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XXX」構式中的隱喻與轉喻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  要:在網絡新聞標題中,熱門的「行走的XXX」構式其話題對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車等物體。「行走的」往往是「直立行走」的縮寫形式,而能否直立行走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特徵之一。因此,通過範疇及特徵的轉喻機制,該構式容易激活人的概念。XXX的語義填充項包括表情包、荷爾蒙、教科書、錢包等。其中,轉喻機制主要作用於表情包、荷爾蒙、錢包、人民幣和腿精,而隱喻主要體現在畫報、教科書、百科、CD等,體現了將人比作風景、書籍、藥物、容器等概念隱喻。此外,「行走的肉圓子」等部分構式還體現了意象隱喻。

  【作  者】葉忠星[1]

  【作者單位】[1]湖州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浙江湖州313000

  【期  刊】《湖州師範學院學報》 2019年第9期

  【關 鍵 詞】「行走的XXX」構式 隱喻 轉喻 意象隱喻

  【基金項目】湖州師範學院第四批優秀院青年教師人才項目(RP20013)的部分成果。

【全文閱讀】「行走的XXX」構式中的隱喻與轉喻.pdf

相關焦點

  • 「玩轉」日常話語中的隱喻與轉喻
    隱喻與轉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象,更是一種概念的發生機制、語言的組織手段,甚至是科學創造與理論創新的重要來源。隱喻與轉喻在日常話語中幾乎無處不在,以致人們經常忽略它們的存在。
  • 亞歷山大·德曼特:「隱喻」 & 海登·懷特:「轉喻」
    本次節選推送的關鍵詞是歷史學中兩個特殊的修辭概念——隱喻(Metaphern)與轉喻(Trope)。前者是一種具體的語言手段,它既有古典時代的修辭學淵源,又被突出地運用在現代語言學和結構主義研究中,因而它在歷史作品中也表現出雙重性的特徵;後者則是史學理論家海登·懷特所構造的理論概念,通常也被譯為「轉義」。
  • 隱喻與轉喻的基礎性地位之爭 |蘇州大學 王軍
    但如果我們拋開對個別成分要素的分析來從整體上看該句的表達,就會發現,該句首先是建立在船在波浪中行駛與使用犁在土地上耕作這兩種情景的比較之上,這是一個最為基本的前提,或者說,是基於相似性的隱喻判斷造就了語句中隱喻與轉喻的混用表達。如果此句中沒有最初的隱喻思維,其中的轉喻表達也就無從產生。
  • 陳哲藝導演新作《熱帶雨》,師生禁忌戀下的隱喻和轉喻
    導演從家庭生活中的個人危機出發,進而輻射到整個社會問題,深刻傳達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的異化和疏離的警覺。隱喻:雨和榴槤隱喻是用已知事物代替未知事物,它通過把未知事物轉換為已知的說法來表達。實際上,隱喻使未知事物變得可見,轉喻表現缺席的事物。
  • 理解複雜轉喻現象 提高唐詩翻譯質量
    其二,轉喻和隱喻間發生互動關係,形成多重概念遷移,導致轉喻—隱喻連續統現象的生成。 唐詩中的轉喻多具複雜性特徵按照上述認知映射機理來判定,唐詩中許多轉喻現象都具有複雜性特徵。我們來看轉喻鏈現象。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 《出塞》)中的「胡馬」為例。
  • 文 | 雅各布森:隱喻和換喻的兩極
    他還對隱喻和轉喻深入研究,認為隱喻以實在的主體同它的比喻式的代用詞之間的相似性和類比為基礎,轉喻則以人們在實在主體和「鄰近的」代用詞之間的接近聯想為基礎,兩者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模式,代表了語言的共時性模式與歷時性模式的根本對立的本質。隱喻在浪漫主義文學中佔統治地位,轉喻則在現實主義文學中佔統治地位。雅各布森的理論對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布拉格語言學派等流派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淺論哲理攝影中的符號修辭
    隱喻和明喻將每一個具體符號的能指所指,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生成了符號的基礎表意單元,使得受眾能夠在一條清晰明了的邏輯鏈條上理解圖像之中的哲理。二、符號轉喻構建受眾理解圖像的元語言基礎如果說明喻與隱喻修辭勾連起圖像符號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聯,那麼符號轉喻的運用就是將圖像符號中的特殊內涵推廣至具有普遍意義的層面。
  • 論文推薦|陳 羲 周玟觀: 「耳」字成語的認知隱喻機制
    建立在不同映射關係基礎上的耳朵隱喻,主要有三類研究成果:一是耳朵隱喻的英漢對比研究。齊文茜(2012)、[2]崔林、宮金玲(2012)[3]等試圖通過分析「耳」在英漢中不同方面的隱喻映射,來理解與身體部位相關的詞語的意義建構和認知模式,並窺探不同文化下的隱喻映射差異。二是漢語中耳朵相關的隱喻研究。張冬香(2010)[4]研究過「耳」的相關語料所體現出來的隱喻和轉喻的相互關係。
