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曾評價自己「資質中等」,不算是天賦很高的人。但,就是一個資質平常的人,卻最終成了那個「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一代名臣。蔡鍔說:曾國藩出身詞林,於兵事一端,素未夢見,而其所貢之役,所畢之功,比之古今名將,毫無遜色,做到了「武功燦爛,澤披四海」。曾國藩以一書生帶兵,能取得這般輝煌成就,這裡面有很多記得深究的東西。
支撐曾國藩成就最核心的因素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是內在的精神品質與出色的個人意志——「內聖」成就了他「外王」的功業。本文重點從他走向內聖的三大修煉功夫入手,去認識一個不同凡響的曾文正公。
01守靜,養豁達光明之胸襟
曾國藩說:「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其治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他認為一個人處在名利場中,就如農民渴望莊稼豐收、商人對利潤的追求那樣,日思夜想的都是爭名奪利的事,壓力大,心焦慮,時間久了既不利於做事,也無助於養身。若真想幹成大事並保全身心,就需要在處理事務時,在胸中仍守得住靜氣,在繁忙中沉靜下來。他說,「治事之外,須有充融氣象,二者並進,則勤勞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光明宏闊之胸襟,「充融氣象」的境界,如何養起來呢,要從一個「靜」字入手。
曾國藩是一個善於從古典文化中汲取養分的人,中國的儒釋道三家都強調一個靜字,在儒家叫做「誠意正心」,在佛家,叫做「明心見性」,在道家稱作「無為」。一個人表現在外的所有言行,都受到內心的節制,內心才是人的根本。曾國藩為了養這一根本,培植內心的衝融氣象,靜坐就成了他每日的功課,即便是在軍務繁忙之際,也不忘時時刻刻保持心清氣寧的靜氣。守靜,是他身心修煉的第一等功夫。
02守志,養浩然之氣
曾國藩素來胸有大志,他說「不為聖賢,則為禽獸」,生命取向是古代的聖相名臣,他要做不朽的功業。何以支撐起這份青雲之志呢,別無他法,唯有內心的堅挺卓絕之氣。他極力稱讚孟子的養氣說,在和好友的書信往來時多有論及。孟子的「浩然之氣」至大至剛與天地宇宙合二為一,強大到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摧毀。
養浩然之氣屬於身心修煉的法門,是鍛造意志品質和培植信念的力量源泉。梁啓超說,曾國藩勝在「毅力」,才情不是最重要的,可謂一針見血。曾國藩能夠在困苦之局中百折而不回,無論遇到何種風險,堅守住內心的意念不動搖,跟他善養浩然之氣,善於守護內心的堅挺之志,關係甚大。養氣,是他的第二等功夫。
03守趣,養喜悅之意
曾國藩辦團練早期,由於缺少地方任職的經驗,再加上身上銳氣太重,各項工作開展的並不是很順。尤其是初期的幾次戰事失利,內有同僚譏諷嘲笑,外有敵軍襲擊,他內心惶恐不安之際,精神也備受折磨,經常失眠。後來在回憶這段時日時,他說「胸多抑鬱,怨天尤人」,精神緊張恍惚,就連身體也出了問題,「肝腎交受其病」。成天唉聲嘆氣,怨及旁人,都處在抑鬱症狀態了。
曾國藩之所以是曾國藩,在於懂得反省和求變。後來,聽從好友羅汝懷的勸勉,加之切身體會到精神長久緊張、心理壓力過得的害處,二次出山後,他及時調整自己的心境,由此也轉變了做事為人的態度。經過多次身心俱疲的「打脫牙齒和血吞」的精神折磨後,曾國藩認識到在心中養一番喜悅意境的妙用,他說:
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之所以為佛,所爭皆在大難折磨之日,將此心放的實,養的靈,有活脫脫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
讀這段文字,給編者的體會就是,更像是一位飽經滄桑老者的肺腑之言。「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這些是經驗也好,教訓也好,聰明睿智也好,都是他經歷了一遍、走了一遭後的真實感悟。「有活脫脫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經歷了非常人能忍之磨難,從此他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而強大,也增添了一份別樣的生動活脫之趣味,這是他之前所沒有的。
他說「養起一團喜悅氣,撐起幾根窮骨頭」——一個人內心的喜悅功夫,都練到了這等程度,怕是遇到鬼都要給讓一條道,什麼失眠焦慮啊,統統可以見鬼去了。
守住靜氣,養出豁達光明之胸襟,守住志氣,養起一身浩然堅挺之意志,守住一方趣味,養活一團喜樂之意。這三種心性修煉,才是曾國藩有別於常人,最終成就一生功業的要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