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花鳥意象 勝跡金陵——淺談畫家孫元亮
藝+周刊 藝加文投
《格冠之春》
花鳥意象 勝跡金陵
—— 淺談畫家孫元亮
文 | 黃厚石
孫元亮
孫元亮,1947年2月出生於南京,畢業於南京教育學院美術系。曾任《花鳥畫研究》雜誌主編,現任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顧問、江蘇省美術家理論委員會顧問、江蘇省格冠美術館名譽館長。編著省文聯《花鳥畫考級教材》一書。其著述曾發表於報刊和論文集,作品被多家國家美術館收藏。他屬於內外兼修的學者型畫家。
《天香》
孫元亮長期從事美術教育、美術創作及美術理論研究。在其五十餘年的藝術生涯中,有幸拜楊建候教授和趙良翰先生為師,通過這種一脈相承的學習,他不斷在博大精深的中西繪畫藝術中汲取營養。對儒、釋、道傳統文化和西方人文主義的廣泛涉獵、對大自然和生活的不斷地感悟,打造出他個性化的繪畫語言、作品風格和藝術境界。孫元亮對自己的藝術要求極嚴,每畫初成便接著自我批判,以期不斷地突破自我,進入更高的藝術境界,不求一時之名利,但求作品內在價值的永恆。面對當前藝壇之浮躁,市場經濟之誘惑,他能不改初衷、我行我素,存高遠之志向,如野鶴閒雲般悠遊藝海。
《戲水》
孫元亮曾廢畫三千、九易其稿,以白描手法創作十六米長卷《秦淮勝跡圖》。趙樸初、啟功先生為其題寫畫名,亞明先生在跋文中盛讚其為「近代江南難得精品」。《秦淮勝跡圖》長卷被蘇州刺繡博物館製成繡品赴法國展出並獲金獎,並於2010年成為上海世博會唯一批准的特許藝術珍品高仿全球發行。2015年,《秦淮勝跡圖》局部被製成大型青銅浮雕,置放於南京牛首山佛頂宮入口處。2019年,南京秦淮河建設開發有限公司斥資將《秦淮勝跡圖》做成140米長、3.2米高的金屬雕刻壁畫,安置於集慶門鳳臺路段秦淮河邊。
《秋韻》
孫元亮認為,寫意花鳥畫不是在畫標本,而是借花鳥之形來寄託作者之情,以創造作者獨有的意象。所以他作畫強調以情揮筆、以書入畫、骨法用筆、物我合一。他追求由線條的粗細、長短、疏密、聚散產生的節奏美感,以及由墨色的乾濕濃淡變化產生的韻律美感。在構圖的置陣布勢中注重主勢、輔勢和破勢的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其作畫用色不多,注意營造畫面的主色調。筆舞墨吟、氣韻生動,遠觀有勢,近看有質。如孔雀雖為人所愛,但許多畫家只解其形,表現那美麗的羽毛和色彩,將孔雀畫得五光十色、富貴豔麗。而孫元亮筆下的孔雀意象自然、超凡脫俗,一派紳士風度。他畫的花卉鳥禽、樹石山泉,無一不體現人格化的自然美和蓬勃的自然生機。為此,南京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周積寅先生評論孫元亮的作品為「格調高雅,書卷氣足」。
(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南京藝術學院教授)
《南國春色》
《高潔圖》
跨世紀的歷史風俗畫精品
—— 孫元亮《秦淮勝跡圖》評析
文 | 馬鴻增
昔有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成《金陵十二釵》(《紅樓夢》);今有孫元亮歷時十載,重畫五、六遍,創作《秦淮勝跡圖》。早在1989年,我就應邀去南京市政協觀摩《秦淮勝跡圖》的初稿,當時即被其精神所感動。而今展現的第五稿,長達17米,人物2600餘,純用白描手法,這幾項堪稱中國歷史風俗畫之最:百裡秦淮,濃縮著「十代故都」南京的文明史。畫卷藝術地再現了古代南京的社會生活、自然風光和歷史勝跡,集人物、山水、建築、歷史、文學、民俗學於一體,在二十世紀之末,填補了美術史上的一個空白。
我想著重從民俗學的角度評析其成就。為了準確地表現歷史景觀,孫元亮研經讀史,南遊北徵,凡有關秦淮之前朝建築、服飾、歌詠、無不搜求觀覽;州府縣誌、圖考廣記、野史夜談以及大量報刊資料,無不購藏細閱;清代(金陵四十八景),歷代風俗畫圖卷、《中國古代建築史)、《紅樓 夢》、《儒林外史》……都成為他學習和參考的珍貴信息庫:他對秦淮歷史風俗文化達到了如指掌的程度。中華文化,包含著下層民俗民風與上層儒、道、釋文化這兩個層面。為了藝術地而不是圖解式地予以展現,孫元亮匠心獨運,慘澹經營,構圖布局跌宕起伏,時間空間打破限制,以堅挺細勁的線條,勾勒出各式各樣的人物場景,展開無比豐富壯闊的歷史畫面,巧妙地將四時之景:民俗民情及儒釋道文化融為一滬,實現了情、景、境、理的和諧統一。
