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窮人與富人孩子不同,從交換學校開始,看完深受啟發

2020-12-17 騰訊網

為什麼富人喜歡上私立學校,窮人卻上公立學校?

在一些表面上的環境、師資、機會之外,是不是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BBC推出的這部高分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從英國基礎教育的角度,給出了一個角度,我們也從中看到了以前所不曾關注到的細節。

真相,也就藏在了這些細節之中。

沃敏斯特學校,這是一家擁有300多年歷史的英國老牌貴族學校,面積龐大,正如我們想像的那樣,有良好的師資,有豐富的學習內容,對就讀的400名學生的課外活動,校方十分重視。

當然,隨之而來的高學費,也就是必然,一年27000英磅(約為24萬人民幣左右)的寄宿費用,成為了一道門檻,讓大量的一般家庭家長無法送孩子入讀。

與之相比,本羅期學校是所歷史不長的公立學校,主要面向當地社區進行招生,全校700名學生裡,有不少學生來自於當地經濟緊張的家庭,按照校方及當地政策,很多學生可有免費午餐。

而學校雖然老師和私立的沃敏斯特人數一樣,同為64人,但獲得的預算卻只有後者的一半。

兩所學校之間很少有交流,直到兩所學校的校長決定做個教學體驗,兩所學校交換了三名學生和校長。

從第一天開始,孩子們就各自發現了巨大的差距。

從貧窮的公立學校來到沃敏斯特學校的三個學生發現,這裡幾乎所有學生都要住校。而這裡的孩子,也都必須嚴守宿舍制度,校方對學生的要求,也十分嚴格。

每天早上6點30必須起床,要穿規定的校服,鞋子要擦乾淨。

這樣的服飾,是需要一直穿到下午5點之後,才能脫下校服的外套。

每天早上,都要開晨會,而除了每天的學習之外,學校還安排了大量的興趣班和名人演講,這樣的生活節奏,讓三位公立學校的孩子大感吃不消。

同時,因為寄宿的生活,讓這些私立學校的孩子們都有大量的學習之外的時間,接觸各種社團,還經常舉辦宴會。

從這些行為背後,藏著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呢?

那就是習慣,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從小學時開始定型,利用寄宿的生活來對孩子進行塑造。

那也是眼界,大量的接觸各類名人,學習各種興趣班,從小這些孩子就在學校裡見識到了未來的各種人生,興趣班與社會,更像是敲門磚,提供了大量歷練的機會。

在這裡,因為機會多,所以失敗與成功是如此頻繁,以至於孩子們在上一個失敗和下一個成功之間無界限的切換,這對這些孩子來說,未進入社會,他們已經從自身的感悟中,體會到了能力與機會的重要性。

更加重要的是,名人的演講,會給孩子們描述出一副美好的藍圖,那是他們未來要到達的地方,那裡叫成功。

與成功人士為伴,獲得他們成功的感受,從而讓每個孩子從小,就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之路。

再說說來到公平學校的三位學生,他們的感受同樣是十分震撼的。

在這裡,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是寬鬆的,只要所做的事情不太出格,不惹麻煩,基本也沒什麼關係。這種學校所能接受的行為,包括上課說話,調皮搗蛋和影響別人學習。

同時,這裡的學生的節奏是,每天早上8點多起床上課,下午3點就放學,放學後的時間自行安排,於是大多數人用打遊戲來打發時間。

他們對未來,沒有規劃,對時間和自律,沒有感覺。眼前的一切還是頗為快樂的,雖然學不到什麼,但他們明顯已經獲得了快樂,這讓他們感到滿足。

可是,兩所學校交換過來的孩子們發現,那些每天早起,每天活得忙忙碌碌的私立學校的孩子,整個人的精氣神完全不一樣,他們自信,走路帶風,學習有計劃,懂得自律。

而他們的同齡人,只是上了一所不一樣的學校,學校的要求更加寬容,更有大量自由時間的孩子,他們卻對未來沒有想法,他們滿足於現在,更用大量的時間去玩樂。

那是老師們的問題?

真實情況是,公立學校的老師可不比私立差,至少在這兩所學校裡,老師們都認真教學。在這方面並沒有存在懸殊的差距。

那麼,私立學校學這麼多東西,他們成績應該不怎麼樣吧?結果又一次讓人大跌眼鏡,私立學校的孩子們,學習成績比公立學校的孩子更好,素質更高,成長得也更均衡。

也許,那是因為入讀這裡,除了父母要有錢,還要有一定成績才能入讀吧。也許,是因為私立學校的做法,契合了很多教育上的細節,而這些,才是影響孩子成才的關鍵。

成功一定是從小就開始的,優秀更要從小塑造,那是因為,從小養成成功的習慣,優秀也會融入個性之中。

對我們,有何啟發

說了這麼多,跟我們有關係嗎?

是的,庭爸認為是有關係的,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發呢?

