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壹刀:今天,有人「感恩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還有人點讚?

2021-01-09 環球網

文/李小飛刀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是清政府不願開放」。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是清政府不懂國際規則還折磨外交使節」。

「『義和團』是愚民暴民,破壞鐵路是因為他們迷信壞了風水」。

「中國被殖民300年就是發達國家了」。

這類應屬地攤文學範疇的所謂「歷史」,這些年像走馬燈一樣,從小讀本活躍到網絡論壇,從論壇活躍到微博,從微博活躍到公眾號文章,從公眾號文章活躍到短視頻。

近年來網絡空間清朗許多,人們對涉歷史與現實重大問題的認識更趨理性,類似文章已不能掀起大風浪,但依然有一些對西方「媚」「崇」「畏」者,不懈地通過複製粘貼改頭換面的方式讓它們「春風吹又生」。

刀哥最近就看到這樣一篇奇文,說火燒圓明園「怎麼成了國恥」,英法聯軍燒得好燒得對,應該感恩侵略者。

這樣極端的觀點,漏洞百出的文章,本不值得一駁,沒想到居然能得到一些知識精英的認同,並非個例,讓刀哥出乎意料同時,也感到有說一說的必要。

1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殖民體系土崩瓦解之前,流行於西方主流意識形態領域的觀點並非如今的「自由民主」,而是「優等民族」。為消解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意識,為帝國主義行為張目,當時的西方學界、新聞媒體炮製了大量描述「侵略者如何人道文明,被侵略者如何落後野蠻,西方侵略東方如何合理合法」的假新聞、假材料。

這些材料經翻譯轉引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後,被一些「媚」「崇」「畏」者拿來當做「歷史」,成為他們否定自身民族解放鬥爭,以所謂「真相」挑戰正統主流歷史敘事的濫觴。

火燒圓明園「怎麼成了國恥」一文,又是這樣一些材料的最新拼湊。

比如已經被用爛了的《南京條約》修約一事,這些「媚」「崇」「畏」者們的「歷史」說,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所以爆發,是因為清朝政府違背國際共識和通行貿易規則,拒絕開放和自由貿易,拒絕就已經籤署十幾年的《南京條約》與英國修約。

之所以拒絕,主要是「自大自負、目中無人」清政府抵制英國就修約提出的「公使駐京、親遞國書」要求,因為英國人堅決不磕頭,而「磕頭」是清政府執政合法性的基礎。英國人因此「無門可入」,知道要修改條約,「只有戰爭一條路了」,「中國聽不懂自由貿易的語言,只能聽懂炮火的語言」。

再加上,無視「國際規則」的清政府扣押了負責修約的英國巴夏禮使團,把有個叫的鮑爾比的《泰晤士報》記者餵了野狗,還有個法國人蛆爬滿身死了。英法聯軍為了報復野蠻的清政府,這才燒了圓明園,以此作為「欺詐行為」的代價。同時圓明園是皇家別墅,燒就燒了,北京老百姓沒受影響(可見英法聯軍的「仁慈」和「以民為本」)。

「皇帝因為自己的野蠻無知付出了圓明園被燒的代價」,而愚昧的京城百姓隨後也加入到放火和搶劫的行列。一百年後這段歷史「突然變成了人民的屈辱,國家的屈辱,民族的屈辱」,是個「笑話」,是被「任意打扮」過的歷史。

2

「文明」的侵略者,「野蠻」的被侵略者,「愚蠢封閉」的政府,「愚昧又民族主義」的民眾,對自己國家所有的恨,與對西方國家所有的愛,都在這樣一篇文章當中又再度被凝聚了一遍。

然而英國政府的修約,修的是個什麼「約」呢,是「國際慣例」嗎?

臺灣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王爾敏,曾在他的《晚清商約外交》中專述過這個問題,王先生是在英國國家檔案局查閱到歷史原文的,故此可以大段引用他的研究。

「中英之間條約,原來並無任何修約條文,只是見到美約(中美《望廈條約》,「補壹刀」注)」有十二年修約的規定,根據中英《虎門條約》所定最惠國條款之權利,因此常為英國外交官引用……於此可使後世史家識破英國政府之恃強蔑理,正是充分表現帝國主義者行徑。」

「一則若援美約,須待美國真正修約之後方可援例。二則即令要求修約之權可以成立,必須據規定,只是略加修改而已。」

然而,英國「狂妄貪婪」,要求中國之要點有:

一,準英國人隨意往來中國內地及沿海各域。

二,確定鴉片為合法貿易。

三,進出口貨物不得徵收內地通過稅。

四,準英使入駐北京。

五,英使如欲與內地督撫會晤,須立即接見。

六,肅清中國沿海的海盜。

七,訂定華工出洋辦法。

八,新訂條約應依英文本解釋。

王爾敏評價道:

