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的孩子:活著只是行屍走肉

2020-10-30 一束光心理

萬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進來的地方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好轉,各地陸續複課開學,來諮詢的青少年明顯多了起來。


他來諮詢前,他爸爸特別開心,反覆跟我說:我們好不容易說服孩子同意來做諮詢,我和他媽媽都很高興。之前他死活不願意來。現在好了,孩子有救了。我們要求不高,只希望他能好好學習,爭取考個好大學。


我卻不太樂觀,因為被父母再三勸說甚至軟硬兼施逼著來做諮詢的孩子,內在動力是不夠的。


果然,他坐在我面前,神情萎靡,雙眼空洞。


我等著他先開口,他則一臉茫然望著我。我試圖引導他說點什麼,他說不知道想說什麼,說完直勾勾看向自己的腳。


我問他為何來做諮詢。


他面無表情:我再不來,我爸媽就要瘋了。


我:你是為了你爸媽才來的?


他抬眼看看我:是,我怕他們嘮叨。到這兒來算是給他們一個交待,至少耳朵能清淨點。


然後又沒話了。沉默中,他的上下眼皮開始打架,就像有強力膠即將把眼睛給黏上似的,眼看著他昏昏欲睡。


我提高聲音:你的睡眠怎麼樣?


他像受了驚嚇,眼睛睜了睜:我睡眠不好。


我問什麼原因導致睡眠不好。


他說:玩手機。通宵玩手機。


疫情期間通宵玩手機,開學以後,他還是通宵玩手機,白天到學校補瞌睡,什麼課也不聽。老師讓他請家長,說都高三了,他這個狀態很危險。父母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又氣憤又抓狂,最後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諮詢上。


他很牴觸諮詢,我們的談話很艱難,幾乎進行不下去。


沉默中,他的上下眼皮又開始打架,我放棄了幹預他的想法。不一會兒,他頭一歪,真的睡著了。


10分鐘後他醒了,有些不好意思地揉揉眼睛:老師,我真沒什麼可說的。我現在對所有事情都沒興趣。


我說:對新學年的生活也沒有期待嗎?


他頓了頓,說:我只期待一件事......我想去死。



他說他特別理解那些動不動就跳樓的人,他認為那些人不是突然產生的衝動,而是蓄謀已久,只是需要一個理由跳下去而已,比如前段時間新聞報導的父親不給手機、轉身立刻跳樓的10歲男孩。他說他理解那個男孩,因為他也是這麼想的,只要有人刺激到他,他也會跳。


他說:我爸媽不敢收我的手機。我跟他們說了,只要沒收我的手機,我馬上去死,說一不二。


他想死的念頭從高一開始就有了,他曾告訴過父母,但父母說他是無病呻吟、三觀不正,讓他好好反省,然後就迴避了這件事情,但這個念頭在他心裡從未消失過。他周圍有好幾個同學跟他想的一樣,都覺得活著沒意思,都說如果不是考慮到父母接受不了,早就死好多回了。


他如此平靜地談論死亡,仿佛那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我觀察到,同樣來做諮詢的孩子,上小學、初中的和上高中、大學的孩子,狀態和效果有很大的不同。上小學、初中的孩子狀態相對穩定,上高中、大學的孩子卻不太樂觀。


區別在於,一些上小學、初中的孩子剛出現症狀時,他們的父母會第一時間尋求諮詢的幫助,年齡越小諮詢效果越好。上了高中、大學的孩子,往往是父母起初不當回事甚至刻意迴避,拖到孩子狀態越來越差、最後實在束手無策了,才不得不說服孩子來做諮詢。但孩子進入青春期,很多症狀已固著,治療相對困難一些。


就像這個男生,他在高一時就曾向父母表達過自己的負面情緒(其實他是在以這種方式尋求父母的幫助),但父母不願面對這個問題,不接受兒子有消極負面的念頭,某種程度上耽誤了孩子的治療,等到孩子狀態越來越糟糕,父母才開始著急、重視起來。



學習沒有動力,生活無聊空虛,不想跟任何人交流,內心空白無力,前路茫茫,看不到希望,人生一切都沒有意義,不想再繼續活下去......這些都是青少年諮詢中常常會聽到的表達。