最大的啟發是:

最好的「貴族學校」,就在家裡,而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

梳理一下貴族學校的做法:

七天寄宿在學校,每天按照要求來學習,這樣的氛圍,會讓孩子做事有節奏。

學習之外,有機會接觸很多的名人和興趣班,開拓孩子的眼界。

建立時間的利用機制,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目標與夢想。

我們也許不一定有機會讀高價的貴族私立學校,但最好的教育資源就在家裡,不利用起來,那相當於損失了至少幾十萬。

比如,有節奏的生活,一定是體現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規律上。

懂得利用時間的父母,也會把這種珍惜時間的習慣帶給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與時間有關,而時間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資源。

再比如,我們普通人也許沒機會大量接觸真實的名人,但是,我們可以與名人的思想對話,那就是閱讀。

大量的涉獵高質量的書籍,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與這樣的思想對話,對孩子的眼界有直接的幫助。

也許我們對興趣班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外面的各處鋼琴班、舞蹈班上,但實際上,生活中的興趣班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興趣的背後,是最寶貴的想像力與好奇心,孩子對某種事物的喜愛,會成為他了解事物的動力。

讓孩子形成自己的目標與夢想,從小就要培養。

「博士老爹」蔡笑晚,從小就告訴孩子們,從小就要立大志,未來才能做大事。立志所帶來的作用,就是孩子未來成長的方向指南。

而他培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的24字心得:「早期教育、從小立志、培養自學、先學做人、快樂教育、愛和多溝通。」