全畫可分為三大部分,既是秦淮流程,又是藝術節奏。第一部分由石臼湖、胭脂河、天生橋至方山、東山、通濟門;描繪的是鄉村春色,農舍散怖,牧牛下地,農夫插秧,山間行旅,漁舟唱晚,學童嬉戲等,可謂起於平淡,漸入繁華。
第二部分是城中十裡秦淮,重點所在,由河房畫舫,夫子廟建築群、商業街三個段落組成,此段起首於上水門。大中橋歷歷在目,遊人漸多,河邊垂釣,遊船始蕩,夏日融融之色。進人河房畫舫區,各式建築齊備:宮廷式的水榭、帶風火牆的水廳,普通的河房,房腳或石、或磚、或木樁、房頂或全瓦、或半瓦、或鋪草;舟船大小分五等,樓船中有吹簫弄笛彈琵琶者,有飲酒歌唱吟詩文者。桃葉渡口舟如織,王獻之似在其中;淮清橋畔聚文士,吳敬梓仿佛可見;河房人眾影迷離,觀景下棋作女紅,舞蹈奏樂聽說書,寫字作畫讀詩文,李香君、柳敬亭呼之欲出。
孔廟廣場豁然,照壁、泮池、得月臺、魁光閣、聚星亭——入畫。文德橋上人流攢動、商旅熙攘、官員出巡,鳴鑼開道,駐足圍觀,憑欄遠眺,隨人流穿過牌坊,入孔廟,只見大成殿香菸繚繞,古柏參天,一群衣冠楚楚者正躬身祭孔;明德堂內耆儒講經,尊經閣上,學子批覽古今典籍;貢院考棚正進行秋季考試。整個孔廟浸透著儒家的文化氣息。
接著畫家又帶領觀眾漫步市肆,只見商鋪林立,貨物豐盈,車馬塞道,行人接踵,三百六十行盡在其中,百姓眾生像千姿百態,反映了秦淮商業文化的繁華魅力。再往後,步人元宵燈節高潮。各式燈柱高懸,壯麗的「鰲山」矗立大功坊前,遊人川流不息,鑼鼓喧天,鞭炮轟鳴,魚龍紛沓,觀者如雲。入夜,火龍蜿蜒,將橋頭、歌樓、廊榭照耀得如同白晝;燈船、官船、民船在河中交相吹打奏樂,徹夜不絕,不枉古人「秦淮燈火甲天下」之譽。
高潮過後,是全畫的第三部分。聚寶門(中華門)巋然聳立,小市民們在其上作「正月十六走百病」之風俗。聚寶城下,長幹橋上,商旅熙攘,車水馬龍,外秦淮河船隻運輸忙。穿長幹裡,上雨花臺,見法師講經,大報恩寺信士雲集,百尺疏璃塔高聳人云。尾聲處,石頭城下,秦淮入江,洲分二水,江天寥闊,孤帆遠去,蘆蕩蕭蕭,一片空寂,與卷首的平淡遙相呼應。
《秦淮勝跡圖》從表面看是一幅民俗風情之作,可是細讀之下儒家可從中體味「中和之美」,道家可讀出「陰陽消長,自然變化」之道,佛家則可悟出「緣起性空」之禪機。因此使作品具有豐富地中華文化內蘊,這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
讀罷《秦淮勝跡圖》長卷,感慨萬端。《清明上河圖》、《姑蘇繁華圖》等傳世名作,工程浩大,曠日持久,皆為當時國家畫院所為。孫元亮一介書生,在秦淮河重建工程開始之際,立下宏願:用畫筆為百裡秦淮立傳,宣傳中華文化。為了完成這項極為艱巨的文化工程,他寒窗十餘載,積稿盈筐,廢寢忘食,得傳統之內蘊,悟造化之情神,終成跨世紀之歷史風俗畫精品。其意義不僅為南京百裡秦淮之歷史景觀立傳,而且作為當代南京旅遊文化增添了一件標誌性的藝術作品,對於今人及後人研究金陵民風民俗甚至規劃城市建設,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鑑價值。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士所認識。不妨可以說,《清明上河圖》今天的待遇也許就是《秦淮勝跡圖》的明天。
(作者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原副主任,原江蘇省美術館研究員、副館長)
(請將手機置於橫屏欣賞《秦淮勝跡圖》長卷)
孫元亮花鳥畫作品欣賞
《蒼龍抱雲》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搏擊雲天》
《仁者壽》
《綠靜春生》
《積健為雄》
《癸日》
《春日喧和》
《獨立寒秋》
《雪域聖牛》
《神犬無敵》
《嘯雨吟風千年春》
《清極不畏寒》
《案頭清供》
《農邨風味》
《古梅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