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早上7點剛過,格子正忙著要去上班,突然電話就響了。「您好,我是快遞員,您有一個包裹……」這是雙十一期間,格子收到的第4件快遞包裹,在她的待收貨訂單裡,還有17件商品等待她確認收貨。
從電梯間回來,格子的手裡多了一套樂高積木,兒子看著積木高興得蹦來蹦去。「媽媽,積木是怎麼從倉庫來到咱們家的?」擺弄玩具的兒子突然拋了一個問題出來,正在擦鞋的格子蒙了一下,卻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
7個小時前,當上遊新聞記者來到重慶某物流基地時,樂高積木還隱藏在現場30萬個包裹之中。它們如何被分揀,又如何配送到我們的手中?這是孩子的問題,也是此次體驗報導的目的。
稍早前,重慶市郵政局對外發布數據顯示,預計今年雙十一期間的快遞包裹派件峰值,將出現在14日。
13日晚10點至14日早7點,上遊新聞記者守候在物流基地和配送分揀站。只希望您在拿到快遞包裹時感到喜悅,同時也能為守護快遞包裹的人點個讚。
30萬個包裹有多少?它們能鋪滿十多萬平米的倉庫
△工作人員都在有條不紊的忙碌著
13日晚上7點,冉建川準時出現在了物流基地的倉庫裡。作為分撥運營經理,他的任務很棘手,要在明天早上7點之前,將倉庫裡的30萬個包裹「快準狠」地配送出去。
「這是我的第一個雙十一,也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快遞包裹。」一年前,冉建川來到物流基地工作,分揀運營看似簡單,但要做好卻很難。而讓冉建川欣喜的是,這一年來,他所帶領的團隊沒有出現過一起因分揀錯誤導致客戶錯收快遞的情況發生。
「我們說的快就是快速,保證快遞用最快的速度交到消費者手裡。準就是要準確,每個包裹不能投遞錯誤。狠就是要求自己仔細仔細再仔細,對自己狠一點,在每個環節都不要出錯。」冉建川工作的物流基地是始發倉,由庫房和物流兩塊部分組成。投遞的區域除了重慶主城和區縣外,還要兼顧整個貴州省和四川省達州市的快遞包裹。
晚上10點,物流基地突然就緊張起來了。最早開始忙碌的是倉庫中央的庫房,只見一個又一個打包好的包裹通過流水線傳了出來。冉建川一邊叮囑主城區分揀組的團隊注意貴重物品的保護,一邊著急的往區縣分揀組團隊的區域跑。
和主城區循環發車的配送方式不同,區縣要保證在凌晨3點鐘前全部配送完畢。留給冉建川的時間不多了,畢竟除了分揀還有裝車、查驗等環節等待著他。換句話說,當商品打包成包裹,從庫房傳出來的那一刻開始,能不能在7個小時之後送到消費者手裡,就都要看冉建川的能耐了。
「A1是往南岸區回龍灣分揀站點配送的,大夥趕緊把這邊的託盤清點了,馬上這幾個要裝車了。」重慶的深夜,氣溫只有10℃左右,冉建川卻滿頭大汗。從1號配送裝車的卷閘門跑到最後一個14號,全長近1公裡。他跑了一趟折返回來,又返了回去。但分揀裝車的速度,還是趕不上出庫的包裹。
晚上11點半,整個分揀區域就已經堆積了9.5萬個包裹。冉建川本來個子就不高,站在包裹裡就顯得更矮了。
「這才是今天三分之一的量,後面還有20多萬件呢。」冉建川忙了4個小時,終於可以停下來喝一口熱水。然後他指著身後的包裹念叨著,1個託盤佔地1平米左右,平均1.3萬個包裹要佔4500個託盤,30萬個包裹就是10萬零3500平米。
在物流基地,和冉建川一樣為包裹保駕護航的工作人員有448人。除了配送貨車司機、庫管員、食堂和安保的崗位外,他們被分配在分揀、傳遞、揀選、包裝等崗位上。
分揀區域一次傳遞只需走2步路,他一晚上卻走了35000步
△物流基地裡堆積如山的包裹
胡俊華今年才20出頭,但在分揀區域已經算是「老師傅」了。
傳送帶上每一個打包好的包裹都有獨特的「身份密碼」,胡俊華1秒鐘之內就能分辨出它要去哪裡。「你看單子上由字母和數字組成的3組序列號,第一組代表庫房,第三組代表它的目的地。」
「那第二組呢?」
