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雲南省疾控中心發布提醒,請市民謹慎食用發酵米麵製品。
近日,黑龍江雞西縣「酸湯子」中毒致9人死亡的消息引起很多人關注。國家衛健委發布提示指出,這是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湯子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現已查明致病食物是被致病菌汙染的酸湯子。夏秋季節製作發酵米麵製品容易被椰毒假單胞菌汙染,該菌能產生致命的米酵菌酸,高溫煮沸不能破壞毒性,中毒後沒有特效救治藥物,病死率達50%以上。
據了解,2014年7月,雲南文山州也曾發生一起20人中毒、其中6人死亡的事件,中毒食物為湯圓。醫療衛生人員對剩餘吊漿粑乾粉、生湯圓和熟湯圓以及製作剩餘的吊漿粑等4份樣品進行檢測,結果4份樣品均檢出米酵菌酸。
疾控專家介紹,食品在粉碎、浸泡、加工、貯存等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椰毒假單胞菌的汙染。夏秋季節,潮溼、陰雨的天氣,加之儲存條件不佳,椰毒假單胞菌在食物中大量生長繁殖並產生米酵菌酸,食用後極易發生中毒。中毒主要表現為上腹不適、噁心、嘔吐、輕微腹瀉,嚴重者可出現黃疸、肝腫大、嘔血、意識不清、煩躁不安甚至休剋死亡。
近幾年發生的許多中毒事件與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關,北方以酵米麵製作的臭碴子、酸湯子、格格豆等為主,南方多以酵米麵製作的湯圓、吊漿粑、河粉、變質鮮銀耳、泡發時間過長的木耳等食品為主,雲南以糯米、糯玉米自製的吊漿粑為主。這些食品的製作具有一個共同特點,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
疾控專家建議,酵米麵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發黴變質的原料,雖然通過挑選新鮮無黴變原料、勤換水能夠減少被致病菌汙染的機會,但為保證生命安全,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不製作、不食用酵米麵類食品。
此外,發黴食品要及時處理掉,絕不可衝洗或去除黴變部分後繼續使用。選購食品儘量選擇小包裝,不囤積食物。泡發木耳、銀耳的時間不宜過長,不能過夜,泡發後應及時加工食用。如果出現疑似米酵菌酸中毒的情況,應立即催吐並儘快到醫院救治。凡與患者吃過同種食物的人,不論是否發病,一律送往醫院觀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