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文史參考》2012年第22期(總第70期)
王開璽,1949年生,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兼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史表組專家,中國圓明園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專業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出版有《南國風煙》、《兩世人──末代皇帝傳奇》、《隔膜、衝突與趨同──清代外交禮儀之爭透析》、《太后垂簾》等著作。
152年前的10月,英軍火燒圓明園給中國近代歷史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疤。今天,我非常願意和大家再次重溫那段歷史,一同走近這座萬園之園,了解它的美麗與哀傷。
西北郊海澱園林密布
講到圓明園要先從海澱說起。現在的海澱區,也與北京西北郊的地理地貌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在上世紀50年代時,清華、北大就有泉眼,大概能冒出來一米。60年代中,在頤和園東面六郎莊一帶的水稻田裡面,我還看到水稻田裡面確確實實有泉水從地底下冒出來。在清代初期,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上,泉眼很多,泉水很多。明代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寫到,京西一帶水從地下往外冒,在草木之間有小溪幾十處。什麼叫澱?泉水流出來之後,在低洼地形成一個小的水波,就叫澱。所謂的海澱就是比較大的水面,像海一樣。
海澱有山、有水、有湖、有林、有草,非常適合構築園林。從明代以後,很多統治者在香山、玉泉山這一帶開始構築一些皇家的園林和宮苑。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到了康熙朝,開始在北京西邊風景優美的地方構築園林,從康熙開始,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等朝,差不多150年。
1860年時,在北京的西北郊,到處都是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大概有八九十座。園林東面起就是清華大學,有熙春園、鏡春園,這兩個園現在就在清華大學裡面。本來熙春園是清代的一個園林,後來道光皇帝即位之後把這個地方一分為二,靠近東北的地方還叫熙春園,賞給五阿哥奕誴。靠西邊叫鏡春園,賞給四阿哥,就是後來的鹹豐皇帝。
萬園之園圓明園
三山五園中圓明園最為著名。園中著名的景點有150餘處。圓明園到底有多好,我們現在是看不到了,只能看當時的人是怎麼講的。一個法國的傳教士叫王致成,他參與了圓明園的修建。他曾經講圓明園無論是構思設計還是營造施工,無一不宏偉壯觀,絢麗之極,達到了頂點,登峰造極了。「這裡是一座真正的人間天堂,這裡會聚了人的藝術和創造力對大自然造化美所能添加的一切。」法國作家雨果的話大家應該更熟悉:「在地球上的一個角落裡有一個神奇世界,這個就叫夏宮,外面人把圓明園稱作夏宮,就是說圓明園是清朝皇帝夏天去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夏宮。」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到過全國各地遊玩,看了無數名山大川、風景、園林,也對圓明園稱讚有加,「帝王滯留之地,無以具此」,就是說帝王去休息、遊玩的地方沒有哪個地方比這個地方更好了。後世子孫必不舍此而重費民財以創建苑囿。由此可見在當時圓明園的修建之後,清朝皇帝是心滿意足,可見當時圓明園的修建達到一個頂峰。就是這樣一個集中外建築於大成,這樣一個園林在1860年的時候遭到焚毀。
「兩個強盜劫掠,一個強盜放火」
英法聯軍在1860年10月到了圓明園,先是對圓明園進行了搶劫,接著放火把圓明園焚毀。這個事情我想凡是我們中國人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