弔詭的現實:富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早墜落

2021-02-09 簡多自學

多年前,著名西班牙畫家戈雅收徒弟的條件是這樣的:

「聰明但貧窮的學生,不要學費我也收;又笨又窮的學生我不要;有錢但笨的學生我也收,畢竟他們的學費能夠供養第一類學生;至於聰明且有錢的學生,我到現在還沒碰到。」 

如果戈雅活到現在,估計會如願碰到這麼一批既優秀又有錢的「優質生源」。

我剛做教師時,發現學校裡的頂尖學霸正是戈雅所說的第一類學生,他們往往家境一般,聰明有天賦,異常勤奮。

學生W,父親癱瘓,母親無業。勤奮學習,成績優異,綜合素質優秀,高考全省前十名,升入清華大學;

學生L,父母離異,家境窘迫。文靜秀氣,異常勤奮,高考全市第一,升入清華大學;

學生Z,家庭貧困,考親友資助求學,高考全省前三,升入清華大學。

最爛的學生往往是「官二代」「富二代」子弟。

或許是個案,卻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二十年來,社會巨變,學校裡的頂尖學霸們,也悄然地發生變化。最近幾年,升入頂尖名校的學生,大多是中等以上的家庭環境。而班級裡表現最爛的所謂「雙差生」,往往不再是過去的「官二代」「富二代」子弟,而是來自於低收入家庭。

這幾年做老師的都有共同的體會,越是中等以下階層的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度越低,越是較高社會階層的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度越高。

學習成績和家庭環境、父母身份、早期教育的相關性越強。

弔詭的現實:富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早墜落。

醫院和學校的工作對象都是人,前者提升人們的健康水平,後者促進人們的知識水平,然而兩者卻有一個很大不同:

越是好醫院,收的都是難治的重症病人,而越是好學校,收的卻都是好管理的「好學生」。

好學校喜歡「好學生」。無論是馳名中外的超級中學,還是普通的中小學,他們都孜孜不倦地追求「好學生」。

為了吸引優質生源,他們不惜開出種種優惠條件,包括獎學金、重點班、配備頂尖師資等。

道理很簡單,只有優質生源能為學校帶來升學率、名校率。有了升學率的提升,學校才能獲取排名、政績、利益、資源的提升。

好學生鍾情「好學校」。所有的家長和學生都熱衷「好學校」。毋容置疑,這裡師資優、校風好、學風正、管理嚴、升學率有保證。所有家長和學生都逃避「差學校」,這裡人心渙散、校風差、管理松,升學率無從談起。

當然,不是所有學校都能招來好學生,更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進入好學校,所以,才有了「考試」這種東西。

只要有了考試,即便是起點相同的學校,其辦學水平也必然會出現兩極分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因此,部分學校錄取的學生越來越好;某些學校錄取的學生越來越差。結果,少數學校成了「好學校」,門檻越來越高,一位難求;更多學校成了普通學校,招生門可羅雀,幾乎瀕臨倒閉。

大量孩子無法進入「好學校」,家長又不甘心把孩子送入爛學校。家長為擇校付出的經濟和時間成本越來越高。不是沒學上,而是沒「好學校」上。

這種狀況,不僅浪費了教育資源,也不利於社會和諧與穩定。於是,才有了「均衡義務教育」的組合政策。

既然義務教育階段是「公共產品」,它的定位就是為社會成員提供合理水平的教育保障。在義務階段過分強調考試競爭,必然導致普通學校的大面積塌陷,進而影響到教育保障的水平和質量。因此「均衡義務教育」的組合政策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如:取消所謂重點校(主要是取消小學和初中階段的重點學校);適齡幼童按學區就近入學,嚴禁進行入學測試;取消小升初考試,實行初中招生「搖號」的抓鬮制度;對薄弱校實行資金、師資、管理的傾斜政策;高中實行「分配生制度」,即把重點中學的大部分招生指標按人數等比例分解到各個初中。

核心思路就是通過負向矯正,均衡各個小學、初中的生源質量。

其實,所謂「好學校」的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好生源,尤其是當所謂的「好學校」是公辦學校時,更是如此。


應該說,通過生源均衡,進而均衡各個學校的辦學質量,確實是抓住了問題的實質。

所以,「均衡義務教育」在一段時間內還是收到了一定效果,緩解了家長們的擇校焦慮,各校都有好學生,各校都有好老師,沒有了過去的重點校,也減少了爛校,大家都是「中等校」,這不是皆大歡喜嗎?

