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夜,我與分別二十多年的親侄子楊伯朝相逢,在我的駐地暢談分別之後的想念、工作、家庭、家族、內鄉夏館故鄉變化、學生時代的記憶、現狀、中東世界等等,伯朝自1983年秋從內鄉縣夏館高中考入西安電訊工程學院學習四年,之後留在西安市工作,如今已是教授級工程師,也成為地地道道的西安人,長我一歲的他頭髮也已稀疏而又微白,他的兒子卓然從清華大學畢業後被國家派往美國留學,學習人工智慧專業,現在深圳科技園實習,可能會返回西安市工作,卓然學習勤奮,風華正茂,前途無量,他們父子倆都是我們家族的驕傲,也是回族的驕傲,西安市是他們一家人展示自己才華的大舞臺,給予了他們無窮的力量;伯朝侄子邀請我在會議結束之後去他家,並說邀請我一起去看看百看不厭的回坊,我告訴他說,我前天下午已經參觀回坊四個多鍾,回坊已經震撼我心,打算明天再去一遊;他聽完興奮地說,五達,那回坊我們經常去玩,去那裡除了吃美食之外,還能感受穆斯林文化的繁榮,感受西安市穆斯林的勤勞、善良、團結、友愛、睿智與信仰的虔誠,我每去一次都有收穫與感悟,好吧,祝你明天再玩的開心。
17日早上六點,我便帶上行李包就乘車向回坊而去,很快就趕到鐘樓,再次原路返回,遊客稀少的街道,商店大多沒有開門;再進入化覺寺遊玩,看到一群活波可愛的小孩子正在一位老師帶領下學習穆斯林文化知識,他們是回坊未來的接班人,我從他們身上看到回坊明天更加輝煌的希望,不培養一大批有信仰的回民兒童,就沒有穆斯林美好的明天;從化覺寺重視培養穆斯林人才,重視寺院綠化建設,開設木雕《古蘭》珍藏室、絲路文物珍藏室、穆斯林圖書館,看到了西安市穆斯林對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視,我心非常欣慰。
接著冒著41度的高溫,徒步六個多小時,走馬觀花地遊覽了整個回坊,在北廣濟街上還見到同來參加會議的上海的張志城阿洪,我們是忘年交,互相問候之後,他說想選購一些臘羊肉和臘牛肉,還說每次來西安市都要採購幾千元臘羊肉和臘牛肉,除了自己家裡用外,主要是饋贈親朋好友,現在有真空包裝,可以讓物流轉運到上海,多方便多快捷;看來西安市回坊的臘羊肉和臘牛肉已經深受人們喜愛,我在深圳工作期間曾在超市裡購買過臘羊肉和羊肉泡饃等,也非常喜愛吃。當我汗流浹背趕到灑金橋寺時,精疲力竭,我把行李包放到一個賣粽子的回民大哥那裡,徑直去寺內,打聽1948年在該寺歸真的南陽人鐵金榜的事跡;鐵子明(1885-1948),原籍南召雲陽鎮,後遷入板山坪鄉,1924年出資在鎮平縣城東買地建立鎮平東清真寺,該寺至今仍在使用;1928年春,馮玉祥部由內鄉經板山坪保開赴開封,他說服當地鄉紳王金生等建立糧站,供應過軍糧草,避免了過軍擾民,贏得百姓及馮部之部將曹參謀等稱讚;1931年以王太為首的幾股土匪上萬人圍攻板山坪古寨,寨內幾千百姓危在旦夕,他秘密前往鎮平向當地自治領袖借兵剿匪,板山坪百姓轉危為安;1933年宛西自治領袖彭錫田被其衛兵楊天順、楊西峰二人害死,兇手楊天順逃至板山坪的吊棚村武相如家躲藏,他機智勇敢地抓捕楊天順,為民除害,此義舉一時享譽中外;1934年他參加南召第一次自治運動,擔任土地股股長,負責測量土地等;1936年,他擔任鎮平回民合作社社長,還擔任鎮平回民協會會長,創辦回民義學,其中學生有1949年後擔任中國公安大學校長的米田等;1937年擔任中國回教救國協會鎮平支會副會長,積極參加抗日活動,1948年歸真於西安市,他是民國時期南陽著名回族領袖之一。但遺憾的是沒有打聽到任何有價值的消息,只好遺憾而去;我還舉意去拜訪李殿軍阿洪,但看完灑金橋寺後已經是12點半,要去趕開往南陽的汽車,也只好遺憾而去,而成了終生的遺憾;回坊,再見了。
我花費一個上午主要參觀了化覺、北廣濟街、大學習巷、小學習巷、小大皮院、小大皮院、灑金橋、清真新寺等清真寺,感受到了回坊古老而濃厚的宗教文化。現簡單介紹除了化覺寺外的所見清真寺,一是大皮院寺,始建於明永樂九年(1411年),由馬道真先生購地興建。1959年被佔作他用,致使年久失修,大殿、南北亭倒塌。1985年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進一步的貫徹落實,由當地教民捐資,在學董白志清的領導下,經過5年的努力,不但恢復了清真寺的原貌,而且新修了石刻圍欄、牌杭、滿拉樓、虎圖拜樓等設施。現佔地面積共約5畝,建築總面積1610平方米,禮拜大殿建築面積354平方米,為中國古典式建築風格。寺院周圍樹木參天,花開草青,環境整潔幽靜。