  • 于堅:拒絕隱喻就是一種語言與陳詞濫調的鬥爭
    詩歌中思想的片段,多以喻的形式出現,但「拒絕隱喻」這一帶有絕對意味的說法,卻是詩人于堅最為響亮的詩歌主張。讓詩歌回到常識、重返民間,20多年過去後,面對更加豐富與紛繁的詩學現場,「拒絕隱喻」是否還有效?或者說,從貼近當下,以及更深、更久遠的意義層面來看,語言究竟是什麼?與之相關的元喻,轉喻,隱喻又是什麼?以此文,于堅再次回應和解答。
  • 我來讀文獻 英語報刊閱讀教學中的批評隱喻策略
    本文以「外媒中多模態隱喻構建的『中國形象』」這一教研課題為例,介紹和展示英語報刊批評閱讀策略的實施過程。該課題設計的初衷與隱喻的功能有關。萊考夫在《道德政治》(1996)、《別想大象》(2004)、《政治思維》(2008)著作中反覆指出,隱喻是構建話語框架體系,塑造思想的重要工具。同一隱喻的重複灌輸會在聽者大腦神經中得以定型,並通過神經系統的作用形成永久神經迴路,形成固化的世界觀。
  • 學術觀點 | 李珩:大學生英語隱喻能力和隱喻意向的認知研究
    恰當地理解和使用隱喻是判斷二語者第二語言流利程度的指標。Danesi(1995)將目標語概念系統中的解碼和使用能力定義為概念隱喻能力,並提出了「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認為提升隱喻能力是解決二語者在目標語使用中「概念流利」缺失問題的關鍵(Danesi 2008)。
  • 德希達|哲學文本中的隱喻——《白色神話》的注釋(四)
    引言:德希達對隱喻的討論早在《論文字學》、《寫作與差異》中就開始了。但《白色神話》(1972)則是他對隱喻問題最集中的討論,並成為隱喻學繞不開的經典文獻。文中討論的主要不是哲學文本中的具體隱喻,而是那些討論隱喻的哲學文本。
  • 文學:生命的轉喻
    在3000―2000年以前的早期作品中,《詩經》代表著詩的黃河,《楚辭》代表著詩的長江,折射和轉喻著民族國家早期開發的精神歷程。《詩經》中不少詩是從北方民間採集來的,攜帶著民間的風俗和性情,卻在編選過程中向中原王朝的禮樂文明靠攏。《楚辭》主要是屈原為代表的文人創作,保留了南方的許多神話想像、巫術儀式和歌詠體制,啟發人們去關注和吸收更多原生態的民間文學形式。
  • 使用親屬隱喻,助力國家形象建構
    隱喻蘊含了文本、認知和社會三個維度:文本維度,是一種修辭手段;認知維度,是一種認知機制;社會維度,是一種客體形象建構的話語策略。客體間存在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有機聯繫,這些有機聯繫構成了關於該客體的關係網絡。只有依附於該網絡,客體才有意義,因此關係網絡第一性,客體第二性。
  • 表示心理安慰的「有NP呢」構式
    在表達中,「有NP呢」構式具有「言簡而意豐」和「委婉而含蓄」等語用特徵。  3 「有NP呢」構式的話語功能及其語用特徵  3.1 「有NP呢」構式的話語功能  對於特定構式的分析,除了分析構式的構成及構式義外,另一個不可或缺的分析內容就是構式的話語功能,因為「特定的構式具有特定的話語功能,體現了說話者對特定語境的識解
  • 新傳名詞解釋全整理:信息流量/TMI效果/填空法/可獲得性/大眾傳播的內容/傳播內容的三個範疇/易讀性/—致理論/症候式解讀
    —致理論9.症候式解讀10.隱喻和轉喻1.信息流量信息流量主要研究信息低量和信息超量對社會信息系統的影響,目的是正確控制信息流量。任何事物的運動都必須伴隨著信息的流動,才能保證其新陳代謝、生生不息,以維持其機制,促進自身的發展。這種信息的流動過程,就是信息的獲取、傳遞、變換、存貯與反饋等過程。
  • 因果轉喻
    因果轉喻 2016年05月18日 10:4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語言學頻道綜合 字號 內容摘要:因果關係中,最常見的是用結果表示造成該結果的人或事。
  • 義大利語修辭學講義-1:轉喻與提喻
    修辭學是專門的學問,卻也並不高深,見於日常生活的靈動表達中。試舉一例,上圖中的英語:「I never read The Economist.」 Management trainee. Aged 42.我從來不讀《經濟學人》來自一名42歲的管理實習生。實習生都是年輕人,職場新鮮人。
  • 語文爭鳴 | 是「轉喻」,還是「領有」?
    先有吳越提出主語轉喻之說,主張「你」通過領屬關係轉喻「你的垃圾」(見《語言文字周報》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吳越《從「你是什麼垃圾」說起》,點此回顧),再通過「是」表判斷與「什麼垃圾」發生聯繫(即做出歸類);後有張耕的新解,主張此句中的「是」具有「領有」義項,並不表示「歸類」。(見張耕《再論「你是什麼垃圾」》,點此回顧。)這兩種解釋勢同水火。
  • 為何我們還需要隱喻?為何我們在教學中需要隱喻?
    可是隱喻偏偏在我們的主流教育中幾乎是缺席的,它最多是語文課會稍稍提及的東西。亦因此,在教與學中使用隱喻活動同時意味著對「體驗式教育」和「全人教育」的重視;這使同樣著重「體驗式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戲劇教育」(Drama-in-Education)跟隱喻有著很深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