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孩子哭鬧說今天不去報名,我才知道他寒假作業沒做完,結果幫我兒子寫寒假作業寫到凌晨兩點半。」——日前,家住西安勞動南路的吳女士送兒子開學報到後,請了半天假休息,因為實在太累了。(3月7日《西安晚報》)
眼看著次日早開學報名,孩子卻哼哼唧唧就是不睡,還哭著說不去學校。家長一再追問之後,才知道孩子尚有30篇寒假日記沒有完成。那就趕緊補啊,可就是緊寫慢寫補到晚上10點,也才寫出兩篇。剩下的,只能由母親代為操刀了。
一個只有8歲的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寒假除了寫作業,還上了兩個興趣班。這說明這個孩子一個假期並不輕鬆,而這個不輕鬆的寒假,既有老師的壓力,也有家長的助推。
要是掰扯起來,老師家長都有理由。老師會說,不能讓孩子心如野馬荒廢學業;家長會道,寒假人家孩子都參加這班那班,咱的孩子也不能落的太遠。於是在「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鼓譟中,就叩開了各種興趣班的大門。當然是不是出於學生本人的「興趣」,那就不知道了。
學生減負,喊了十幾年了。上至中國教育主管教育部,下到各地教育局,不知為此發了多少紅頭文件。但這些文件精神政策規定,總能在實踐中化有為無隨風飄走。就說寒假的30篇日記,幾乎一天一篇,真的有這個必要嗎?日記是思想、情感的記載,或有感而發,或有趣而記,雖然篇什極小,也應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不能胡編亂造,否則就毫無價值。可人一天當中又能碰到多少新鮮有趣引人思考的事情?既然沒有,這麼多日記,就成了假話連篇空話連篇累牘的負擔。
隨機採訪顯示,有七成家長「偶爾幫孩子寫作業」,兩成家長「經常幫孩子寫作業」,「從不幫孩子寫作業」的家長只佔一成。這說明學校給孩子的負擔,大多數轉移到家長身上,根本沒有收到任何實效。反之,由此造成教育扭曲、德育分裂、精神受傷、心理糾結的問題,不知老師作何感想?不知家長如何面對?
由是觀之,不要讓孩子在家長代勞下養成依賴習慣,不要讓過多作業壓垮學生稚嫩的肩膀,繼而產生厭學心理,才是理性正確的選擇。寒假期間不少學校創新作業模式,注重參與實踐和觀察社會,提高動手能力,彌補校園教育的不足,才是可資借鑑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