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是古時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直到1905年才廢止。
考生在地方取得生員(秀才)資格後才能參加鄉試,鄉試中舉後有資格參加更上一級的會試,最高級則為殿試。獲得的成績排名前三位為:狀元、探花、榜眼,後面則是進士。
這種考試數年一屆,每逢會試前都先舉行鄉試,選取優生,是歷代政府選撥人才及普通學子進入上層社會的一種較公平方式。
據清代王培荀《鄉園憶舊錄》記載,考生年齡似乎沒有嚴格的上下限,明代楊廷和12歲中舉;楊一清15歲中舉。錢泳《履園叢話》一書則介紹,清代參與科考的考生年齡最小是16歲,最大則無上限。
由於對考生年齡沒有上限,所以很多屢試不中的老年考生堅持參加科考。而大清政府又多次規定,老年考生界80歲欽賜舉人,界90歲欽賜國子監司業銜。所以更吸引老年考生參加科考,因為到了這個年齡,只要能進考場應試,不問成績就能獲得欽賜。
在網上或書刊上,經常能讀到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大的考生陸雲從道光六年(1826年)上京趕考的故事:
道光乙酉科(1825年)廣東鄉試,有位102歲的考生陸雲從,因高壽被賜為舉人。參加鹿鳴宴時,房考官詢問其何年考取秀才,答曰去年始入泮(考中秀才的代稱)。座師隨後戲問道:「三場辛苦,還能耐耶?」答云:「百歲蹉跎,竊自慚耳。」陸舉人來年春季公車北上,赴京會試,時年103歲。此事在京城引起轟動,眾人爭相一睹其風採,只見他耳聰目明,步履矯健,容貌彷佛六十出頭之人。
只是故事主人公陸雲從的年齡有102歲、103歲、104歲三種不同,同一人不可能有三種年齡,肯定有兩種是錯誤的。
而更關鍵的是,這位陸雲從是今廣東省三水縣西南鎮江(岡)根村人,正是本人家鄉人士。
由於涉及到家鄉三水的人文歷史,加上有明顯的不同說法,而且又沒有註明出處。為驗證這個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講好三水故事,本人堅持多年去追尋,希望能挖掘出事實之真相。
儘管信息有限,但根據陸雲從的年齡推測,大體可知是雍正年間出生,在《三水縣誌》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版的《人物》「附鄉賓耆壽」一節中,果然找到長壽老人陸雲從的大名,記錄年齡為95歲,以該書出版年份往上推95年,可知陸雲從應該是出生於雍正二年(1724年)。
而資料記錄陸雲從參加的是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考,這樣往上推的話,則確實是102歲。但縣誌又記有另一長壽老人:明佔三,現年92歲,四代同堂,知縣王匾曰:「碩德可風」。那制軍匾曰:「型方善俗」。
看到這裡,很明顯會讓人有陸雲從只活到95歲的感覺。因為編書時在世的有註明,沒有註明的肯定就是已經不在了。
所以又產生了更大的懷疑,縣誌記錄95歲,但坊間文章卻說他是102-104歲,這如何解釋?解決的方法亦並不是沒有,只需找到科舉「齒錄」等檔案資料,即能驗證真相。
存世有關廣東清代科考貢士名錄資料中,道光五年乙酉科鄉試(附有道光六年丙戌科考)卻沒有任何陸雲從的記錄。
最後翻遍整個清代的廣東科考名錄資料,還是沒有陸雲從的蹤影,這個中國歷史上最高齡考生的迷團越來越大!
