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損失——火燒圓明園!

2020-12-15 歷史探尋者

火燒圓明園在狹義上指焚燒圓明園,廣義概念焚燒範圍不僅只是圓明園一處,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園等,即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長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其焚毀的範圍及程度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圓明園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上至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現僅存建築遺址,並建立圓明園遺址公園。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聯軍遠徵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對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火燒圓明園的暴行進行強烈地譴責,正如雨果所描繪和抨擊的那樣: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清史演義》中在描寫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時寫道:「圓明園中火光燭天,一個穿洋裝的中國人在導引放火,恆祺問他是誰,他大聲道:『誰人不曉得我龔孝拱,還勞你來細問!』」這裡說火燒圓明園給英法聯軍領路的人是龔孝拱。《同治重修圓明園史料》記載,「初有奸人龔孝拱者,遊海上,以詐通於夷,聞圓明園多藏三代鼎彝,龔故嗜金剛刻,至庚申京師之變,乃乘夷亂,導之入園,縱火肆掠……」這裡也說是龔孝拱給英法聯軍引的路。《圓明園殘毀考》:「及英兵北犯,龔為嚮導曰:『清之精華在圓明園。』及京師陷,故英法兵直趨圓明園。」許多歷史學家在講這段歷史時也說是龔孝拱給英法聯軍帶的路。火燒圓明園據《清朝野史大觀》載:「定庵(龔自珍)子孝拱,晚號半倫。半倫者,無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而尚嬖一妾,故曰半倫雲。半倫少好學,天資絕人,顧性冷僻而寡言語,好為狹邪遊。中年益寥落,至以賣書為活。英人威妥瑪立招賢館於上海,與之語,大悅之,旅滬西人均呼為龔先生而不名,月致百金以為修脯。庚申之役,英以師船入京,焚圓明園,半倫實與同往。橙單騎先入,取金玉重器而歸。」龔孝拱字橙,其父龔自珍。他精通滿、蒙、藏及英語,學貫中西。他在上海給英使威妥瑪當文書,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跟著威妥瑪也到了北京。看上面的資料、野史,可以證據確鑿地說:這個龔孝拱給洋鬼子帶路,又唆使洋人縱火焚毀圓明園,是參與搶劫、焚毀圓明園的最大漢奸。可是,再看鹹豐十年(1860)八月諭旨:「該夷去國萬裡,原為流通貨物而來,全由刁惡漢奸,百端唆使,以致如此決裂。」鹹豐並沒有說給洋人帶路焚毀圓明園的是龔孝拱。如果不是龔孝拱,那又是誰領著英法聯軍去燒的圓明園呢?光緒年間人楊雲史在其《檀青引?序》中記載:「奸民李某,導聯軍劫圓明園,珠玉珍寶盡出……朝廷稍稍聞圓明園之毀,禍由李某,下獄窮治,誅之,籍其產,以賜文豐家屬焉。」文豐為當時圓明園之管園大臣,知園不保遂投園中福海自盡,數名隨從與他一同自盡。還有一種說法:「焚掠圓明之禍首,非英法聯軍,乃為海澱一帶之旗人。」人們找出了李姓旗人這個「刁惡漢奸」。這時還沒有人說是龔孝拱領著英法聯軍去的。說了一陣後,朝廷不能允許滿人帶路這種對清朝不利的說法,於是變成了漢人帶路。漢人龔孝拱在洋鬼子陣營裡,於是直接就把大帽子扣在他頭上了。還有這樣一段野史來佐證這個觀點。龔孝拱之父龔自珍為官清正廉明,對清朝的腐敗及弊政不滿,曾寫《明良論》議論抨擊朝政,滿族官員藉此參劾龔自珍,後龔在深夜暴亡。龔孝拱得到證據,知道其父是被八旗官僚暗害,所以他一直伺機為其父報仇。真實的情形是,在火焚圓明園之前,英法聯軍曾派遣39人的談判隊伍到清廷談判。但以僧格林沁為主的滿人狂妄自大,肆意侮辱折磨來使,草菅人命。在英法的強烈要求下,清政府才釋放了倖存的被折磨得沒人樣的19人。英法強盜制定的萬國公法中寫道:「凡使臣被殺,他日破城,雞犬不留。」額爾金還特意提出了一點,一定要焚燒圓明園。在10月18日放火燒圓明園之前,額爾金還在北京張貼了告示,說明了燒圓明園的原因和預定的放火時間:「任何人,無論貴賤,皆需為其愚蠢的欺詐行為受到懲戒,18日將火燒圓明園,以此作為皇帝食言之懲戒,作為違反休戰協定之報復。與此無關人員皆不受此行動影響,惟清政府為其負責。」