然而,世界並沒有這麼簡單,博弈在每時每刻進行著。

由於中招、高招依然存在,殘酷的升學競爭依然存在,比拼考試成績仍然是莘莘學子的最終出路,家長們對於「好學校」的渴望依然存在,他們對於均衡政策下的「中等校現象」並不滿足。

可見,家長們對於「考試」的情緒是何其複雜?


一邊在惡毒的詛咒,一邊又在強烈的懷念。

我們要上更好的學校,要有更高的升學率,我們不但需要好老師,還需要好同學,哪怕——讓我掏錢也行,多掏一點也行。我們需要的不是差不多的教育,我們需要的是儘可能好的教育。讓我輸在終點可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點。

世界的邏輯就是,只要有需求,就會有利益,就會有產品滿足這些需求。這時候,這種產品出現了,這就是民辦的「好學校」。這種產品,天生對公辦學校形成全方位碾壓。

它可以跨學區通過考試選拔優質新生,所以它的生源是好的,這裡有好同學,這是民辦學校的第一個核心競爭力,也是最核心的競爭力。只有生源好了,才可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有序管理、應試訓練,才可能成規模的提升升學率。

它可以高薪吸引優秀師資,同時由於採取公司化聘任制管理,民辦學校對教師的管理和業績考核也更加嚴格。而公辦學校的低薪資,客觀上也促使大量公辦教師加盟民辦學校。這裡有好老師和好管理,這是民辦學校的第二個競爭力。

它可以規避某些辦學政策,以所謂「全封閉」「全寄宿」等理由,延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進而提升考試成績。這也客觀上迎合了部分家長的家庭教育懶惰。辦學行為天然形成政策特區,這是民辦學校的第三個競爭力。(至於硬體和環境,隨著公辦學校的升級改造,民辦學校倒未必有多大優勢。)

以上三個競爭力同時發威,民辦學校在升學成績上碾壓公辦學校,幾乎呈現摧枯拉朽之勢。所以,即便是高收費,為民辦校買單的家長仍趨之若鶩。

綜述:民辦「好學校」的「好」,是考試的副產品,是家長們為迎合考試的消費行為,是在公共領域引入市場競爭(其實是非正當競爭)的後果。

隨著民辦「好學校」的崛起,公辦學校迎來了第二次寒冬。

第一次寒冬:公辦普通校在上世紀末被公辦重點校壓制而一度步履維艱。

短暫的復甦:本世紀初得益於均衡政策,公辦普通學校一度復興,甚至有的學校辦得很有特色。

這第二次寒冬,可沒有上個寒冬那麼好熬。對於任何學校來說,辦學寒冬可能是資金的困境,也可能是政策的制約,也可能是師資的匱乏,但最殘酷最致命的風暴,應該是生源質量的惡化。

好學生投奔民辦學校,因為那裡有更多的好學生;好學生逃離公辦學校,因為那裡有更多的差學生。此時,師資、硬體都已經不再是競爭的決定性因素了,家長們高價消費,主要目的就是在購買好的同伴環境。

了解基礎教育現狀的都知道,沿海地區最優質的小學、初中已基本被民辦學校壟斷。來看一組網絡數據:(數據來自網絡,供參考。)

上海家長心目中最牛的20所小學

除了兩所是公辦,其餘均為民辦,且大多出現在上世紀後期到本世紀初期,正是均衡義務教育政策推行期的衍生品,初中情況也類似。這種現象正在向內地蔓延。

當然,公辦校還是有競爭力的,那就是免收費。


畢竟,民辦校還是有其軟肋的,那就是高收費。

如果按照文章開頭格雅的劃分,當下社會至少可以把孩子分為以下九類:

1、富人家的聰明孩子;

2、富人家的普通孩子;

3、富人家的傻孩子;

4、普通人家的聰明孩子;

5、普通人家的普通孩子;

6、普通人家的傻孩子;

7、窮人家的聰明孩子;

8、窮人家的普通孩子;

9、窮人家的傻孩子。

民辦學校首選富人家的聰明孩子,其次是富人家的一般孩子,然後是普通人家的特別優秀的孩子,接著是窮人家特別特別優秀的孩子,也包括個別富人家的傻孩子(關係戶,條子生,沒辦法拒絕。)