本該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卻身體軟沓沓,雙眼空洞洞,人高馬大地坐在那裡,靈魂已不知飛向何方。除了眼珠偶爾轉一轉,表明他還活著,其他時候都是死氣沉沉的樣子。一個男生說:我每天就像行屍走肉一樣,不知道自己是誰,每天該幹嘛,做什麼都很機械。


有時諮詢做得越多,越感到觸目驚心。


央視報導,抑鬱症已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


國家衛健委也於近日出臺文件,將高中及高校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體檢。這真是一個英明的決定,有太多孩子抑鬱了。


一些父母看不到孩子生病背後是家庭病了,看不到孩子真實的狀態,還滿心期望孩子能趕緊好起來,考個好學校,將來找個好工作,有個好人生。一個執意找我做諮詢的媽媽說,她之所以找我,是因為她同事的孩子跟我諮詢後成績提高了不少。把成績當作評判諮詢好壞的標準,令人有些哭笑不得。


面對內心匱乏、總想死去的孩子,諮詢師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他活下來。但對一些父母來說,只要孩子還能學習,其他就應該沒問題,如果有問題那也是孩子矯情。父母也有很多委屈,他們已為孩子奉獻所有,全方位照顧、滿足孩子,有時把自己都感動到落淚,卻無法感動孩子,無法養出懂事感恩的孩子。


這些父母沒有把孩子視作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只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對待孩子,從未想過那是否是孩子需要的。在父母眼裡,孩子只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實現自己人生願望的工具。


一個高中女生的媽媽跟我痛訴:那孩子糟糕透頂,除了能吃能睡還算優點,我現在看見她就煩,太不聽話了......


我請她說具體一些,她說:她上衛生間,每次要15分鐘以上。只要她上廁所,我就在外面盯著時間,等她一出來我們就吵架。她吃飯也特別慢,別人吃10分鐘,她要吃半個小時。


我問女兒的表現讓她有什麼感受。


她說:我覺得她跟我不一樣。我是個急性子,卻養出這麼個拖拉的孩子。她這些問題,該怎麼解決?


我說:她只是生活節奏跟你不一樣,很正常啊。


她很驚訝:這也叫正常嗎?我可從來不這樣。


我說:你和她,是不同的兩個人啊。


她說:她是我女兒啊,怎麼能跟我不一樣呢?


上述對話重複幾次之後,我半開玩笑問她:你覺得你女兒是一個人嗎?


她愣了一下,沒有說話。


我有些難以置信,追問:你覺得她是一個人嗎?


她說:我沒想過這個問題。


我堅持:你現在想。


她不情願地嘟囔:這個問題,我需要思考一下。


我差點當場雷倒。


在一些父母眼裡,他們的孩子真的不是一個人,只是自己的胳膊腿,或者是自己身上的一團肉。我一個好友的媽媽,曾這樣給人到中年的女兒發生日祝福:我身上掉下來的那坨肉,生日快樂哈!


沒被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對待的人,眼裡也沒有人。


有一次視頻諮詢,來訪者突然說:王老師,我看到你了。我清楚地看到你長什麼樣了。


我有些驚訝,因為我們視頻諮詢已經做了一年多了。


我:那你之前看到的我是什麼?


她:我之前看到的是我腦海裡的那個你,不是現實中的你。


那天是諮詢中的一個轉折點。她看到了我,而且告訴我,此前她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從未把我視作一個具體的人,而是把我當成一個工具來使用。


自從看到了我,她也看到了更多人,和他人、外在世界也有了更多的連接。



許多人費解,那些說自己像行屍走肉、不想活下去的孩子,從小到大成長順利,並未經歷什麼創傷或變故,也被父母家人照顧得挺好,但他們就是不開心,就是時常低落到想死。


這令我想到空心人的說法。


空心人的表現是外表看上去好好的,但裡面已經空了。


英國詩人託馬斯·艾略特在1925年曾創作《空心人》,他把一戰後人們普遍出現的空虛、麻木、焦慮等精神狀態稱為「空心」,空心人成為失去靈魂的現代人的象徵:人是空心人,頭腦裡塞滿稻草。人的聲音完全沒有意義,像風吹在乾草上。


