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不易

2020-08-14 山西新聞網

8月13日,太原煤氣化第二幼兒園,中班孩子吃完午餐,比比誰的飯碗更乾淨,個個爭當「愛惜糧食」的小標兵。

8月13日,垣曲縣樂學教育培訓中心,老師給孩子講述蔬菜從種植到餐桌的過程,啟發孩子珍惜食物的意識。

8月13日,山西交控集團餐廳的牆面、餐桌上醒目張貼、擺放著「杜絕浪費、少盛勤取」等提示語,遏制「舌尖上的浪費」。

8月13日,陽城縣町店鎮尹家村,一位奶奶給孫子講糧食來之不易的詩句,讓孩子每餐不浪費,從小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8月12日,山西迎澤賓館自助餐廳,隨處可見「珍惜糧食」「光碟行動」等標語,倡導消費者文明消費,節約用餐。

8月12日,呂梁離石區尚尚盛自助餐廳的提示標語,讓消費者養成「勤拿少取、光碟行動」的習慣。

8月13日,翼城縣陽光酒店,一對母女吃完飯後自覺將剩菜打包帶走,避免浪費。

8月13日,潞安集團職工餐廳,每張餐桌都貼著節約口號、標語和提示牌等,營造出良好的就餐氛圍。

8月12日,太原市公安局餐廳,警員吃完後將光光的餐具放入收餐區,以實際行動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8月12日,晉中市黃金海岸大酒店,服務員在餐桌上擺放「光碟行動」等告示牌,引導消費者文明節儉用餐。

節儉持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這一古老的生活態度,一直影響著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發展。一蔬一飯,都凝結著陽光、空氣和農民的汗水。一啄一飲,都應感激四季的自然恩惠和一片片土地的深厚哺育。

如今,豐裕的物質讓城鄉人民盡享繁華安樂,但目之所及的一些豪奢浪費也令人驚愕與心痛,汗滴禾土的艱辛與饑饉之年的羸頓正被人們淡忘。盛世之年再倡節儉是一個民族的美德傳承,也是一個社會文明與個人修為的體現。本期視覺帶著大家去感受餐桌上的理性生活態度和適度消費觀念。

——編者

本版策劃:李聯軍 本版責編:黃靖 本版攝影:阮洋 史曉波

王瑞瑞 劉亮亮 唐偉青 崔松良 尹春雷 胡波 孔靜

(責編:褚嘉琳、溫文)

