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一掩泉門二月餘,慈顏難見幾唏噓。
今日應憐思念重,必能入夢慰劬劬。
四澄狂語:讀之可見師兄思母之深情,孝心無價,可敬可佩!然就格律而言,承句失粘,結句亦不合律。「劬劬」應是狀令堂之勞苦。「慰」者應是作者之慰。結句通讀之令人費解,或有邏輯不通之處還請自校之。
清明即景
文/紫邏樵客
連野煙光暗,荒丘松徑通。
阡塍柳垂綠,碑碣雨沾紅。
樹樹春依舊,年年人豈同?
心旌如過燕,微漾細風中。
蕭林之點評
第一,您這裡的煙光用在寫作特美,希望您不是實際操作的,要文明祭奠,一定不可以點火。(開個玩笑)
第二,描述的場景仿佛在畫中,正所謂「景中有情,象中有境,情景交融,自有意境」。
七絕清明所見
文/無恙
春蕪戚戚柳哀哀,風卷飛灰滿廢臺。
荒冢無人祭清酒,鬱蒼翠柏寂寥栽。
四澄狂語:「春蕪」「廢臺」「荒冢」,悽涼之景,憂傷之情。盡收筆底。嗚呼!人生如夢,無力悲天但盡人事足矣。結句之「寂寥栽」語意欠通,有湊韻之嫌,寂寥可栽樹否?如換成「哉」字以強嘆惋之意如何?
謝評,修改如下:
清明所見
文:無恙
春蕪戚戚柳哀哀,風卷灰飛滿廢臺。
荒冢無人祭清酒,鬱蒼翠柏寂寥哉?
悽涼犯 清明有感
文/風鈴
茅峰頂上。東風舉、榆錢柳絮飛蕩。蘼蕪冢冢,塵煙酣晝,杜鵑悲唱。昏冥恍恍。故人宛歸神已往。欲交心、淚滿襟裳,夢醒倍悽惘。
追憶舊光景,猶在音容,淚波飄漾。盈盈笑語,乘微風,久迴餘響。此去傷離,鬱揉百腸難意暢。解悲思、每每沾毫,俱已忘。
註:茅山~揚州一墓園所在地,故去的親人長眠於此
蕭林之點評:
每一位作者在創作時,融入的情感都是百分之百的,您在用詞也相當精煉。有一點不能說同病,就是上闋會寫眼前的情,景;下闋就是回憶。能否寫寫自己,人前言好都高興,自己直面的時候就慘澹了,一點愚見,還請見諒。
風鈴:感謝您認真的點評,不過可能您理解有偏差,當然也可能我對您的點評理解有偏差,總之,還是說兩句解釋一下:
1、本首上闋先寫眼前的情,繼而觸景生情~點評正確。
2、下闋先確是回憶,然緊接著畫面切回眼前,在茅峰頂上仿佛聽見故人的聲音,第三句即寫出了自己此時傷心鬱結的心境,最後一句,以"解悲思,俱已忘"結尾,更是道出了此刻自己緬懷逝者的悲痛心情,因此下闋不僅是回憶,恰恰更多地寫出了自己的心境~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