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壽陽縣:旱地丘陵孕育農業現代化希望
中國農業新聞網2018-11-25 21:11:48
閱讀(2152)
山西壽陽縣破壁壘、順機制,下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盤棋旱地丘陵孕育農業現代化希望本報記者 周亞軍核心閱讀丘陵山區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山西壽陽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順機制、...
山西壽陽縣破壁壘、順機制,下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盤棋
旱地丘陵孕育農業現代化希望
本報記者 周亞軍
核心閱讀
丘陵山區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山西壽陽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順機制、優結構、促升級,告別廣種薄收,邁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走出一條現代特色農業新路
車出壽陽縣城,一路蜿蜒,黃土峁梁上滿是層疊的秸稈。又是一個豐收年,機器打捆、旋耕還田,土地孕育著新希望。
山西壽陽,屬典型丘陵山區,坐擁百萬畝耕地、百萬畝林地,但溝壑縱橫,十年九旱,條件算不上優越。然而,這裡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縣等一批「國字頭」稱號,吸引了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落戶。秘訣何在?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壽陽順機制、優結構、促升級,傳統農業告別廣種薄收,邁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探索走出丘陵山區的現代特色農業新路。
調優結構:「2分錢」破解賣糧難,好品種產出高收益
「年年最愁『種啥來錢』,往後可不愁了!」剛籤下來年的玉米訂單,南燕竹鎮吳家崖村種糧大戶石明光一臉喜悅,「咱不能只顧埋頭種地,市場缺啥,咱就種啥,1斤糧至少貴2分錢。」
同樣是玉米,種法不同了。石明光解釋,新品種下田,新技術跟上,用上膜側播種技術,起小壟,抗得住乾旱。合作社全程託管,耕種收「一條龍」,農民穩賺放心錢。
生產方式變遷背後,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盤大棋。
縣委書記郝鵬鴻表示,化解「怎麼種地」難題,不是簡單少種點什麼、多種點什麼,而是一場全方位變革。立足市場,調優結構、調好方式、調順體系,才能讓山區農業有競爭力,讓農民有好收益。
種糧賣給誰?壽陽主動撤「藩籬」,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引進社會資本8000多萬元,發展起67家糧食流通企業,打造一批產業化聯合體。一張市場網,以壽陽為中心,輻射周邊4縣區,聯通12個省市,形成每年9億斤玉米的流通能力,擁有「每斤玉米高2分錢」的市場定價權。
多元化主體釋放活力,讓糧農告別「賣糧難」。縣裡成立玉米產業化發展指導中心,通過「企業 基地 合作社(經紀人) 農民」機制,讓一家一戶精準對接市場,實現優糧優價。一個玉米產業,一年促進農民增收2300萬元。
發力供給側,調優的不止玉米。
在上湖鄉常村,嚴寒擋不住市場火熱:玉露香梨冷庫外,客商人頭攢動,一箱箱梨出庫、裝車,運往全國各地。「黃土地穿了綠衣裳,既是綠水青山,又是金山銀山。」66歲的村支書侯志強拿起一個玉露香梨,細細誇獎:「這梨皮薄、汁多、酥脆,咬一口滿口甜,市場上搶著要。」
常村山坡地多,種糧產量不高,出路何在?政策幫扶,引技進村。2010年,常村與山西省農科院果樹所合作,建立全省首家國家梨產業玉露香梨示範基地。村裡成立常綠仁果合作社,社員從8戶發展到198戶,梨樹從200畝增長到2900畝,全程有機管理,「梨先生」品牌走俏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咱種的是綠色產品,5畝梨能頂百畝糧。」侯志強算了一筆帳:今年合作社收入900多萬元,村民戶均收入8萬元,14戶收入超過10萬元。
打破市場壁壘,新型經營主體快速成長。高效節水、旱作玉米、水肥一體等抗旱技術落戶田間,化解了丘陵山區的「水瓶頸」。
打通「梗阻」:活樹變活錢,資源變資產,山地長出「綠色銀行」
壽陽縣山多坡廣,宜林面積大,覆蓋全縣14個鄉鎮、206個村。但不少林果種在山地,權屬不明,老百姓守著幾十畝、上百畝果樹,卻辦不了抵押,籌不來貸款,只能「望林興嘆」。