更是驚人的與英國貴族學校有同樣的看法。

這就是這部紀錄片所帶給我的啟發,當然,我也希望你從中也能得到啟發。

我是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相關焦點

  • 窮人和富人在教育上有什麼差距?BBC紀錄片給父母的啟示
    窮人和富人的孩子,從選擇學校那刻起,就決定了不同的未來嗎?最近,一部被稱為「英國版變形記」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刷爆朋友圈,紀錄片中,來自公私兩所不同學校的校長和學生進行了交換體驗。這其實是窮人和富人的孩子的短暫交換。
  • 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學校會怎樣?BBC跟拍6名學生,揭露社會階層劃分的真相......
    它說: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美國大學研究結果也發現,富人的孩子更可能成為富人,窮人的孩子更可能成為窮人,這個循環似乎很難打破。在英國,情況也是相似的。英國有公立和私立兩種涇渭分明的教育體制,二者沒有任何交集,這種分隔一代一代地分隔著英國的階級。
  • 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學校會怎樣?BBC全程跟拍6個學生,揭示驚人差距…
    圖片截取自BBC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在這部紀錄片裡,兩組分別就讀於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孩子,與對方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交換,通過學生們的視角,來看看這兩類學校之間到底孰優孰劣,有什麼不同。當然,與其說「學校交換」,還不如說富人家的孩子與窮人家的孩子短暫地交換了人生。在影片中,私校的孩子是這個畫風——「時髦,擁有一棟府邸,50輛車」。
  • 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學校會怎樣?BBC全程跟拍6個學生揭示差距
    ,有什麼不同。 當然,與其說「學校交換」,還不如說富人家的孩子與窮人家的孩子短暫地交換了人生。 在影片中,私校的孩子是這個畫風——「時髦,擁有一棟府邸,50輛車」。
  • 「媽媽,為什麼會有窮人?」這部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給出了答案
    怎樣才能正確幫助窮人擺脫貧困? 可能很多家長也無法清楚地為孩子解惑,與其直接和孩子解釋,不如通過紀錄片,讓孩子直觀地了解貧富不均這種社會現象。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探討21世紀貧窮問題的紀錄片——《為什麼貧窮?(Why Poverty?)》,豆瓣評分高達9.1分。
  • 孩子生在窮人家或者富人家,命運註定了會大不同?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出路》。在這個紀錄片中,講到了三位主人公,分別是來自三個地區和不同家庭的孩子。由於家庭背景的不同,三個人後來的命運也是大不相同,看了之後令人唏噓!第一位孩子來自甘肅貧困地區的孩子,由於是一位女生,早早的就輟學在家。
  • 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學校會怎樣?BBC跟拍6學生,揭示驚人差距
    對此保有濃厚興趣的BBC,就此推出了一部探究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差異的紀錄片: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又譯《交換學校:階級劃分》。   圖片截取自BBC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   在這部紀錄片裡,兩組分別就讀於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孩子,與對方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交換。   通過學生們的視角,來看看這兩類學校之間到底孰優孰劣,有什麼不同。
  • 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學藝術
    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學藝術!教育的一切都是為了受教者,所以說教育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是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來進行制定的。由於現在孩子們學習壓力大,從小就要上各種補習班,所以教育局決定要為孩子進行減負。但是這樣的減負卻造成了很多的孩子,因為家庭的物質水平不同。有一些孩子接觸一些藝術班的培訓,有一些孩子就只是純粹的減少了學校方面的負擔。
  • Vanessa's Everyday English--「英國版變形記」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
    紀錄片跟拍了6個孩子,介紹了英國頂級的私立學校 和普通公立學校進行的交換生的活動。
  • 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學校會怎樣?BBC全程跟拍6個學生,揭示驚人差距
    本文圖片截取自BBC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在這部紀錄片裡,兩組分別就讀於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孩子,與對方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交換,通過學生們的視角,來看看這兩類學校之間到底孰優孰劣,有什麼不同。當然,與其說「學校交換」,還不如說富人家的孩子與窮人家的孩子短暫地交換了人生。在影片中,私校的孩子是這個畫風——「時髦,擁有一棟府邸,50輛車」。
  • 為什麼要把孩子逼進好學校?這部BBC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
    來源於公眾號小樹媽媽(ID:tree2050)窮人和富人的孩子差在哪裡?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可以給我們一些視角和啟發。「就算每周有50萬英鎊的工資,我也不打算當沃敏斯特的校長。」說這話的,是英國一所公立學校的女校長。
  • 富人和窮人的思維差距:窮人該花錢的3個地方,看完你就懂了
    富人和窮人的思維差距:窮人該花錢的3個地方,看完你就懂了我們有時候經常看到有人說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差距特別大。兩者由於本身的認知和物質基礎本身就不在一個層面。所以有差距是正常的。但是對於未來的發展和規劃是可以多多考量的。
  • 富人要求自己,窮人要求孩子
    1 父母現在的懶惰,是孩子未來的負擔 這兩年給孩子買房的父母越來越多了, 孩子一滿十八歲,達到了買房年齡,有錢的父母就開始給孩子籌謀買房了。
  • BBC紀錄片:直擊私立和公立學校的抉擇
    恰巧最近看了部BBC紀錄片《School Swap—The Class Divide》(交換學校:階級分化),紀錄片通過兩組來自英國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學生進行短時間的交換體驗,探究了英國公立與私立學校的差異。雖然英國與我們國情不同,但其中仍有很多教育上的東西值得我們借鑑。
  • BBC紀錄片,英國版「變形計」揭秘答案!
    大部分貧窮家庭的孩子都會找一份差強人意的工作,賺不了多少錢,但卻常常掙扎於生活的漩渦中。更令人心碎的是,起點低的孩子,成年後身體健康程度也更讓人擔憂,他們患高血壓、糖尿病、心理疾病的概率要遠高於富人家的孩子。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深陷泥潭?紀錄片《學校交換 階層差異》也許能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 英國版變形記:窮人和富人的教育差距,竟然是這5點!
    作者 | 杜小艾來源 | 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父母的經濟地位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嗎窮人和富人的孩子,從選擇學校那刻起,就決定了不同的未來嗎?最近,一部被稱為「英國版變形記」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刷爆朋友圈,紀錄片中,來自公私兩所不同學校的校長和學生進行了交換體驗。這其實是窮人和富人的孩子的短暫交換。
  • 財務自由之路:在財富問題上窮人和富人有什麼不同
    換句話說,我們與那些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富人相比,差距到底在哪裡?很多人可能會開玩笑說,差距嘛,當然是錢的多少啊。這確實沒錯。那更深層的差距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富翁之所以成為富翁的秘密是什麼呢? 窮人和富人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對待財富的信念和原則上。具體來說,有這麼幾個方面:對於財富的定義不同、對待財富和財富目標的態度不同、賺錢的動力不同。
  • 弔詭的現實:富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早墜落
    這幾年做老師的都有共同的體會,越是中等以下階層的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度越低,越是較高社會階層的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度越高。學習成績和家庭環境、父母身份、早期教育的相關性越強。弔詭的現實:富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早墜落。
  • 北初說創業:富人思維與窮人思維有什麼不同?看完就懂了
    有錢人和窮人想得就是不一樣,他們的思維邏輯,他們的認知水平,還有他們看待事物的維度及角度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同樣的困境面前,有錢人總是經過頭腦的一番風暴,然後冷靜分析,最後找到其中暗藏的辦法,促使困難變成成功路上的墊腳石,而窮人碰到困難後,會滿腹牢騷地抱怨,宣揚命運如何如何對自己不公,能力如何如何不足等等的負面情緒,如果這類人不能及時察覺並加以改進,最終將會陷在負面情緒的漩渦裡面碌碌無為。
  • 王菲花天價給孩子最好學校,BBC紀錄片揭露公立私立學校驚人差距
    要是早看了英國BBC拍攝了這部紀錄片《交換學校: 階級劃分》,就不會這麼糾結了,紀錄片中揭露了英國公、私立學校較為驚人的差距,更堅定了很多父母的選擇。英國的教育體制也一樣也分了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兩類學校各有所長,長期共存。其中英國的私立學校與中國有些差異,更趨向於招收以貴族教育為主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