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為何長期不認為自己有罪,原來是為這個事?

2020-12-12 竹風墨語

在火燒圓明園前夕,英法與清政府的戰爭已經結束,只等雙方正式籤約。為什麼後來會火燒圓明園呢?據說這和戰俘有關。英法長期以來不認為自己有罪,原因是清政府虐待、虐殺戰俘在先,他們只是報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860年9月22日,英法收到恭親王奕訢發來的照會,說他受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要求英法停火。英法回應,不放回俘虜就不能停火(這些俘虜大多是被清政府扣押的談判代表),更不能恢復談判。恭親王表示,所有的俘虜都平安,但要等到和議達成後才能釋放他們。英法不同意,回應如果中方能在三天內交回俘虜,就願意在和約上簽字,否則如果英法繼續向北京挺進,是不違反國際法的。如果當時恭親王作出讓步,就算不能避免繼續戰爭,可能也就不會發生火燒圓明園的事情了,但當時的清政府,眼中並沒有國家利益這個概念,只講究「不失國體」,也就是政府不能丟臉,因而堅持不肯先交回俘虜。

當時,英方隨軍翻譯巴夏禮,也被清政府用計俘虜了。可是,英方並不怎麼擔心,因為他們相信巴夏禮的才幹和能力,認為巴夏禮一個人就頂一支軍隊。但是法軍認為,發動攻擊是救出這些人質的最好辦法。

巴夏禮得以釋放後,曾向英法和全世界講述了他當俘虜時的經歷,據他所說,他體驗到了東方的特別刑罰。他說中國人教訓他的方式,就是讓人摁著他的頭,在地面上連續磕響頭。巴夏禮抗議說:」我是談判人員,打著休戰白旗從你們防區經過的,且得到過你們明確承諾,給予通行安全。

你們現在為什麼不守信用呢?」清政府的代表沒有理會,捻住巴夏禮的頭,又是一頓猛磕。

英法於是繼續北進,前方炮聲響了,清政府於是命人把一批俘虜裝到車上,送往北京。中國的車子沒彈簧,所以俘虜們很不舒服,而且他們的手上被勒了皮繩,這樣子坐在車上顛得東倒西歪,也不能用手扶,滋味可想而知。這些養尊處優慣了的白人哪裡受過這種罪,自然視此為虐待。

巴夏禮和當時英國統帥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都被關到了刑部大牢。洛奇在出獄後,曾寫過回憶錄,說自己最擔心的是捆在手上的皮繩,那皮繩用水溼過,而且越勒越緊,勒幾天手腕處即開始腐爛並且生蛆。

巴夏禮和一幫中國囚犯關在一起,有意思的是,刑部給他定的罪名居然是「謀反」。清政府竟然把外國敵人當自己臣民來定罪,這在世界上恐怕都是絕無僅有的。審訊時,對他也不算太狠,雖然威脅說要砍他的頭,但最多是拉著他的頭髮或者耳朵在地上拖來拖去。從中國的刑罰史來看,這種審訊還算是比較溫和的,並不算特別虐待。

其他俘虜被關在了圓明園,據說皇帝曾秘密審訊過他們。被關在圓明園的俘虜就慘多了,他們雙手被捆,整日下跪,三天水米未進,手腕處被皮繩勒得腐爛了,生出蛆蟲。據後來得以生還釋放的人回憶說:「當時被俘虜的人,包括《泰晤士報)記者鮑爾比,他在第四天死去,屍體在牢房裡放了三天都沒人管,後來被扔到野外,讓狗吃了;另一個人手腳被勒得生出了蛆蟲,他看著蛆蟲在身上蔓延,覺得既噁心又害怕,於是在精神錯亂中死去;一位法國人,蛆蟲進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瘋掉了:有個活下來的人居然還在獄中數蛆蟲。」

