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藝導演新作《熱帶雨》,師生禁忌戀下的隱喻和轉喻

2020-12-12 電影榨汁

文 | 木希地

《熱帶雨》是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第二部長片作品。

陳哲藝的處女作《爸媽不在家》甫一問世,就廣受讚譽。影片獲得第50屆金馬影展最佳劇情片獎,還囊括了坎城電影節、倫敦電影節的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憑藉《爸媽不在家》,陳哲藝立刻成為新加坡電影界,乃至整個亞洲電影界一位不可忽視的作者。

陳哲藝的兩部長片作品

家庭:個人危機和社會危機連接點

當代新加坡電影中,家庭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敘事元素。

個體被置於或完整、或缺損的家庭之中,每個人的行為邏輯都或多或少受到家庭的影響。

新加坡是一個多人種、多語言、多宗教、多文化並存的國家。國民來自世界各地,背景複雜。如何實現社會融合,家庭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爸媽不在家》中的菲傭泰莉

新加坡很多當代導演都或多或少地將鏡頭對準家庭。

如陳子謙的《881》、《12蓮花》;梁智強的《幸福萬歲》、《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新兵正傳》;邱金海《十二樓》、《和我在一起》等等。

與上述導演不同的是,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和《熱帶雨》,家庭被更明顯地作為主要敘事場域。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都遭遇個人生存危機,這些個人危機的背後折射出社會問題。

電影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繫也必然影響電影的創作走向。

在《爸媽不在家》中,小男孩家樂因得不到父母的感情關懷,轉而對女傭由對抗、摩擦、生疏培養出很深的感情,直接描寫了現代社會家庭情感交流的缺乏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

《爸媽不在家》的故事發生在1997年的金融危機背景下,電影通過日常生活片段反映出金融危機給新加坡普通民眾帶來的艱難。

《爸媽不在家》劇照

在《熱帶雨》中,個人生存危機的焦慮延續。

從馬來西亞嫁到新加坡的華文老師阿玲和丈夫一直無法懷孩子,與丈夫的關係漸漸疏離最後婚姻破裂。同時,她和學生偉倫的禁忌之戀無法名正言順,亦不能使她走出個人困境。

阿玲和丈夫結婚多年卻依然住著父親的房子,給鐘點工阿姨錢後錢包變空,反映了普通工薪家庭在新加坡生存的艱難。

癱瘓的公公無法說話、行動、吃飯,需要家人的照顧才能生活。反映出近年來新加坡社會老齡化加重的問題。

而阿玲的學生郭偉倫,父母因做生意常年不在家,他獨自一人居住生活,沒有朋友,內心自然是孤獨的。

導演從家庭生活中的個人危機出發,進而輻射到整個社會問題,深刻傳達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的異化和疏離的警覺。

隱喻:雨和榴槤

隱喻是用已知事物代替未知事物,它通過把未知事物轉換為已知的說法來表達。實際上,隱喻使未知事物變得可見,轉喻表現缺席的事物。

《熱帶雨》中有兩個重要的意象:雨和榴槤。

前兩個在隱喻的層面上推進了敘事,後一個在轉喻的層面上連結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間的情感投射。

