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和富人在教育上有什麼差距?BBC紀錄片給父母的啟示

2021-02-06 凱叔講故事

作者 | 杜小艾

母的經濟地位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嗎?

窮人和富人的孩子,從選擇學校那刻起,就決定了不同的未來嗎?

最近,一部被稱為「英國版變形記」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刷爆朋友圈,紀錄片中,來自公私兩所不同學校的校長和學生進行了交換體驗。

這其實是窮人和富人的孩子的短暫交換。

我們無意評價哪一種學校更好,卻看到了真正決定孩子之間差異的,或許不是課堂上的教育,而是課堂之外的「軟環境」,是良好習慣的培養,是激發孩子內心「我可以」的信念,是尊重和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無論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學校,這些品質和習慣的培養,都給了家庭教育很大的啟示。

鼓勵式教育,激發孩子的自信

紀錄片中,私立學校的校長說:「很多人成功是因為在離開學校的時候,真的相信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自信,會讓孩子在前行的路上更坦蕩,也更有底氣,會讓他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更果敢,也更堅定。

自信,會讓人生充滿無限可能。

而最初將那顆自信的種子種進孩子心裡的最佳人選,就是父母。

綜藝節目《極限挑戰》中,孫紅雷說:「我父母對我的讚賞,讓我從小就很自信」。

這份自信,讓長相併不出眾的他在演藝圈一步步走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曾經看過一段話:

父母親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父母時,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希望父母能夠給孩子這份溫暖和力量,給他勇敢追夢的底氣和自信。

用心「看見」孩子的需求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中寫到:

成年人總認為「童年」應該滿是快樂和幸福,然而我們搞錯了(或者忘記了),真正的童年是各種元素的混合,不僅有好奇、興奮和幻想,還有恐懼、憤怒和悲傷。

孩子需要愛和關懷,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看見。

兩所學校都在努力去「看見」孩子的需求,去及時地關愛和滿足孩子,父母更應該去用心「看見」孩子。

前段時間,英國電視節目《天才兒童》讓11歲的華裔葛軍備受矚目。他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一路過關斬將,成為第四名。

這樣的成績已經很優秀,但他的父母並不滿意,當場表現得很不開心,甚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葛軍取得的成績讓她失望」。

他們只看到了自己的需求,卻沒有看到孩子的需求:那個11歲的孩子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滿意那就應該恭喜他,如果不滿意,也應該安撫,告訴他「你已經很優秀了,享受過程更重要」。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

當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好的,比如熱情和愛;

當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見,就變成黑色的,比如憤怒、攻擊,是破壞性的。

你的「看見」,是孩子生命中的暖陽,給他足夠的溫暖和光亮,照耀著他前行的路,讓他綻放出最美的生命力。

自律的人生更容易開掛

《聲臨其境》舞臺上,董卿第一次配音,全程脫稿,無論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中純正的譯製腔,還是《麥兜響噹噹》中充滿童趣的聲音,都驚豔了觀眾。

驚豔的背後,是多年的自律,更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從識字起,董卿每天朗讀古詩,看經典名著,多年後,她依然保持睡前一小時的閱讀習慣,這樣的習慣早已是刻進骨子裡的自律。

自律的人生,更容易開掛。

而自律的養成,需要父母「推一把」。

知乎網友溶水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我小時候家長管得很鬆,基本就是我想學什麼他們都會支持,和很多孩子一樣,什麼鋼琴、畫畫、舞蹈之類的都學過那麼幾年,但我沒有一樣能堅持下來的,現在想起來很後悔。

教育專家程躍博士說,3歲之前用100%正確的力,6歲就用60%,6到9歲用30%,9歲以後用10%就夠了,這樣孩子就會在早期養成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好的習慣,自律的人生,從給孩子設定溫柔而堅定的規則開始。

儀式感,讓孩子更幸福

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官啟軍曾建議建立十八歲成人禮,將儀式感化為責任感。

評論區裡有很多質疑聲,認為成人禮沒有實際意義。

或許,一次儀式不足以讓孩子們更有責任感,但是,儀式感會激發孩子內心的那份責任意識。


而正如作家林宛央所說,儀式感,會讓我們擁有愛的感知力,並用心地去感知這個世界。

母親很喜歡寫日記,記錄了我成長的很多瞬間:

7個月的時候,會叫「媽媽」了。

13個月時候,自己跌跌撞撞邁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步。

3歲的時候,第一次完整背誦《春曉》。

18歲的時候,母親把這些成長日記送給我,作為我的成人禮。

收到禮物,看著自己成長的一個個瞬間,內心充滿了溫暖和感恩。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曾經寫到: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女兒出生後,我也開始給她寫成長日記,希望把這份對生活的熱忱傳遞給她。

儀式感,會讓孩子更幸福。

而家庭的儀式感,無需繁瑣,就藏在每天的一句「我愛你」、一個大大的擁抱中,藏在節日裡一個精心準備的小禮物中。

 

培養孩子化解挫折的能力

美國著名學者保羅·斯託茨曾提出「挫折商」的概念,是一個人化解並超越挫折的能力。

挫折商高的人,抗壓能力強,會走得更高更遠。而挫折商低的人,即使面對小小的挫折,也很容易放棄前行的勇氣。

前幾天,吳尊在微博中透露,女兒NeiNei在第一次個人演出中,因表現不佳而大哭。

他說「我會慢慢讓她明白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感受失敗的感覺也不是壞事」,而強調在自己心中,女兒一直是爸爸的驕傲。

網友紛紛為他的做法點讚。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考試沒有通過、朋友突然疏離、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我們不可能替孩子一一承受,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他學會去經歷,去面對,去尋找解決的辦法,並從挫折中努力地自我修復。

挫折商,是助力孩子逆風飛翔的翅膀。

紀錄片中,公立學校的學生布瑞特一次次表現出對私立學校的喜歡,那份不舍和無能為力,讓人看得心酸,很多網友留言「這個世界真的很不公平」。

的確,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就可以接受這個最好的教育,而有的人拼盡全力才能獲得一個普通的讀書機會。

可正是世界的不公平,才讓奮鬥有了價值和意義。

只要努力,就可以大膽地去追尋你想要的星辰大海。

願我們都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用心「看見」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力量。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我們的愛,底氣十足地迎接未知的未來。

- End -

作者:杜小艾,一個少女心滿滿的媽媽,自由撰稿人,專注兒童心理學研究,跟孩子一起快樂成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公眾號又改版了,怕你們找不到凱叔