打通融資「梗阻」。壽陽探索對山地經濟林確權,發放一本證,一證跨兩權,實現林權和土地承包權的有效結合。縣裡設立林權交易中心,委託專業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同時,開闢貸款新途徑,協調縣農商銀行開發「林果貸」產品,對現行利率下調30%,在羊頭崖鄉、上湖鄉和溫家莊鄉開展試點。
「資金不愁了,我們能給核桃樹做『手術』,辦加工廠了。」羊頭崖鄉南王昌村果農鞏院成說。去年,他以18.7畝林地經營權做抵押,拿到了9萬元貸款。解決了後顧之憂,老樹高接換優,3年後產量將會翻番。經過脫皮、分揀、包裝,土特產賣上好價錢,村裡一年增收2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在溫家莊鄉富家溝村,村支書朱全明牽頭組建滿庭芳種植合作社,發展540畝玉露香梨。「修路、打井、建冷庫,樣樣都是錢。多虧了林果權證,小本本解了大難題。」朱全明說,去年合作社「林果貸」80萬元,今年又貸了90萬元,建起2000立方米的冷庫,擴大了生產規模,挺過了最難熬的時候。老朱說:「今年產了7萬斤梨,收入30多萬元,不少農民看在眼裡,紛紛要求加入合作社。」
活樹變活錢,資源變資產。全縣135.5萬畝集體林地完成確權,越來越多的農民領到林果權證。今年以來,17個農戶、3家合作社落實抵押貸款379萬元。專家表示,一證跨兩權,打通了林權制度改革的「最後一公裡」,暢通了農民融資渠道,激發了產業發展活力。
綠色產業提檔升級。在常村,侯志強最得意的是上馬了省裡第一條進口水果分選生產線,梨果的大小、糖分、外傷、果核裡有沒有黴心病全都自動檢測分類。「110多萬的設備,去年只進口了主機,沒資金配齊。今年縣裡出臺政策,林果權證可以抵押,我們貸了50萬元,生產線終於開起來了。」
林果收益高了,採伐壓力小了,林業發展不斷提速。全縣玉露香梨發展到上萬畝,仁用杏基地、核桃產業基地漸成氣候,過去五年造林16.2萬畝,農民人均年林果增收4200元,山地裡長出「綠色銀行」。
功能農業:讓「吃飯產業」變健康產業,農民增收門路更寬了
山區農業如何再升級?壽陽瞄準功能農業。
郝鵬鴻說,通過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定量提高農產品中有益健康的功能性成分,讓農業從「吃飯產業」變為健康產業,從而實現全產業鏈升值。
借「一帶一路」機遇,今年縣裡引進中墨重點項目——艾特爾有機旱作功能玉米產業園,墨西哥「玉米之父」克魯斯帶來的先進技術,讓種玉米也成了「精細活」。
「6小時玉米種子全部破土,旱作玉米可以不覆蓋地膜……」壽陽嘉禾農業科技公司董事長孫海賓說,這在示範園區都可以實現。孫海賓說,園區採取「垂直深鬆土壤、適度密植、有機無機結合」的集約化經營方式,讓玉米畝產能提高20%—30%,訂單收購價每斤0.9元,每畝收益提高了1倍以上。
據介紹,今年示範園種植功能玉米5000畝,今後計劃在全縣推廣30萬畝,打造功能玉米的種植、加工、有機肥、秸稈利用全產業鏈。
瞄準高檔食用油,一片紫蘇價值倍增。晉蕎米業利用冷榨、脫蠟等深加工技術,將紫蘇產出無膽固醇的紫蘇油、亞麻油等40餘個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份,出口到日本、韓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融合發展,農業拓展新功能。在南燕竹鎮,28噸玉米棒蓋成一座農家小院,整齊的院牆、小巧的糧倉和轆轤井全都由玉米棒搭成,金燦燦的「黃金屋」吸引了近3萬遊客。在尹靈芝鎮,麗馨莊園集採摘、燒烤、餐飲、休閒為一體,年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在常村,每年的梨花節引來眾多遊人,徒步賞梨花、體驗農耕,火了周邊的農家樂……全產業升級,讓農民增收多了一條路。
產業活了,村集體也富了。全縣206個村的集體機動地、開荒地、新造地等非承包地全部入帳,清了家底,5800多畝建設用地回歸集體。在此基礎上,村集體流轉土地9萬多畝, 42個村集體經濟突破5萬元。
改革破難題。壽陽穩糧強特色,農業向「優質」轉變:去年全縣糧食總產3.5億公斤,30萬畝蔬菜產值8.5億元,玉露香梨、紫蘇、藜麥等「高顏值」作物大面積推廣。加快產供銷一體化,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26個,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6.7萬畝。
因地制宜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這片丘陵山區煥發出勃勃生機。
責任編輯: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