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標準化成績
GPA:至少在我的申請中,我沒感到GPA對我的申請產生了任何影響。在我申的學校裡,只有芝大要求填寫Ranking,而有的學校甚至不要求將百分制轉換為四分制。在要求轉換為四分制的學校裡,也沒人給出轉換的明確標準。或許對於博士申請來說,GPA遠沒有在碩士申請裡那麼重要。
GRE:同樣沒有感覺到GRE的重要性,不過根據以往經驗總結,語文最好能上160,寫作比較重要,最好能有4.5及以上,4也可以,4以下可能會被人直接篩掉。
託福:託福口語可能是所有標化成績裡最重要的,除了眾所周知的芝大卡26分之外(事實上芝大會發conditional-offer的),還有一些項目也會因為口語直接篩人(據說Washington是不到26直接淘汰),另外還有更多的項目是口語達不到要求要上英語課代替(例如普林斯頓與西北)。因為博士生都有TA的任務,所以各個學校對學生口語水平的要求毫不含糊,最好還是一次考到26,免去以後的麻煩。託福跟GRE考得越早越好,臨近申請季時需要操心文書的事,再為了考試焦頭爛額會非常耽誤時間、影響心情。
2、Statement of Purpose
Statement of Purpose是博士申請中最重要的文書,沒有之一,值得一遍遍打磨。儘管申請者研究興趣與申請理由千奇百怪,但在我看來,SOP的寫作還是高度結構化的,申請者需要做的是理清自己的想法,然後把想法套到框架裡去。我在寫SOP時參考了美國某碩士項目的handbook,以下部分結合了handbook內容與我個人的經驗。
SOP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申請者的研究問題、申請者之前所受的訓練以及申請者與目標學校的合適程度。SOP正常的長度應該在兩到三頁之間,研究問題是重中之重,應佔一半的篇幅,其餘兩部分合佔一頁到一頁半。
SOP的第一部分其實相當於一份research proposal。在第一段中,申請者應指出自己整體的研究興趣,然後申明具體的研究問題,並簡單總結最近在這一話題上正在發生的爭論。這一段的目的在於展示你有一個有趣的研究問題,並了解最近的文獻。第二段中,申請者應該指出自己準備如何回答這一研究問題,如何在方法上或理論上進行創新,以推動這一領域發展。這一段的目的在於展示你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學術貢獻。第三段主要介紹你計劃收集的數據、採用的方法等等,目的在於展示你能做出合理的研究設計。
SOP的第二部分意義在於展示之前所受的訓練。我個人分了四段,前兩段介紹了自己以前兩項跟大的研究方向符合的研究,第三段寫了上過的課、接受過的訓練與參加過的學術活動,第四段寫了助研經驗與獨立主持研究項目經驗。
第三部分長度最短,不超過半頁,但是對每個項目都不一樣。這一部分中應列出2-4名跟你興趣相當的faculty member(也不要列太多),簡單概括他們的貢獻,並指出為什麼你跟他們合適。記住如果沒讀過他們的文章的話,下筆要謹慎,因為最後很可能就是這幾位老師審你的材料。
SOP裡提與學術不相關的東西、或者亂煽情應該說是大忌,切記這是一份research proposal,它的目的在於展示申請者的研究計劃以及申請人作為研究者的潛力。
3、Wrting Sample
WS就是你做過的最好、最完善的研究,因此不是一天兩天能速成的,不過也存在快速提升的途徑。首先,你可以通過找英文編輯提升文字水平,尤其是不滿意自己英文的同學,經編輯手之後你的文字會有不小的提升。其次,是提升自己文章的規範水平。對於有條件的同學,找英文學術編輯甚至期刊編輯當然是最理想的,不過如果實在找不到的話,就按照大的期刊的投稿標準調整版面、字體、引用、注釋、附錄、圖表等等。還有一個竅門是多搜尋working paper與manuscript(去類似NBER的網站),模仿他們的排版,因為writing sample跟working paper排版本來就是很相似的。
漂亮的版面可能比大多數人想像地都要重要,我的第一輪campus visit已經結束,聊過的大部分老師都不記得我writing sample具體做的是什麼,這說明他們可能根本不會看你的研究細節,學術規範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一個問題是WS長度。儘管各個項目規定的字數上限是15/20/25頁,但我交了一篇35頁的WS上去,最後也收穫了不錯的結果。所以不用太擔心自己超了長度,大膽交上去吧。
4、推薦信
對於申請美國學校來說,最優先的當然是美國教授的推薦信,其次是國內有海外背景的老師與國內大牛。當然,推薦人與申請者的熟悉程度是另一個需要考量的因素,最理想的情形是,申請者上過推薦人的課或者為推薦人做過助研,推薦人與申請者來自同一領域,而且推薦人了解申請者的文章及研究項目。對於學生來講,與老師保持長期良好互動可以說是一項重要社交技能。這種互動不見得是展示社交天賦,更重要的是intellectual的交流,比如與老師探討研究想法,或者請求老師給自己的研究提意見。只有那些跟你保持長期intellectual互動的老師才可能為你寫出強推。
5、套磁
曾經我也認為對於委員會錄取這種集體決策,套磁根本沒用,直到我聽說了許多錄取委員會有committee內部甚至全體faculty內部的refer流程,即教授可以向委員會推薦某位申請者。如果有機會的話,跟教授面套的機會一定不要錯過,面套不僅可以了解他們的內部信息,還可以抓住機會impress對方。沒有面套機會的話,給非常心儀的導師發封郵件也是有必要的,他們儘管肯定不會給你正面答覆,但至少也會對你的名字產生印象。
6、面試
從2017年開始社會學博士申請漸漸多了面試環節,在我申請的學校裡,UVA與Chicago有面試,Chicago還是兩輪面試,每輪20-30分鐘,由申請者提到要跟的老師進行。總的來說,準備面試就像準備SOP一樣,你如果寫出了一篇優秀的SOP,應該就已經對從最宏觀的對學科的看法,到最微觀的準備如何收集數據在內的一系列問題有了自己的想法,面試時以不變應萬變就行,像我在芝大面試的第一位老師,問題就緊貼我的research proposal,沒有太大波瀾。不過也有些老師,例如芝大面試我的第二位老師,會問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比如「你準備怎麼超越Michael Mann」,這樣的問題是沒法準備的,只能看平時積累,隨遇而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