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吶喊》中的人原來不是在吶喊!大英博物館揭秘畫家本意

2020-12-11 中國日報網

也許你不認識畫家蒙克,但你絕對不會不認識他的名畫《吶喊》。很多人都以為《吶喊》中捂著耳朵的人是在尖叫,但他們都會錯了畫家的本意。

Insider網站截圖

The figure in Edvard Munch's iconic artwork, "The Scream," is not actually screaming, as is widely assumed, the British Museum said on Wednesday. Instead, it is reacting to a scream.

大英博物館20日稱,愛德華·蒙克的經典畫作《吶喊》中的那個人其實不是像人們普遍以為的在吶喊或尖叫,而是在對尖叫作出反應。

Munch made clear what was going on in an inscription on a rarely-seen black-and-white version of the image, which Munch annotated with the words "I felt the great scream throughout nature."

蒙克在一幅罕見的黑白版《吶喊》上題詞道:「我感覺到大自然中處處都能聽到大聲尖叫」。這句話清楚表達了他的意圖。

Insider網站截圖

According to Giulia Bartrum, who is curating a Munch exhibition at the British Museum which features the black-and-white lithograph, this shows that the figure is hearing the scream rather than making it.

據大英博物館蒙克畫展的策展人朱莉亞·巴圖魯姆介紹,蒙克畫展中即將展出的這個黑白版畫表明,畫中人是聽到了尖叫,而不是在尖叫。

Munch, a Norwegian artist, finished the first painting in 1893, but made several more versions.

挪威藝術家蒙克於1893年完成了第一幅《吶喊》畫作,但之後又創作了其他幾個版本。

In the decades since, the image has morphed into a universal symbol for anxiety, and is clearly reference in the "person screaming" emoji. According to the emojitracker website, it is the 53rd most frequently used emoji.

幾十年來,這幅畫已經演變成了焦慮的普遍象徵,並因此衍生出了表情符號「尖叫者」。根據「表情符號追蹤者」網站,「尖叫者」在最常使用的表情符號中排行第53位。

scream emoji from:redbubble.com

The British Museum is displaying the lithograph as part of its exhibition "Edvard Munch: love and angst" from April 11 to July 21.

大英博物館將於4月11日至7月21日期間在「愛德華·蒙克:愛和焦慮」展覽中展出這幅版畫。

lithograph['lθɡrf]: n. 平版印刷品

angst[st]: n. 焦慮;擔心

Bartrum told INSIDER: "This rare version of The Scream that we're displaying at the British Museum makes clear that Munch's most famous artwork depicts a person hearing a 'scream' and not, as many people continue to assume and debate, a person screaming." 巴圖魯姆告訴內幕網說:「我們將在大英博物館展出的這個罕見的《吶喊》版本表明,蒙克最著名的這幅畫作中描繪的是一個聽到尖叫聲的人,而不是像很多人假定和爭論的那樣是一個尖叫的人。」

"Munch very deliberately included the caption [. . .] on this version to describe how his inspiration came from the anxiety he suddenly felt as he walked along a path in Oslo, a place you can still visit today," Bartrum continued.

巴圖魯姆說:「蒙克在這個版本上特意加了說明,描述他的靈感是怎麼來的:他在奧斯陸的一條小路上走著,突然感到一陣焦慮,於是就產生了這幅畫的靈感。這條小路你現在還能看到。」

Munch said that the piece recreated the feeling of panic he felt when the sky turned blood red on his walk, according to Bartrum.

據巴圖魯姆介紹,蒙克說,這幅畫再現了他在路上看到天空變成血紅色時所感到的恐慌情緒。

"I have no doubt that this iconic figure is reacting to nature's external forces on that hillside. What can still be debated is whether, for Munch, those forces were real or psychological," the curator said.

這位策展人說:「毫無疑問,畫中人是在對山那頭的自然外力作出反應。但是對於蒙克來說,這種力量是真實的還是心理上的,還有待討論。」

She added that Munch was known for creating images that symbolize strong emotions, like love or jealousy. "The Scream" transmits the feeling of a panic-inducing scream with a simple design: Wavy bands in the sky give the sensation of a quivering tuning fork, as a figure covers its ears, Bartrum said.

她補充說,蒙克以創造象徵強烈情感(比如愛或嫉妒)的畫作而聞名。《吶喊》通過簡單的構圖傳達出引發恐慌的尖叫感覺;在畫中人捂住耳朵時,天空中的帶狀波浪宛如抖動的音叉,讓人感受到聲音的震撼。

"This stylized gesture will always be instantly recognizable to people as despair," she said.