首先,影片第一個鏡頭以女主在雨中開車開始,車裡播放著中文播報的馬來西亞新聞,隨後她獨自在車裡打針(從電影後續劇情得知是催排卵所用)。

到學校後,兩個學生討論下雨天要不要升國旗?下一個鏡頭便是新加坡國旗升了起來。

導演用簡短幾個鏡頭,便展示了人物所面臨的身份認同困境,流露出不可忽略的個人在異國生活的微妙境地。

隨著故事的進行,丈夫以打高爾夫為由不去參加妹妹孩子的生日party,妹妹意味深長地說下雨還要打高爾夫,預示了親人之間的冷漠關係。

還有兩處隱喻著分離的特大暴雨的情節。

阿玲在房間午睡,做了一個關於嬰兒哭的夢,當她醒來後,下起了特大暴雨。

她跑到阿公的房間裡邊關窗戶邊和阿公說話,除了窗外的雨聲一片寂靜,這時她獨自蹲在地上,沒有看向阿公,哭了起來,因為她已經預感到阿公去世了。

另一處隱喻出現在阿玲決定結束和學生偉倫之間的禁忌之戀。孤獨、敏感、處於青春期的偉倫喜歡上了溫柔、照顧他的阿玲。

偉倫對老師的喜歡既有青春期的性衝動因素,也有對母親般的情感依賴。

而阿玲被動地接受了偉倫對她的情感,這裡既有性壓抑的原因,也有因武術、華文建立聯繫起來的情感紐帶。

最後兩人在暴雨中相擁,偉倫抱著阿玲說:「我的心很痛,真的很痛」。阿玲呵護著偉倫的自尊心,擁抱著他、安慰著他,她告訴偉倫:「是這樣的,以後你就會習慣了。」

雨隱喻著兩人將分別,並繼續各自的生命旅程。

其次,作為本片第二個隱喻作用的榴槤,一共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阿玲的弟弟送了一個榴槤,阿玲拿到教室裡,偉倫盯著它,兩個人一起吃榴槤,意味著兩個人關係不僅止步於師生。

第二次出現在阿玲和阿公以及偉倫三人在榴槤攤吃榴槤慶祝偉倫獲得長拳冠軍。阿玲看著偉倫餵阿公吃榴槤的樣子,從心裡開始認同偉倫。

轉喻:武俠片和武術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片中出現的武俠片以及武術元素。這是電影中一個最重要的轉喻。

轉喻在電影中可以用來以顯在的物體代表與它相關卻並不在場的另一客體或主體。比如在經典電影《公民凱恩》中,「玫瑰花蕾」的雪橇在轉喻意義上指向凱恩的秘密。

癱瘓的阿公唯一的愛好便是看電視裡的武俠片,此處導演致敬了胡金銓導演的《俠女》(1970)。而在電影中,學生偉倫正好是校隊的武術冠軍。

關於武術和武俠元素,有兩方面的含義:

1. 追問個體身份

胡金銓一向被認為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導演,被稱為儒俠大師。

在他的作品背景常設在亂世明朝,善用中國傳統的戲曲、武打元素,彰顯著俠肝義膽、忠孝如一的儒家文化,以及人物的困境最終由禪宗解救。遵循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內核。

《俠女》中,楊慧貞父親是朝廷忠良,卻被奸臣殘害,俠女作為忠良之後,不斷遭到追殺。個人和國家之間的關係,從立足家國界定個人逐漸走向立足個人界定家國。

胡金銓《俠女》劇照

同樣地,在《熱帶雨》中,導演借阿公和偉倫兩個人物,表達了在家國構建的過程中,政治和文化的懸而未決,對個體身份的不斷追問和反思。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邵氏武俠電影徵服了說著不同方言的海外華人,成為他們回憶故土文化的途徑

2. 電影內外過去和當下互文性

互文性的基本含義是文本指涉文本,或文本引述前文本。

互文性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彼此影響的文本之間的關聯性。後來的文本參照現有文本,現有文本某種程度上源於對其他文本的參照。

愛看武俠電影的阿公作為早期的華人移民,是一個失語的、會寫華文卻喪失寫的能力,只能通過經典武俠電影再次勾起對中華文化的懷念和想像。

郭偉倫,喜愛練長拳、偶像是成龍,他願意學習華文,儘管他開始的動機是學習中文去中國做生意。

片中兩人的第一次互動就是阿公提醒偉倫「幫」字如何寫。與此同時,從胡金銓到成龍,一個會寫中文不會說,一個會說不會寫,形成一種過去和現在、電影內與外的文本上的互文性。