清代王湘綺所作《圓明園詞》曾註:「夷人入京,遂至宮闈,見陳設富麗,相戒勿入,雲恐以失物索償也。及夷人出,而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夷為名,遂先縱火,夷人還,而大掠矣。」對此,民國時期黃秋嶽評說:「湘綺此段箋釋明了。焚掠圓明之禍首,非英法聯軍,乃為海澱一帶之窮旗人。此說大致不謬。」越縵堂鹹豐庚申八月間日記為補證:「二十三日甲申記:聞恭邸逃去,夷人據海澱,夷人燒圓明園,夜火光達旦燭天。二十四日乙酉記:聞夷人僅焚園外官民房。二十五日丙戌記:今日丙外各門盡閉……蓋城外劫盜四起,隻身敞衣,悉被掠奪。二十七日戊子記:聞圓明園為夷人劫掠後,奸民乘之,攘奪餘物,至輓車以運之,上方珍秘,散無孑遺……」對此,黃秋嶽評說:「圓明園一役,其始聯軍僅焚園外官吏房,或為軍事上必要之舉動。而許多旗人土匪,即乘機劫掠,於是聯軍旋亦入園。」恭親王在給皇帝的奏摺中說:「二十二日早,因該夷抄至德勝、安定二門,事情緊急,連夜約同文祥出城,復給該夷照會,許以送還巴酋,並令巴酋寫信與額酋,令其止兵。乃照會發去之後,該夷並無回字,至午間該夷已抄至德勝門土城外,暗襲僧格林沁,我軍不戰而潰,敗兵紛紛退至圓明園,夷匪亦銜尾而來。」英法聯軍就是這樣到了圓明園的。這樣,說龔孝拱或者李姓旗人引領英法聯軍去圓明園搶劫,就不能成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印的《圓明園》等資料記錄了當時的情形:居住在圓明園周圍、海澱一帶的上萬民眾連日到圓明園搶劫。局勢平息後,朝廷從當地民眾手中收繳回大量文物珍寶。由此可知,圓明園被劫掠焚毀,「主犯」罪魁禍首自然是英法聯軍,但那些趁火打劫大發國難財的國人卻是實實在在的「共犯」,這些「奸民」難逃其咎。從整個過程看,還需要什麼人帶路嗎?晚清汪康年所著《記英法聯軍焚劫圓明園事》一文中說,「相當一部分中國的普通民眾直接參與了劫掠、焚毀圓明園的行動。而且,根據當事法國軍官的回憶,聯軍之所以下焚毀圓明園的命令,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驅逐不斷湧來參與搶劫的華人。」大量國人趁著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劫掠的機會湧了進來,和侵略者一同搶劫圓明園裡的珍寶,這就是許多國人幹的。據汪康年記載,聯軍剛進入圓明園時,先期是有秩序而又「溫文爾雅」地行搶劫之事。「鄰近鄉民及海澱貧氓紛至沓來,麇集園牆外漸近吾營,與在營華役互語,華役攜有梯逐架以登,絡繹越牆而入」,終於演化成了聯軍和國民共同參與的大規模劫掠行動。最令人氣憤的是,當侵略者最後傳令縱火的時候,「各軍並無火器,惟有水桶、水鍋而已」。侵略者為缺少縱火之物而著急之際,又是「海澱華人暨華役,將攜來之火線、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齊集以待」——竟然如此「雪中送炭」,希望侵略者能夠儘快縱火。其後,這些人更是「到處引火延燒」,推波助瀾。英法聯軍罪惡固然是滔天一般,但我們對那些尾隨在洋人屁股後面,參與了整個劫掠、焚毀圓明園的國人又該如何評定?實是令人蒙羞,令人感到悲哀。國人毀壞圓明園的意念和力量才是最為瘋狂最為持久最為恐怖的。在1860年大火後的三四十年中,國人圍繞圓明園的盜竊真是沒完沒了,值錢的物品偷光後,他們又將散落、埋沒於土中的細碎寶物挖地三尺來搜尋,時有諺曰「篩土,篩土,一輩子不受苦」。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清政府對圓明園再度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國人這次來了個「利索的」。園內大小樹木被砍伐殆盡,建築、木橋的柱子遭鋸斷。辛亥革命後,進入北京的軍閥,把圓明園作為建築材料場,能做建築材料的東西幾乎全部被搜盡,張學良為其父建陵園時就曾命人從其中拉走諸多石料。經過此劫,一些殘存建築全成過眼煙雲。從1940年起,圓明園內平山填湖開田種稻,湖山勝景蕩然無存。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前夕,統治者自顧不暇,鹹豐皇帝帶著高貴的皇室貴胄先溜了,只顧自己性命,扔下百姓不顧。國家不愛民眾,又憑什麼指望民眾拿自家性命去愛國?太平日子統治者作威作福,剝削民眾,災難來了又扔下民眾不管自先逃命,導致積蓄已久的民眾怨氣自然如火山一樣爆發。人們巴不得看到統治者統統死掉,焚毀你的家園還是輕的呢,休怪民眾無義!這樣說來,又能怪誰呢?歸根結底是清廷腐敗無能導致圓明園被焚毀。統治者為掩蓋自己對國家、對人民犯下的罪惡,說這個「奸人」那個「漢人」帶的路,嫁禍於他人,找替罪羊,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轉移人們的注意力,掩飾自己的惶恐,洗脫自己的罪惡。導致圓明園被焚毀,清王朝政治統治上的腐朽欲墜、軍事上的軟弱無能才是最直接的原因,外敵入侵只是提供了一次契機而已,「元兇」是誰很清楚了。君視民為草芥,民視君為仇敵,這就是封建專制獨裁統治的結果。我們又一次看到一個貧窮、落後、羸弱的國家,只能處於被壓迫、剝削、凌辱、掠奪、挨打的地位。隨著1860年10月18日這一天的大火,圓明園早已鐫刻在中華民族歷史的恥辱柱上。歷史的硝煙已然散去,但那凝固在我們心間永恆的痛卻世世不忘。

相關焦點

  • 火燒圓明園,不僅是中國的損失,更是人類文明的損失
    1860年的一天,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城,還闖入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大肆劫掠,而為了掩蓋他們對人類文明犯下的暴行,這群侵略者還縱火意圖『毀屍滅跡』,最終這座曾世界聞名的皇家園林化成了一片廢墟。圓明園的毀滅國人無不為之痛惜,就連許多有良心的外國人也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嗤之以鼻。
