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走到回坊這一帶的時候,大多數旅行者可能會把自己的旅行初心忘掉那麼一會兒。什麼美麗景色,什麼宏偉古蹟,全部放在一邊。畢竟在回坊,吃才是第一要務。
坊上人擅長做小吃,牛羊肉泡饃、臘牛羊肉,燴羊雜,粉蒸羊肉蜂蜜涼粽子、麻醬酸皮八寶稀飯、胡辣湯、韭餅、酸湯水餃、灌湯包,黃桂柿子餅…舉不勝舉。
遊客所熟知的回民街,是指鼓樓後面的北院門那條街。如果被主街上品種繁多的小吃迷暈,馬上啟動吃吃吃模式就錯了!
首先,從鼓樓門洞開始往北走2N米左右,左手有條窄巷子一兩羊市,裡面有出名的米家大雨泡饃、劉紀孝臘牛羊肉,也有本地人愛吃的麻乃餛飩。
以前西安土著嫌北院門街道上遊客太多,總是徑直拐進西羊市,但現在的西羊市也已被遊客攻佔,窄窄的街道比以前更難前行。順著西羊市一路前行,直走到一處小小的十字路口,橫在面前的巷子就是大皮院。往右拐,走一會兒就能看到盛志望家麻醬釀皮和定家小酥肉。沿途還有程薩砂鍋。烏家小炒,快走到盡頭,有條夾在兩堵牆中間的極窄的小道,進去就是著名的高家烤肉。現在回坊正流行10元一串的紅柳木烤肉,但在我的記憶裡西安回坊的正宗烤肉只有那種極小串的黑色鐵釺烤肉,5毛到1元一串,一個姑娘也能隨隨便便吃下10串。想吃烤肉一定要去真的老烤肉店才可以!
如果你走在嘈雜的西羊市,覺得人流量有點大,甚至不需要自己動腳就能被擠著向前走;眼前的一切都是滿滿當當的熱鬧,雖然氣氛很嗨但多少有點煩躁……那麼當你看到這間店時,會覺得它筒直是一股清流!乾淨、敵亮、極簡,與周圍的店鋪比起來反差特別大。
從門頭到店面的
布置再到點心的包裝都走「冷淡風」,有點像京都的傳統和果子店。再一想,沒毛病,京都不就是仿照唐代長安城建造的嗎?老闆自己是這麼解釋的:「京畿」的說法始於唐朝,意思是「位於國之中央的都域」,就是指長安及固邊地區。所以這間叫京畿造」的糕點店並不是在向京都致敬,而是試圖尋找大唐長安的影子。店裡點心的種類並不多,但名字都特別有古意:長安酥,豆餓(就是綠豆糕),另外還有包裝精緻的茯茶。與一般點心店不同,這裡看不太清楚點心的真容,因為貨架上只有規規整整包好的紙盒,而店裡供試吃的樣品又已經被切成小塊了。不過,收銀臺邊有個大玻璃窗,可以看到後面操作間裡的阿姨手工捏制點心,環境如店面一樣乾淨安寧,看著讓人很安心。
在櫃前研究古雅的包裝盒時,老闆走過來招呼我們試吃幾種不同的點心,然後特別誠懇地看著你,說著幾味點心之間的差別。老闆說,他們在古書裡尋找古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試著設計出這幾種點心,希望做出長安的感覺。老闆又說,這家店的宗旨不過「地道」二字,無非真材實料用心做…
這兩家一起推薦,不僅因為他們緊鄰,又都是得到老西安蓋章認證的店,更重要的是這倆算是回坊小吃的當紅CP。每個人來到回坊,都會把盛家釀皮就著定家小酥肉一走吃。
回坊的老店一般不太注重門面,定家也一樣,門頭很小,走進去倒還算寬敞,院子裡和後屋擺了十幾張桌子,到飯點還是得拼桌才行。這裡的吃客原來基本是本地人,不過現在定家名氣漸大,來打卡的遊人也不少了。
定家做的小酥肉,是用牛裡脊肉切條,掛糊、過油,再加牛肉湯,用撕瓷盆盛著上鍋蒸。進門時便可看到4個蒸箱,每個9層,滿滿地放著香氣四溢的小酥肉,不停地賣,不停地補充。
坐定要一盆小酥肉。黃色搪瓷盆上印著懷舊的花,邊角上都有點磕碰,說明這些飯盆也隨店徵戰不少年了。出鍋後的肉條已被浸潤,變得特別酥軟。在肉上澆一勺紅紅的辣子油,配上米飯一起吃,會發現肉幾乎入口即化,讓人難以想像這竟然是牛肉做的。肉的口味會稍鹹一點,還帶著花椒的麻,吃肉,澆湯汁泡飯,滋味相當美。
光吃肉有點膩,點一份他家的自製泡菜搭配就好。喝的點冰峰自然沒問題,但他家的酸梅湯很一般,建議在外面花奶奶攤上買了帶進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