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5年,清華大學女教授將圓明園「復活」,美到極致

2020-12-16 騰訊網

再現歷史,是為了使歷史,不再現。

「復活」圓明園

1860年10月,一場大火在北京,燒了三天三夜。

這場大火燒毀的,不僅僅是北京的這處角落,更是人類文明史上,輝煌無比的一頁記錄。

黑色的煙霧遮天蔽日,就像它不散的陰魂。

絕望,恐懼漫布整個中華大地,控訴著雙雙貪婪蠻橫的手。

已到垂暮之年的清王朝,完全沒有一絲抵抗之力,只能躺於病榻之上,看著聯兵,奪走珠寶,砸破瓷瓶,砍倒大樹,最後再點一根火把,把祖宗之像也燒了。

寶物遠渡重洋,零散地重組了各自的生命,點綴著他人的家園。

而作為它們故鄉的圓明園,從此在世界上消失了。

接下來的一個多世紀裡,圓明園就像個無法痊癒的傷疤,始終留在中國人的心頭上。隱隱作痛,卻不知如何治療。

人們對於這座萬園之園的了解,只能從歷史檔案上知道。

不管是國內還是海外的記錄,所有的語言,在它曾經的輝煌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

即使用盡一切華麗富貴之詞,也無法形容它的價值。

公眾對於它的好奇心與日俱增,修與不修的爭論,持續了30多年,從未停歇。

這時,一位教授出現在公眾眼前,她帶領著80多位學者和專家,穿梭於圓明園遺址等各處相關地點中。

用了15年的共同努力,終於完成了,圓明園的虛擬復原。

10000餘件歷史檔案,80位專業人員。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6段歷史分期120組時空單元,嚴謹精確的數位化建造,重現圓明園燦爛的歷史。

圓明園,始於康熙年間修建,由於六位清帝的高度重視,它匯聚了世界上最偉大建造技藝,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奇珍異寶,被雨果稱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荒蕪黯淡了一個多世紀,得幸於現代科技發展,和熱心人士的參與,這座「世界奇蹟」建築,再次出現在眼前。

而這背後團隊的總負責人,就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在她5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目光從未脫離過圓明園。

就是因為郭黛姮教授多年來的努力,帶領著一群群人考察研究和積累,才使得圓明園數位技術,到2010年,僅僅開啟一年時間,就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

曾經也有一些影視作品,使用了重現圓明園技術,然而受多種因素的限制,這些項目都未能有足夠的準確度。

「國內做得最認真最科學的一次」,每一項工作,都是綜合了各種史料信息,橫跨建築、歷史、園林等學科技術,再使用網絡工程和視覺藝術等眾多領域的浩大工程,為的就是,呈現一座最真實的「圓明園」。

金碧輝煌的宮殿,玲瓏蜿蜒的橋梁,一望千裡的湖泊,精緻華麗的內室,讓人仿似有穿越之感,也做一回大清子民。

文源閣藏書豐富

復原一個景區就有十多道程序:遺址信息精確採集與記錄,殘損構件的虛擬拼接,文獻資料精細研讀,樣式房建造技術分析等。

《乾隆四十景》上的風景,真實度極高

「樣式雷」圖譜

即使同一個景區,每一位皇帝愛好不同,一些景點也會隨著變化。

因此,郭黛姮團隊根據歷史分期的不同,呈現了每個景區不同年代的樣子。

上下天光 乾隆時期

上下天光 道光時期

每一個景區建築的材料,顏色,室內裝飾,搭配布景,周圍的植物景觀,都需要結合歷史資料,嚴格的論證。

而歷史檔案浩如煙海,不僅要從國內尋找,有些還要遠赴異國他鄉。

半畝園室內

古代文獻的記載,也會出現錯誤和殘缺,工作人員必須結合當時具體情況,再作分析。

一道道程序,環環緊扣,絲毫不得出現差錯。

經過確定景觀的所有要素之後,根據實地考察,精確模型,再使用數位技術,讓遺址重新復活起來。

這樣的復原,在郭黛姮看來,也是圓明園的另外一種重生,

「它不僅解決了遺產保護,與遺產重生的矛盾,又滿足了公眾的需求和認知。」

「走進」圓明園,當一座座建築出現在眼前,我們已經跨越時空,看到這曾經震撼世界的園林,是怎樣的一種輝煌景象。

當封建王朝走向末年,帝國迎來了最後一道強光,康乾盛世的繁華,讓統治者有足夠的財富,去建造一座這樣的園林。

這裡成為皇室的第二座離宮,皇帝長時間在此工作,生活;200多座宮殿,3000多畝面積,成為帝國的心臟。

煙水迷離的江南水鄉,傳說中東海的蓬萊小島,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都凝結成了道道風光。

