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17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黑死病。在18世紀,人類要和工業革命帶來的環境汙染做鬥爭。在19世紀,世界動蕩不安,能活下來就是一種奇蹟了,更別提什麼幸福生活。
在20世紀,人類面臨著石油和水的資源分配問題,這時,經濟的發展成了世界發展的重心。而在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不是別的,是心理問題。
在今年,抑鬱症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範圍內最嚴重的疾病之一。抑鬱症的致死率已經與癌症持平,成為繼冠心病之後,人類要面臨的第二大疾病負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的抑鬱症發病率高達5%~6%,而且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這個數據代表什麼呢?這代表,在我國,登記有發病的抑鬱症患者就有七千萬以上的人。而我國的抑鬱症患者人數,已經超過了兩億,並且正在增長。
抑鬱症本身不會置人於死地,帶來死亡的,是抑鬱症的病理反應。據統計,抑鬱症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幾十倍,多發現於中度和重度抑鬱群體中。
抑鬱症的致死率如此之高,讓人震驚。可到底是什麼奪走了這些人的生命呢?
抑鬱症是一種精神類疾病,是一種心理障礙。主要起因是大腦中的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減少,無法產生能夠讓人感覺到快樂的情感,本質是一種疾病,而不是單純的「心情不好」。
抑鬱症的成因相當複雜,是由遺傳因素、神經內分泌和社會外界刺激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區別於大眾心裡的「抑鬱情緒」。
當一個人患有抑鬱症的時候,除了眾所周知的心情低落之外,還附帶有許多其他表現。如焦慮不安、恐慌、思維遲緩、記憶力下降、無法集中注意力、睡眠障礙、消化系統異常、神經功能失調等。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抑鬱症患者並不是裝作堅強,希望別人都去安慰他。每個人的病情不同,性格也不同,所產生的感情和外顯狀態自然更加迥異。但統一的反應是:善於隱藏、麻木。
是的,抑鬱症患者的內心非常麻木,甚至一天都懶得動一下。不想對外界的事情有什麼反應,也不想讓其他事情來煩自己。甚至,抑鬱症患者可能更討厭那些在網上傷春悲秋的人。
對病情的不了解和不理解,讓許多抑鬱症患者得不到認同。我國對這類疾病的治療和認知也不夠專業,普及度也不夠廣,這讓更多人無法正確認識到自己和周圍人的疾病,拖延治療不會讓病情好轉,反而會越來越壞。
其實,抑鬱症並不是什麼難以啟齒的事情。我國現在對抑鬱症的病因和病症表現普及度還不夠,這是一個讓患者不願提及自己病情的原因。
另外,許多患者都會通過寫日記和發動態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心情。客觀來說是可以的,但是,社交平臺上不止只有自己的存在,還有其他人。對於正常人來說,抑鬱症患者的負能量是難以忍受的,不理解進一步擴大。
以及,抑鬱症的低齡化讓人有更多「代溝」。很多老一輩的人都認為,這些小孩根本沒有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完全就是自己想多了才搞這些東西出來。一部分人打著抑鬱症的名號為自己吸引粉絲,也讓真正的患者更加難以得到理解。
但是,無論怎樣,抑鬱症患者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朋友可以為你提供助力,陪你去醫院,陪你聊天,但這是有限度的。家人可以讓你什麼都不幹,支付你的醫藥費,但這也不是永遠的。
很多抑鬱症患者並不是自己想一直心情低落,他們也很希望自己能重新快樂起來。這裡給患者們提幾個建議:轉移注意力,去打遊戲或者看電影、減少對自己症狀的記錄,以免加重心理負擔、強迫自己出行,在朋友或家人的陪伴下旅行。
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自己。我知道這條路很難,走起來也很黑暗,周遭充斥著不理解的聲音和譏諷嘲笑,但一定不要放棄。
你來世間走一遭,你要去看看太陽。去看春天的花,夏天的海,秋天的楓葉和冬天的雪。總有一天,會有更多人理解這個疾病,也總有一天,你能重新得到快樂的感覺。只要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