建議大家將「凱叔講故事」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

↓↓↓

相關焦點

  • 窮人和富人在教育孩子上有什麼差別?主要是這三點,跟錢無關
    說到教育,必須談及的就是孩子的家庭環境,可以說,父母提供的環境是決定孩子教育質量高低關鍵因素。當然,這其中不僅僅包括父母的整體素質,還包括父母給提供的經濟環境,雖然現在的教育環境傾向於公平教育,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富人給孩子提供的教育水平就是高於窮人,在學校、專業、興趣等的選擇上,窮人家的孩子就是相對於富人家的孩子少很多的選擇權。
  • 富人和窮人的本質差距到底是什麼?
    在這裡先拋個問題,你認為富人和窮人的本質差距到底是什麼?很多人的第一想法可能認為是錢,那真的是因為錢所以才造成窮人和富人如此大的差距嗎?答案是否定的。相信大家經常在新聞上看到某某人彩票中獎幾千萬,結果因揮霍無度又再次淪為窮人。富人大都能守得住自己的錢財,甚至錢財沒有了也能想到辦法把錢再掙回來,而窮人呢?
  • 富人和窮人到底有什麼區別?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這個話題,到底富人和窮人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富人會越來越富,而窮人卻依舊那麼窮,有的是越來越窮呢?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深思的問題。根據「二八定律」,這個社會百分之八十的資源是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上,而百分之八十的人要去搶那20%的資源,甚至還不止這個差距。
  • 英國版變形記:窮人和富人的教育差距,竟然是這5點!
    )父母的經濟地位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嗎?最近,一部被稱為「英國版變形記」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刷爆朋友圈,紀錄片中,來自公私兩所不同學校的校長和學生進行了交換體驗。這其實是窮人和富人的孩子的短暫交換。
  • 窮人與富人的知識差距,你擁有的是窮人知識還是富人知識?
    說起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很多人立馬想到的就是錢方面的差距。畢竟不少窮人因為沒有錢,從而讓自己時常為生計所犯愁,而富人則能夠擁有身家過億的財富,就算是這輩子不工作了,也能夠讓自己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錢只是這兩者表面上的差距而已,能夠拉開這兩者差距的因素還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兩者間的知識差距。那麼,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介紹窮人與富人的知識差距,看看你擁有的是窮人知識還是富人知識?
  • 窮人與富人的四大思維差距!來看看你是窮人思維,還是富人思維?
    為什麼窮人越窮、富人越富?流行的觀點認為思維差距是關鍵,那麼,具體而言,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相比,到底差在哪?以下就分享窮人與富人的四大思維差距,來看看你是窮人思維還是富人思維?一、窮人思維欠缺思考、草率行事;富人思維深謀遠慮、促進成功生活中,有這樣一種悖論,窮人的功利心越強,越是著急想要致富,結果反倒是越來越難以致富。這是因為,窮人的功利和急躁會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喪失頭腦的清醒,導致他們在致富過程過程中屢屢為自己的草率買單,甚至誤入歧途,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 財務自由之路:在財富問題上窮人和富人有什麼不同
    我們沒能致富、沒能實現財務自由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換句話說,我們與那些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富人相比,差距到底在哪裡?很多人可能會開玩笑說,差距嘛,當然是錢的多少啊。這確實沒錯。那更深層的差距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富翁之所以成為富翁的秘密是什麼呢?
  • BBC紀錄片:窮人與富人孩子不同,從交換學校開始,看完深受啟發
    為什麼富人喜歡上私立學校,窮人卻上公立學校? 在一些表面上的環境、師資、機會之外,是不是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也許,那是因為入讀這裡,除了父母要有錢,還要有一定成績才能入讀吧。也許,是因為私立學校的做法,契合了很多教育上的細節,而這些,才是影響孩子成才的關鍵。
  • 《天道》窮人和富人思維方式為什麼不一樣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窮人和富人的差距在哪裡,從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為人處事」、人情世故、以及社會實踐和人際交往之間的差距,雖然說窮人和富人看起來一樣,實際上思維和格局,胸襟和氣度也不一樣,更重要對於同一個事物做出的判斷,以及解決問題的次序和先後都不一樣。
  • 窮人和富人,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
    但是,這1000個,10000個理由,其實都不能稱其為「窮人」和「富人」的根本區別。經研究發現,窮人和富人的根本區別,並不在於是否努力,而是他們「對資源的理解」的差異。大多數人,可能會傾向於把這種貧富差距,歸因於有錢人有更多的資源來賺錢,有更高的平臺和視野去投入事業,有更高淨值的社交人脈來創造機會等等,但是,他們提出了一個觀點: 貧富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在於那些表面上的資源多少,平臺優劣,而是說: 窮人總是抱怨,他的資源是稀缺的,條件是有限的; 而富人則更願意從現有的環境下,去尋找更多的資源整合機會
