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富人喜歡上私立學校,窮人卻上公立學校?
在一些表面上的環境、師資、機會之外,是不是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BBC推出的這部高分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從英國基礎教育的角度,給出了一個角度,我們也從中看到了以前所不曾關注到的細節。
而真相,也就藏在了這些細節之中。
沃敏斯特學校,這是一家擁有300多年歷史的英國老牌貴族學校,面積龐大,正如我們想像的那樣,有良好的師資,有豐富的學習內容,對就讀的400名學生的課外活動,校方十分重視。
當然,隨之而來的高學費,也就是必然,一年27000英磅(約為24萬人民幣左右)的寄宿費用,成為了一道門檻,讓大量的一般家庭家長無法送孩子入讀。
與之相比,本羅期學校是所歷史不長的公立學校,主要面向當地社區進行招生,全校700名學生裡,有不少學生來自於當地經濟緊張的家庭,按照校方及當地政策,很多學生可有免費午餐。
而學校雖然老師和私立的沃敏斯特人數一樣,同為64人,但獲得的預算卻只有後者的一半。
兩所學校之間很少有交流,直到兩所學校的校長決定做個教學體驗,兩所學校交換了三名學生和校長。
從第一天開始,孩子們就各自發現了巨大的差距。
從貧窮的公立學校來到沃敏斯特學校的三個學生發現,這裡幾乎所有學生都要住校。而這裡的孩子,也都必須嚴守宿舍制度,校方對學生的要求,也十分嚴格。
每天早上6點30必須起床,要穿規定的校服,鞋子要擦乾淨。
這樣的服飾,是需要一直穿到下午5點之後,才能脫下校服的外套。
每天早上,都要開晨會,而除了每天的學習之外,學校還安排了大量的興趣班和名人演講,這樣的生活節奏,讓三位公立學校的孩子大感吃不消。
同時,因為寄宿的生活,讓這些私立學校的孩子們都有大量的學習之外的時間,接觸各種社團,還經常舉辦宴會。
從這些行為背後,藏著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呢?
那就是習慣,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從小學時開始定型,利用寄宿的生活來對孩子進行塑造。
那也是眼界,大量的接觸各類名人,學習各種興趣班,從小這些孩子就在學校裡見識到了未來的各種人生,興趣班與社會,更像是敲門磚,提供了大量歷練的機會。
在這裡,因為機會多,所以失敗與成功是如此頻繁,以至於孩子們在上一個失敗和下一個成功之間無界限的切換,這對這些孩子來說,未進入社會,他們已經從自身的感悟中,體會到了能力與機會的重要性。
更加重要的是,名人的演講,會給孩子們描述出一副美好的藍圖,那是他們未來要到達的地方,那裡叫成功。
與成功人士為伴,獲得他們成功的感受,從而讓每個孩子從小,就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之路。
再說說來到公平學校的三位學生,他們的感受同樣是十分震撼的。
在這裡,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是寬鬆的,只要所做的事情不太出格,不惹麻煩,基本也沒什麼關係。這種學校所能接受的行為,包括上課說話,調皮搗蛋和影響別人學習。
同時,這裡的學生的節奏是,每天早上8點多起床上課,下午3點就放學,放學後的時間自行安排,於是大多數人用打遊戲來打發時間。
他們對未來,沒有規劃,對時間和自律,沒有感覺。眼前的一切還是頗為快樂的,雖然學不到什麼,但他們明顯已經獲得了快樂,這讓他們感到滿足。
可是,兩所學校交換過來的孩子們發現,那些每天早起,每天活得忙忙碌碌的私立學校的孩子,整個人的精氣神完全不一樣,他們自信,走路帶風,學習有計劃,懂得自律。
而他們的同齡人,只是上了一所不一樣的學校,學校的要求更加寬容,更有大量自由時間的孩子,他們卻對未來沒有想法,他們滿足於現在,更用大量的時間去玩樂。
那是老師們的問題?
真實情況是,公立學校的老師可不比私立差,至少在這兩所學校裡,老師們都認真教學。在這方面並沒有存在懸殊的差距。
那麼,私立學校學這麼多東西,他們成績應該不怎麼樣吧?結果又一次讓人大跌眼鏡,私立學校的孩子們,學習成績比公立學校的孩子更好,素質更高,成長得也更均衡。
也許,那是因為入讀這裡,除了父母要有錢,還要有一定成績才能入讀吧。也許,是因為私立學校的做法,契合了很多教育上的細節,而這些,才是影響孩子成才的關鍵。
成功一定是從小就開始的,優秀更要從小塑造,那是因為,從小養成成功的習慣,優秀也會融入個性之中。
對我們,有何啟發
說了這麼多,跟我們有關係嗎?
是的,庭爸認為是有關係的,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發呢?
最大的啟發是:
最好的「貴族學校」,就在家裡,而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
梳理一下貴族學校的做法:
七天寄宿在學校,每天按照要求來學習,這樣的氛圍,會讓孩子做事有節奏。
學習之外,有機會接觸很多的名人和興趣班,開拓孩子的眼界。
建立時間的利用機制,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目標與夢想。
我們也許不一定有機會讀高價的貴族私立學校,但最好的教育資源就在家裡,不利用起來,那相當於損失了至少幾十萬。
比如,有節奏的生活,一定是體現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規律上。
懂得利用時間的父母,也會把這種珍惜時間的習慣帶給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與時間有關,而時間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資源。
再比如,我們普通人也許沒機會大量接觸真實的名人,但是,我們可以與名人的思想對話,那就是閱讀。
大量的涉獵高質量的書籍,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與這樣的思想對話,對孩子的眼界有直接的幫助。
也許我們對興趣班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外面的各處鋼琴班、舞蹈班上,但實際上,生活中的興趣班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興趣的背後,是最寶貴的想像力與好奇心,孩子對某種事物的喜愛,會成為他了解事物的動力。
讓孩子形成自己的目標與夢想,從小就要培養。
「博士老爹」蔡笑晚,從小就告訴孩子們,從小就要立大志,未來才能做大事。立志所帶來的作用,就是孩子未來成長的方向指南。
而他培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的24字心得:「早期教育、從小立志、培養自學、先學做人、快樂教育、愛和多溝通。」
更是驚人的與英國貴族學校有同樣的看法。
這就是這部紀錄片所帶給我的啟發,當然,我也希望你從中也能得到啟發。
我是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