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再迎多路巨量長線資金:年金、險資、外資三箭齊發

2021-01-09 金融界

來源:證券日報 朱寶琛

本報記者 朱寶琛

年金基金投資權益類資產比例的政策上限提高10個百分點、險資投資權益類資產設置差異化監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總資產的45%、對QFII等在內的外資「鬆綁」……2021年,資本市場有望迎來更多的增量資金。

聯儲證券溫州營業部總經理胡曉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年金、險資、QFII等都是長線資金,他們入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對形成長期牛市有著積極作用。

上海小鬱資產總經理左劍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年金基金和險資的政策調整,預示著作為兩項標杆類長線資金,入市門檻將進一步放寬。從數量上看,萬億元級年金存量規模,提升十個點最大可進入市場資金在千億元級;而二十萬億元級的商業保險資金,則可直接撬動萬億元級體量資金加盟權益市場。這將為A股市場和港股市場提供長期源頭活水。

年金投資權益類資產比例

上限提高10個百分點

日前,人社部下發通知,決定從2021年1月1日起調整企業年金投資範圍。人社部保險基金監管局主要負責人表示,本次調整年金基金投資政策的目標之一是為年金基金提供更多有效的投資工具,積極應對金融市場變化。

此次調整的其中一項,是將年金基金投資權益類資產比例的政策上限提高10個百分點,合計不得高於投資組合委託投資資產淨值的40%,與全國社保基金權益類投資比例持平。

年金基金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上限的調整,意味著資本市場將迎來增量資金。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企業年金制度已覆蓋近6600萬職工,基金累計規模逾3.1萬億元。人社部保險基金監管局主要負責人介紹,按現有年金市場規模測算,本次權益比例上限的提高,理論上將為資本市場帶來3000億元的增量資金,養老保險體系和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進一步加強。

在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看來,年金基金在投資市場、投資品種、投資比例三方面進一步擴容,有利於打通制度差異性,形成養老保險體系和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此次年金基金投資擴圍,一方面可以為資本市場帶來更多的長期資金,另一方面可以為養老金在跨市場、多品種組合投資上提供更大選擇空間,有利於提高投資收益率。

「此舉將進一步促進股市與養老保險體系的良性互動,有利於股市平穩健康發展。」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是將有更多的中長期資金支持資本市場發展,進一步提高機構投資者比重,優化投資者結構。但年金基金包括境內投資和中國香港市場投資,且境內投資範圍包括銀行存款、股票、股指期貨、國債期貨、同業存單、永續債等產品,因此對A股市場的影響是漸進的和中長期的。二是有助於養老保險資金分享我國實體經濟和改革發展成果,促進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的健康規範發展,分散投資風險。

險資權益類資產

投資比例「天花板」再度打開

險資權益投資比例的提升,同樣可為資本市場帶來增量資金。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提升保險資金長期投資能力,對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設置差異化監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總資產的45%,鼓勵保險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等重大工程建設,更好發揮支持實體經濟作用。

「45%的上限」並不是首次提出。2020年7月份銀保監會發布的《關於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了八檔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最高可佔上季末總資產的45%。

據業界測算,險資投資權益資產最高可至公司總資產45%,有望為市場帶來1萬億元-1.2萬億元左右的增量資金。

事實上,2020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次鬆綁險資權益投資限制,鼓勵險資作為長期資金入市。

2020年7月份,銀保監會下發通知,打破權益投資上限;10月10日,銀保監會下發《關於優化保險機構投資管理能力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取消股票等領域投資管理能力的備案管理;11月13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取消保險資金開展財務性股權投資的行業限制。

在2020年12月16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發布會上,銀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袁序成表示,銀保監會支持資本市場發揮更廣泛作用。完善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規則,設置差異化的監管比例,支持投資能力強的公司增加權益投資。鼓勵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加大設立專項產品的力度,為優質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長期資金。

伍超明表示,險資權益投資比例的提升,將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多的中長期資金,促進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有利於資本市場的中長期穩定。

對此,他舉例:2014年2月份政策規定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得超過30%,從實踐效果看,銀行存款在險資運用餘額中的比重從2014年1月份的28.5%降至2020年11月份的12.2%,同期投資資金佔比從71.5%升至87.8%,其中債券投資、股票和證券投資比重分別從43.6%、10.3%變為36.9%、13.3%,進入股市資金比重提高了3個百分點。

「2020年再次設置差異化監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總資產的45%,在中長期內將進一步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伍超明說,這一方面滿足了實體經濟的多元化資金需求,提高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以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另一方面滿足了險資中長期投資和低風險偏好屬性。