「1843年中國開放五口通商世局,以為從此中外和平可以持久。其實必然發生之第二次鴉片戰爭,已在口岸開放不久後開始醞釀。最關鍵之點,即由於鴉片商品仍受禁制」,「修約要求雖不下八點,而根本宗旨,乃在於鴉片商品之合法化」,「戰爭契機、主動衝力全在英國一邊」,「史實所見如此,正是英國政府處心積慮推動對中國外交之壓力」。

「請看如此貪苛之要求,豈是修訂商約所能做到,實等於另訂政治條約,凡有良知學者,能不會看出英國帝國主義者主動積極及其殘狠之本性。簡直欺愚中國之荏弱,把中國看成俎上肉而已」。

在跟清朝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英國政府是文明禮貌,誠實守信,代表國際通行規則的嗎?

「大凡十九世紀英國來華外交官,無不帶其高度文明自信,隨機欺愚中國官吏(加塞條款,模糊翻譯,「補壹刀」注)」

「我人勿責(中國官吏)昏庸。應知近代國際對等觀念,系西方政治外交產物,只有英國人熟知。明知故犯,侵略中國,欺愚華官,方是史家重視關鍵。(中國官吏)自非愚昧,實是不明西方外交體制。」

王爾敏這一段講得多好,這不是屁股坐在哪一邊的問題,而是正義公理良心在不在的問題。

英國作為掌握規則話語權的強勢一方,首先無視規則,玩弄規則,拿規則去欺騙威脅弱勢一方。英吉利強,則女王規則為「國際規則」,德意志強,則希特勒規則為「國際規則」,美利堅強,則華盛頓規則為「國際規則」,這哪是什麼國際規則,分明是強盜邏輯,是「強權既公理」,為這種「國際規則」製造合理性的國人,哪是要維護什麼「國際共識」,就是「媚」「崇」「畏」「跪」。

弱國無外交,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做後盾,單靠順著人家的「國際規則」,能爭取到平等嗎?

且不談政治條約,在相關商約的談判中「(清政府代表)無不開誠相待……竟無形使英人入侵協定關稅特權」,如《五口通商條約》首次規定「英民華民商務訴訟,英民歸英官照英國法律科罪(即領事裁判權,「補壹刀」注)」,《中英通商附黏善後條款》規定中國給予英國片面最惠國待遇,「英國不會給予中國任何交換好處」。中國議定出入口稅則,「須英方代表共議」。《五口通商章程》規定「由(英國)管事官派屬員約束水手」。

刀哥要問問那些說英國好心幫中國開放開明的人,這樣一通操作下來,「開放」能給中國帶來「民主自由獨立繁榮」嗎,中國的商人能「自由平等」的在國際國內市場上跟英國商人競爭嗎?

3

比這篇文章更加荒誕的,是一些知識精英對這篇文章的認同。

刀哥看過一位早年間參加中美談判的人的回憶,有一次,他與一個美國人談肉類進口的問題,美國人說,美國的肉很好,不用你們檢疫,你們中國的肉在我們美國只能做狗食。這句話當時就觸怒了他,拍了桌子,要美國人道歉,否則談不下去。

後來他反思,當時不應該動火,因為在美國人的文化裡,狗是重要的家庭成員,並不是侮辱人的詞彙。他深感理解對方文化的重要性。

坦率地說,這位國人的反思有問題,「狗」在美國文化裡不是侮辱人的詞彙,但在中國文化裡是,美國人是「狗」這個問題的提出者,中國人是接受者,美國人應該為他沒有事先理解中國文化而反思,中國人作為接受者沒必要為自己被動的反應而反思。

說白了,他的反思,也與中國當時在談判中所處的位置有關。那些年,中國作為需要主動融入體系,學習適應規則的一方,必然是需要更多地從一個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頭腦中更多的是別人怎麼樣,而不是自己怎麼樣。

但是。

我們每個人一輩子都會遇到許多老師,卻沒有一個人會去跟著老師更名改姓,畢竟學習不是賣身。更何況,國家間關係不是簡單的教學相長關係,不能以損害國家利益和國家尊嚴為前提。

全球化需要讓渡一部分傳統意義上的主權,卻不意味著要犧牲主權。開放並不絕對等於發展和繁榮,以獨立自主安全穩定為前提的開放才等於發展和繁榮,把開放的權利掌握在自己手裡的開放才等於發展和繁榮。君不見,非洲大陸大概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地區,卻也是最不發達國家最為集中的地區。