萬方安和

這座形態似「卍」字的建築,四面環水,冬暖夏涼,帶有濃厚的政治含義,象徵大清江山的永久傳承,是雍正皇帝的最愛場所。

方壺勝境

方壺勝境的建造,靈感來源於古代神話傳說。

臨水而建的白玉臺階,平水而立的宮闕亭臺,如夢似幻,宛若仙境。

西洋樓

歷時150餘年,六位皇帝的精心營造,圓明園見證了帝國最後的旖旎風景,也同它一起,化作一滴清露,消失在寂寥無色的清晨。

時間無法逆流,歲月不可輪轉。

這座歷史遺蹟,一直在向我們訴說著,那道由血淚凝成的過去。

虛擬復原圓明園技術,撥開了歷史的重重迷霧,讓我們看到了,如真實一般的圓明園。

曾輝煌,曾敗落,只是一份華夏情,不曾凐滅。

(圖片來自數字圓明園視頻截圖和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郭黛姮團隊花15年 用數位技術詳細「復原」圓明園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80餘位專業人員,15年專注於遺產保護,查閱10000餘件歷史檔案,畫了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造了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分了6段歷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終於讓圓明園這座「萬園之園」跨越了310年的時光,再次展現在大家面前。
  • 圓明園,清華大學,博覽園
    圓明園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有「萬園之園」之稱。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時節會來這裡理政,故圓明園也稱「夏宮」。圓明園於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上至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
  • 圓明園十二生肖子鼠來了,喜歡收藏的朋友不能錯過!
    圓明園以皇家園林著稱,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法國作家雨果稱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圓明園最有名的當屬十二生肖獸首,在戰爭年代被英法聯軍奪走,此後開始了漫長的回歸之路。
  • 清華大學女教授楊燕綏「火」了 網友「火」大了
    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建議65歲領取退休金。記者問,50歲到65歲中間15年怎麼辦?教授說:「男的去養老院做園丁,女的給老人洗衣服,多好!」楊燕綏回應:話是我講的。四五十歲的人員洗衣服做園丁沒有錯,叫五六十歲的人去照顧七八十歲的人,這是社會轉型的一個必然的結果。
  • 王開璽:1860年英軍火燒圓明園並非為銷毀罪證(1)
    本文原載於《文史參考》2012年第22期(總第70期)王開璽,1949年生,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到了康熙朝,開始在北京西邊風景優美的地方構築園林,從康熙開始,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等朝,差不多150年。1860年時,在北京的西北郊,到處都是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大概有八九十座。園林東面起就是清華大學,有熙春園、鏡春園,這兩個園現在就在清華大學裡面。
  • 著名景點英語導遊詞:圓明園
    編輯點評:歷時10年製作,按1:150全景立體復原的手工雕刻的「圓明園盛世全景」近日在世博會世界貿易中心協會展館驚豔亮相,立體雕刻《圓明園》全面展現了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大園林全景原貌。
  • 北京海澱:圓明園博物館今年啟動建設
    > 2021年01月15日 03:26 來源:新京報這是記者昨日從海澱區十六屆人大七次會議上了解到的。  文物保護  「三山五園」30個配套任務3年內完成  海澱區建設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配套30個具體工作任務,按照建設要求要在3年內完成。
  • 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的3位女弟子,一人當選外籍院士,赴美引爭議
    施一公教授非常看重顏寧,花了很多的心思來培養她,而顏寧教授也沒有讓施一公失望,她所帶領的科研團隊屢屢取得優異的研究成果,2017年,雖然顏寧教授落選中科院院士,但是在2019年,顏寧教授成功被評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在2017年時,顏寧教授也決定離開清華大學,赴美任教,這也引起了不少的爭議,有的人直言顏寧教授是「負氣出走」。
  • 沃興華教授的醜書到底怎麼樣?有人說:那是美到極致,醜而不醜!
    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沃興華教授的醜書到底怎麼樣?有人說:那是美到極致,醜而不醜!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趕緊來看一看吧。沃興華,1955年出生於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時下「醜書」代表。在創作方面,沃興華先生具備深厚的傳統功底,他臨摹的一些古代經典碑帖,形神兼備,即便是那些刻意標榜自己為「傳統」的書家也很難匹敵,反映出了他作為書法家的良好的綜合素養。