到了9月13日至16日,在英法的強烈要求下,清政府迫於無奈,陸續把俘虜放還。但英法聯軍一看這些俘虜就火了:總共俘走39人,活著回來的只有19人。有些人的屍體被大卸八塊,還有些人腐爛得已經認不出了,還有些人根本就找不到屍體了。再聽聽活下來的人添油加醋的描述,更是讓這些高傲的白人怒不可遏。

於是,英法召開了會議,都同意要懲罰清朝「這個野蠻的政府」。按照西方的遊戲規則,也就是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性命不保,它日城破,可以雞犬不留。但在到底如何懲罰上,英法產生了分歧。

英國額爾金認為,這些可憐的俘虜是在圓明園內受到虐待的,那麼就必須將這個園子夷為平地。英國另一個建議就是,由中國政府出錢,在天津設立紀念碑。用滿文、英文、法文刻上清政府認罪的碑文,然後由清方大臣護送死者屍體到天津參加揭幕儀式。

法國提出了反對意見,首先,圓明園沒有設防,屬於非交戰區,燒圓明園屬於無益之報復。另外,立碑一事實施起來也很困難,清政府驕傲慣了,受不得這等侮辱,刺激得太過分,說不定會影響談判。再者,真要報復,最好的方法就是燒北京的皇宮,這比燒一個園子更讓清朝統治者丟臉。

額爾金不同意燒皇宮,但最後他堅持要燒圓明園。於是,10月16日,英方向清方提交最後通牒:一是拆毀圓明園,二是賠償被虐待致死的英方人員補恤金30萬兩。第二天,又追加了一條,將虐待俘虜的清方官員嚴加治罪。 火燒圓明園在世界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但額爾金認為他燒得有理,原因就是這些戰俘手足捆綁,三天不進飲食,受到了野蠻對待。據說額爾金火燒圓明園的動力,很大程度上是源於《泰晤士報》記者鮑爾比的受虐致死。當時英國媒體將此事在國內公布後,引起英國人的憤怒,都要求報復中國皇帝。

關於火燒圓明園的原因,我們都解釋為「弱國無外文」、「落後就要挨打」,這沒錯。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是主要原因,但當時清政府在戰俘問題上處理不當,也是一個誘因。說到底,這是由於,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裡,統治者草菅人命是常事,認為死幾個人不算什麼,因此對這些戰俘也處理得很隨意。結果沒有想到,當時的西方人早已有了所謂「人權」這個概念。當然這個人權是加引號的,強盜的邏輯很簡單,找藉口掠奪是他們的生存發展之道,再加上「敵強我弱「,於是,悲劇的發生就是必然的了。