不必擔心窮人家的孩子承擔不起民辦校高額的學費。世界是公平的,正如金錢一樣,智商和勤奮也是優質的稀缺資源,民辦校是不會忘記窮人們的優秀孩子的。

只要窮人的孩子足夠優秀,民辦學校有一個重磅殺手鐧:獎學金。這就是戈雅的話:用富人傻孩子的學費來吸引窮人家的聰明孩子。這也是一種別有滋味的利益交換。

如此,留給普通公辦校的就是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普通家庭的傻孩子、窮人的普通孩子、窮人的傻孩子。

普通公辦學校要想東山再起,其難度可想而知。生源、師資、政策、資金都無法與民辦校相提並論,競爭結局可想而知。(雖然北京的公辦學校仍然保持優質,但外地城市無法複製。)

當然,民辦校的崛起也未必一定導致公辦普通校的崩盤。比如:由於民辦校的辦學經費基本來於自籌,政府節省下來的大量教育經費完全可以投入到公辦普通校的升級改造上,比如硬體提升、師資培訓、提高教師薪金以吸引高素質教師、改造大班額實行小班化教學等,甚至可能是整體提升義務教育保障水平和質量的新契機,關鍵看管理層的決心、信心和方法。

公平和效率是個永恆的難題,就看博弈的主導權在誰手中。

通過這一輪資本和學校的博弈,教育在靜悄悄中完成了一次階層的凝固。

日光之下無新事,人類的歷史有驚人相似。

類似的教育分層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已是過往舊事,精英階層的私立學校和普羅大眾的公辦教育,其辦學水平差距之大,比國內有過之無不及。

歐美頂尖的優質中小學,幾乎全是高收費私立學校。如英國的伊頓公學、哈羅公學、西敏公學等,字面上叫做「公學」,其實都是如假包換的私立學校。而由政府提供的公辦義務教育服務,也僅僅只能提供基本水平的保障,尤其是對學生的知識保障水平不敢恭維,一些公辦校的校風之差恐怕也讓人瞠目結舌。

美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公辦中小學的招生基本上也是免考試的就近入學,其辦學經費來自於所在學區的房產稅,因此公辦學校之間的教學質量懸殊,由學校所在學區的房產價格、居民構成、收入水平、生源質量決定。

而美國的私立學校也是收費昂貴的小班教育,實行擇優錄取考試入學,其辦學模式和國內民校有相似之處。美國排名前50名的大學,大部分新生來自私立中學,而公辦中學能升入名牌大學的新生那是相當罕見。

可以說,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分層比中國歷史要悠久得多,教育的階層鴻溝可比中國大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的高考制度仍然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讓中低階層子弟實現逆襲的制度設計之一。

但東西方的教育分層又有著深刻的不同。西方的精英學校私立化,不僅在基礎教育階段如此,在大學階段也是如此。比如美國的常青藤名校,英國的劍橋、牛津等名校,無不是私立大學,其經費主要靠學費、捐款和自營收入。

中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義務教育階段在向西方靠攏的同時,最頂尖的大學則完全是公立高校,如清北復交等所有的「雙一流」「985」「211」高校都是政府直屬公立大學。其經費基本靠政府財政撥款,比如僅清華大學的年度經費就在300億左右。

有什麼區別呢?

西方的精英階層為私立中小學買單的同時,也在為私立大學買單。中國的精英階層只為民辦私立教育買單,並不為公立大學買單,而他們的子女通過義務教育民辦校的強化學習,在通向公立名牌大學的道路上佔據著顯著的比較優勢。

這可能才是問題的實質,這可能才是教育分層的最終含義。

在浙江、上海新高考方案實行一輪之際,我們不難做出以下分析:

「由於新高考方案淡化了高考選拔權重,突出了名牌大學的『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錄取機制,加之選考和走班制、競賽、自主招生、外國語送生制度的存在,高校招生有從考生之間的個人應試競爭演變為考生家庭之間綜合實力較量的趨勢,這對於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恐怕未必是利好消息。」

這世界,對於只會靠汗水來奮鬥的人們來說,顯得越來越殘酷了,資本、信息、家庭,正在鑄造越來越高的成才門檻。

「知識改變命運,拼搏成就未來。」曾經是激勵一代人學習的口號,現在似乎失去了激動人心的力量。

教育只是社會的一部分,學校也難以逃脫歷史演進的規律。有目共睹的事實是:

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造就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壯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運動,正在催生著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富裕階層,同時也製造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劇烈的階層分化,階層鴻溝日益擴大,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分層。

整理一下孩子們的出路吧。

頂尖的精英融財富和知識於一身,他們早已實現了財務自由和認知升級。這部分成功人士對子女的教育選擇權異常寬廣,既可以到國外私校接受西方精英教育,也可留在國內的民辦貴族國際學校(或雙語學校)做兩手準備,或者是選擇「一土教育」那樣的體制外小微個性化學校,也可進入體制內的名牌中小學參與高考競爭。

他們著眼的是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子女升學和考試已經不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孩子自身的閱歷和發展才是他們培養子女的出發點。

自然,精英教育所需要支付的昂貴經濟成本和人力成本,對於這部分家庭來說,都不是問題,阻礙他們孩子成才的障礙也許只有一個:他們那麼忙,是否真有時間陪孩子。畢竟,對於所有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都是最好的教育。

次一級的是土豪階層和一般的精英階層(中產階層),他們有自己的事業,但其事業未必能保障子女衣食無憂。

「富不過三代」是這部分人群的教育焦慮,他們糾結的是:孩子是該出國還是留在身邊走高考之路。

如果出國,該在什麼年齡階段?

如果留在國內,最佳的路徑設計自然是:民辦貴族小學—民辦名牌初中—公辦名牌高中或名牌高中的私立分校—名牌大學。

接下來是工薪階層(低端白領),他們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但面臨房價、養老、教育、醫療的沉重負擔,缺乏將孩子送出國的經濟實力,基本上只能讓孩子參與慘烈的高考競爭。這部分家庭的人數眾多,他們的孩子是國內應試教育的主體承受者,也是民辦學校的主要生源,考試幾乎是孩子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

因此,工薪階層孩子的成才途徑基本是:孩子苦學+家長苦熬+老師苦壓。

也不乏天資聰穎的孩子能夠脫穎而出,實現父母沒有實現的人生理想,升入名牌大學留在大城市找個好工作,但是否能實現階層逆襲呢?畢竟大城市的高房價就是一道難關。

最後是數量最龐大的普通勞動者階層。

他們儘管也重視孩子教育,但迫於生存壓力,囿於認知的束縛,不可能對孩子的教育提供實際的幫助。他們能為孩子做的,僅僅是一個溫飽和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切都得靠孩子的努力和天分。

特別優秀的極少數可能會一路靠成績考入名校留在大城市,而絕大多數的孩子的出路不外乎以下:早早輟學打工、在職校混幾年後仍然打工、在三本垃圾學校混幾年接著打工。

其實,即使是考入了名校的普通家庭的優秀孩子,畢業後留在大城市,他們早晚發現,通過學習達到的人生頂點,只是大城市本地孩子的人生起點。即使如此,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績了。

每到學校放學,學校門口總是有好些家長翹首企盼,越是下雨天越是如此。無數的雨傘,無數的目光,無數的手機屏幕,無數的心力交瘁。

這是一個奇特的國度,這裡集中了前現代的蒙昧、現代化的暴虐和後現代的荒誕;這是一片奇葩的土地,這裡有最辛苦的學生,最心苦的家長和最命苦的教師;這是一種詭異的存在,這是過度約束的一代,也是過度考試的一代。

什麼是「好學校」?

它的第一世叫公立重點校,第二世是民辦精英校,它的第三世會是什麼?

讓時間給出答案吧。

畢竟人類又處在新技術革命的門檻上——

也許,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將從根本上重構人類的學習形態、學校形態、教育形態。

