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半倫真的帶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歷史究竟遺漏了誰?

2021-01-08 稗史候說

1860年10月,一個叫龔半倫的中國人帶著英法聯軍劫掠並焚燒了圓明園。龔半倫從此成為歷史的千古罪人,受盡千萬人的唾棄。

龔半倫是龔自珍的兒子,父親英雄兒狗熊成為歷來人們諷刺養兒不肖的反面教材。

龔半倫究竟有多荒唐、多不堪?據傳,龔半倫原本叫龔橙、字孝拱。但其人狂悖不堪,曾言家中沒有父母之倫,沒有妻子之倫,僅有一小妾,因而僅為半倫。故人稱其「龔半倫」。

龔半倫就是這麼一個人倫道德敗喪的不肖子,在其英法聯軍劫掠焚毀圓明園後,其名聲已然臭不可聞,天下皆知。

然而,歷史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偉大愛國詩人龔自珍的兒子真的是國家民族的不堪罪人嗎?

要了解這段歷史公案,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1915年中華書局排印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定庵(龔自珍)子孝拱……晚號半倫……庚申之役,英以師船入都,焚圓明園,半倫實與同往,單騎先入,取金玉重器而歸。」

1918年,易宗夔在出版了小說《新世說》,其中與龔孝拱相關的內容和《清朝野史大觀》所述相同的情節。

1925年,柴小梵的《梵天廬叢錄》記述當時人的看法:「龔孝琪(拱)為英人巴夏禮客,導英法兵焚圓明園,世多以為垢病。」

章太炎在其《別錄甲第六十一楊顏錢》中亦曾記述稱:「圓明院〔園〕之火,橙(龔半倫)單騎先士卒,入取玉石重器以出。」

此外,還有清代官場小說《孽海花》也記錄了龔半倫為報復仇焚毀圓明園的說法。

那麼,究竟龔半倫有沒有帶領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呢?龔半倫真的是漢奸嗎?

這個疑問從清末就開始有了,一般對這個問題有兩種看法:

其一:龔半倫帶英軍劫掠焚毀圓明園是迫不得已:

1910年,《國粹學報》主編鄧實在《龔定庵別集詩詞定本序》中說:「孝琪(拱)嘗引英兵燒圓明園,世人每以此短之;然孝琪自謂實奇計,蓋以一園而易都城數十萬人之生命,其保全為至多也。」

20世紀20年代的柴小梵在《焚天廬叢鈔》中說,龔孝拱之所以要引導英軍去圓明園,是因為當時的「英人慾徑攻京城,孝琪力比之,言圓明園珍物山積,中華著英所萃,毀此亦足以洩其憤矣。英人從之,京師遂得保全。」

人慾徑攻京城,孝琪力比之,言圓明園珍物山積,中國精華之所萃,毀此亦可以償所忿矣。是保全都城,孝琪與有功焉。」

這些人的觀點都認為龔半倫帶領英法聯軍劫掠焚毀圓明園是出於保衛京城百姓的被迫之舉,他以犧牲一座園子的性命保全數百萬人,雖說不上是英雄,也不應該是漢奸。

其二:龔半倫根本就沒有帶領英軍入圓明園

此這種觀點的學者至今依然有不少,這種觀點最早出自於同時代的王幍,王韜曾經證明,龔孝拱在英法聯軍入侵期間,甚至連人都不在北京」。

學者葉斌在《龔孝拱事跡考》中,作出了「可以推定龔孝拱沒有引導英人焚燒圓明園」的結論。汪榮祖也在其《追尋失落的圓明園》一書中認為:近代以來大多數人認為龔半倫是引導英法聯軍入圓明園的罪魁禍首,主要是因為龔半倫會英語與英國人關係好的原因。這樣就將龔半倫視為罪魁禍首和漢奸是有失公允的。

無論哪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但龔半倫究竟有沒有帶領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疑點:

一 最早記錄帶領英法聯軍入圓明園的是李某,李某是不是龔半倫很難確定:1897年,清人楊圻在《檀青引》記載,「奸民李某,導聯軍劫圓明園,珠玉珍寶盡出,三朝御府稀世之物,不知紀極,掠殆盡」,後來清政府「稍稍聞圓明園之毀,樞由李某,下獄窮治誅之,籍其產,以賜文豐家屬焉。」如果龔半倫是李某的誤寫,那麼李某已經被下獄處死,龔半倫為何還活得好好的?

