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的事情只是一種現象,沒有對與錯,好與壞之分,也沒有所謂的絕望處境,有的只是對環境所絕望的人。而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大資產就是希望,唯有希望才是娃獲得逆商的源泉。
曾在一檔節目中看到一個故事,一位單身母親來向自己的大女兒道歉,因為她發現,20多年來,她對女兒的教育太過嚴格,而且執念太深。
1)母親對孩子出生的執念
這位母親在年輕的時候,懷了一對雙胞胎,但由於生產時出現難產,導致姐姐成為了「腦癱兒」。當時大女兒已經被下了病危通知書,就連家人都勸這位母親,還是放棄吧。
可作為一個母親,怎能放棄自己孩子的生命,對此她從未有過猶豫,無論花多少錢,消耗多少精力,一定要把女兒帶大。於是生命的奇蹟就此誕生,大女兒活了下來。
2)母親對大女兒教育的執念
從正常人的思維方式來看,腦癱孩子應該接受不一樣的教育,但這位單身媽媽則不同,因為她發現,大女兒只是學得慢,但也能學懂,這一現象,讓她對孩子的教育更有信心。
慢慢地,母親發現正常的妹妹在音樂上很有天賦,於是,她把「腦癱」姐姐也安排到去學習音樂,為的是縮短兩個孩子的差距,不讓姐姐感受到自卑。
3)母親對孩子未來選擇的執念
雖然大女兒的成長之路十分坎坷,但憑藉母親的執念和孩子自身的努力,大女兒成功地考取了荷蘭方提斯音樂學院。
母親本以為可以「退居二線」了,沒成想突然有一天,大女兒告訴她自己不願意再學音樂了,而是轉身成為了一名英語老師。
面對這樣的變故,母親顯然不能接受,她質問大女兒:「我培養你十多年,你怎能輕言放棄?」這十幾年不僅有自己的辛苦付出,也有女兒的努力成長,說不學就不學,怎能不心痛?
但漸漸地,她發現大女兒的性格發生了改變,她們母女之間的感情也更加和諧了。此時母親明白了,女兒已經長大,她已經有了自己的人生觀,是時候該放手了,她終將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可能有些人認為這位單身母親的愛很「殘酷」,但事實證明,這份愛將一個「非正常」孩子塑造成了一個有思想、有能力的成年人,並且母親的這份愛也成為了孩子逆商的啟蒙,讓孩子獲得成就的同時,也讓她擁有了抵禦風寒的能力。
那對於普通父母而言,不能小瞧了對孩子逆商的培養,你可能覺得自己的「強迫」沒必要,但經常性地放棄才可怕。如果父母小時候不去引導孩子,那長大也不要怪罪孩子為何如此脆弱。那孩子的逆商該如何培養?
1)讓孩子從小看到「等待出來的美好」
當孩子出生7-8個月之後,父母就要適當地讓孩子學會等待,比如:給孩子餵奶時,要告訴孩子,奶涼了之後才能喝;當帶孩子上公交車時,父母要告訴孩子,只有排隊才能更快地上去。
2)巧用逆商繪本培養孩子的逆商
我給自家孩子買的是《兒童逆商培養繪本》,之所以選擇繪本對孩子進行教育,主要有兩方面的優勢,第一繪本中有故事情節,有圖文結合,它能很好地傳遞一種情景,讓孩子知道以後遇到這種事該怎麼辦。
第二是繪本中的場景多,更系統,能照顧到孩子的方方面面,也為家長解決了一些思考場景的工作。當然孩子的逆商也不能單靠繪本來培養,還需要父母的悉心指導和愛的陪伴。
3)讓孩子接納生活中的「不完美」
孩子的逆商培養是一種自我接納和接納他人的過程,在卡洛杜威克教授的研究中,被稱為「成長型思維」。也就是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既要表揚,也要批評,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問題和優勢,才能勇敢地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