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圖靈測試

2021-02-13 賽倫北鬥科技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吧!

以下圖文來源於CSDN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什麼是圖靈測試?

「機器是否能夠思考?」,1950 年,Alan Turing 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圖靈測試(Turing test),用於測試機器是否能表現出與人等價或無法區分的智能。

測試的談話僅限於使用唯一的文本管道,例如計算機鍵盤和屏幕,這樣的結果不依賴於計算機把單詞轉換為音頻的能力。

測試內容: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臺機器)在不發生物理接觸的情況下,由測試者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發問。經過多次測試後,如果有超過 30%的測試者不能確定被測試者是人還是機器,那麼這臺機器就通過了測試。

計算機是否通過了圖靈測試?

自從圖靈測試的概念誕生以來,所有的人工智慧均以通過圖靈測試為目標。那麼,70 年過去了,至今為止計算機是否通過了圖靈測試呢?

2014 年 6 月 8 日,在 Alan Turing 逝世 60 周年紀念日這一天,英國皇家學會舉行了 2014 圖靈測試大會,聊天程序 Eugene Goostman 成功騙過了研究人員,並首次「通過」了圖靈測試。然而,後來有文章指出它其實並未真正通過所有測試。

後來,Google 的 GPT-3 通過圖靈測試的新聞也業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對於此次測試,有人表示稱讚,也有不少人仍然表示質疑。

圖靈測試已過時?

為什麼我們至今仍然無法通過圖靈測試?

原因之一是當前的人工智慧研究者們對於通過圖靈測試的興趣不大,因為圖靈測試的目標和當前的人工智慧研究方向並不完全一致。

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圖靈測試幾乎沒有考慮到人工智慧的「機器」屬性,如高速計算和信息檢索等功能,而這兩者正是現代計算機最擅長的部分。

要通過圖靈測試,人工智慧必須能夠「欺騙」人類,而要想完美地欺騙,人工智慧必須模仿人類在回答問題時的延遲。例如「129*3256=?」,「北京到上海的距離是多少?」這類的問題,普通人作答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計算或查找信息,但計算機完全可以立即給出答案。以現在的觀點來看,讓計算機放棄自己的優勢去模擬人類的延遲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圖靈測試僅考慮了文本交流的情況,而沒有考慮到現在的人工智慧已經能夠使用各種傳感器,能夠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角度來感受外部世界。

那麼這是否表明圖靈測試已經過時呢?

這是大眾對於圖靈測試的一個廣泛誤解。實際上,圖靈測試是人工智慧的一個充分條件,它本身並沒有試圖定義人工智慧的範疇。換句話說,一個優秀的人工智慧應該「能夠」通過圖靈測試,但並不表明圖靈測試是人工智慧的全部。所以,圖靈測試並沒有過時,只不過現代人工智慧研究並沒有把通過圖靈測試作為重點而已。

圖靈測試與如今的 AI 發展

如今人工智慧研究的目標不再局限於 AI 是否與人類有區別,而是發揮機器的速度和信息搜索優勢,增強人類的智力,改善人們的日常生活。

現在智慧型手機的計算能力都是阿波羅 Apollo 11 的幾十萬倍,再加上雲計算和高帶寬連接,人工智慧可以在幾秒鐘內根據大量數據做出決策。這些都是普通人無法完成的事情。基本目標之一是讓 AI 展現類似於人類的智力屬性,包括擁有常識、自我監督以及語言能力,並結合快速搜索和超強的記憶力,代替人類完成工作。

那麼,我們現在應該如何評價人工智慧呢?

亞馬遜於 2016 年設立的「Alexa 大賽」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該比賽的要求是製造一個「社交機器人」,而評判標準則是由人類與該機器人交談 20 分鐘,內容涉及娛樂、體育、政治、科技等方方面面,然後由人類以是否願意與該機器人再次交談為標準進行評分。

整個過程中,人類事先知道交談對象是機器人。可以看到,為了讓人類「願意」與機器人繼續交談,機器人必須優先展示出幽默感、同理心等,但模仿人類並不是最優先的目標。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日常生活對於人工智慧助手的接受程度來評價人工智慧的發展。人工智慧想要融入日常生活,就要在人類有需要時提供幫助,不需要時退居幕後。例如,它可以在你睡覺時幫你關閉忘記關掉的燈,或者在發生意外情況時自動報警燈。人工智慧還應該有能力解決更為通用的任務,而不僅僅是幫你設置日程安排這種特殊任務,這就要求它必須有足夠強大、足夠通用的自我學習能力。

這些評價標準都與圖靈測試相去甚遠,但並不妨礙圖靈測試成為人工智慧的充分條件

可以認為,現代人工智慧研究的每個子領域的成功都是通過圖靈測試的必要條件,但各個子領域距離達到圖靈測試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巨大的社會價值推動了各個子領域的發展。等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慧實現那一天,它當然可以輕易通過圖靈測試,但 AI 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早已不僅限於圖靈測試的範疇。