清人黃浚在《花隨人聖庵掂憶》中也說:「相傳為龔定庵(自珍)至導子龔橙又傳為李某,其實,皆蓋不能考實。」黃浚隨後又指出:「圓明園之富麗,舉世之人恐不知者甚少,何待半倫之言」而且,當時如果龔半倫帶領英軍進入圓明園,為何會比沒有嚮導的法軍後到,讓法軍捷足先登?這也是個問題。

二 龔半倫確實受到了英國人的邀請北上,但沒有任何記錄證明龔半倫帶領英法聯軍入圓明園:龔半倫懂英語,博學多識,又有幾個英國朋友。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國人威妥瑪的確邀請了龔半倫一起北上,王韜在《淞濱瑣話》中記錄道:「庚申之役(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師船闖入天津。孝拱實同往焉。坐是為人所垢。」

龔半倫的確是與英法聯軍一同北上,但歷史資料卻沒有發現其有參加過帶領英法聯軍入園的記載:

英法聯軍在劫掠焚毀圓明園後,恭親王奕訴給鹹豐帝的奏摺說:英法聯軍「於(八月)二十二日(10月6日)竄擾園庭,肆行焚掠。」

內務府總管明善給鹹豐帝的奏摺中說,「初次夷人進館焚燒,尚無土匪。自二十三日(10月7日)以後,時有土匪進園,後被獲正法。」

恭親王和內務府的奏摺都是英法聯軍劫掠焚毀圓明園時的第一情報,是第一手的歷史資料。如果龔半倫真的帶領英法聯軍入圓明園,奏摺中一定會提及,但奏摺中出現的卻只有土匪。

當時的龔半倫雖不及其父的出名,但當時也是公眾人物,而且他隨英法聯軍北上的消息盡人皆知,清政府為何不在圓明園被焚毀後追責龔半倫?很顯然,這其中還有很多被人忽略的細節。

由此觀之,將罪責歸給龔半倫是有失公允的,龔半倫有嫌疑,但無直接的證據證明其就是罪魁禍首。到底帶領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的漢奸是誰?

