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嘍大家好,感謝收看近代歷史文化。今天我們來聊一聊80年代那些事兒。
我們經常看到的影視圈新聞大多是哪個知名編劇炮轟小鮮肉,炮轟假導演之類的新聞,為什麼一個編劇要去做這樣的事呢,為了蹭熱度?為了賺錢?當一個四五十歲的人在網際網路上用過激的語言去指責一個年輕人的時候,我覺得他一定是想起來了自己年輕的模樣,想起了那個令人振奮的年代。因為當時的1980,是影視業的天堂。
1982年,電影《少林寺》上映,一毛錢一張的票,一共賣了一個多億。當然現在很多電影都是以億起步的,但在當時比票房更重要的是《少林寺》掀起了中華武術的浪潮,中國功夫走向世界。在《少林寺》上映後的一年,《火燒圓明園》劇組走進北京故宮,實地拍攝了故宮的全貌,轟動了電影圈。而這部片子讓扮演鹹豐皇帝的香港演員梁家輝提前拿到了金像獎。在這一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劉曉慶擔任主持人並演唱了一首《絨花》,她在《火燒圓明園》中扮演慈禧太后,這一年她不到28歲。
同樣是1983年,電視劇《霍元甲》播出。一時間大街小巷都充斥著「萬裡長城永不倒」的主題曲,全民「習武」不做東亞病夫成了時代的主題。巧的是在霍元甲播出的三年後,中國體育代表隊在洛杉磯奧運會上一掃往日頹唐,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也是第一發現電視劇可以將深沉的愛國主義以普世的方式展現出來,此後一些帶有「大俠」情懷的電視劇如雨後春筍般迸發。
1983與1984年交替的檔口,一部真正全國都在追的劇《射鵰英雄傳》播出了,此前該劇播出曾遭遇過一些困難和抵制,並且一度引起地方因追劇而生產混亂,但有坊間傳聞說因為鄧爺爺是金庸的武俠迷,所以才得以順利播出。當黃浦江的海浪輕輕的拍打著上海老街的石板,路口撐傘的是許文強。在那個年代,《上海灘》成了中國人必看的電視劇。
34後,馮小剛把回憶寫入了《芳華》之中,而《芳華》的主題曲正是當年劉曉慶唱的那一首《絨花》。80年代的記憶不僅是電影,更多的是一本叫《幽默大師》的漫畫,每本僅售3元,後來變成了3.9元。伴隨著價格的增長,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最顯著的就是封面從紙質的變成了上面塗了一層油光鋥亮的膜封面,封面上的話和字也設計成了立體的,非常的新鮮了。
80年代的孩子玩著冰糕棍兒做成的玩具,不知道現在誰還會做,手臂上貼著泡泡糖裡贈送的貼畫,還有會跳的鐵青蛙,80年代是最美好的年代,那時候的人會自娛自樂,從來不知道無聊是什麼,然而伴隨著時光的流逝,很多東西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不知道我們還剩下些什麼,曾經那個仗劍行走的少年啊,已經連QQ空間都懶得裝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