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俘虜戰俘三十九人。送歸時僅存十九人。將戰俘接納後,英法方面迅速召開會議,紛紛表示得給清方一點顏色看看。英軍將領額爾金認為,他們的人是在圓明園受到虐待的,所以必須把這個院子夷為平地,另外,應由中國政府出錢,在天津設立紀念碑,用滿文、英文、法文刻上清政府低頭認罪的碑文,落成後由清方大臣護送死者屍體前往天津參加揭幕儀式。如果不同意的話,就把整個皇宮給燒掉,因為這樣更能讓清朝統治者有深刻印象。而有一個英國隨軍牧師甚至認為,中國的圓明園抵不上他們一個士兵的性命。
不過,英國與法國在焚園、立碑二事上有很大分歧。法國擔心嚴冬將至,軍備不足,清政府要是真玩起命來,很有可能到嘴的鴨子又飛了,所以不提焚毀圓明園及天津立碑紀念二事,希望早點議和。即使真打圓明園的主意,搶搶東西就行了,沒有必要焚毀。但英國堅持焚燒圓明園,法國也沒什麼話說,畢竟大家一起來的,總不能一個放火一個去救火吧。
在燒毀圓明園的前幾天,聯軍要求清政府交出北京安定門「代為看守」。英法聯軍分四批入城,並把司令部設在國子監。有意思的是,英法軍隊進入北京城時,清軍士兵夾道跪迎,居民觀者如潮。
中國人的「麻木」,有時真讓人心寒。
在放火前,額爾金專門在北京張貼中文公告,公告了放火時間,並向北京市民作出了這樣的解釋:「任何人,無論貴賤,皆需為其愚蠢的欺詐行為受到懲戒,10月18日將火燒圓明園,以此作為皇帝食言這懲戒,作為違反休戰協定之報復。與此無關人員皆不受此行動影響,惟清政府為其負責。」據說,京城市民看到後,不但沒有為即將到來的事情操心,而且還對公告上的蹩腳語法嘲笑不已。在當時國民眼裡,你不燒我也住不進去,燒了我權當煙花來看。總之,額爾金是用錯了感情。
1860年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軍在園內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息,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這座清王朝經營了150餘年、總面積5200畝(比現在的頤和園還大850畝)舉世聞名的壯麗宮殿和園林,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几案均盡遭劫掠。與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
鹹豐皇帝聽到這個消息後,氣得吐血,他自小在圓明園長大,人家這回居然把他的老巢給燒了,這面子丟的可不是一般的大。此事對他的打擊確實挺大,鹹豐帝舊病復發,不到一年就死於熱河。
而英國方面,額爾金後來回到倫敦,受到各式各樣的熱烈歡迎。不少人認為燒掉皇帝園子太好了,但也有一個人覺得不好,那就是英國首相巴麥尊,這位70多歲卻一直生機勃勃的老傢伙說:為什麼不連中國的皇宮一塊兒燒掉呢?是的,試想一下,如果當時英法聯軍把整個紫禁城都燒掉,那麼今天我們又該作何感想呢?
遺憾的是,清政府激怒英法聯軍的這把火,能燒掉帝王的園林,能燒掉統治者大肆搜刮來的民脂民膏,卻燒不醒沉睡中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