參考連結:https://www.fastcompany.com/90590042/turing-test-obsolete-ai-benchmark-amazon-alexa

聲明:本文由原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原作者個人觀點,轉載僅作為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對該觀點的贊同或支持,如有異議,請聯繫我們。

        深圳市賽倫北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技術領先的導航及通信測試設備供應商,專注於北鬥衛星導航、無線通信、射頻微波終端產品的測量技術領域,擁有多項衛星導航、無線通信和微波測試儀表的核心技術與相關產品。奉行「進取 求實 嚴謹 團結」的方針,不斷開拓創新,以技術為核心、視質量為生命、奉用戶為上帝,竭誠為您提供性價比最高的產品、高質量的服務。

相關焦點

  • 【思辨】王培:圖靈測試是人工智慧的標準嗎?
    比如觀察動物在鏡子裡看到自己時候的行為,是尋找鏡子後面的另一隻動物,還是知道鏡子裡就是自己。通過做類似的實驗,我們可以判斷,貓、老鼠、猴子等等有沒有自我意識。 人工智慧領域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智能。但什麼樣的實驗能夠定義」智能「這個概念?大家常常利用圖靈測試這個實驗來定義有沒有智能。但這一定義真的合適嗎?真的有利於人工智慧的發展嗎?有沒有更好的實驗定義?
  • 谷歌通過圖靈測試,真正的人工智慧還有多遠?
    而在大會的最後一天,谷歌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前斯坦福校長約翰軒尼詩道出Duplex已經通過了圖靈測試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那麼,測試人工智慧的圖靈測試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圖靈測試?圖靈測試一詞來源於計算機科學和密碼學的先驅阿蘭·麥席森·圖靈寫於1950年的一篇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簡單來說,圖靈測試就是用來測試AI是否真正具有人工智慧這一概念的標準。
  • 圖靈測試已經過時,人工智慧需要建立一套全新指標
    我認為圖靈提出的努力目標對我這樣的人工智慧科學家來說並不是一個實用目標。 圖靈測試充滿了限制性因素,圖靈自己在這篇開創性論文中就討論過其中一些。隨著如今人工智慧普遍集成到手機、汽車和家庭中,一個事實越來越明顯:人們更關心他們與機器的交互是實用、無縫和透明的,實現機器與人真假難分的理念已經過時。
  • 圖靈的人工智慧世界
    圖靈曾勾勒出一幅動人圖景,可以說那裡就是圖靈營造的一個人工智慧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具有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的機器分擔了人類在各個領域的工作;能「思考」的機器通過「自主」的學習可以成為工程師、醫生、詩人、棋手、科學家、畫家、音樂家……凡是人類能做的工作,能「思考」的機器都可以做。圖靈的設想及其驗證方式(圖靈測試)為人類塑造了一幅全新的世界圖景。
  • 圖靈測試錯了嗎?——後圖靈時代的思考
    本文經微信公眾號:楊靜lillian(ID:lillian_yang_1111 )授權轉載。【靜點評】2015年第10期《三聯生活周刊》的封面專題為《圖靈預言——人工智慧將代替人類嗎?》,其中對圖靈的生平及其對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科學的卓越成就進行了回顧,有不少篇幅涉及圖靈測試。然而對圖靈測試在量化人工智慧方面的局限,無論是企業界還是學術界,都有痛點。圖靈測試的標準是否該與時俱進?是個嚴肅的課題,值得國際人工智慧業界共同推動。
  • 人工智慧機器人之父:艾倫·圖靈
    >人工智慧之父:圖靈提出計算機理論 可與牛頓比肩圖靈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之父,人工智慧之父。
  • 語言與圖靈測試
    自古以來, 什麼是智能就難以定義. 1950 年圖靈提出圖靈測試[1], 以是否通過人機對話測試來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 圖靈測試巧妙地避開了智能的內涵式定義和判定難題, 將研究智能的重點放在智能的外在功能性表現, 使得智能從工程上看是可以實現和判斷的. 現代人工智慧從此肇始. 為了通過圖靈測試, 需要研究語言.
  • Google Duplex通過圖靈測試 人工智慧還會遠嗎?
    Google Duplex通過圖靈測試 人工智慧還會遠嗎? 在大會的最後一日,Alphabet董事長John Hennessy親口承認:Google Duplex已經在預約領域通過了圖靈測試。 通過圖靈測試! 多麼令人興奮的六個字。被人工智慧所改變的世界藍圖仿佛就在我們眼前鋪展。
  • 馬斯克害怕的人工智慧,從圖靈機器人看還有距離
    近日,號稱中文語境下智能度最高且完全免費的智慧機器人平臺——圖靈機器人由前蟲洞語音助手團隊正式發布。上個月特斯拉 CEO 伊隆·馬斯克在出席麻省理工學院的一次會議時表示:「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我們將召喚出惡魔。」頂著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的名號的圖靈機器人,會是終結人類文明的前奏麼?
  • Alexa首席科學家:圖靈測試對AI沒啥意義了