「這個不能告訴你,畢竟你還是個臨時工。」胡俊華有些故作神秘,其實保守客戶的個人信息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胡俊華這周上晚班,晚七點到早七點就是他的「生物鐘」。相比較普通人,更難理解的是他工作的環境和辛苦。
「上五天休息兩天,我們是輪休嘛。」胡俊華把自己工作的分揀崗位形容成是機械人,因為整整12個小時裡,除了休息以外,他要在崗位上機械人一樣的搬運包裹。「你看很簡單,但是一站就是3、4個小時,我從流水線把包裹搬下來,放到相應的託盤上,一次也就走2、3步的樣子,但是一個晚上走下來就是3萬5000步。」
胡俊華個性有些內斂,掏出手機展示自己的微信步數卻顯得很自信。凌晨1點鐘,才工作了不到5個小時,他就已經突破了2萬步。
站在胡俊華身後5米遠的羅少華負責的是收貨和到貨,託盤裝好了包裹,下一步就需要他來接管了。
「我這邊就是把託盤拖到配送車那裡,挺簡單的。」羅少華說得很輕巧,但是如何在30秒時間內,確認託盤包裹的數量並核對無誤,需要的是一份耐心和仔細。
凌晨1點半,羅少華和配送貨車司機確認了包裹,將車廂外的門鎖打上了封條和條形碼後,總算是有時間休息一會兒了。「雙十一、雙十二、818、618,這些活動的時候都會特別忙。好在忙的時候,單位會準備夜宵。」
羅少華蹲在休息區,往嘴裡扒拉了一大口飯。而他的身後,物流基地又開始忙活起來。
按照雙十一期間的物流情況,從庫房下單、出庫到分揀、運輸和配送,消費者會在7個小時內準確的拿到屬於自己的包裹。而這一切的努力,離不開物流基地裡448名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
記者體驗:3個小時的分揀和配送工作,兩條腿都抽筋了
在準備體驗物流基地工作前,物流基地的負責人曾幾次向記者確認,你真的要在雙十一期間來體驗?這工作可不像你想的那麼容易,耗體力也考驗一個人的專注力。
但憑藉著曾經戰地記者和調查記者的經驗,記者最後還是決定體驗一下不同職業的辛苦。
第一次走進物流基地的倉庫,還沒等進去,就被場地外的裝貨場景震攝住了。8米多長的貨車,傳送帶伸到了車廂裡,快遞包裹順著流水線裝車了。
再走進倉庫裡,庫房和分揀區域的包裹就更壯觀了。接近1公裡長的區域內,滿滿當當都是包裹。毫不誇張的說,身高1米8的人站在其中,都覺得自己有點矮了。
換上工作服,現場負責人安排了數據統計的工作,並且還配備了一個小師傅。作為現場體力消耗最小,但考驗耐性和專注力最高的工作。想做好,卻是很難。
數據統計,說簡單點就是把庫房出庫的記錄和準備裝車的包裹進行最後一次檢查,確認無誤後才能進行配送發車。
按照師傅曹文海的經驗,他最多20分鐘內就能和配送貨車司機確認並交接好。輪到記者卻要1個小時,而且因為每個包裹的「長相」差不多,經常發生重複統計的情況。
為了不影響工作,記者主動調到了分揀區域工作。沒想到,才做了1個小時,就因為腿疼而敗下陣來。
「你這個工作不得行喲。」凌晨五點,冉建川安排好發往主城區的最後一班配送貨車後,找到了記者,並順便遞過來一瓶紅花油。「剛開始都這樣,你用這個揉揉腿,你現在這是抽筋了。要不揉開了,你明後天都不用走路了。」
雙十一,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收穫包裹時的幸福感。但是對於物流基地的工作人員來說,只不過是包裹數量多的一個工作日而已。
記者在現場體驗時問過很多人同一個問題,你的雙十一買了什麼?得到的答案是,因為雙十一提前預購,所以他們沒有時間購買任何東西。
我們經常說,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希望你在收穫包裹的時候,可以給配送員送上一句謝謝,您辛苦了。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曲鴻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