相關焦點

  • 英法聯軍為了洩憤,放火燒了圓明園,為何卻沒有順便燒掉紫禁城?
    而今關於圓明園的故事最為代表性的應該是十二獸首的回歸,這些本為圓明園中的物品,被列強掠奪之後,散落世界各地,如今雖然已經有幸找回不少,但是還有不少仍無下落,成為許多人心裡之痛。尤其是當中國昔日之物件,卻被放在外國的拍賣行裡拍出高價,更是讓人們有著莫名的傷痛。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澱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其實放火的只有英國,我們看看法國怎麼說的
    火燒圓明園他們的罪行將永遠記錄在中國的史冊之中,讓中國人民牢記國恥。但是,明明是英法聯軍一起搶奪了圓明園!卻為什麼只有英國軍隊回來放火呢?相信大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他們搶奪過之後卻還不罷手!為什麼又要返回來放火呢?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卻不敢燒故宮,一個原因讓他們打斷念想
    1860年,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一場大火所淹沒,往日的金碧輝煌成為一片廢墟,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最罕見的暴行,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卻不敢燒故宮,一個原因讓他們打斷念想!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曾國藩與左宗棠是什麼反應?誰愛國一目了然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北京攻入圓明園,面對圓明園裡的奇珍異寶,他們貪婪之心開始躁動起來,不僅搶奪走了園內一切可以拿走的東西,還焚燒了圓明園,這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的恥辱。但是面對這樣的恥辱,當時的清朝重臣曾國藩與左宗棠卻有著不一樣的反應,他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 再重複一遍:火燒圓明園的並不是八國聯軍
    讀者認為這本書「非常好」,媒體經常說的一句話是:「終於,終於有了這樣一本書。」法國人有他們所稱的「記憶責任」,即必須承認和不忘記過去的錯誤和罪行,無論是他人或是自己所犯下的。在布立賽看來,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對於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 你知道英法聯軍敢燒圓明園,為什麼不敢火燒故宮嗎?
    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這是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奇恥大辱,有的人可能問,既然英法聯軍攻打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為什麼當時沒有燒故宮?首先我們先談一談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一八五四年,英、法、美三個國家提出要修改南京條約,遭到清政府拒絕。
  • 160年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在160年前的今天,1860年10月7日(農曆1860年8月23日),英法侵略軍火燒圓明園。3月,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專使,率領一支陸海軍來中國;同時向法、美、俄等國發出照會,提議聯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籤訂新的不平等條約。10月,法國拿破崙第三(即路易·波拿巴)也藉口「馬神甫事件」(即「西林教案」)任命葛羅為全權公使,率領一支侵略軍,打著為「保衛聖教而戰」的幌子,繼英軍之後開到中國。美國和俄國也同意英國的提議,積極支持英、法發動新的侵華戰爭。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始末:清政府開放安定門,清官兵甚至夾道歡迎
    將戰俘接納後,英法方面迅速召開會議,紛紛表示得給清方一點顏色看看。英軍將領額爾金認為,他們的人是在圓明園受到虐待的,所以必須把這個院子夷為平地,另外,應由中國政府出錢,在天津設立紀念碑,用滿文、英文、法文刻上清政府低頭認罪的碑文,落成後由清方大臣護送死者屍體前往天津參加揭幕儀式。如果不同意的話,就把整個皇宮給燒掉,因為這樣更能讓清朝統治者有深刻印象。
  • 八國聯軍聖誕節火燒圓明園,這句話錯在哪?
    文 | 崔赫翾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1圓明園是誰燒的?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直撲圓明園。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英國司令格蘭特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國人之物件。」命令一下,圓明園中立刻形成了一場「有組織劫掠」。18日,英軍指揮官、八世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卜魯斯下令,將圓明園付之一炬。「一個也不留,一棟房屋也不剩,讓這裡再無宮殿的痕跡吧。」圓明園在大火中灰飛湮滅。
  • 龔半倫真的帶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歷史究竟遺漏了誰?
