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同學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原文接上次的文言體裁,錯過的同學可以翻閱往期文章:
積跬步,至千裡|論辨、傳狀、雜記、序跋、贈序類文言體裁詳解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文言體裁:公牘、書牘、箴銘、哀祭、碑誌類。
01公牘類體裁
1.公牘類是指古代政府、朝廷通常使用的公文。牘原意為古代寫字用的木簡,公牘指官方文件、書信。可以分為「上行公文」和「下行公文」。
2.奏議類:臣下給帝王的上書,有奏、議、章、表、疏、啟等名目。最常見的是表和疏。
(1)表又稱「奏表」,是用來向皇帝陳述衷情的,例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都是感人肺腑之言。
(2)疏的本意是逐條述說,人臣向皇帝提意見的一種文言體裁,例如賈誼的《論積貯疏》、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3.詔令類:皇帝給臣民的文告,屬於「下行文書」。有詔、令、命、制、諭等名目。檄(xí),是詔令的一個附類。它被用來曉諭、或者用來聲討罪惡。檄,不一定是皇帝發出的;有時候,也可能是敵國互相聲討,或者是所謂「討賊」。
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準備北伐時發表《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檄文中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成為朱元璋北伐的綱領。
有沒有覺得這個口號很熟悉?沒錯!後來這句話被孫中山所改編,作為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除韃dá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簡稱「民族、民權、民生」即「三民主義」。
02書牘類體裁
指個人之間交往的書信。許多書信寫得詞情意切、感人肺腑,是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例如: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吳均《與朱元思書》。
回顧一下:
《與朱元思書》記敘作者乘船自桐廬至富陽途中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創造出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同時也表現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之趣。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
03箴銘類體裁
箴就是古「針」字,古人以針石治病,故箴文亦寓「療救」之意。
銘是刻(或寫)在日常器物、居室乃至山石上的警戒性的文字,「座右銘」則是指題後置於身邊坐旁,以便隨時警戒自己的銘文。古今銘文,劉禹錫《陋室銘》最佳,借讚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趣。
04哀祭類體裁
哀祭文分「文」、「辭」兩部分,為哀悼死者所寫的文章。
文以記事,辭(用韻)以悼念。祭文則是設祭時拿來宣讀的。
誄lěi,就內容來說,是在碑誌與哀辭之間的。《文心雕龍·誄碑》篇說:「大夫之材,臨喪能誄。誄者,累也;累其德行,旌(表揚)之不朽也。」
意思是:士大夫的才能之一,就是遇喪事能夠作出誄文。誄,就是積累;累計死者生前的德行,加以表彰,使其不朽。由此看來,誄就很像碑誌,只是不刻石罷了。
韓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陶淵明的《自祭文》都是哀祭類名作。
05碑誌類體裁
碑誌類包括碑銘和墓志銘。碑銘的範圍頗廣。有封禪和紀功的刻文,例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班固《封燕然山銘》等。有寺觀、橋梁等建築物的刻文,例如王簡棲《頭陀寺碑文》,韓愈《南海神廟碑》等。
墓志銘(墓誌)也是記載死者生前事跡的,前有志,後有銘。它一般是兩塊方石,一底一蓋,底刻志銘,蓋刻標題(某朝某官某人墓誌),安葬時埋在墓壙裡。內容大體上有死者的籍貫、姓名、生平、生卒年月等。
【注意】志多用散文,敘述死者姓氏、籍貫、生平等;銘用韻文,是對死者的頌揚、悼念、安慰等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