所以,導演將當下新加坡的社會現實與過去並置起來,在承認現代社會個人生存的普遍困境的同時,將思考延伸到政治和文化傳承是否能平衡的高度。

新加坡自1965年建國,政府以超越族群、去本質化的政策成功構建了新加坡的政治性國族認同,並很快進入亞洲少有的先進發達國家行列。

然而,在國家性政治認同成功的同時,文化認同塑造卻一直無法同步,呈現出弔詭的悖論。

這與政府在建國後恢復英語主流地位,並形成了非標準化的本土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意識形態層面的國族認同,但這是與打壓華文教育政策同步進行的。

雖然新加坡教育實現雙語制,但在20世紀80年代,東南亞地區唯一以華文為授課語言的南洋大學被新加坡政府強迫關閉,從此新加坡華族語言文化退出高等教育。

更重要的是,華文的衰落,不僅僅意味會不會說一門語言,更意味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拋棄。

本片中明明可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的阿公,卻一直處於失語狀態,最終去世。而除了郭偉倫之外的學生老師,認為華語沒學習的必要。

這是新加坡當下社會的隱喻:說華文的很大一部分是中老年人,年輕一輩對華文以及中國文化不以為然。

儘管阿玲作為一名中文老師,在新加坡卻是沒有國籍的「他者」,同時,她的婚姻破裂或多或少與她無法完成傳統的倫理生育有關係,象徵著華文、文化無法繼續傳承的可能。

儘管如此,導演還是懷有一絲希望的,沒有讓影片陷入完全陷入自怨自哀中,而是通過表現人性的美好。

例如阿公和偉倫的互文和溫馨互動、阿玲和男孩產生情感上的依賴、阿玲對阿公的孝順,以及影片結尾女主角回到馬來西亞故鄉,唯一一次的晴天出現了。

這些設置讓影片充滿餘味。

我們無從得知片中人物的生活將怎樣繼續下去,也不知道導演借本片提出的更廣闊的社會思考將朝著怎樣的方向而去。

事實上,無論是回顧過往,還是聚焦當下,身份問題一直是新加坡電影中備受關注的議題,毫無疑問,陳哲藝對身份和政治的思考和表達是有力度又曖昧不清的。

或許他想效仿胡金銓,在兩者之間找尋一個平衡點,傳達一種「中間性」態度。就像片中一直下的不停的雨,不知何時停止。

-END-

相關焦點

  • 《爸媽不在家》續集之《熱帶雨》
    2013年,陳哲藝自編自導的長篇處女作《爸媽不在家》一鳴驚人,拿下第60屆坎城金攝影機獎和第50屆金馬獎最佳影片,也是第一部在坎城獲獎的新加坡電影。時隔6年才推出自己的第二部長片《熱帶雨》,本片在賈樟柯家鄉舉辦的平遙國際電影節上也收穫了很高的口碑。從創作角度來看,陳哲藝是在延續自己作品中的作者性。《熱帶雨》在故事上跟前作《爸媽不在家》一脈相承。
  • 電影《熱帶雨》:來自母語的療愈
    經歷一場熱帶雨般的情感衝擊後,阿玲回到她習得母語的故鄉尋找慰藉。《熱帶雨》劇照(資料圖/圖) 新加坡進入了雨季,午後的暴雨每天如期而至。阿玲的車載廣播裡放著普通話版的天氣預報和馬來西亞的動蕩政局報導。這是陳哲藝的第二部長片《熱帶雨》的開場鏡頭。
  • 你光看到禁忌戀好可惜
    《熱帶雨》正式介紹劇情之前,有必要先聊聊它的導演。陳哲藝,新加坡導演,一個對大部分國內觀眾比較陌生的名字。但在華語電影圈,他只要拍新片,就是萬眾矚目的焦點。陳哲藝是華裔,出生在新加坡,後來因為學電影在倫敦定居。他和李安兩個人在選擇電影題材的方向上,有很多類似的地方,陳哲藝同樣喜歡通過一個簡單的家庭或角色去剖析華人文化在新加坡的處境。
  • 《熱帶雨》:她為丈夫「禁慾」8年,卻忍不住和男學生1分鐘禁忌
    很難想像,這樣一席話,竟然是從一個叫做陳哲藝的男人口裡說出來的。陳哲藝被視為華語影壇裡第二個李安,七年前,他憑藉自己的第一部電影《爸媽不在家》打敗了金馬獎同臺競爭的王家衛、蔡明亮、賈樟柯等資深導演,一舉奪下包括最佳劇情片、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新導演等大獎,這一年,他才29歲。