    近日,亞馬遜副總裁兼 Alexa 首席科學家 Rohit Prasad 在《快公司》上發表了文章(原文連結在最後),做出了一項大膽的表態:圖靈測試已經失去了意義,是時候建立一個新的 AI 衡量標準了。「機器能否思考?」這是加密學和人工智慧先驅阿蘭·圖靈在70年前論文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的核心問題。
  • 「小薇」為何能通過圖靈測試?
    2017年,由北京中科匯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小薇」作為中國第一個通過圖靈測試的作詩機器人,入選中央電視臺《機智過人》節目。圖靈測試是被譽為電腦科學之父的英國數學家圖靈,於1950年提出的一個關於判斷機器是否能夠思考的試驗。圖靈認為,如果人們與電腦進行文字對話後,人無法判定對方是電腦還是人,那就證明電腦會「思考」。在業界,機器人很難通過圖靈測試。
  • 【深度】圖靈測試已OUT,這才是測試AI的更佳方法
    機器之心編譯出品作者:Jacob Aron參與成員:xiaoxi,汪汪編者按:本文作者Jacob Aron 在一個人工智慧的圖靈測試當過評審布萊切利園對這一議題來說是個很合適的比賽場地:整場比賽都是基於數學家和計算機技術先鋒阿蘭·圖靈曾經提出的測試「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眾所周知阿蘭·圖靈在整個二戰期間把心血都貢獻在了破譯納粹密碼上。他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假設:如果機器可以愚弄一個人類認為他也是同類,那麼就代表機器也具備思考能力。
  • 關於圖靈和圖靈測試
    圖靈測試:為了避免對「思維」「思想」「自由意志」應該是什麼的哲學式討論,他提出只需要比較機器的表現和人類的表現,就可以判斷一個機器人的思維能力。我們對人類網絡意識的定義,收緊了圖靈測試:圖靈測試需要軟體說服一小組專家,而非單一個體;不只涉及偶然的對話,也關乎自律和移情。比如,一個人可能會批評圖靈測試說,如果木頭鴨子叫的像真鴨子,那麼它就是真鴨子,顯然這是不對的。但是這個批評太過片面,因為圖靈測試的觀點是在測試功能,而非形式。如果木頭鴨子能像鴨子一樣遊泳,那麼它就是真正的鴨子。
  • 計算機被當13歲男孩 首次通過圖靈測試(圖)
    原標題:計算機被當13歲男孩 首次通過圖靈測試(圖)   6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近,一個俄羅斯團隊開發的聊天機器人軟體,使得三分之一的聊天參與者,認為它是一個人類,這意味著在人類歷史上,計算機首次通過了有關計算機智能能否超過人類的圖靈測試。
  • 人工智慧測試:關於無人車測試的案例研究
    無人駕駛和人工智慧人工智慧(AI)通常是指機器表現出來的和人類類似的智能。現如今,人工智慧已經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大到自動駕駛汽車,小到掃地機器人,都是人工智慧的應用領域。我們堅信,人工智慧將會在未來的20年內進一步的改變我們生活包括健康,教育,娛樂,安全等各個領域。
  • 最小化圖靈測試:如何用一個單詞證明你是真人?
    最近,有一對科學家針對圖靈測試提出了新的觀點。 其假設是:「如果你與一個聰明的機器人,同處於一個看不見的法官面前,那如何充分證明自己是真人?因為被判定為機器的那一個會被宣告死亡,而你和機器人都希望活下去」。
  • 圖靈、圖靈機、圖靈獎
    1950年10月圖靈發表了題為「計算機和智能」的論文,闡明了計算機可以有智能的思想,並提出了測試機器是否有智能的方法,他稱之為「模仿遊戲」,而後人稱之為「圖靈測試」。由於圖靈的一系列傑出貢獻和重大創造,1951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54年6月7日科學奇才圖靈去世,為世人留下了無限惋惜。‍‍‍‍‍‍‍‍
  • 圖靈測試Out啦!首個為AI設置的「IQ測試」:玩遊戲、解魔方、考SAT全面評估
    最經典的方法當然是「圖靈測試」。早在1950年,圖靈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他表示機器也可以擁有智能,像人一樣會「思考」,並且提出了圖靈測試: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臺機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進行多次測試後,如果機器讓平均每個參與者做出超過30%的誤判,那麼這臺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
  • 2018圖靈獎公布!人工智慧的三大教父,譜寫了一段關於勇氣的寓言
    內容來源:原理(圖靈獎盃)圖靈獎(A.M Turing Award),常被稱作「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每一年的圖靈獎一般在下一年的4月初頒發。由美國計算機協會(ACM)於1966年設立,設立目的之一是紀念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先驅艾倫·圖靈,獲獎者必須是在計算機領域具有持久而重大的先進性的技術貢獻。
  • 智源研究院欲開發通用智能圖靈測試
    8月24日,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在北京舉行「人工智慧的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發布會。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劉嘉出任該重大研究方向的首席科學家,他在當天的演講中分析人工智慧研究機構Open AI近期發布的生成式語言模型GP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