外資「鬆綁」

推動海外資金流入

隨著中國金融開放步伐的加快,機構投資者類型日益豐富多元,境內外機構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正在提升。而素有「聰明資金」稱號的海外投資機構,如今可以正式加槓桿進場了。

2020年12月28日,多家頭部券商相繼為QFII客戶成功開立A股市場首批融資融券信用帳戶,並分別於次一交易日(12月29日)協助完成首單QFII融資融券業務,交易標的涵蓋主板、創業板、科創板等多類別股票。

這是自2020年11月1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後,境外投資者首次進行此類交易。這意味著海外機構大量資金將會通過兩融通道快速湧入市場,加速配置A股資產。而業界普遍認為,隨著「兩融」帳戶對QFII開放,加之外資對A股越來越青睞,入場資金總規模或達千億元級。

實際上,2020年以來,外資通過QFII/RQFII通道持有A股比例已經出現了明顯抬升。華創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QFII持有的545隻個股整體市值突破2000億元,持倉市值較2019年末增加37.48%,較2010年末增加近3倍,持股數量5年來呈上升趨勢。

瑞銀中國全球金融市場部主管及QFII業務負責人房東明表示,繼滬深港通、國際三大指數納A後,QFII規則的最新放寬將進一步推動海外資金流入。外資參與中國境內證券借貸市場增強了股票市場的「價格發現」能力,這一點至關重要。

伍超明表示,監管部門對包括QFII等在內的外資「鬆綁」的動作不斷,從短期看,將給A股帶來更多全球增量資金;豐富國內股市的機構投資者結構,引入新的投資理念,同時,有利於中國股市的國際化。

從中長期看,有利於擴大中國直接融資比重,發揮股市在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為實體經濟提供多元化融資的功能,具有戰略意義;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穩慎推進。

