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語言發展出現了問題,是很令家長頭疼的事,尤其是當別人家的孩子叫爸爸、媽媽的時候,家長就更加寒心了,自己的付出也不少,可孩子就是遲遲不開口說話、要麼就是說話有問題,連叫句爸媽都不會!於是就到處去訓練、幹預、矯正、康復,可結果呢?沒有效果的佔多數,少數有效果的,還有些人懷疑是孩子該到說話年齡了。
一般情況下,一提到語言問題就會想到「說話晚」和「吐字不清」,還有一部分孩子「聽不懂」或「不聽指令」也備受關注。其實,孩子的語言問題有四種情況,常見的有兩種,一是說話晚、吐字不清,另一種是「聽不懂」。還有兩種語言問題也值得關注,很普遍,一是閱讀,一是書寫。後兩種現象就很難發現了,因為孩子小,不涉及「讀」和「寫」的問題。
人的大腦語言中樞有四個:
(1)
運動性語言中樞(布洛卡區)—孩子的「說」的能力,如不說話、說話晚、吐字不清、發音不準、大舌頭等;
(2)
聽覺性語言中樞(韋尼克區)—孩子「聽」的能力,即對經由耳朵輸入的語言信息(聲音)的理解能力;
(3)
視覺性語言中樞—對文字、符號的理解能力,即閱讀;
(4)
書寫性語言中樞—對語言文字的符號表達,即書寫、畫畫等。
所以,不管是哪個中樞神經沒有連接好,都會出問題。而神經細胞間的連接,要靠運動和感官信息等外部刺激來實現的,也就是說運動或感官刺激會讓神經元間建立豐富的連接。如果連接足夠好,孩子的相關功能就是正常的了。如運動性語言中樞的神經連接得好,孩子「說」的問題就不存在了。
那麼,家長要怎麼做,孩子的語言才會更好呢?孩子現在說話晚,這樣做還來得及嗎?本文推薦給家長兩個注意事項和一個方法。
我說的這兩件事,不光對語言發展有益,對其他能力的發展也是有好處的。
(1)給孩子更多的愛
給孩子更多的愛,這句話誰都會說,也知道要愛孩子,可很多家長就是缺少愛的方法,沒有愛的方法,孩子「接收」不到你的愛,在孩子那裡,等於沒有愛。提幾個小建議:
⊕經常與孩子擁抱,不是抱在懷裡不讓他走路,而充滿愛的擁抱,表達你的愛
⊕每天都找機會跟孩子說:爸爸/媽媽愛你!
⊕在適當的時候,輕輕撫觸你的孩子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不要吝嗇你的鼓勵與讚美
⊕學會親吻你的孩子
⊕保護(不是過度呵護)、關注、關心你的孩子
⊕每天都要有高質量的陪伴
⊕……
(2)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良好的語言環境
一提到家庭的氛圍和語言環境,可能有家長就會想到要「多跟孩子說話」,其實,不完全是這樣,說話是好事,話多了也不好,會造成「信息超載」的現象,所以,語言環境也是一種氛圍。
⊕隨口說出你所做的事,比如給孩子鋪床時就可以說「媽媽給寶寶鋪床」
⊕用語言表達出孩子正在做的事,比如在孩子把球扔到桶裡時,可以說「哎呦!寶寶把球扔到桶裡了!」
⊕做家務、開車時可以唱或哼歌
⊕跟孩子分享你的喜悅和幸福
⊕學會跟孩子一起慶祝(可通過語言或肢體語言)
⊕學會傾聽孩子
⊕不要以為孩子不懂就不說,語言是一個熟練的過程
⊕讓孩子感受到一定的、不同的語言情景
⊕……
如果是單純的說話晚、吐字不清的話,可以判斷只是幾個原始反射不整合而已;如果還伴有其他方面的發展延遲,就有可能是發育遲緩或自閉症。後者情況比如複雜,影響因素就不止是原始反射了,因為還有很多其他東西可以影響孩子神經系統的正常發展,如重金屬、電磁輻射、寄生蟲、不耐受的食物、微量元素不平衡等等。暫且不討論後者。
導致孩子說話晚的原始反射有四個:張口反射、足蹠反射、抓握反射和手拉反射。
根據個人經驗,這四個反射若不整合,孩子一定會有不開口說話、說話晚、發音不準、大舌頭、磨牙、流口水或口吃等現象。所以,幫助孩子完成這四個反射,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整合原始反射的方法有律動、等距壓力和健腦操,三種方法,其中律動的方法特別適合5歲以下的嬰幼兒,一般情況下,每天15分鐘,調和一個月左右就可以開口說話了,但家長要堅持給孩子調和三個月,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