空心病的說法是北京大學副教授徐凱文提出來的,它描述了一種消極的心理現象: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往往會被確診為抑鬱症,但問題是所有的藥物都無效。


有空心病的人常常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認為自己不是人,而是工具、物品、傀儡,隨時可以被取代,被丟棄,當然也可以消失(自殺)。


他們曾經是最乖的孩子,最好的學生,人際關係良好,在意別人的評價和讚美,卻有強烈的自殺意念,不知道自己是誰,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徐凱文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


一位高考狀元在自殺未遂後說:學習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學習好,工作不夠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學習好、工作好我就開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我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總想各方面做得更好,這樣的人生似乎沒有盡頭。


還有人說: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時常感覺到恐懼。19年來,我從來沒為自己活過,也從來沒有活過。


曾有一位被診斷為抑鬱症(症狀像空心病)的來訪者在做了很久的諮詢後,有一天告訴我,她終於能照鏡子了,看到鏡子裡自己的臉,她大哭了一場。此前30多年的人生裡,她一直覺得自己沒有心,整個人都是破碎的,「碎成一片一片,散落在地上」,她說諮詢讓她把碎掉的自己一點一點粘貼起來,重新拼湊成一個人。


從某種角度講,空心病比抑鬱症更嚴重,不光所有藥物都沒用,傳統的心理治療效果也不佳。即便能進入諮詢,也註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作者:王璽,一束光心理事務所北京資深心理師(從業11年),曾當過公務員、雜誌副總編輯,發表作品百萬字,曾獲北京市好新聞一等獎,出版人物傳記《路在腳下延伸》,曾任天津電視臺《我是當事人》欄目嘉賓專家