  • 王開璽:火燒圓明園的是英國人
    [導讀]英軍火燒圓明園燒的不是一個圓明園,而是整個三山五園,包括暢春園、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萬壽山、玉泉山、香山152年前的10月,英軍火燒圓明園給中國近代歷史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疤。法國作家雨果的話大家應該更熟悉:「在地球上的一個角落裡有一個神奇世界,這個就叫夏宮,外面人把圓明園稱作夏宮,就是說圓明園是清朝皇帝夏天去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夏宮。」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到過全國各地遊玩,看了無數名山大川、風景、園林,也對圓明園稱讚有加,「帝王滯留之地,無以具此」,就是說帝王去休息、遊玩的地方沒有哪個地方比這個地方更好了。後世子孫必不舍此而重費民財以創建苑囿。
  • 再重複一遍:火燒圓明園的並不是八國聯軍
    文史知識常見的錯誤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肆意踐踏中國主權,其時圓明園已是廢園。著名大作家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竟然也寫出了:「何況在時間上,敦煌藏經洞發現前的八十天,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火燒圓明園,中華文明剛剛蒙受過奇恥大辱。」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曾國藩與左宗棠是什麼反應?誰愛國一目了然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北京攻入圓明園,面對圓明園裡的奇珍異寶,他們貪婪之心開始躁動起來,不僅搶奪走了園內一切可以拿走的東西,還焚燒了圓明園,這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的恥辱。但是面對這樣的恥辱,當時的清朝重臣曾國藩與左宗棠卻有著不一樣的反應,他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 火燒圓明園三晝夜不息 在場法軍翻譯官文字全記錄
    火燒圓明園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延續四年的英法聯軍之役的巔峰和終點。應該追尋為什麼戰火會點燃並且最終燒毀了圓明園。文章摘自:《纏鬥》,作者:袁偉時,出版社:線裝書局原標題:圓明園被燒:英法聯軍報復清廷殺害虐待來使火燒圓明園,150年了!
  • 160年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在160年前的今天,1860年10月7日(農曆1860年8月23日),英法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根據俄國外交官伊格納提耶夫提供的情報:清朝守軍集中在東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應先攻取;並聽說中國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圓明園。於是,英法聯軍繞抄安定門、德勝門,進犯圓明園,並將圓明園洗劫一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火燒圓明園」事件。
  • 八國聯軍聖誕節火燒圓明園,這句話錯在哪?
    八國聯軍聖誕節火燒圓明園,這句話錯在哪? 12月25日是西方的聖誕節,但24日一張圖片刷屏了朋友圈:圖片的主要內容是:平安夜、聖誕節和狂歡夜,起源於一百多年前的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卻不敢燒故宮,一個原因讓他們打斷念想
    1860年,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一場大火所淹沒,往日的金碧輝煌成為一片廢墟,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最罕見的暴行,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卻不敢燒故宮,一個原因讓他們打斷念想!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其實放火的只有英國,我們看看法國怎麼說的
    火燒圓明園他們的罪行將永遠記錄在中國的史冊之中,讓中國人民牢記國恥。但是,明明是英法聯軍一起搶奪了圓明園!卻為什麼只有英國軍隊回來放火呢?相信大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他們搶奪過之後卻還不罷手!為什麼又要返回來放火呢?
