概是船長151.18米、寬61.6米,一艘船可容納1000餘人。
  •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創造了新歷史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清楚地知道在「聖瑪麗亞」周圍低聲說話的恐怖故事。現在任何一天,水手的神經都可能破裂,這可能意味著叛變。這也意味著哥倫布偉大夢想的終結 - 通過向西航行,穿越大西洋,探索通往亞洲的黃金,寶石,絲綢和香料的海路。哥倫布努力地祈禱,在船員失去耐心並屈服於他們的恐懼之後,他會看到陸地,因此證明這條路線已經存在。
  •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夢為帆,迷惘堅定交織的大航海時代
    航海也一樣,第一個敢於以無畏的勇氣投入一場看似無望的航海大冒險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被歷史記住的英雄。哥倫布無疑在大航海時代屬於這樣一個堪稱獨佔鰲頭的人物,他的成功背後百折不撓的毅力確實非常人所能為也。但除了這些勵志的正能量的意義之外,他在九死一生的航海大冒險中,所經歷的充滿著冒險、欺詐、義氣、背叛、血淚等諸多元素的豐富多彩的細節更令人耳目一新。
  • 新網漫時代下的國漫「哥倫布」徵程
    快看漫畫當下推進的哥倫布計劃,意在鞏固好自身優質漫畫內容的同時,為行業提供一個好的出海渠道,解決國漫在國際市場崛起困難的痛點。痛點之下的巨量市場對於快看漫畫而言,國漫出海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因為世界市場的前景十分廣闊,而這個廣闊市場的形成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海外發達地區的漫畫讀者具有較成熟的消費心智。
  • 愛做夢的投機者哥倫布?誤打誤撞發現了美洲大陸
    《哥倫布與大航海時代》《哥倫布與大航海時代》,作者是有「美國文學之父」之稱的華盛頓·歐文,該書詳細說明了哥倫布從航海前的準備,到發現新大陸,到再新大陸的殖民發發展的完整進程記錄。本書作者華盛頓·歐文收集了第一手的史料,包括圖書館收藏的檔案,哥倫布後人提供的文件,和大量的當時書信。通過客觀的對比,篩選出可以忠實記錄哥倫布的生平和那段歷史的各種材料,完成了這部歷史記錄。他對文字駕馭的能力毋庸置疑,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也能保持冷靜,比如哥倫布的同伴阿隆索·平松,雖然出現過類似分道揚鑣的事情,但也必須肯定其功勞。
  • 遊蕩[在哥倫布]
    影片:[在哥倫布](2017)地點:美國印第安納州哥倫布小鎮氣候:大陸性溼潤氣候特色:美國建築方面第六大重要城市門票:無開放時間:全天建議遊玩季節:四季皆宜建議遊玩時間:1-2天套用一句俗話:[在哥倫布]就是寫給哥倫布小鎮的情書。
  • 歷史大事件,探索未知的世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他得償所願,成功地跨越了大西洋,發現新大陸,開創了一個嶄新的紀元15世紀是個躁動不安的年代,當時歐洲諸國急需東方的財富,航海探險活動風行。從小就夢想遠航的哥倫布聽聞了太多的航海故事,目睹了太多的遠洋航行,他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並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的建議:按照地圓學說,從大西洋向西航行就可以到達中國和印度。
  •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奴役也隨之而來
    作為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浪潮中的,傑出人物,哥倫布無疑是名垂史冊的。他的事跡見與歷史教科書,歷史人物故事中,就像所有改變人類歷史的偉大人物一樣,在他們功績的映照下,其個人已經約分為一個符號而已。哥倫布讓他們將雞蛋立在桌子上,貴族們絞盡腦汁,還是沒有辦法,哥倫布將雞蛋一端敲掉,立在桌子上,說:我發現新大陸和我立雞蛋一樣簡單,然後揚長而去。哥倫布不是一個傲慢的人,立雞蛋的故事,或許是忌恨者的編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