至於有些賣身於西方,為恩客陪酒脫靴者,為侵略者行為美化、道德上拔高者,槍頂腦門誇「皇軍」槍法準者,君不見,他們的聲音在荒野間飄零,他們的反思代表不了中華文明,他們的「燈塔」在約翰·霍普金斯榜上有名。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今天有人「感恩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還有人點讚?
    刀哥最近就看到這樣一篇奇文,說火燒圓明園「怎麼成了國恥」,英法聯軍燒得好燒得對,應該感恩侵略者。再加上,無視「國際規則」的清政府扣押了負責修約的英國巴夏禮使團,把有個叫的鮑爾比的《泰晤士報》記者餵了野狗,還有個法國人蛆爬滿身死了。英法聯軍為了報復野蠻的清政府,這才燒了圓明園,以此作為「欺詐行為」的代價。同時圓明園是皇家別墅,燒就燒了,北京老百姓沒受影響(可見英法聯軍的「仁慈」和「以民為本」)。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其實放火的只有英國,我們看看法國怎麼說的
    火燒圓明園他們的罪行將永遠記錄在中國的史冊之中,讓中國人民牢記國恥。但是,明明是英法聯軍一起搶奪了圓明園!卻為什麼只有英國軍隊回來放火呢?相信大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他們搶奪過之後卻還不罷手!為什麼又要返回來放火呢?
  • 160年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在160年前的今天,1860年10月7日(農曆1860年8月23日),英法侵略軍火燒圓明園。美國全權公使列衛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紛紛趕到香港,與英、法合謀,研究侵華策略。12月,英、法組成聯軍,共5600多人。12月12日,英、法代表分別向兩廣總督葉名琛發出照會,要求進入廣州城談判「修約」、「賠償損失」,並限10天內答覆,不然,則向廣州進攻。葉名琛既不理睬英、法照會,也不作任何戰守準備。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城,葉名琛逃跑,廣州將軍穆克德納和廣東巡撫柏貴無恥投降。
  • 英法聯軍為了洩憤,放火燒了圓明園,為何卻沒有順便燒掉紫禁城?
    而今關於圓明園的故事最為代表性的應該是十二獸首的回歸,這些本為圓明園中的物品,被列強掠奪之後,散落世界各地,如今雖然已經有幸找回不少,但是還有不少仍無下落,成為許多人心裡之痛。尤其是當中國昔日之物件,卻被放在外國的拍賣行裡拍出高價,更是讓人們有著莫名的傷痛。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澱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曾國藩與左宗棠是什麼反應?誰愛國一目了然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北京攻入圓明園,面對圓明園裡的奇珍異寶,他們貪婪之心開始躁動起來,不僅搶奪走了園內一切可以拿走的東西,還焚燒了圓明園,這可以說是清朝歷史上的恥辱。但是面對這樣的恥辱,當時的清朝重臣曾國藩與左宗棠卻有著不一樣的反應,他們是如何看待的呢?
  • 你知道英法聯軍敢燒圓明園,為什麼不敢火燒故宮嗎?
    一八六零年,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這是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奇恥大辱,有的人可能問,既然英法聯軍攻打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為什麼當時沒有燒故宮?首先我們先談一談英法聯軍為什麼要燒圓明園,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一八五四年,英、法、美三個國家提出要修改南京條約,遭到清政府拒絕。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卻不敢燒故宮,一個原因讓他們打斷念想
    1860年,被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一場大火所淹沒,往日的金碧輝煌成為一片廢墟,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最罕見的暴行,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卻不敢燒故宮,一個原因讓他們打斷念想!
  • 再重複一遍:火燒圓明園的並不是八國聯軍
    英法聯軍於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勝門、安定門等處,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紛紛退至圓明園一帶,英法聯軍遂追至圓明園。守園的官兵寡不敵眾敗走。法軍首先展開搶劫行動,英軍司令格蘭特遂批准英軍入園。聯軍士兵大肆劫掠園中的珍寶和陳設物。
  • 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為何長期不認為自己有罪,原來是為這個事?
    在火燒圓明園前夕,英法與清政府的戰爭已經結束,只等雙方正式籤約。為什麼後來會火燒圓明園呢?據說這和戰俘有關。英法長期以來不認為自己有罪,原因是清政府虐待、虐殺戰俘在先,他們只是報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1860年9月22日,英法收到恭親王奕訢發來的照會,說他受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要求英法停火。