  • 「玩轉」日常話語中的隱喻與轉喻
    轉喻又叫「借代」,也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格。但跟隱喻有所不同,轉喻不是一種表述關係,而是一種指代關係:用部分指代整體,比如「新面孔」指「新來的人」;用整體指代部分,比如「黨和政府」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用特徵指代特徵擁有者,比如「白大褂」指「醫生」。
  • 獨家|平遙Day7:獲獎名單出爐 《熱帶雨》《日光之下》獲大獎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新片《熱帶雨》與雎安奇的《海面上漂過的獎盃》成為今晚最大贏家,斬獲三項大獎。中國新人導演梁鳴的《日光之下》拿下【費穆榮譽】最佳導演獎與【羅西裡尼】評審榮譽大獎。王學兵(《海面上漂過的獎盃》)、楊雁雁(《熱帶雨》)分別獲得最佳男女演員獎。
  • 隱喻與轉喻的基礎性地位之爭 |蘇州大學 王軍
    從早期隱喻作為一個寬泛的概念包含轉喻,到隱喻與轉喻被視作兩種截然不同的修辭和認知機制,再到後來轉喻被普遍視作一種比隱喻更為基礎的認知方式,人們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對隱喻和轉喻進行研究,並得出各種隱轉喻關係性質的同時,但很少從較為宏觀的視角來審視各種結論產生的理據,以及這些理據是否有助於產生對隱轉喻基礎性地位的一般性結論。
  • 「行走的XXX」構式中的隱喻與轉喻
    因此,通過範疇及特徵的轉喻機制,該構式容易激活人的概念。XXX的語義填充項包括表情包、荷爾蒙、教科書、錢包等。其中,轉喻機制主要作用於表情包、荷爾蒙、錢包、人民幣和腿精,而隱喻主要體現在畫報、教科書、百科、CD等,體現了將人比作風景、書籍、藥物、容器等概念隱喻。此外,「行走的肉圓子」等部分構式還體現了意象隱喻。
  • 亞歷山大·德曼特:「隱喻」 & 海登·懷特:「轉喻」
    本次節選推送的關鍵詞是歷史學中兩個特殊的修辭概念——隱喻(Metaphern)與轉喻(Trope)。前者是一種具體的語言手段,它既有古典時代的修辭學淵源,又被突出地運用在現代語言學和結構主義研究中,因而它在歷史作品中也表現出雙重性的特徵;後者則是史學理論家海登·懷特所構造的理論概念,通常也被譯為「轉義」。
  • 疫情之年,依然有89部外語片申報奧斯卡|託馬斯·溫特伯格|導演|禹...
    新加坡:《熱帶雨》導演:陳哲藝除了內地較令人失望外,今年華語區的衝奧片都可謂非常的強勢,新加坡選送的這部禁忌師生戀題材的《熱帶雨》絲毫不輸港臺地區的《少年的你》和《陽光普照》。導演陳哲藝是現今新加坡最為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其長片處女作《爸媽不在家》斬獲了包括金馬獎最佳電影在內的全球30多個電影獎項,作為導演有著頗高的起點。《熱帶雨》是陳哲藝的第二部長片,本土實力派演員楊雁雁繼續出演女主角,故事延續了對新加坡社會倫理的討論。
  • 理解複雜轉喻現象 提高唐詩翻譯質量
    從認知觀談轉喻研究轉喻現在被普遍認為是認知主體概念化世界的基本方式,其研究經歷了修辭、語義和認知三個不斷深入的階段。認知觀照下的轉喻,可按照源域到目標域間的映射頻率而分為兩類:簡單轉喻和複雜轉喻。其二,轉喻和隱喻間發生互動關係,形成多重概念遷移,導致轉喻—隱喻連續統現象的生成。 唐詩中的轉喻多具複雜性特徵按照上述認知映射機理來判定,唐詩中許多轉喻現象都具有複雜性特徵。我們來看轉喻鏈現象。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 《出塞》)中的「胡馬」為例。