她說:「這種程式化的姿勢會讓人一眼就解讀出絕望。」

英文來源:Insider

翻譯&編輯:丹妮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雙語閱讀:名畫《吶喊》中的人原來不是在吶喊
    大英博物館稱,愛德華·蒙克的經典畫作《吶喊》中的那個人其實不是像人們普遍以為的在吶喊或尖叫,而是在對尖叫作出反應。據大英博物館蒙克畫展的策展人朱莉亞·巴圖魯姆介紹,蒙克畫展中即將展出的這個黑白版畫表明,畫中人是聽到了尖叫,而不是在尖叫。Munch, a Norwegian artist, finished the first painting in 1893, but made several more versions.
  • 世界名畫《吶喊》裡的人,居然不是在「吶喊」?
    雙手捂臉,嘴巴大張,表情抓馬……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是世界上最經典的名畫表情包之一。很多人都以為畫裡的禿頂男人是在尖叫或吶喊,然而,非也~~官方的解釋是:那個人是聽到了尖叫,而不是在尖叫!嗯?不是在尖叫?那這幅畫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
  • 切爾西老闆買下世界名畫 球迷不滿紛紛《吶喊》
    近日,英超球隊切爾西老闆、俄羅斯頂級富豪羅曼·阿布拉希莫維奇豪砸1.2億美元拍下了世界名畫《吶喊》。據悉,《吶喊》一共有4個版本,兩幅蛋彩畫分別收藏在奧斯陸國家藝術館和蒙克博物館,另外還有兩個版本的粉彩畫以及一組印刷版畫,其中只有1個版本是私人收藏,也便是阿布昨日買下的這個版本。
  • 《吶喊》——那一聲讓人絕望尖叫,是殺豬聲還是精神病人的嘶吼?
    一開始蒙克是一個印象派畫家,但他在主題上卻是個象徵派畫家,壓抑和悲觀成了他的代名詞,這樣一看,蒙克能畫出《吶喊》這樣病態的畫就不足為奇。《吶喊》描繪的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畫面中那個未知生物,其實就是蒙克內心恐懼的寫照,不得不承認,蒙克成功了,他成功的把恐懼、死亡和憂鬱放在了畫面上,讓人們感受到了那個沒有生命力的世界。
  • 世界名畫家——表現主義大師蒙克《吶喊》賞析
    孟克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偉大的挪威畫家,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他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藝術家,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卡索、馬諦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 看懂名畫 | 拍出1.2億的《吶喊》,到底在喊啥?
    我們去博物館看那些世界名畫時,常常會被震撼到。與之而來的,還有茫然與無措。因為,我們壓根不知道這幅畫到底畫的是什麼鬼?想要表達啥?O__O So,萃花為了和大家一起提升審美技藝,特意開出專欄,教你如何去欣賞一幅畫。下面這個表情,泥萌是不是經常用咯?那你造麼,這個魔性表情包的鼻祖是誰?
  • 世界名畫價值之最:蒙克代表作《吶喊》
    蒙克的《吶喊》成為世界上迄今為止價格最昂貴的藝術畫作。世界最著名的畫作之一《吶喊》(又譯《尖叫》Scream)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1.2億美元(7400萬英鎊)的價格被匿名買家奪得。《吶喊》是挪威著名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在1893年創作的一幅象徵主義風格裝飾畫,也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5月2日的紐約拍賣會前,這幅作品在倫敦蘇富比展出一周,原來預計成交價為8000萬美元。這幅拍賣作品是蒙克創作的4幅《吶喊》之一,使用的是彩色粉筆和蠟筆,也是4幅《吶喊》中唯一由私人收藏的作品。
  • 切爾西老闆花8.5億買下世界名畫《吶喊》,球迷:買點球星不香嗎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英超球隊切爾西老闆阿布最近瘋狂的花錢,據俄羅斯媒體的最新消息,阿布剛剛豪砸1.2億美元(約合8.5億元人民幣)拍下了世界級名畫《吶喊》。過去的一周,阿布還用6500萬美元買了一套莊園、5000萬美元預定了德甲萊比錫隊的射手維爾納。
  • 花8.5億買下世界名畫《吶喊》,好瘋狂的「報復性消費」!
    近日,英超球隊切爾西老闆阿布 豪砸1.2億美元(約合8.5億元人民幣)拍下 世界級名畫《吶喊》!
  • 切爾西老闆阿布拍下了世界級名畫《吶喊》
    根據俄羅斯媒體的最新消息,阿布剛剛斥資1.2億美元購買了世界頂級名畫《吶喊》。過去一周,阿布還以6,5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一座莊園,並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預訂了德甲萊比錫隊的射手維爾納。《吶喊》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作品,被公認為藝術史上的經典。拍賣會上《吶喊》的起拍價為5,000萬美元。阿布沒有去現場,他通過電話讓人們當場競標。
  • 世界名畫《吶喊》亮相上海外灘邊蒙克大展