也許,教育將真正回到它的最初起點:自主學習、自由學習、終身學習。

也許,教育將真正恢復它的最初本心:發現自我,成全同伴,照料世界。

也許,這一天並不遙遠。也許,明天即將天明。

相關焦點

  •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富人」家的孩子,動手能力也可以很棒
    我們對於窮人家的孩子都有了固定思維,「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了。現如今的社會日新月異,什麼都會發生,現在小康家甚至是「富人」家的孩子也會成長得很好,不比窮人家的差。人們常常以為窮人家的孩子,因為家庭條件不好,造就了他們在很小就要擔負起家務,而如今新一代的孩子,已經開始發生了改變
  • 為何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造成他們把理想理想化了,他們的理想看上去是高大上的、解救人類的,卻實實在在是空的、虛的、飄那麼終究還是有一些年輕人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有個說法叫做「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還有一些富裕人家給到孩子「逆商」教育,養育出懂得規劃自己人生的孩子。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那是你對「當家」的理解太片面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一句很常見的俗語。見到那些家境困難但自強不息的孩子,人們會說這句話,老人要批評孩子時,也常會用上這句,順便加一句「別人家孩子」……但是,這句應用場合無限多的俗語,真的有道理嗎?或者說,那些出身貧困家庭又自強懂事的孩子,真的會是大多數嗎?比例能夠支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樣的結論嗎?
  • 農村人喜歡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個早當家是啥意思?其實不光榮
    農村生活過的人,甚至是城市生活著的人,一定都聽過這句話「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雖然很多人說這句話,但能聽懂的孩子其實並沒有多少。為什麼這麼說呢?一、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早當家是啥意思在以前的農村家庭,必須要有個當家的,什麼是當家呢?就是管理家庭,這裡的管理包括地裡種什麼莊稼、什麼地方栽樹、糧食是賣掉還是存起來。總之,就是處理一切家務事的人,跟過去說的掌柜的類似,另一個更為形象的說法就是一家之主。
  • 六一節讀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原因很簡單
    南宋有一位著名的詩人叫範成大,他是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他曾寫過一組描繪田園風光的詩,其中一首詩描繪了田家兒女早當家的畫面,讓人暖心。四時田園雜興範成大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多麼可愛的一群孩子啊!沒有人強迫,自覺自愿地,在那裡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中國有句古話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那麼為什麼窮人孩子早當家呢?第一,窮人因為生活艱難,不得不讓孩子們更早地投身勞作,孩子們就更早懂得體諒和努力。
  • 哪有什麼「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不過是以犧牲童年當代價
    我們父母那一輩,家裡的經濟條件都不太好,所以經常聽到他們說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言下之意是,窮人家的孩子能早早地明白生活的不易,父母的甘苦,幫助父母撐起這個家庭的重擔。這一點也十分符合現代育兒中「窮養」的觀念,因為很簡單,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孩子想「富養」也沒條件。因為在社會普遍的認知裡,經濟條件差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也許是件好事,因為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懂得努力,所以更容易成功。同時「窮人家」的孩子也更會體貼照顧別人,人際關係會比較好。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5歲哥哥抱著妹妹在村口等媽媽,讓人心酸
    文|老虎扭扭腰育兒課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由於很多現實因素的制約,孩子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農村和老人一起生活。孩子一年也不怎麼能和父母見到幾面,對父母的思念可想而知。 分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 《小鞋子》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貧困埋沒不了生活的希望!
    導讀:《小鞋子》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貧困埋沒不了生活的希望!阿里是一個九歲的小男孩,這天,因為妹妹的鞋子破了,阿里便來到修鞋匠這裡幫妹妹修鞋,可是在回去的路上,阿里卻弄丟了鞋子,失望的他神情落寞地回到家中,妹妹問他鞋子修好了嗎?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和「家庭教育立法、父母持證上崗」一回事嗎
    紅燈記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指的不是教育方式,是生活所迫,無法模仿。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窮人家的孩子,耳濡目染,主動學會了節儉。父母忙於生計的家庭,孩子缺少關愛,更沒有在父母面前撒嬌的機會,也得不到過多的照顧。就會變得獨立、懂事,孩子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和努力,得到自己希望的東西,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關注。對孩子來說是及早的學會了忍讓與承受。