此人已被歷史所遺漏。

相關焦點

  • 你知道英法聯軍敢燒圓明園,為什麼不敢火燒故宮嗎?
    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這是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奇恥大辱,有的人可能問,既然英法聯軍攻打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為什麼當時沒有燒故宮?首先我們先談一談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一八五四年,英、法、美三個國家提出要修改南京條約,遭到清政府拒絕。
  • 銘記歷史,吾輩自強!160年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30日,廣州又一次被英法聯軍佔領。佔領廣州並不是侵略者的最終目的。1858年4月,英、法、美、俄等國軍艦陸續北上來到大沽。5月20日上午8時,英法聯軍照會清政府,限令清軍在兩小時內交出大沽炮臺。清政府不予理會。兩小時後,英法聯軍悍然以數十隻小汽輪和舢板闖進大沽口,向大沽炮臺發動猛烈攻擊。守炮臺的愛國官兵奮起反抗,給侵略者以迎頭痛擊。但終因防禦薄弱,力量相差懸殊,大沽當天被佔。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卻不敢燒故宮,一個原因讓他們打斷念想
    1860年,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一場大火所淹沒,往日的金碧輝煌成為一片廢墟,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最罕見的暴行,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卻不敢燒故宮,一個原因讓他們打斷念想!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曾國藩與左宗棠是什麼反應?誰愛國一目了然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北京攻入圓明園,面對圓明園裡的奇珍異寶,他們貪婪之心開始躁動起來,不僅搶奪走了園內一切可以拿走的東西,還焚燒了圓明園,這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的恥辱。但是面對這樣的恥辱,當時的清朝重臣曾國藩與左宗棠卻有著不一樣的反應,他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 他是龔自珍長子,有才華卻沒品行,帶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
    在上海的時候,龔橙認識了一個叫做曾寄圃的廣東人,這個人和英國大使威妥瑪略有熟悉,侍奉威妥瑪要招幕僚,曾寄圃便將龔橙舉薦過去,「是時英使威妥瑪方立招賢館於滬上,延四方知名之士佐幕府,曾以半倫薦」。威妥瑪見到龔橙之後,見龔橙英語流利談吐不俗,非常高興邀請龔橙進入自己的幕府。
  • 再重複一遍:火燒圓明園的並不是八國聯軍
    學生的爹說:「燒就燒了。多大個事兒?不行俺們賠!」這段相聲說明,一、「圓明園是誰燒的」是學校老師經常要向學生提出的問題。二、許多人真不知道圓明園是誰燒的。英法聯軍於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勝門、安定門等處,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紛紛退至圓明園一帶,英法聯軍遂追至圓明園。守園的官兵寡不敵眾敗走。法軍首先展開搶劫行動,英軍司令格蘭特遂批准英軍入園。聯軍士兵大肆劫掠園中的珍寶和陳設物。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其實放火的只有英國,我們看看法國怎麼說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瑰寶—圓明園,在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的毒手!造成中華民族歷代的心血結晶毀於一旦,先後兩次進行毀滅,10月7日第一次使圓明園裡的寶物被搶空!但是這還不夠,10月11日英軍再次洗劫,並在10月18日英國軍隊直接放火燒了圓明園!
  • 圓明園並非英法聯軍所燒?英國人說出真相,令人無比憤怒!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此時鹹豐帝卻立刻逃跑,致使整個紫禁城都淪陷,而作為清朝統治者最喜歡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被洗劫一空後放火焚毀,成為我國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損失。 歷史書上曾描寫過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後的暴行,他們將裡面所有奇珍異寶全部盜走,如果拿不走的就毀壞掉,後來更是放了一把大火,將這座萬園之園燒為灰燼,英法聯軍的暴行一直備受譴責和攻擊
  • 英法聯軍為了洩憤,放火燒了圓明園,為何卻沒有順便燒掉紫禁城?
    第二年(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英法聯軍在佔領廣州後,一路北上,1858年,英法聯軍打到天津城下,揚言進攻北京,清政府連忙派人議和。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領一支艦隊進京換約,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從天津北塘登陸進京,英法公使卻依仗武力,率艦隊蠻橫闖入大沽口。而駐守大沽口的清軍進行炮擊,使得這些英法軍隊散落逃走,但這一切對於大勢來說已經無益,清政府還是需求和英法聯軍的和解。
  • 圓明園被燒後,曾國藩對英法心懷感激,左宗棠:我要帶兵殺回去!