  •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始末:清政府開放安定門,清官兵甚至夾道歡迎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俘虜戰俘三十九人。送歸時僅存十九人。將戰俘接納後,英法方面迅速召開會議,紛紛表示得給清方一點顏色看看。英軍將領額爾金認為,他們的人是在圓明園受到虐待的,所以必須把這個院子夷為平地,另外,應由中國政府出錢,在天津設立紀念碑,用滿文、英文、法文刻上清政府低頭認罪的碑文,落成後由清方大臣護送死者屍體前往天津參加揭幕儀式。如果不同意的話,就把整個皇宮給燒掉,因為這樣更能讓清朝統治者有深刻印象。而有一個英國隨軍牧師甚至認為,中國的圓明園抵不上他們一個士兵的性命。
  • 王開璽:火燒圓明園的是英國人
    「兩個強盜劫掠,一個強盜放火」英法聯軍在1860年10月到了圓明園,先是對圓明園進行了搶劫,接著放火把圓明園焚毀。這個事情我想凡是我們中國人都知道。今天,我有幾個問題想跟大家澄清一下。第一個問題,借用馬克斯的話說:「兩個強盜劫掠,一個強盜放火」。
  • 八國聯軍聖誕節火燒圓明園,這句話錯在哪?
    八國聯軍聖誕節火燒圓明園,這句話錯在哪?1圓明園是誰燒的?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直撲圓明園。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英國司令格蘭特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國人之物件。」命令一下,圓明園中立刻形成了一場「有組織劫掠」。
  • 世界的損失——火燒圓明園!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聯軍遠徵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對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火燒圓明園的暴行進行強烈地譴責,正如雨果所描繪和抨擊的那樣: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 火燒圓明園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結果讓人驚嘆!
    《清史演義》中在描寫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時寫道:「圓明園中火光燭天,一個穿洋裝的中國人在導引放火,恆祺問他是誰,他大聲道:『誰人不曉得我龔孝拱,還勞你來細問!』」這裡說火燒圓明園給英法聯軍領路的人是龔孝拱。
  •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2019年,巴黎聖母院大火上了熱搜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2019年,巴黎聖母院大火上了熱搜相關話題就像星火燎原,引起無數心懷藝術網友的感慨。根據前因後果的守恆定律,當然這惋惜裡面少不了怨氣,甚至是很不地道的解氣。至此,巴黎聖母院大火又引起了「戾氣和聖母」老話題。到底應該如何用正確體面的言行舉止「惋惜藝術」,各有各的選擇。
  • 龔半倫真的帶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歷史究竟遺漏了誰?
    1925年,柴小梵的《梵天廬叢錄》記述當時人的看法:「龔孝琪(拱)為英人巴夏禮客,導英法兵焚圓明園,世多以為垢病。」章太炎在其《別錄甲第六十一楊顏錢》中亦曾記述稱:「圓明院〔園〕之火,橙(龔半倫)單騎先士卒,入取玉石重器以出。」此外,還有清代官場小說《孽海花》也記錄了龔半倫為報復仇焚毀圓明園的說法。
  • 他是龔自珍長子,有才華卻沒品行,帶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
    然而,人總是要在社會生存下去了,龔橙亦是如此。科舉之路不通,就做其他營生。龔橙給曾國藩做過幕僚,參與過湘軍對太平軍的戰事,但是曾國藩有著當時最大的幕僚團隊,牛逼的人比比皆是,龔橙根本沒有受到任何的重用。一年以後,龔橙結束了自己在曾國藩手下的工作,跑去當時洋人很多的通商口岸上海去尋找新的機會。
  • 圓明園並非英法聯軍所燒?英國人說出真相,令人無比憤怒!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此時鹹豐帝卻立刻逃跑,致使整個紫禁城都淪陷,而作為清朝統治者最喜歡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被洗劫一空後放火焚毀,成為我國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損失。 歷史書上曾描寫過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後的暴行,他們將裡面所有奇珍異寶全部盜走,如果拿不走的就毀壞掉,後來更是放了一把大火,將這座萬園之園燒為灰燼,英法聯軍的暴行一直備受譴責和攻擊
  • 英法火燒圓明園後,曾國藩與左宗棠反應為何不同?誰愛國一目了然
    可冷兵器時代也早已結束,陣陣馬聲和咆哮,看似聲勢浩大,在英法聯軍的眼中也不過是一些移動的「活靶子」。列強們的指揮官只需要揮舞手中的軍刀,幾分鐘之內這些「強大的清軍」就會倒下。在國內如此的霸道橫行,殊不知也只是「可憐」的代名詞。
  • 火燒圓明園三晝夜不息 在場法軍翻譯官文字全記錄
    火燒圓明園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延續四年的英法聯軍之役的巔峰和終點。應該追尋為什麼戰火會點燃並且最終燒毀了圓明園。文章摘自:《纏鬥》,作者:袁偉時,出版社:線裝書局原標題:圓明園被燒:英法聯軍報復清廷殺害虐待來使火燒圓明園,15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