相關焦點

  • 人活著,就跟「行屍走肉」一樣:你無論怎麼打拼,終究是社會底層
    有人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你終其一生去打拼,也許你最後所到達的頂峰,只是別人的起點而已。這一切,都讓我們活得像「行屍走肉」一樣。 人活著,就跟「行屍走肉」一樣 莊子有言:「夫哀莫大於心死。」
  • 空心,是伴隨孩子一生的魔咒
    《空心的孩子》我在高校工作,是一個精神科醫生,也是學校心理諮詢師,臨床心理學博士。我在高校除了為學生提供諮詢服務,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殺預防和危機幹預。所以我接下來的話題可能有一點沉重。我要講的是,這不是普通的抑鬱症,是非常嚴重的新情況,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認為只是學生空心了,整個社會空心了,才有這樣的結果。
  • 《行屍走肉》:母愛的光輝
    病毒爆發,人類社會摧殘殆盡,活著只是為了生存。洛莉帶著尚小的卡爾,孤兒寡母,無依無靠,她該何去何從?女人需要依靠,肖恩的照料,讓她不得不緊靠住這個值得依靠的肩膀。代價呢?末世不是只有情誼,更多是交換。面對肖恩的剛柔並濟,她屈服了,也認了,做了肖恩的情人。
  • 《行屍走肉》:弩哥會是最後一個活著的人嗎?
    《行屍走肉》今年播出了第10季(冬歇了),回過頭來看,第4季的某一集裡貝絲對達裡爾(弩哥)命運的預測可能是真的。當時貝絲說弩哥會比其他人活得更久,從表面來看,這可能就是《行屍走肉》最後的結局。如今來看,《行屍走肉》第4季時的整個團隊幾乎都死了,或者消失了。鮑勃死的比貝絲還早;泰爾西在貝絲死後不久也死了;格倫在第7季的開場就被尼根殺了;第八季時,薩沙也死了,卡爾也緊隨其後。瑞克在第9季離開了劇組,和瑞克一起離開的還有瑪姬(雖然她會在第11季回來),米瓊恩將會在第十季的某個時候離開,這一點大家也都知道。
  • ...卻活成了孤兒:有多少「冷漠」的父母,就有多少「空心」的孩子
    總以為拼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殊不知,正是我們一次次的冷漠和忽視,將孩子心裡的愛一點點消耗殆盡。 待失望積累到足夠多時,孩子的心也就空了,像缺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不知道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常常有自殺的意念。
  • 中國電影的英文譯名《我不是藥神》翻譯成了行屍走肉的活著?
    他們是這樣翻譯的Dying to survive,雖然聽起來有一種莫名的高端感,但是有道翻譯是這樣的——行屍走肉的活著。
  • 空心南瓜餅,不只是放糯米粉進去,放入它,個個空心的,外酥裡糯
    導讀:空心南瓜餅,不只是放糯米粉進去,放入它,個個空心的,外酥裡糯原來給大家介紹過南瓜糯米餅的做法,只是用油煎的方法做出一個金黃好看,外酥裡糯的南瓜餅。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個不一樣的空心南瓜餅,比普通的南瓜餅要好吃很多,外面薄薄得一層特別的酥脆!裡面的內容就好像是流心的一樣,軟軟糯糯粘粘的,口感特別的豐富!
  • 《行屍走肉:最終季》等不來的結局-telltale的倒閉
    最近telltale的多款遊戲正式從steam下架,《行屍走肉:最終季》的結局應該遙遙無期,雖然有遊戲製作組表示願意完成《行屍走肉:最終季》,但是遊戲的各種交接,也讓其成為有生之年系列。telltale公司《行屍走肉:第一季》是根據同名美劇《行屍走肉》的同一世界觀所衍生出來的一款遊戲,和美劇一樣,遊戲主打人性,喪屍的威脅往往只是為了填補世界觀。
  • 《行屍走肉》第十季第七集,西迪克真的死了嗎?
    本文包含《行屍走肉》S10E07劇透,請自己決定是否繼續閱讀,謝謝!《行屍走肉》第十季第七集讓很多人大吃一驚,因為西迪克發現但丁其實是一名低語者,在他將這個消息告訴其他人之前,似乎就已經被但丁掐死。雖然讓人震驚,但回過頭來看,其實第十季一直在為這一刻鋪墊。
  • 《活著》:在兵荒馬亂年代裡,活著就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在物資富裕的今天,要是沒有一點追求,活著就是沒有意義的,如同行屍走肉。在兵荒馬亂的時代裡,活著比登天還困難,各種疾病,各種天災,各種禍不單行,都可能讓你隨時喪命,影片《活著》就很好詮釋了活著的意義。福貴是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他不是地主,沒有當官,在那個年代裡,活著就是自己最大的意願。更別說有能力去攪動風雲,卑微的生命,就像路邊的小草,很可能下一秒就會消失不見,福貴只是兵荒馬亂下極力自救的小人物,他們就是風中搖曳的沙塵,沒有選擇權利,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命喪黃泉。