二是小皮院寺,位於小皮院巷內,興建於唐末,原名真教寺或萬壽寺,是目前西安留存著的最早阿拉伯風格建築的古寺之一,東鄰市政府大院(亦是明清陝西巡撫衙門所在地),它以悠久的歷史和為穆斯林培養出大批有成就的宗教學者而著稱於世,並受到海內外人士的關注。
三是灑金橋古寺,亦稱清真北寺,其建築年代久遠,歷史悠長,相傳元明時期已存,距今已六、七百年之久。世代以來,聚居於灑金橋、大麥市街、新寺巷、香米園、東舉院、廟后街等街坊的回族穆斯林群眾依寺而居、依坊而商地生活著。
四是大學習巷寺,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該寺創建於唐中宗乙巳年(公元705年)。賜名清教寺,玄宗朝改名唐明寺,元中統間賜名回四萬善寺,及明洪武時賜名清真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這座清真寺佔地9.1畝,總建築面積270O平方米,由照壁、石坊(上有「政建陸次」字樣)、大門、三間庭、省心閣、南北廳、碑亭、阿訇齋、沐浴室,禮拜正殿等建築群組成。相傳,省心閣建於宋代,明朝鄭和四下西洋回來後重修清真寺時復修,後經多次修葺,仍保持原貌至今。
五是小學習巷清真營裡寺,顧名思義就是「兵營中的清真寺」。對於營裡清真寺最早記載是在唐代,唐代宗年間隨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僑居長安的一些西域官兵的兵營就駐紮在巷內,為了方便他們的宗教活動建立了一座專供官兵使用的清真寺,因此取名「營裡清真寺」。小學習巷是條僻靜幽深的小巷,營裡清真寺就在巷子深處,因為地處偏僻之所,很少為外人所關注。
六是北廣濟街寺,位於蓮湖區北廣濟街南端東側83號,俗稱小寺。相傳創建於明代晚期(公元1600年前後),地處廣濟坊,臨近化覺巷清真大寺俗稱「清真小寺」,坊民嬉稱大寺的「哨門」。清乾隆33年(公元1769年)重新翻建了寺院主要建築。該寺原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現建築面積不足1000平方米。我在該坊牆壁上看到了《長安回坊頌》,寫得相當流暢精美、朗朗上口。另外安守信題寫的「清真新寺」,看去遒勁有力;化覺寺與大學習巷寺的古色古香建築、精美秀麗的磚雕或木雕,都讓我百看不厭,也吸引來自全國各地幾十位大學生正在聚精會神地寫生;梧桐茂兮,鳳凰來栖,試想如果回坊沒有保護較完美的古建築,回坊再高大的現代化大樓能吸引世界各地遊客的眼球嗎?
西安市內現有穆斯林八萬多,回坊穆斯林有七萬多,除了當地回民外,還有長期居住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回、維吾爾、哈薩克、撒拉、東鄉、保安、柯爾克孜、漢等族的穆斯林,他們都擅長製作各地各宗各樣的清真美食,他們完整地保留了傳統清真飲食風味,且以用料考究,製作精細,甜鹹辣葷素搭配,品種眾多,為全國清真小吃之冠,並借用現代化的工具與製作工藝,與時俱進地創新著清真飲食風味和花樣,西安清真小吃品種主要有:牛羊肉泡饃、臘牛羊肉、牛羊肉小炒、水盆牛羊肉、粉蒸牛羊肉、燴羊雜、牛羊肉夾饃、牛肉拉麵、油酥餅、牛羊肉餅、油茶、油飯、肉丸糊辣湯、小酥肉、炒烙餅、牛骨髓炒麵、鍋貼、煎餅、水晶包子、灌湯包子、孜然炒肉、牛羊肉水餃、蒸餃、酸湯水餃、炒蕎粉、油炸麻花、麻團、麻葉、烤牛羊肉串、烤魚、饊子夾燒餅、釀(涼)皮、牛舌頭餅、拖拖鏌、油酥饃、各式泡菜、各種小菜、黃桂柿子餅、柿子麵糊、蜂蜜涼粽子、餈糕、江米糕、油糕、切糕、沙糕、豆黃糕、棗沫糊、蜜三刀、開口笑、酥餃、蜜食果、芙蓉切、醪糟、元宵、藕粉、水晶餅、南糖、油香、饊子、肉火燒、褲帶面、布袋饃、鍋盔、逍遙鎮胡辣湯、羊肉粥、卷果、饢、羊肉烤包、滷羊肉、乾巴、夾飯、閥子與面腸、八寶甜稀飯、韭餅、羊肉臊子餄、蛋花醪糟、芝麻燒餅、蔥油餅、扒牛舌、芝麻裡脊、炸牛排、牛肉扒、紅燒牛尾、蔥爆三樣、烤羊腿、烤全羊等數百種小吃應有盡有。
我在當日的參觀中,已經感受到回坊穆斯林在經營商業的同時,堅守穆斯林的信仰,誠信經營、公平買賣、熱情服務,始終在自己的商業經營中廣泛傳播著伊斯蘭文明,這就是回坊之美,就是一種清真寺院建築那古色古香之古典美,就是一種毫無任何修飾的文商融合的自然美,就是一種愛國愛教、誠信經營的信仰美,就是古老與現實、傳承與創新相互結合的和諧美,也就是一種活生生的城市穆斯林文化的濃厚美,我已深深地愛上了美麗的回坊。(未完待續)
楊運鵬,男,回族(1965-),河南內鄉縣人,經名阿里,河南著名中風康復專家之一,2001--2011年間在深圳行醫,現任河南省南陽市青華鎮醫院副主任中醫師,業餘從事穆斯林文化研究。152377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