正是我的鍥而不捨,為追尋歷史真相而努力。某次在廣東一個文史交流群中再說起此事,一位熱心文友發來一張陸雲從的齒錄照片,是在電腦上翻拍複印件的,儘管不是很清楚,卻正是我苦苦追尋而不獲的原始資料。
科舉「齒錄」是記錄考生的原始檔案,有考生上下三代等詳細資料,對於了解考生個人及整個地方族群變遷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和佐證作用,可以算是小型族譜了。
這份「齒錄」與我收集的不同,簡單得很,由於群上不便問太多,只好暫時擱置,繼續努力查找資料。
過了一段時間,又碰上這位文友上群交流,只好厚著臉皮再問來源,文友告訴我是「道光乙酉科齒錄」上的照片。得到這個關鍵信息,馬上動用資源,當即找到有貨的朋友,買來複印件。
這本書全名是《道光乙酉科各省鄉試齒錄》,收錄了這一屆全國鄉試的科舉「齒錄」,由於鄉試與會試不同,所以「齒錄」相對簡單,只有個人及上下三代共六代的簡單信息。
這份「齒錄」中的74名廣東舉人中沒有陸雲從名字,但翻開第一頁陸雲從「齒錄」卻赫然在目。
根據記錄:陸雲從,字飛騰,號昆都,行一,雍正甲辰年五月二十五日吉時生,廣州府三水縣,生,欽賜舉人,欽賜國子監司業銜。
相信沒有記錄的原因是欽賜舉人並非科考出身之故。這個也應是廣東科舉資料沒有記錄的原因。這份原始檔案資料的發現,對破解陸雲從的身世迷團及科考情況最為關鍵。
「齒錄」可見陸雲從出生於雍正(二年)甲辰五月二十五日,即1724年7月15日,兄弟中排行第一。到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縣誌出版時正是95歲。到道光乙酉科(1825年)鄉試時為101歲,歷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如果有參加道光六年丙戌科的會試,則正是102歲無誤。
至此已經接近真相大白,即陸雲從確實參加過廣東鄉試,而且年齡高達101歲。但到底有沒有參加過道光六年丙戌科的北京會試?這個還要考證。
據傳立在北京的進士名錄碑上有陸雲從參加道光六年丙戌科考的記錄。但因年久風化,人名早已看不清楚,這個信息已不可考,相當遺憾。
正當迷團待解之際,又傳來好消息,據本地朋友告知,清代錢泳《履園叢話》有記錄這個故事。
錢泳(1759-1844) 原名鶴,字立群,號梅溪居士,清金匱(今江蘇無錫)人。此書記錄的是他當時的歷史,可信度較高,而且可以找到這個故事的最初出處。
收到這個消息後,馬上又通過各種途徑去尋找《履園叢話》,首先買到的是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單本,收到後不禁大失所望,因為這個居然只是節錄本,根本沒有陸雲從的故事。
《履園叢話》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刻成書,全書共24卷。新版沒有,只好看看老版的,但清代同治版本高達五位數,解讀這個故事的代價太高了。
所以還是先買幾本民國版來看看,可是收到兩本1、3卷不全的民國版後,亦沒有發現,真讓我沮喪。好在我性格是屢戰屢敗,越戰越勇。
繼續鍥而不捨地找完整版本,最後又讓我買到中華書局1979年版的上下兩冊全套,翻遍上下兩冊,終於在下冊354頁找到陸雲從的故事出處。
原來這套二十四卷的《履園叢話》,陸雲從的故事是在第十三卷的《科第》中的《異事》中,即第十三卷最後那幾頁中就能找到。
原文如下:道光乙酉科廣東鄉試,有陸雲從者,年一百二歲,欽賜舉人。陸赴鹿鳴宴,房師戲謂之曰:「三場辛苦,還能耐耶?」,陸對曰:「百歲蹉跎,竊自慚耳。」詢其何年人泮,陸曰:「鄉先達莊有恭中狀元之年,門生已應童子試第二次,去年歲試始入泮也」。其明年丙戌會試,又賜國子監司業銜,實年一百又三歲。京師哄然,鹹往觀之。貌如六十許人,耳聰目明,步履甚疾。
此文與現今媒體上流傳的解讀版大意相同。而其後,我又找到另兩本清代著名筆記作品中的兩個陸雲從故事,記錄如下。
福格《聽雨叢談》卷十:六年丙戌會試……。是科廣東舉人陸雲,年一百四歲,三場完竣,未經中式,賜國子監司業銜。