  • 韓劇版《行屍走肉》?《甜蜜家園》甜蜜中讓人致鬱,評分8.0!
    是《行屍走肉》、《行屍之懼》?還是《王國》?網飛在今年年末給了大家一個小驚喜,一部「超甜」的末世題材網飛劇《甜蜜家園》在年末成功引起了大家對於這個題材的網劇的興趣,12月18號開播,截至到22號,豆瓣評分高達8.0,在末世求生類的網劇中,已經算很不錯的了。
  • 活著好累!(同感)
    不知道為了什麼生活,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出生,無法選擇,活著,力不從心。生在拼爹的時代,可惜是個窮二代。怎奈既沒優勢也沒本事,淹沒在人群中,平凡,平庸又普通;滄海一粟,似看不見的塵埃;每天為生活奔波,拖著行屍走肉的軀殼。
  • 成語中的四川|行屍走肉 一個勤學勵志的故事
    【成語釋義】行屍走肉:行屍:可以走動的屍體;走肉: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殼。比喻徒有人的形體而沒有實質性精神、沒有生活理想、糊裡糊塗過日子的人。也用於形容一個人猶如沒有靈魂,徒有軀體,看上去極其頹廢。
  • 《行屍走肉》低語者的由來
    大家好,我是美劇講解的人,今天給大家來帶的是《行屍走肉》中的低語者。不知道是誰的頭低語者,是《行屍走肉》中的反派,第八集這一集已經確定低語者正式出場(一出場就帶走一個重要角色算是勁爆)低語者,從字面上看有小聲說話的人,根據漫畫設定,這是行屍走肉終極大
  • 行屍走肉_行屍走肉遊戲下載_漢化_補丁_攻略_專題_遊俠網
    >《行屍走肉 篇章1(XBLA)》XBOX360截圖(3)3/19《行屍走肉 篇章1(XBLA)》XBOX360截圖(4)4/19《行屍走肉 篇章1(XBLA)》XBOX360截圖(5)5/19《行屍走肉 篇章1(XBLA)》XBOX360截圖(6)6/19《行屍走肉 篇章1(XBLA)》XBOX360截圖(7)7/19《行屍走肉 篇章1(XBLA)》XBOX360截圖(8)8/19《行屍走肉
  • 《行屍走肉》卡爾父親爆料:因卡爾被劇組開除,所以將其寫死
    雖然想要看到《行屍走肉》第八季下半季要等到美國時間2018年2月25日,但是明確了這個消息之後大家還是感到非常惋惜。《行屍走肉》第一季中的卡爾飾演卡爾的演員錢德勒·裡格斯(Chandler Riggs) 2010年以童星的身份加入《行屍走肉》劇組,至今已成為劇中的重要人物。
  • 《行屍走肉》格倫可能會為他的兒子感到羞愧
    格倫是《行屍走肉》粉絲的最愛,但他兒子在漫畫結尾的所作所為,可能會讓格倫感到羞愧。16年後,羅伯特·柯克曼結束了《行屍走肉》漫畫的連載,第193期成了最後一期。漫畫裡自瑞克·格萊姆斯死後,以跳躍的方式直接跳到了幾十年後的未來。此時的卡爾已經長大成人,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 《行屍走肉》史蒂文·元沒有把格倫的死歸罪與弩哥
    《行屍走肉》最初的賣點是末日後的行屍,不過,劇裡的一些核心角色,尤其是第一季出現的那些角色,確實吸引了不少觀眾。這些角色包括:瑞克、洛瑞、卡爾、格倫、達裡爾(弩哥)等人。史蒂文·元在行屍粉絲會上對粉絲們說,他不認為是弩哥害死了格倫,只是認為弩哥的憤怒是一種自然的情感反應。元說:「我認為沒有人會在那種情況下坐以待斃,所以,你什麼都不能怪,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而已」。隨後,史蒂文·元談到了如果格倫在尼根的戰爭中活下來,和他的妻子瑪姬一起撫養孩子又會發生什麼。
  • 《活著》:活著的三個層次,人生在世要活得明白點,越早明白越好
    也有人說,如果你已經體會過生命的無常,就一定要讀餘華的《活著》。這本書讓我看懂了,人活著的三個層次: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活著活著首先要解決溫飽,不餓著。這一切就只是為了吃得飽,只是為了活下去。體面的活著不坑蒙拐騙就是「體」,不卑躬屈膝就是「面」。徐富貴的前半生,雖然大家表面見了他都畢恭畢敬的,但其實徐富貴活的並不體面。每天猶如行屍走肉一般,沒有為家庭,為社會帶來任何價值。
  • 蔡英文兩岸路線從不「空心」,只是未必如你所願
    在島內的經濟民生、年金、長照等問題上可能是空心,但是在兩岸關係發展的很多問題上已逐漸變為實心。蔡的這個「實心」,當然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利的,對「反獨促統」不利的。在蔡英文的內心裡,她的兩岸路線從來都不是空心的,而是很明確的。只是這層意思不方便說出口,之前能說出口的都是模糊、空心的句子。這也是之前民進黨被批評為表裡不一的重要原因。通過用談判思維將複雜的兩岸關係大問題細化、量化並分門別類「操作」之後,如今蔡英文想說的話終於可以說出一部分,空心的言辭漸漸明晰化。蔡英文兩岸路線從不空心,只是未必如你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