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多幼
從古至今,房子一直都是老百姓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原因很簡單,在國人的觀念裡,有房才能有家。事實上,現在也依舊是這個情況,年輕人如果沒房沒車,那麼想要結婚確實也相對來說很困難。也正因如此,「買房」這件事情,也成為了當下大多數人怨聲載道的痛點。
早在在1980年,李嘉誠就首次提出公攤面積的概念,並迅速在香港流行起來。之後,香港政府發現很多不良的房地產開發商在公攤面積上大做文章,在整個香港都引起巨大的爭議,於是香港政府當機立斷取消了公攤面積。無論是銷售新的還是二手房,都按套內面積計算。
但反觀內地,1995年住建部發布了《商品房銷售面積計算及公用建築面積分攤規則》,將公攤面積引入,而公攤面積也就一直沿用至今。已經買過房的人對公攤面積都抱怨不已,而沒有買房的人則對公攤面積心存疑慮。
近些年來,公攤面積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雖然官方媒體一再呼籲,將公攤面積這個問題解決掉。但事情發展到今天,全國也只有一個城市取消了公攤面積——重慶。
隨著2020年即將進入倒計時的階段,一則「2021年將全面取消公攤面積」的消息引起了人民的廣泛關注。如果真的取消公攤面積,其最大的好處就是,買房的面積是實際使用面積,避免少花了不少錢。但是這消息是真的嗎?讓我們先看看公攤面積是什麼?
通俗的來講,公攤面積就是指非室內面積。一套房的面積由室內面積和公攤面積兩部分組成。在過去,當房子還只是走樓梯的時候,公攤面積只有簡單的樓梯和牆壁。如果按160平方米的房子來算的話,公攤面積大概也就不到10平方米。
但隨著現在越來越多的房子被開發,越來越多的部分也被包括在公攤面積內,像平常使用的電梯、消防通道、公共走廊、地下室、垃圾道、變電室,甚至連門口的保安室,可以說除了套內面積,其他區域都被開發商劃分為公攤面積。而且最可氣的是,公攤面積的價格是與房價一致的。所以,公攤面積越來越大,買房的壓力和怨氣也就越來越大。
近年來,隨著公攤面積的範圍越來越廣,群眾呼籲「取消公攤面積」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此外,官媒也多次批評公攤面積制度。新華社曾用12個字來回應公攤面積傷民問題:「長期存在但並不意味著合理「」。
官媒的此次回應也意味著目前公攤面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其中,管理混亂、數據不透明、標準不一致,可以說是目前公攤面積的主要問題。不過既然官媒已經發聲了,估計解決的速度就快了。
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開始取消公攤面積。但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取消公攤面積將會越來越近,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如果真的將公攤面積取消,雖然對未來購房者來說是件好事,但同時也會有新的問題產生,原來的買家怎麼辦?他們能得到補償嗎?能得到多少補償?
不過就算真的能取消公攤面積這一政策,讓開發商來承擔業主的補償,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以一套100萬元的房子為例,假如公攤率為30%,則公攤面積取消後,開發商需要賠償每位業主30萬元,而且涉及的房屋數量巨大,一個樓盤的賠償金可能就會上億元。
其次,很有可能一些早期的開發商已經破產或捲款走人。最後一點,由於不同的樓盤都有不同的價格,而且就算是同一樓盤,在不同時期發展下也是有不同的價格。所以從這幾角度來看,從開發商那裡得到補償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雖然國民對於取消公攤面積的願望還是非常強烈的,但是公攤面積已經在我國存在了很多年,存在即合理。如果一時之間說要將其取消,恐怕開發商是「吃不消」的。而且現在的房價也不便宜。
此外,也有一些網友指出,如果取消了公攤面積,那保不準開發商為了保持利益,還是會將房價進行上漲,到最後消費者只是換了一個「名目」去買單。這樣一來,房子的價格上漲,取消公攤面積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當然,這也是我國房地產發展的必經階段。在未來,還會有房產稅、空置稅和其他長效機制,我們不能在每次國家發布新政策的時候都要去翻舊帳。對此你怎麼認為呢?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系爾東商業觀察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於百家號爾東商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