《聽雨叢談》共十二卷。清福格撰。成書於清鹹豐朝後期。福格的生平事跡不詳,散見於《聽雨叢談》各條,僅知道他姓馮,字申之,內務府漢軍鑲黃旗人,是乾隆年間大學士英廉的曾孫,鹹豐五年(1855)以惠州通判留在僧格林沁山東軍中,司理營務兼總行營發審案牘,後來升任山東莒州知州。經推算,估計作者生活於嘉慶中葉至同治六年前後。此書原未刊行,1959年由中華書局整理出版。
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1881年)卷三:道光丙戌春闈,廣東一百三歲老人陸雲從應會試,恩賜國子監司業銜。同時朝臣,多以詩筆紀述盛事。按:陸,廣州府三水縣人,百歲始入學。
陳康祺(1840-?),字均堂,浙江鄞縣人。在京仕宦十餘年,官至刑部員外郎,後任江蘇昭文知縣,因事罷官。所著《郎潛紀聞》共「四筆」:《郎潛紀聞初筆》,光緒庚辰年刊於琴川;《郎潛紀聞二筆》(即《燕下鄉脞錄》),辛巳刊於暨陽;《郎潛紀聞三筆》(即《壬癸藏札記》),癸未刊於吳門;《郎潛紀聞四筆》(即《判牘餘沈》),未刊行。
但以上三個記述均有一些誤差,例如年齡有103歲、104歲兩種,根據陸雲從的檔案「齒錄」記載,陸雲從出生於1724年,到道光六年(1826年)實為102歲。103歲應為虛歲。而嶺南,特別是三水人向有「天一歲地一歲」的鄉俗,故104虛歲亦合鄉例,粵人就有「死人燈籠--報大數」的歇後語,就是針對這種虛歲而言。
而「齒錄」中已經清楚顯示陸雲從參加道光五年乙酉科鄉試後已獲「欽賜國子監司業銜」。並非錢泳書中所述:其明年丙戌會試,又欽賜國子監司業銜。相信其後的《聽雨叢談》、《郎潛紀聞二筆》以訛傳訛,複述錢泳所說,甚至連陸雲從的名字亦抄錯,成為「陸雲」。
至此可以確證陸雲從的故事並非空穴來風,是確有其人、其事和可以根據我上面介紹的資料公開驗證。
但還有一些未解之謎,如欽賜舉人是否有資格參加會試?道光乙酉科廣東鄉試已獲欽賜國子監司業銜,再到北京參加會試又獲欽賜國子監司業銜?於理不合也!
這個中國歷史上最高齡考生的故事,在錢泳《履園叢話》、福格《聽雨叢談》、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的各個版本中流傳近200年,流傳至今,成為中國科舉史、教育史中的特例和趣事。
這些陸雲從的故事在《郎潛紀聞二筆》時才加注「三水縣人」。相信是一位有心的邑人,讀到這個故事和知道陸雲從是三水人,才把這個故事挖掘出來。
稍為遺憾的是,後人去寫這個故事時並沒有註明出處,否則亦無須我花這麼多時間、精力、金錢去驗證。不過在驗證過程中,從懷疑到證實,是一個學習和升華過程。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堅持一個目標,最後走向成功,這亦屬一個勵志的故事,值得後人去學習和傳承這種精神。而三水作為全國首個富裕型長壽之鄉,再次以真實歷史證明早有底蘊。
最後也簡單介紹一下陸雲從的家鄉江根(岡)村,江根村位於今三水西南鎮,著名的昆都山即在該村,附近以村名置江根圩。1897年《續議緬甸條約附款》中,江根圩與三水縣城同時開埠。
昆都山居西北江交匯之處,為珠三角之源,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著名的文化勝地,陳白沙、何維柏等均在此留下動人詩篇,也是歷代「縣治八景」之一,陸雲從號「昆都」即緣於此。從明代至今,都是中外遊客到訪三水「打卡」之地。
參考文獻:
1.《三水縣誌》嘉慶二十四年版卷十一《人物》71頁。
2.《嘉慶二十四年版.三水縣誌》1987年點注版245頁。
3.《道光乙酉科各省鄉試齒錄》「廣東」正文第一頁。
4.錢泳《履園叢話》1979年中華書局版,下冊,卷十三354頁。
5.福格《聽雨叢談》1959年中華書局版,卷十193頁。
6.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 二筆 三筆》1984年中華書局版,下冊,二筆,卷三,373頁。
知識的源泉,無私的分享!
一個打著集郵幌子的中國歷史文化傳播平臺,通過一張張故紙,講述中國古往今來、包羅萬象的歷史文化故事,涉獵內容豐富、研究最為精專,大量原創乾貨,相信必能給你啟迪與愉悅,從而無師自通!
新文章陸續有來,舊文章歷久常新,歡迎關注、歡迎轉發、歡迎分享。
請掃以下二維碼關注,欣賞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