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哦!
前些年,有個相聲段子。老師問:「圓明園是誰燒的?」
學生答:「不是我燒的。反正不是我燒的。」
老師向家長反映了這事兒,學生的娘說:「肯定不是俺家孩子燒的。這事可不能往俺們身上賴。」
學生的爹說:「燒就燒了。多大個事兒?不行俺們賠!」
這段相聲說明,一、「圓明園是誰燒的」是學校老師經常要向學生提出的問題。二、許多人真不知道圓明園是誰燒的。
圓明園是於1860年被英法聯軍搶掠並燒毀的。
英法聯軍於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勝門、安定門等處,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紛紛退至圓明園一帶,英法聯軍遂追至圓明園。守園的官兵寡不敵眾敗走。
法軍首先展開搶劫行動,英軍司令格蘭特遂批准英軍入園。聯軍士兵大肆劫掠園中的珍寶和陳設物。根據英國官員事後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寶(金銀、寶石、綢緞和古玩陳設等)價值達600萬英鎊之多。因不識其價值或因搬運不便而被毀壞的珍本圖書、佛塔、瓷器、家具等價值與此相仿。
法國作家雨果曾經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大肆搶劫,另一個強盜縱火焚燒,原來『勝利』就是進行一場洗劫的兩個徵服者平分贓物,一個把口袋裝滿,一個把箱子裝滿,然後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歐洲。這就是兩個強盜的一段經歷……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咬文嚼字》於2007年1月16日向社會公布2006年十大語文差錯。文史知識常見的錯誤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肆意踐踏中國主權,其時圓明園已是廢園。
著名大作家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竟然也寫出了:「何況在時間上,敦煌藏經洞發現前的八十天,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火燒圓明園,中華文明剛剛蒙受過奇恥大辱。」
可見,「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這一錯誤認識之「深入人心」。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是1900年的事,而1860年圓明園就被英法聯軍燒了,差了40年。
附錄:一個法國人的中國情結
伯納·布立賽,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法國歷史學家。他畢業於巴黎大學,攻讀歷史和藝術專業,畢業後曾供職於法國主要的報紙之一《費加羅報》。1974年,他進入法國前總統德斯坦的寫作班子。
布立賽對中國的興趣始於上世紀70年代初,尤其對中國的藝術感興趣。在來中國之前,他參觀過很多大博物館,比如巴黎以收藏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藝術品見長的吉美博物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皇家博物館等。因為璀璨的藝術,他對中國充滿了激情。
1979年,中國首次對國外普通遊客開放,布立賽第一次來到了中國,至今已來過15次。對中國的了解越深,他越愛中國。1979年,當他去看秦始皇兵馬俑時,他居然站在兵馬俑前哭了。作為歷史學家,他被中國文化深深震撼了。2000年,布立賽首次參觀圓明園遺址,當面對一片片殘留的遺蹟,感受著那一片空曠和廢墟時,他受不了了。「這就是法國人和英國人幹的,真是可恥至極!」身為法國人,他覺得非常羞愧。
回到巴黎後,布立賽想了解更多關於圓明園的歷史,於是開始查閱圖書資料,可他馬上發現,這是一段被西方人有意遮掩的歷史,人們情願忘記它。他去圖書館,得到的回答都是:抱歉,沒有。即使有,也是慶祝「勝利」、自我吹噓的文字。他不明白,這有什麼好標榜的。再問周圍的法國人,也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一歷史事件。作為歷史學家,他無法容忍歷史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逝,更何況是這麼慘烈的歷史。既然沒有,布立賽就決定自己來寫這本書。
從那開始,光搜集各種第一手資料,他就花了2年多的時間。比如尋找參與火燒圓明園的軍人、外交官、翻譯官等回國後寫下的回憶錄等,有法國人的,也有英國人的。而這些是中國人很難了解到的。布立賽還在網際網路上找到了大量珍貴的英文材料,然後在網上購買下來使用。其中很多文字材料是1860年、1861年、1862年寫的,距今已有140多年歷史,稀少而珍貴。中國史學家評價,這其中有很多資料是我們未曾見過甚至從未曾聽說過的。如果說雨果當年對火燒圓明園的評判用的是文學手法,那麼布立賽用的就是大量的歷史史實,後者更有震撼力,更讓人無可辯駁。
劇布立賽自己陳述,著書期間,他自始至終都保持著激情,或者說是憤慨。歷史、事實、愧疚、記憶……這些詞始終在他腦海中迴蕩。這本書在法國引起了轟動。讀者認為這本書「非常好」,媒體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終於,終於有了這樣一本書。」
法國人有他們所稱的「記憶責任」,即必須承認和不忘記過去的錯誤和罪行,無論是他人或是自己所犯下的。在布立賽看來,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對於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英法要求和滿清談判,「北京駐使,內地旅行,長江通商,」也就是說,人家要來和你建立外交關係,互設使領館。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旅遊,以及和中國通商。
當時,英法要求就以上三點和中國談判,按照現在的認識,中英雙方出現的種種爭端,在國與國之間關係中是十分正常的,應該通過雙邊協商談判來加以解決。