    那麼,究竟龔半倫有沒有帶領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呢?龔半倫真的是漢奸嗎?這個疑問從清末就開始有了,一般對這個問題有兩種看法:其一:龔半倫帶英軍劫掠焚毀圓明園是迫不得已:1910年,《國粹學報》主編鄧實在《龔定庵別集詩詞定本序》中說:「孝琪(拱)嘗引英兵燒圓明園,世人每以此短之;然孝琪自謂實奇計,蓋以一園而易都城數十萬人之生命,其保全為至多也。」
  • 今天有人「感恩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還有人點讚?
    近年來網絡空間清朗許多,人們對涉歷史與現實重大問題的認識更趨理性,類似文章已不能掀起大風浪,但依然有一些對西方「媚」「崇」「畏」者,不懈地通過複製粘貼改頭換面的方式讓它們「春風吹又生」。刀哥最近就看到這樣一篇奇文,說火燒圓明園「怎麼成了國恥」,英法聯軍燒得好燒得對,應該感恩侵略者。
  • 世界的損失——火燒圓明園!
    《清史演義》中在描寫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時寫道:「圓明園中火光燭天,一個穿洋裝的中國人在導引放火,恆祺問他是誰,他大聲道:『誰人不曉得我龔孝拱,還勞你來細問!』」這裡說火燒圓明園給英法聯軍領路的人是龔孝拱。
  •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他們共同分享了圓明園這座東方寶庫,還認為自己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 英法在登陸之際,鹹豐也曾託人為曾國藩帶話:兼程前進,克日赴京,交勝保調遣。意思就是讓他派兵支持蒙古馬隊,一共反抗列強的入侵。可曾國藩一邊敷衍,一邊繼續著消滅太平天國的計劃。《曾國藩傳》中也有記載他內心的想法:
  • 他是龔自珍長子,有才華卻沒品行,帶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
    龔自珍主要生活於嘉慶和道光在位期間,這兩個皇帝所處的階段正是清朝由盛到衰的時期,龔自珍作為官員,看到了很多官場的黑暗,不願與很多人為伍,直接導致了他長期在官場中被壓抑和不被重用,因此常常表達對社會各種弊端的不滿,他寫了那麼多諷刺詩文,被我們所熟知的大概就是「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之類。
  •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2019年,巴黎聖母院大火上了熱搜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2019年,巴黎聖母院大火上了熱搜相關話題就像星火燎原,引起無數心懷藝術網友的感慨。根據前因後果的守恆定律,當然這惋惜裡面少不了怨氣,甚至是很不地道的解氣。至此,巴黎聖母院大火又引起了「戾氣和聖母」老話題。到底應該如何用正確體面的言行舉止「惋惜藝術」,各有各的選擇。
  • 補壹刀:今天,有人「感恩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還有人點讚?
    近年來網絡空間清朗許多,人們對涉歷史與現實重大問題的認識更趨理性,類似文章已不能掀起大風浪,但依然有一些對西方「媚」「崇」「畏」者,不懈地通過複製粘貼改頭換面的方式讓它們「春風吹又生」。 刀哥最近就看到這樣一篇奇文,說火燒圓明園「怎麼成了國恥」,英法聯軍燒得好燒得對,應該感恩侵略者。
  • 火燒圓明園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結果讓人驚嘆!
    《清史演義》中在描寫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時寫道:「圓明園中火光燭天,一個穿洋裝的中國人在導引放火,恆祺問他是誰,他大聲道:『誰人不曉得我龔孝拱,還勞你來細問!』」這裡說火燒圓明園給英法聯軍領路的人是龔孝拱。
  • 王開璽:火燒圓明園的是英國人
    今天,我有幾個問題想跟大家澄清一下。第一個問題,借用馬克斯的話說:「兩個強盜劫掠,一個強盜放火」。講到圓明園的時候,很多人都這樣講:「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劫掠了圓明園等皇家園林」,這個說法對不對?沒錯。但是很多人接著講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是一種口誤,隨便說說,沒有經過很認真的考慮。現在很多人是這樣講的,很多書裡面還是這樣寫的。
  • 圓明園被燒後,曾國藩對英法心懷感激,左宗棠:我要帶兵殺回去!
    圓明園被燒後,曾國藩對英法心懷感激,左宗棠:我要帶兵殺回去!說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肯定都不會忘記那段歷史。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灰暗的時代——晚清。回看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始末,我們會有一種非常痛恨和仇恨的感覺。一方面我們仇恨當時的英法聯軍踐踏我中華文明,殺害我中華國民。另一方面,我們又對晚清政府"不作為",軟弱的態度而十分痛恨。圓明園早在康熙年間就開始修建,歷時幾代王朝才將其修建而成。因此,圓明園也被稱為萬園之園!
  • 火燒圓明園三晝夜不息 在場法軍翻譯官文字全記錄
    火燒圓明園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延續四年的英法聯軍之役的巔峰和終點。應該追尋為什麼戰火會點燃並且最終燒毀了圓明園。文章摘自:《纏鬥》,作者:袁偉時,出版社:線裝書局原標題:圓明園被燒:英法聯軍報復清廷殺害虐待來使火燒圓明園,15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