  • 英法聯軍為了洩憤,放火燒了圓明園,為何卻沒有順便燒掉紫禁城?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被迫捲入世界的潮流,在世界發生巨變的同時,當時的清政府也開始了自己近代化的步伐,只是因起步較晚,清政府統治者的處事不絕,甚至還依舊沉寂於自己「天朝上國」的喚醒之中,並未讓自己的命運起到多大的改變,反而讓列強是更加的肆意妄為。
  • 火燒圓明園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結果讓人驚嘆!
    《清史演義》中在描寫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時寫道:「圓明園中火光燭天,一個穿洋裝的中國人在導引放火,恆祺問他是誰,他大聲道:『誰人不曉得我龔孝拱,還勞你來細問!』」這裡說火燒圓明園給英法聯軍領路的人是龔孝拱。
  • 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為何長期不認為自己有罪,原來是為這個事?
    在火燒圓明園前夕,英法與清政府的戰爭已經結束,只等雙方正式籤約。為什麼後來會火燒圓明園呢?據說這和戰俘有關。英法長期以來不認為自己有罪,原因是清政府虐待、虐殺戰俘在先,他們只是報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1860年9月22日,英法收到恭親王奕訢發來的照會,說他受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要求英法停火。
  • 王開璽:1860年英軍火燒圓明園並非為銷毀罪證(1)
    現兼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史表組專家,中國圓明園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專業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出版有《南國風煙》、《兩世人──末代皇帝傳奇》、《隔膜、衝突與趨同──清代外交禮儀之爭透析》、《太后垂簾》等著作。152年前的10月,英軍火燒圓明園給中國近代歷史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疤。
  • 圓明園的毀滅說課稿
    一、說教材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採用倒敘的方法,先闡述了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損失;接著描述了圓明 園昔日輝煌的景觀;最後描述了圓明園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 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及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 比仇恨。
  • 天道好輪迴,1860年他下令火燒圓明園,3年後自己葬身火海
    在歷史上有一段我們不想看到的畫面,就是火燒圓明園,這是歷史留給我們最大的教訓,讓我們時刻謹記落後的教訓。1860年10月6日侵略者闖入了圓明園,20多名太監奮力抵抗但是還是沒能阻止悲劇的發生,隨著他們像發瘋一樣搶奪寶物。
  • 你知道英法聯軍敢燒圓明園,為什麼不敢火燒故宮嗎?
    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這是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奇恥大辱,有的人可能問,既然英法聯軍攻打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為什麼當時沒有燒故宮?首先我們先談一談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一八五四年,英、法、美三個國家提出要修改南京條約,遭到清政府拒絕。
  • 圓明園在被燒毀前是什麼樣子?不愧是萬園之園,驚豔的難以想像!
    其中最為代表的就是火燒圓明園了!圓明園是中國古代幾代皇帝,耗資上億兩白銀,動用上萬人修建了數百年而成的一座世紀莊園,在我國古代有著極高的地位!可謂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觀。可是當英法聯軍殺到北京城下的時候,鹹豐帝帶著慈禧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而這座舉世聞名的莊園,就成了列強洗劫和發洩的對象了!
  • 從火燒圓明園,到萬裡長城永不倒,我們的80年代還剩下些什麼
    當然現在很多電影都是以億起步的,但在當時比票房更重要的是《少林寺》掀起了中華武術的浪潮,中國功夫走向世界。在《少林寺》上映後的一年,《火燒圓明園》劇組走進北京故宮,實地拍攝了故宮的全貌,轟動了電影圈。而這部片子讓扮演鹹豐皇帝的香港演員梁家輝提前拿到了金像獎。在這一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劉曉慶擔任主持人並演唱了一首《絨花》,她在《火燒圓明園》中扮演慈禧太后,這一年她不到28歲。
  • 馬神甫事件:火燒圓明園的導火索,死後與寡婦一起封為聖人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馬神甫事件:火燒圓明園的導火索,死後與寡婦一起封為聖人(馬賴)傳教士是中西方交流中不可忽視的一個主體。他們自明清之際就大量湧入中國,開始傳教。一開始,傳教士和明清統治者之間倒也還算融洽,並沒有激烈矛盾。
  •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2019年,巴黎聖母院大火上了熱搜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2019年,巴黎聖母院大火上了熱搜相關話題就像星火燎原,引起無數心懷藝術網友的感慨。根據前因後果的守恆定律,當然這惋惜裡面少不了怨氣,甚至是很不地道的解氣。至此,巴黎聖母院大火又引起了「戾氣和聖母」老話題。到底應該如何用正確體面的言行舉止「惋惜藝術」,各有各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