  • 將「教育」功能發揮到極致
    我的出版理念是,將「教育」的功能在出版領域發揮到極致,幫助讀書人、愛書人終身受益於「教育」。  [薦書]  《杜威全集》 [美]杜威著   2010年10月曾出版杜威早期5卷作品,中期15卷著作2012年夏將推出。
  • 秋遊圓明園——走進圓明園展覽館
    我第一次去的時候還沒有圓明園展覽館,在圓明園廢墟區建了這個展覽館真好,讓遊人對圓明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經過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等五代皇帝的不斷經營和建設,歷時160餘年,建成一座規模宏大、景色秀麗的皇家園林,被特稱為「御園」。
  • 大陸清華大學女教授遭騙9千萬 8名臺灣嫌犯遭逮
    華夏經緯網2月1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41歲劉姓男子為首的詐騙集團,日前假冒大陸方面最高檢察長詐騙大陸清華大學黃姓女教授人民幣1800多萬元(約臺幣9000萬元),臺中清水警分局15日拘提劉男等8人到案,「依法」送辦。
  • 對圓明園古建築的再認識-光明日報-光明網
    郭黛姮 建築史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國家文物保護工程責任設計師。現任北京圓明園研究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常務理事等職。
  • 傾聽|圓明園路上的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
    傾聽|圓明園路上的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樓 2019-08-29 1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年那位清華大學女教授,被美國頂尖大學挖走,如今怎麼樣了?
    今天小編收集了很多資料,希望分享的過程中能給大家科普到新知識,今天趁大家閒暇之餘小編來和大家說說關於當年那位清華大學女教授,被美國頂尖大學挖走,如今怎麼樣了? 這位女教授名叫顏寧,研究的是生物學領域。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成績優異,後留校任教,帶著研究生攻克了很多課題難關,在很多知名科學雜誌發表多篇高質量雜誌。
  • 【確認連結】:「學府夏令營(上)」 ——探訪百年學府「清華大學」;探秘「萬園之園-圓明園」.
    2.行走於清華大學校園們,感受百年學府大學校園文化、生活,了解清華大學的院系。3.清華大學大禮堂:大禮堂坐落於校園西區的中心地帶,莊嚴雄偉,一直被清華師生視為自己堅定、樸實、不屈不撓性格的象徵。大禮堂始建於1917年9月,與圖書館、科學館和體育館合稱「四大建築」。4.聞一多紀念亭:是一座古式六角亭,為紀念校友聞一多先生而建的。
  • 圓明園被毀前照片在英國展出,每一張都美到讓人落淚!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並且把裡面的稀世珍寶搶劫一空,讓無數國寶至今仍流落海外,而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也被付之一炬,這座園林是我國古代皇家園林技藝的巔峰,如今人們卻只能從文字和圖片中了解它的美
  • 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女教授,年過40依然年輕貌美,卻至今單身未婚
    清華大學對於中國的萬千學子來說,就是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能在這裡學習和工作的人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顏寧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才,她1977年出生於山東萊蕪,在1996年的時候考上了清華大學,畢業後被休斯敦大學錄取,顏寧又在美國深造了7年,主修生物分子學。顏寧一直讀到了博士後畢業,畢業後的她選擇了回國發展,接受了母校的邀請,成為了清華大學的一名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 從清華大學到普林斯頓,天才科學家顏寧在美國又獲大獎!
    時光如流水,不知不覺間,顏寧教授離開中國,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教授,已經三年了。2007年,顏寧教授離開美國大學,回到國內,在清華大學任職。2017年,回國十年的顏寧教授,又離開了清華大學,重新去了美國大學。
  • 盛夏三伏天,北京圓明園「荷花」冰激凌正式開賣首日速售罄!
    2019年7月31日,正值盛夏,北京圓明園荷花造型冰激凌正式開賣,吸引遊客紛紛購買品嘗,成為人們喜愛的搶手貨,每支售價15元,開賣首日迅速售罄!百年古蓮復活開花、多次出現並蒂蓮,近段時間,北京圓明園的荷花成了大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