相關焦點

  • 世界糧食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世界糧食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我們一起承諾珍惜糧食 拒絕浪費來源:中國畲鄉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原標題:《世界糧食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各級團組織要發揮好團組織生活的思想引領作用,利用好團屬新媒體工作平臺的宣傳優勢,提升青年之家、青少年宮等陣地的教育功能,積極開展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升油、一張紙、一粒米優秀團支部創建行動,讓廣大團員對「杜絕浪費」可見、可感、可知,使浪費可恥、節約為榮成為廣泛共識。    以青春為名,節約我先行。
  • 有聲作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朗讀者:向依依
    朗讀者:重慶巫山縣師範附屬小學三年級1班  向依依《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巴南區魚洞第五小學校二年級2班  劉思妍  指導老師:王容      民以食為天,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要節約糧食,吃乾淨,不浪費,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作者 | 古城村人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態竹裡館珍藏之: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今日午飯:米飯、「白露為霜」白切肉片、「綠肥紅瘦」萵苣枸杞子(本來焯水後香油涼拌色香味最好,非常時期,還是徹底加熱為妙。色,略有損失,還好,我本不好色,何失之有?)。
  •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講一萬句,不如自己摔一跤,眼淚教會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疼痛是你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一米也少不了。人生最好的五個詞:老病痊癒、久別重逢、失而復得、轉危為安、虛驚一場。
  • 古詩文裡的「糧食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古詩文裡的「糧食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中國消費者協會16日向廣大消費者發出倡議:崇尚節約為榮,向餐飲浪費說「不」,爭做綠色節約消費的實踐者、傳播者、監督者。
  •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大學生在德清稻田裡上了一堂豐收課
    「收割水稻很累,感受到了勞作的辛苦與不易,每份「崗位」都有各自的意義,勞動實踐是學習的第一步。」一位割完水稻汗流浹背的工大學子這樣說道。在該校學生勞作時,鄉間田野旁還有熱心村民對稻田裡的大學生們喊話:「你們辛苦了!」「德清歡迎你們!」
  •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南留中小學實行「光碟行動」
    >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倡議書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在全校上下形成「勤儉節約光榮,奢侈浪費可恥」的濃厚氛圍,現向全校師生發出如下倡議:一、倡導「光碟行動」,堅持做到吃光碟中餐、餐餐不剩飯。注重膳食均衡,合理搭配菜品,讓健康餐飲成為時代新時尚。三、履行社會責任,創新服務方式。積極推行「分餐制、公筷制」;提供「半份、半價」「小份、適價」服務方式,帶頭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提供環保打包服務。
  • 「飯泡粥」——上海人的「一粥一飯」
    迷了很久小津,本次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終於在大銀幕上一睹神採。上周六看了小津的第一部彩色片《彼岸花》,昨日是黑白的《茶泡飯之味》和《早春》。作為吃著和茶泡飯極其類似的「飯泡粥」長大的1970年代生上海人,今天就說說這「一粥一飯」。「飯泡粥」即上海人所說的「泡飯」,不是像潮汕砂鍋粥那樣把生米熬成粥,再加種種佐食,而是通常在剩飯裡加入小半碗開水,乾濕程度須適宜,太幹口感冷熱不均,太水衝淡胃液。「茶泡飯」炮製法與「飯泡粥」幾乎完全一致,區別只在多了一味茶葉。
  • 九首古詩《憫農》,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
    農民的疾苦,農民的艱辛,深深刺疼了這些文人士子的心,真的是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啊!李紳《憫農二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丸莫救風濤決,千頃空憐稼穡低。朝滿夕除應可信,望晴心緒憶昌黎。張耒《和晁應之憫農》南風吹麥麥穗好,飢兒道上扶其老。皇天雨露自有時,爾恨秋成常不早。
  •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高新區春藤社區開展少兒勤儉節約主題教育
    活動在這首耳熟能詳的《憫農》中拉開帷幕,通過這首詩歌讓孩子們領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愛糧、惜糧的意義。活動中老師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和獨具感染力的語言為小朋友們分享了《怕浪費婆婆》繪本故事,通過故事讓小朋友們知道不管在任何時候,不能浪費糧食,從小培養勤儉節約好習慣。老師還通過生動的小動漫,講解了水資源、水的用途、淡水的稀缺和節約水的小妙招。
  • 思不易 儉養德——「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
    (通訊員:李波)「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12月19日,由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主辦,長沙市圖書館、長沙市少年兒童讀書活動辦公室聯合承辦,長沙市閱量親子閱讀推廣中心、湖南童夢綻放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的「思不易 儉養德——『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 共建『節約長沙』」主題閱讀活動總結儀式暨第32期青苗分享會在長沙市圖書館舉行,現場為此次主題活動中湧現出的優秀指導老師頒發了榮譽證書。
  • 古詩詞裡話節儉: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一絲一縷物力維艱
    《朱子家訓》(節選):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子家訓》是一部闡述修身治家之道的家教名著,其中開篇伊始就提到了節儉的重要性。一頓粥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衣服的半根絲半條線,我們也要常想著獲得的過程多麼的艱難。《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淄川區張莊中學:一粥一飯來之不易,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學生們紛紛表示,要帶領家人一起行動起來,珍惜每一餐飯,節約每一粒糧!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相信,學校全體師生一定會同心協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將節約糧食內化為習慣,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在校園蔚然成風。
  • 中國好大米——「一粥一飯」鮮米來襲
    一粥一飯皆養生,健康就在唇齒間。中國好大米,不僅要迎合養生之道,更要懂得粥飯五穀的原始味道,明白現代社會需求的食品安全之道。      鑫匯出品「一粥一飯」鮮米,復甦您味覺的感動滋味,2014年10月18日正式售賣!
  • 所謂的簡單生活,不過一粥一飯
    其實,靜下心來,我們有沒有問一問自己,我們想要的簡單,到底是什麼呢?那位修仙的朋友,還有李子柒,她們吸引你的東西在哪裡呢?歸根結底,不過是拋去凡俗之後的赤子之欲,一粥一飯而已。我們想要的不過是,早起後的熱粥與加班晚歸後的湯羹罷了。有了這碗粥後,仿佛世界都暖了起來。這樣的生活,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 日本一媽媽的烹飪走紅「朋友圈」:一飯一粥,一菜一湯
    憑藉烹飪走紅,一飯一粥,一菜一湯,盡顯食之精細。能夠好好吃飯的人,才是最懂得這個人間滋味的人,比起那些無謂的煩惱,你更應該關心的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胃。你瞧,眼前的一日三餐,一粥一飯,就是你的人生。放下焦慮,清空那些被物慾控制的不良情緒,靜下心來想一想,我的胃現在想吃什麼。然後利用現有的食材,採用極簡的生活方式,烹飪出食物本來的味道,一飯一粥,一菜一湯,遠不需要花費太多錢,就能實現的精緻生活。
  • 夜讀|一粥一飯,生活的真滋味
    有人說,生活就像一杯白開水,日復一日的平常,年復一年的重複,人在慢慢老去,心也跟著漸漸麻木。你既找不到一個讓自己拒絕平庸的辦法,你亦無法改變現狀而讓自己變得高貴起來。日子像打開閘門的流水,不經意間,譁啦啦逝水東去,再不回頭。
  • 詩詞說糧:盤中餐食,粒粒辛苦,一粥一飯,思之不易
    一,農業發展本身就是對自然極其依賴的。自古以來,我們國家都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為了對付自然災害,中國人幾千年來總結了對付糧食危機的辦法。《荀子王制》 是說的在風調雨順的前提下,人們春天耕種,夏天不停止農事,秋天收穫糧食,冬天儲藏起來,才能保證一年有飯吃。 那麼到了災荒年,」以豐補歉」,才能度過糧食危機。但是在古代,如果遇見大的災荒和糧食儲備不足,遇見戰爭,交通不便,就會出現極其悽慘的事。
  •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反對浪費正滲透到上海居民生活中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清代《朱子家訓》的這句話,成為當下制止餐飲浪費最樸素的註腳。「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如今在上海的餐廳,不管是自助,還是點餐,只要是刺身,大多三四片裝成一小盤,或者廚師現切,每次限量。如果時間撥回至多年前,更常見的景象,是餐廳為了好看或者豐富,刺身一大片提供在自助餐桌上,有的客人拿了很多卻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