  • 農村人常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你知道什麼是早當家嗎?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其實窮人家的孩子並不想早當家,只是沒辦法。很多農村孩子從小就目睹父母的辛勞和不容易,於是就早早地幫父母分擔家務,早早地就學會了自立,這一點對於很多農村80後來說,應該都有記憶。
  • 臺灣三姐妹幫單親媽媽扛家計 網友:窮人孩子早當家
    原標題:臺灣三姐妹幫單親媽媽扛家計 網友:窮人孩子早當家  高雄三姐妹,分別才15歲、11歲和8歲,小小年紀就萬般懂事,幫忙單親媽媽一道扛起家計。這則新聞在網絡上已引起強烈關注和討論。   ma101ma101: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希望能幫助你們。   25371146:太感動了!也很心酸!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這是不值得提倡的事情孩子應該擁有孩子的快樂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居多,不要強求孩子做出不平凡的事情。「玩」是孩子的天性,而天性與天賦之才緊密相連,都不給孩子展現天性的機會,憑什麼發現孩子的天賦?童年說沒就沒了!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當的是什麼家,當了誰的家?於其說當家,還不如說是過早的承受了成年人應該承受的人和事。
  • 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從「人是環境之子」來談談這個問題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雖然並不是十分普遍的現象,但也不少見。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呢?可以看出,這兩個孩子都很懂事,自立、對自己、家庭負責,有愛,能吃苦,能夠意識到現實生活的不容易,靠自己幹活養活自己。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引發父母培養孩子的責任和能力的思考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是流傳了很久。透露出來的是窮人的一種無奈的現狀。那我們仔細思考一下,為什麼窮人的孩子的早當家。因為窮,父母要出去工作,但是收入非常微薄,甚至是父母臥病在床,無力工作,家裡只能依靠低保生活。孩子不僅上學讀書,還要承擔照顧家庭的責任。這些責任都是不得不壓在了孩子的身上。讓孩子在小小年紀就明白了家庭所面對的苦難,承擔了家庭的壓力。
  • 窮人家的孩子真的是早當家嗎?真懂事和假懂事,這兩種特點藏不住
    一說起窮人家的小孩,可能很多人潛意識裡就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實際上窮人家的孩子不一定就早當家、也不一定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前段時間,一位幫媽媽打包滷菜的幼兒園小朋友火了,視頻裡的男孩脖子搭著一條毛巾,在炎熱的夏天小短髮都被汗水打溼了,一看到這樣的視頻可能很多人會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實際上早當家的孩子不分「窮、富」之家,在每一份真正懂事肯為父母幹活的勞作付出裡,一定是包含著對家長們的滿滿愛意
  • 我聽過最大的笑話,就是窮人家的孩子懂事早
    1人們常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確實,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就要參與家庭的各種雜事, 挑水、做飯、洗碗、推磨、下田、收割、澆水、餵豬, 只要體力上幹得動的,大人幹什麼,自己就跟著幹什麼, 這不是當家是什麼呢?窮人家的孩子,讀書也最刻苦。
  •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是孔子說的,聖人的童年也很苦
    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是出自孔子學生和太宰之間的對話,太宰問子貢說:「你們的老師是聖人嗎?怎麼如此多才多藝。」然後子貢回答他說:「上天將要讓老師成為聖人,所以才會讓他有這麼多才能。」孔子得知了太宰和子貢的對話,於是就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的時候生活非常的艱苦,所以就會幹一些粗活,貴族會有這麼多才藝嗎?不會有的。」
  • 窮人家孩子早當家
    最近有人跟我討論關於孩子「懂事」這件事。大概是說「窮人家孩子早當家」,懂事的孩子很可憐,不快樂,過早懂事,很不幸。我的觀點恰恰相反,在貧窮或糟糕的環境裡,懂事是一種生存技能。在貧困的家庭裡,如果有兩個孩子,一個很懂事,很小就學會了自力更生,另一個則不太懂事,稀裡糊塗,既不懂得察言觀色,還需人伺候照顧,那麼懂事的孩子一定更有競爭力,不懂事的卻可能被淘汰,極端貧困的情況下,甚至可能餓死。我就是早醒,早懂事的孩子。
  • 被耽擱的人生,如果可以重來,再也不要「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想著父母的艱辛不易,以及家徒四壁的現實情況,姐姐終究還是沒能跨過自己心裡的那道坎,走進初中的大門。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可經歷過生活磨礪的姐姐如今也明白了挑水做飯,割草餵牛,拉土糞肥種莊稼,都沒有落下過,因此也是我們幾個孩子中最能懂父母的不易與艱辛了。後來興起到城市打工,還屬於童工的姐姐就跟著大一點的堂哥、堂姐走南闖北起來。先是在家鄉的機械廠做零工,繼而是北京、河北、深圳,珠海。回憶過往,歷歷在目。有收穫滿滿,亦有艱辛異常,但低學歷確實阻礙了更多發展的機會。
  • 6歲女孩花樣切菜被誇贊:窮人的孩子,誰想早當家?
    雖然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是窮人的孩子也不想早當家。誰不想無憂無慮的在父母懷裡撒嬌,有美麗的公主裙,有炫酷的汽車玩具。只不過家裡沒有條件,所以他們從小就要學會承受生活的壓力和隱忍,沒法享受童年應有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