    愛德華·蒙克(1863-1944)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代表人物,其畫作以對內心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觀眾從視覺到內心的全方位精準「打擊」。其代表作《吶喊》在發表後的一百年後不斷被藝術界解讀和重構。 《吶喊》。
  • 「世界第二名畫」《吶喊》亮相上海!看展前你要知道的6個小知識
    你知道《吶喊》嗎?它是尖叫表情包的「始祖」。根據emojitracker網站的統計,尖叫是世界上第53名常用的表情包。■圖片:Wikimedia Commons它被BBC稱作「世界第二名畫」,知名度僅次於《蒙娜麗莎》。
  • 英國男子砍柴劈樹,橫截面竟酷似世界名畫《吶喊》
    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木板畫作品《吶喊》一直是廣受人們喜愛的作品。根據《星報》報導,近日,英國英格蘭東南部肯特郡兩個志願者在砍柴的時候,竟砍出一張酷似世界名畫《吶喊》人臉的樹幹橫截面。65歲的伊恩說:「我們當時分別站在圓木的兩端,用鏈鋸鋸木頭,鋸開一看,可稀奇了,我們倆都說『天哪,這看起來就像是《吶喊》那張畫嘛。』」伊恩告訴當地媒體肯特在線:「現在這個特殊時期,人們需要一些有趣的事情振作起來,每個人都喜歡看到奇怪的事情,所以我把它發到了網上。」
  • 誰也想不到篆書的「龍」字長得像世界名畫《吶喊》中尖叫的人
    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十二生肖等動物的名稱用字了。和我們能親眼見到的動物相比,「龍」無疑是十二生肖中最神秘和值得研究的物種了。甲骨文中的「龍」字是什麼樣的呢?請看下圖:看到這裡我們會驚詫地發現《六體千字文》和鄧石如寫的篆書裡的「龍」字,竟然長著一張「人臉」。那完全就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代表作《吶喊》中那個在橋上尖叫的變形人形象。
  • 名畫《吶喊》創作背後竟然有這麼多辛酸
    作為挪威表現主義的先驅,畫家愛德華 · 蒙克以深入研究人類心理而聞名。 他最著名的藝術作品《吶喊》仍然是藝術史上的一塊試金石。《吶喊》繼續在藝術史上脫穎而出,蒙克對20世紀藝術的貢獻備受讚賞。 但是很多人並不了解這位挪威藝術家背後的全部故事,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創造了這個突破性的藝術作品。 從一段艱難的家族史到他自己的精神疾病故事,蒙克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讓他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畫作之一的創作者。
  • 穆裡尼奧前老闆阿布,1.2億美元拍下世界名畫《吶喊》,是賠是賺
    穆裡尼奧前老闆、英超切爾西俱樂部主席阿布拉莫維奇,斥資1.2億美元拍下了挪威畫家蒙克的名畫《吶喊》,這波操作是賠還是賺呢?筆者在這裡解析一下,不要以為《吶喊》正常情況1.2億刀就能買到手,這是世界畫壇表現主義的巔峰巨作。
  • 蒙克《吶喊》背後10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展覽「愛德華·蒙克:愛和焦慮」正在大英博物館展出,聚焦蒙克的版畫作品。這場蒙克版畫作品展的成功之處在於抓住了蒙克藝術中創作神話的精髓,相比色彩,其畫中的內容或形象更具普世性,能讓畫前的人們不禁發出「吶喊」。關於《吶喊》,蒙克創作過多個版本,最早版本是1893年的蛋彩畫版,在創作《吶喊》前,蒙克還畫過一張結構類似的《絕望》。
  • 英國男子砍倒樹後,橫截面竟酷似世界名畫《吶喊》
    挪威畫家愛德華·芒克創作於1893年的木畫《吶喊》一直是一幅很受歡迎的作品。據《星報》報導,英國東南部肯特的兩名志願者最近在砍柴時,切下了一個樹幹的橫截面,看起來像是世界名畫《吶喊》的臉。65歲的伊恩說:「我們站在原木的兩端,用鏈鋸正在鋸木頭,鋸開後看到了樹輪,哦,天哪,它看起來像是一張《吶喊》的畫。」伊恩告訴當地媒體肯特在線:「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人們需要一些有趣的東西來振作起來。每個人都喜歡看奇怪的東西,所以我把它發到網上。」
  • 《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來中國展出,去外灘的這個美術館來一場...
    這是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也是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愛德華·蒙克作品展。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 《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來訪。
  • 星空、蒙娜麗莎、吶喊,這些世界級名畫分別現存何處?
    1900年,梵谷的弟媳將這幅畫賣給了一位收藏家,轉手多次後,終於在1941年被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17世紀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於1665年創作完成的一幅油畫。自1902年以來,該畫作一直被荷蘭博物館珍藏。這座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荷蘭黃金時代的繪畫作品,是這幅傑作的最佳歸宿。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是文藝復興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