  • 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揭曉榮譽名單 「熱帶雨」「海面上飄過的獎盃...
    時光網訊 16日晚,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揭曉各項獎項榮譽名單,在「臥虎」「蒼龍」主競賽單元上,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第二部作品楊雁雁主演的《熱帶雨》、雎安奇執導王學兵主演《海面上飄過的獎盃》、以及新人導演梁鳴處女作《日光之下》幾乎包攬各項大獎,此外,產業獎項發展中計劃獎和平遙創投獎總共揭曉了11部項目及作品
  • 陳哲藝:我窮到改行 楊雁雁為《爸媽不在家》懷孕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首部長篇電影《爸媽不在家》23日亮相北京國際電影節,該片曾獲得了第50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第66屆坎城電影節金攝像機等獎項,此番將繼續角逐北京電影節的天壇獎。楊雁雁:特別為了《爸媽不在家》跑去懷孕    《爸媽不在家》從一個孩子的視角講述了小主人公與家中菲律賓女傭,從針鋒相對到變為朋友,最終產生出濃濃親情的故事。    影片主演楊雁雁透露,「我在片中飾演一位懷孕的母親,但當時我並沒有孩子,為了完成導演的要求,我努力去造人。
  • 《熱帶雨》:一場禁忌之雨
    上個星期下了幾場雨,雨中飄散的氣質讓我想起《熱帶雨》電影。雨天裡人都是較理智的,會刻意去分析幾時帶傘,雨幾時會停。但當發覺這場雨在你意料之外,就會不知所厝,趕時間索性淋一趟好了。但《熱帶雨》並不止於強調青春,更像是社會的一次呈現。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個正值青春期的男孩與他的中文老師的故事。熱帶故事發生在熱帶的新加坡,熱是氣候,亦是人心。
  • 文 | 雅各布森:隱喻和換喻的兩極
    他還對隱喻和轉喻深入研究,認為隱喻以實在的主體同它的比喻式的代用詞之間的相似性和類比為基礎,轉喻則以人們在實在主體和「鄰近的」代用詞之間的接近聯想為基礎,兩者是一種二元對立的模式,代表了語言的共時性模式與歷時性模式的根本對立的本質。隱喻在浪漫主義文學中佔統治地位,轉喻則在現實主義文學中佔統治地位。雅各布森的理論對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布拉格語言學派等流派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論文推薦|陳 羲 周玟觀: 「耳」字成語的認知隱喻機制
    建立在不同映射關係基礎上的耳朵隱喻,主要有三類研究成果:一是耳朵隱喻的英漢對比研究。齊文茜(2012)、[2]崔林、宮金玲(2012)[3]等試圖通過分析「耳」在英漢中不同方面的隱喻映射,來理解與身體部位相關的詞語的意義建構和認知模式,並窺探不同文化下的隱喻映射差異。二是漢語中耳朵相關的隱喻研究。張冬香(2010)[4]研究過「耳」的相關語料所體現出來的隱喻和轉喻的相互關係。
  • 學術觀點 | 李珩:大學生英語隱喻能力和隱喻意向的認知研究
    1.1 隱喻能力的個體差異和影響因素前期研究表明,多種因素會對二語者的隱喻能力產生影響。Littlemore(2010)發現,理解和建構二語隱喻的能力與母語隱喻能力相關。一些研究發現,二語者對隱喻的識別和生成受二語水平影響較大,如詞彙因素,包括二語者理解詞彙意義的廣度和深度(Azuma 2005)。國際學生對漢語隱喻的識別和生成也與其漢語寫作水平呈顯著正相關(陳朗等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