但是,中國皇帝認為中國自古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為天下共主,所有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所有人見到皇帝都必須磕頭表示臣服。滿清的傳統外交主題就是讓夷狄們前來磕頭,並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費正清稱為「朝貢體系」的完整外交模式。所以,麻煩在於,夷狄拒絕磕頭,而且他們還要長駐北京。公使駐京必然導致覲見皇上,而對皇上不行跪拜之禮將有悖於己於「天下一統」的觀念,英法聯軍當時要求和滿清談判,要談判就要見皇帝;見皇帝,按照傳統外國使節就要在見皇帝時下跪,也就是為了磕頭或不磕頭。
火燒圓明園的罪魁禍首是英國額爾金伯爵。額爾金下令燒毀圓明園,是為了報復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1860年9月,英國公使巴夏禮(Harry Parkes)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Henry Loch) 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監禁了一個多月。滿清皇帝和政府一直把巴夏禮看著英法聯軍的最高統帥,根據「擒賊先擒王」的傳統計謀,他們在通州談判之前就計劃誘擒巴夏禮,期望巴夏禮就擒之後,英法聯軍群龍無首,必定自亂,然後乘機大舉進剿,穩操勝券。監禁期間,這些人被百般拷打,肆意凌辱。39名囚犯中,有20人在監禁中死去,其中包括《倫敦泰晤士報》記者包爾比(Thomas Bowlby)。
額爾金得知清政府的暴行以後,決意報復。額爾金準備燒毀紫禁城,後來他經過幾天深思熟慮,選擇了圓明園為報復行動的目標。額爾金決定燒毀圓明園,而不是紫禁城,另有深意。額爾金認為紫禁城是中國政府所在地(當時英法正與清政府方談判《北京條約》);而圓明園是皇家園林,為中國皇帝私有。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只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譯自英文)
拘禁、虐殺英法外交官的行徑,不僅在額爾金勳爵看來違反西方的國際法,也同樣違反中國自古以來「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行為準則。火燒圓明園造成的傷害,不僅是英法聯軍的罪行,還有滿清皇帝和政府的迂腐和無能所造成的歷史原因。
圓明園被毀後,仍為皇家禁園。同治年間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曾試圖擇要重修。當時擬修範圍為20餘處共3,000多間殿宇,主要集中在圓明園前朝區、後湖區和西部、北部一帶,以及萬春園宮門區、敷春堂口清夏堂等處。但開工不到10個月因財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後,慈禧太后雖然修了頤和園,但並未完全放棄修復圓明園,直至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還曾修葺過圓明園雙鶴齋、課農軒等景群。1900(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奔西安,京畿秩序大亂,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園內殘存及陸續基本修復的共約近百座建築物,皆拆搶一空,使圓明園的建築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
其後,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的巧取豪奪,乃至政府當局的有組織地損毀。北洋政府的權貴們包括某些對圓明園遺址負有保護責任者,都倚仗權勢,紛紛從園內運走大批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園宅。諸如京畿衛戍總司令王懷慶、巡閱使(後賄選為民國總統)曹錕、步軍統領聶憲藩、京師憲兵司令車慶雲、公府秘書長王蘭亨等都有此般劣跡,僅京兆伊(相當於後來的北平市市長)劉夢庚一人,在1922年秋季25天內,就強行運走長春園太湖石623大車、綺春園雲片石104大車。當時先後駐防西苑一帶的陸軍十三師、十六師、國民軍十一師、東北軍五十三軍、宋哲元二十九軍等。都曾強行拆除圓明園圍牆,私行出售磚石,或用以圈建西苑操場。頤和園、中山公園、燕京大學、北平圖書館等處,也相繼運走大批石件。30年代初,在翻建高梁橋經海澱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時,經北平市特別政府批准,將圓明園南邊(4800米)和東邊的虎皮石圍牆全行拆除,砸成石碴用以鋪路。於此前,還多次公開變價批賣園內的大城磚、虎皮石和雲片石,乃至西洋樓殘存的大理石石柱等,這樣終至圓明園淪為一片廢墟。
一代名園圓明園毀滅於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毀於清政府的腐敗與無能。它的毀滅,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又是文明古國落後了也會挨打的證明。
總之,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提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範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有兩次。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毀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築也大多被毀於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園子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倖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島瑤臺、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第二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這裡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築又遭掠奪焚劫。
長 按 上 方「識別二維碼」進入點擊關注即可免費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