    圓明園被燒後,曾國藩對英法心懷感激,左宗棠:我要帶兵殺回去!說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肯定都不會忘記那段歷史。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灰暗的時代——晚清。回看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始末,我們會有一種非常痛恨和仇恨的感覺。一方面我們仇恨當時的英法聯軍踐踏我中華文明,殺害我中華國民。另一方面,我們又對晚清政府"不作為",軟弱的態度而十分痛恨。圓明園早在康熙年間就開始修建,歷時幾代王朝才將其修建而成。因此,圓明園也被稱為萬園之園!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始末:清政府開放安定門,清官兵甚至夾道歡迎
    將戰俘接納後,英法方面迅速召開會議,紛紛表示得給清方一點顏色看看。英軍將領額爾金認為,他們的人是在圓明園受到虐待的,所以必須把這個院子夷為平地,另外,應由中國政府出錢,在天津設立紀念碑,用滿文、英文、法文刻上清政府低頭認罪的碑文,落成後由清方大臣護送死者屍體前往天津參加揭幕儀式。如果不同意的話,就把整個皇宮給燒掉,因為這樣更能讓清朝統治者有深刻印象。
  • 今天有人「感恩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還有人點讚?
    刀哥最近就看到這樣一篇奇文,說火燒圓明園「怎麼成了國恥」,英法聯軍燒得好燒得對,應該感恩侵略者。這些材料經翻譯轉引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後,被一些「媚」「崇」「畏」者拿來當做「歷史」,成為他們否定自身民族解放鬥爭,以所謂「真相」挑戰正統主流歷史敘事的濫觴。火燒圓明園「怎麼成了國恥」一文,又是這樣一些材料的最新拼湊。
  • 那對無釐頭青年父子兵,龔自珍和他兒子龔半倫.
    老龔的答卷文採非凡,但在最後排名時,主考官曹振鏞以他「楷法不中程」為由,排在了後面,這也讓龔自珍與進入翰林院的夢想失之交臂。半倫同學如此優秀,一定是要接觸先進文明的,他在上海時便結識了英國公使威妥瑪,被威氏招至幕府,聰明、風流、有性格,龔半倫在旅居滬上的外國人中八面玲瓏,尊稱「龔先生」!於是,龔半倫同學終於有機會做一個青年應該做的事情了,那就是請文明進來,做一個堅定的帶路黨。
  • 此人給英法聯軍當翻譯,被罵漢奸,他一番話駁得恭親王無地自容!
    且其為人正直,在國家落後、列強欺辱的時代中,尋求變革圖強之法。然而,在清政府腐朽統治下,社會階層固化,人才凋零。龔自珍只能詠詩感嘆,希望上天能降下偉人來扭轉乾坤。龔自珍在世時沒能看到國家改革圖強,反而在清政府統治下,國家逐步沒落。而龔自珍的長子——龔半倫,並未繼承父親憂國憂民的秉性。雖然龔半倫也是有才華之人,但在上進無望的現實面前,放棄了科考,而選擇了給外國人當翻譯。
  • 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為何長期不認為自己有罪,原來是為這個事?
    在火燒圓明園前夕,英法與清政府的戰爭已經結束,只等雙方正式籤約。為什麼後來會火燒圓明園呢?據說這和戰俘有關。英法長期以來不認為自己有罪,原因是清政府虐待、虐殺戰俘在先,他們只是報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1860年9月22日,英法收到恭親王奕訢發來的照會,說他受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要求英法停火。
  • 補壹刀:今天,有人「感恩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還有人點讚?
    刀哥最近就看到這樣一篇奇文,說火燒圓明園「怎麼成了國恥」,英法聯軍燒得好燒得對,應該感恩侵略者。 這些材料經翻譯轉引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後,被一些「媚」「崇」「畏」者拿來當做「歷史」,成為他們否定自身民族解放鬥爭,以所謂「真相」挑戰正統主流歷史敘事的濫觴。 火燒圓明園「怎麼成了國恥」一文,又是這樣一些材料的最新拼湊。
  • 八國聯軍洗劫圓明園,德國率先道歉並歸還文物,唯獨此國恬不知恥
    清朝的軍隊根本無法抵擋住洋槍大炮的轟擊,侵略聯軍很快直逼北京城,鹹豐皇帝帶著皇后和貴妃等人一起逃亡熱河。同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完全佔領北京城,他們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將近50天,皇家園林如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等都被英法聯軍洗劫,並且還將圓明園和靜宜園燒毀,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當年法國作家對此予以強烈的譴責,稱英法聯軍的行為是「兩個強盜的勝利」。
  • 世界的損失——火燒圓明園!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聯軍遠徵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對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火燒圓明園的暴行進行強烈地譴責,正如雨果所描繪和抨擊的那樣: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 八國聯軍聖誕節火燒圓明園,這句話錯在哪?
    八國聯軍聖誕節火燒圓明園,這句話錯在哪?1圓明園是誰燒的?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直撲圓明園。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英國司令格蘭特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國人之物件。」命令一下,圓明園中立刻形成了一場「有組織劫掠」。
  • 英法聯軍搶走的稀世文物,堪稱千古第一「名畫」,如今拒不歸還
    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背景,並於當年的10月6日佔據了圓明園,中國的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的總管大臣投海自盡,院內的嬪妃也受驚身亡。但這些還不是最令人心痛的,攻佔圓明園之後,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兩天的洗劫,並開始向城內進軍。幾天後,英法聯軍又再次派兵洗劫圓明園,並以圓明園向晚清政府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