  • 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一眼能看出差距,身上這3點藏不住
    「貧富差距」拉開的不只是社會地位與物質財富的差異,還有教育理念上的「天壤之別」。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從孩子身上的幾點表現,一眼就能看出差距。 小雪和小娟是好朋友,正在上小學三年級,兩人的學習成績都很不錯。由於平時經常在一起玩耍,小區的鄰居都誇她們是一對「姊妹花」。
  • 窮人與富人的8大差距、47個不同!說透窮人越窮、富人越富之謎
    窮人和富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關於有錢人,你想的可能都錯了!你與富人之間,差的不只是錢!以下就分享窮人與富人的8大差距、47個不同!說透窮人越窮、富人越富之謎。12.我命由我不由天,富人堅信命運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13.窮人光想不行動,永遠只是空想。三、人脈差距:窮人走親戚,富人混圈子 14.富人認為,成功不能只靠自己,還要學會借力。15.窮人一味迎合別人,富人在做最好自己的基礎上經營人脈。16.經營人脈時,窮人愛虛頭巴腦,富人苦練真本事。
  • 窮人想成為富人,努力不是唯一,彌補三大思維差距,跳出窮人階層
    窮人想翻身,想成為富人,努力不是唯一,彌補以下三大思維差距,跳出窮人階層,離成為富人就不遠。 事實上,窮人和富人最大的思維差距往往就在選擇上,不管是你進入社會後的每一個選擇,還是從現在開始的每一個選擇,都決定著你離成為富人是近還是遠,所以,在努力之前,在努力的同時,都請好好思考一些自己的選擇,看看是不是最優,然後再付出你最大的努力。
  • 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之所以會有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區別就是富人會思考怎麼用錢變錢,怎麼可以投入最小回報最大,什麼方式可以快速致富和可以富多久。而窮人只是看到了眼前,只看到了用時間和體力換取的相應酬勞並在得到後開始了欲望消費甚至超前消費,最後的結局是一直都是窮人。而富人則是在有了本金後思考怎麼可以變得更多。
  • 窮人孩子與富人的孩子到底有什麼區別?
    富人孩子和窮人孩子到底有什麼區別?1、 富人家庭培養孩子「鐮刀」思維,從小培養出敏銳的洞察力,1+1>2的團隊合作精神,不任人魚肉,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尊重孩子的想法並有能力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2、 窮人的孩子不能把興趣當作是一種愛好和職業,往往他們會將收入放在首位考慮因素,會為漲微薄的薪資選擇跳槽,富人的孩子不會讓眼前的小利益捆綁住自己的手腳,大膽地去追逐他們想要的一切。3、 窮人的孩子沒魄力,因為他們真的輸不起。富人的孩子敢闖敢拼,不怕失敗,因為有堅實的後盾,有重頭再來的底氣。
  • 窮人富人的真正差距,其實不是資產,電影《1942》解釋得很清楚
    不,你錯了,有錢人的快樂你根本想像不到……優路教育認為,其實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並不是資產,只有一點才是最關鍵的,馮小剛導演的電影《1942》中,男主演張國立的一段臺詞,就將這點解釋的淋漓盡致。短短二十秒的對話,非常值得人深思,表面上看起來反映了長工的忠心耿耿與主僕情深,也反映了老東家的豪氣幹雲,但從更深層次來講,這其實反映了富人與窮人的根本差距,在思維與認知層面上。
  • 和富人相比:窮人的孩子,是怎麼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的?
    在我們沒有更多的錢投入到教育中時,就老以為:錢是解決孩子教育的制勝法寶。看到市面上貴的教育產品,寧願全家花費緊一些,也要為孩子報上幾門早教課,但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那些教育公司的大部分資源並不是在研究課程上,而是在如何包裝、推廣上,也就是說:你付的錢大部分都是品牌溢價,是付了品牌的廣告費,而不是課程本身。
  • 富人和窮人已經不是同一個物種了……
    貧富差距被放大到極致,第一地球變成了一個富人和20億窮人共存的世界。雖然在那20億窮人中也存在著貧富差距,但他們總體擁有的財富只佔世界財富總量的l%。而反觀我們的真實世界:截止2017年,全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已經掌握了全球82%的財富,然而約37億的那些最窮人口的財富卻毫無增加。
  • 富人和窮人的思維差距:窮人該花錢的3個地方,看完你就懂了
    富人和窮人的思維差距:窮人該花錢的3個地方,看完你就懂了我們有時候經常看到有人說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差距特別大。兩者由於本身的認知和物質基礎本身就不在一個層面。所以有差距是正常的。但是對於未來的發展和規劃是可以多多考量的。
  • 教育減負的結局是什麼?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學藝術
    教育減負的結局是什麼?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學藝術!教育的一切都是為了受教者,所以說教育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是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來進行制定的。由於現在孩子們學習壓力大,從小就要上各種補習班,所以教育局決定要為孩子進行減負。但是這樣的減負卻造成了很多的孩子,因為家庭的物質水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