但他同時表示,隨著外資進入股市規模的擴大和比重的提高,其「雙刃劍」效應也會體現,或給國內股市資金面的波動帶來新的不確定性,這一問題是需要考慮的。

相關焦點

  • 2019.12.18丨股市回暖險資跑步進場;外資增持7隻保險股
    (21世紀經濟報導)  中再香港獲發保險業務經營牌照  中國再保險(香港)股份有限公司12月16日正式獲得香港保監局授權在香港或從香港經營再保險業務。中再香港是中國人壽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為港幣20億元,註冊地在香港,面向亞洲及全球市場提供全方位的風險保障和定製化的再保險解決方案。
  • 國壽資管於泳:新發展格局下保險資管面臨三大挑戰和兩大機遇
    中證網訊(記者 戴安琪)12月4日,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於泳在由基煜基金主辦的「2020中國機構投資者資產管理北京峰會」上表示,面對資本市場的變局,保險資管公司既面臨傳統投資模式受到衝擊、開放格局下與全球資管公司競爭等挑戰,也迎來了市場對資管業務的需求不斷增加,資本市場健全完善等帶來的更多投資機遇。
  • 險資權益投資持續「鬆綁」 險企看好年末及明年權益市場投資價值
    險資權益投資近來廣受資本市場關注。   12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對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設置差異化監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總資產的45%。   事實上,早在今年7月份,銀保監會就發文對保險資金權益類投資比例「鬆綁」。
  • 12月25日新三板開盤必讀:新三板市場改革三箭齊發
    (原標題:12月25日新三板開盤必讀:新三板市場改革三箭齊發)
  • 早知道:550億資金候場 險資看好本輪反彈"不下車"
    減債增股 險資看好本輪反彈「不下車」對比其他大類資產的近期表現,A股市場的相對吸引力逐漸凸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策略。記者發現,保險資金近期再度減持債券類資產,而配置權益資產的比例卻在悄然上升。這兩類傳統資產短期內的蹺蹺板效應開始顯現。從記者採訪中獲取的市場一線消息來看,保險機構近期的確旗幟鮮明地看好A股「紅九月」,並且持續積極布局。
  • 「年金+萬能」 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年金險刷屏了?
    高級保險規劃師、杭州翰喬學社社長陳蕾認為,主要原因來自客戶需求驅動,資管新規下,很多原本被認為剛性兌付的投資理財產品頻頻爆雷,包括銀行存款,而整個理財市場收益率在不斷下行。相比之下,「年金+萬能」目前仍然是將保底收益率寫進合同的「剛性」兌付產品,且收益率相對更高。
  • 「年金+萬能」扎堆 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年金險刷屏?
    高級保險規劃師、杭州翰喬學社社長陳蕾認為,主要原因來自客戶需求驅動,資管新規下,很多原本被認為剛性兌付的投資理財產品頻頻爆雷,包括銀行存款,而整個理財市場收益率在不斷下行。相比之下,「年金+萬能」目前仍然是將保底收益率寫進合同的「剛性」兌付產品,且收益率相對更高。
  • 2019年險企舉牌「不一樣」 對外開放「加速度」
    從險資純股票投資來看,根據銀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袁序成披露的數據,截至2019年11月末,保險資金投資股票規模1.81萬億元,約佔A股流通市值的3.31%。雖無年初對比數據,但險資目前作為A股市場第二大機構投資者的地位並未動搖。
  • 險資股票投資設立新規 「一致行動人」收購明令禁止
    1月24日,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保險資金股票投資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  這是去年12月以來,監管規範險資舉牌、收購的系列組合拳之一,從多項規定來看,其「殺傷力」將涉及險資股票投資、舉牌和併購等資本市場行為。
  • 保險行業專題報告:解密險資資產配置與投資偏好
    保險資管機構同樣以險資為主要資金來源,但養老金及其他業外資金管理規模保持較快 增速:2019 年底保險資管機構共管理資金約 18.1 萬億元,其中險資約為 14.4 萬億元, 其餘 3.8 萬億元為業外資金,主要包括養老金(佔比 8.2%,主要為企業年金及基本養老 金)、銀行資金(佔比 3.53%)及其他類資金(包括養老保障產品、職業年金等
  • 險資獨立帳戶去年前11個月賺20% 收益率超險資平均值4倍
    有險資資管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獨立帳戶指的是投連險獨立帳戶等帳戶,收益率較高的原因是,投連險等獨立帳戶由保單持有人承擔投資收益和風險,險企可配置於權益市場的資產更為靈活,在去年權益市場向好的大環境下,獨立帳戶普遍出現高收益率。險資獨立帳戶大賺險資獨立帳戶可反映險資在權益市場的部分投資能力。
  • 未雨綢繆防風險 年金險助力後疫情時代中短期保障需求
    市場利率維持較低水平,資金成本較低,新增投資品收益持續下行,越來越多家庭開始思考實現資產的收益性、流動性和風險性的有效平衡。同時,在資管新規的背景下,資產管理行業打破剛兌,淨值化轉型迫切。然而限制於投資能力,部分資產管理機構淨值化管理能力不足以滿足當下投資人的投資需求,淨值化產品競爭力明顯削弱。
  • 平安養老險年金投資客戶論壇在北京舉辦
    以"守正出新 行穩致遠"為主題的平安養老險年金投資客戶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辦,全國百餘家養老險大型戰略客戶參會。本次論壇聚焦年金行業發展大勢、資本市場與投資策略展望、宏觀經濟及股票投資等重要議題。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平安養老險管理資產規模合計已超1.3萬億元,其中管理年金資產規模已近8000億元,在國內專業養老險公司中位居前列。個人補充養老方面,平安養老險在原保監會的指導下,在試點地區首批推出了個人稅延養老保險。今年還重磅推出了「平安心心相連」個人養老年金保險系列產品,以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經濟條件的客戶的養老及投資需求。平安養老險總經理黃勇詳解了平安養老險年金投資的秘訣。
  • 2019年險企舉牌再起 科技重構「未來已至」
    從險資純股票投資來看,根據銀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袁序成披露的數據,截至2019年11月末,保險資金投資股票規模1.81萬億元,約佔A股流通市值的3.31%。雖無年初對比數據,但險資目前作為A股市場第二大機構投資者的地位並未動搖。
  • 未雨綢繆防風險 年金險助力後疫情時代中短期保障需求丨保險
    市場利率維持較低水平,資金成本較低,新增投資品收益持續下行,越來越多家庭開始思考實現資產的收益性、流動性和風險性的有效平衡。同時,在資管新規的背景下,資產管理行業打破剛兌,淨值化轉型迫切。然而限制於投資能力,部分資產管理機構淨值化管理能力不足以滿足當下投資人的投資需求,淨值化產品競爭力明顯削弱。  在上述多重因素疊加的背景下,保險產品的優勢顯現。
  • 發展長期資金要有長遠眼光
    所以,發展長期資金也要有長期眼光,確立和落實長期的戰略性政策和措施,不能斤斤計較於一城一池的眼前得失。一說到長期資金,市場就很容易把關注的目光轉向北上資金。自從出現了北上資金之後,市場的漲漲跌跌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通過滬港通、深港通渠道,從香港市場流入A股市場的外資,對於中國股市來說,已經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不過,北上資金與通常意義上的長期資金並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