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孔乙己因為沒有中舉,雖然滿腹經綸,卻無用武之地。在巨大的落差中,最終使他成為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他想過體面人的生活,卻因為貧窮而又入不敷出,最終走向墮落。
在魯鎮的一家酒店裡,只有穿長衫的客人(富人),才有資格進入房子,慢慢地坐下來吃菜喝酒。而那些短衣幫(窮人),只能靠櫃外站著,花四文銅錢,喝上一碗酒,也已經美滋滋、樂呵呵了,他們要是再肯多掏出一文錢,就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茴香豆,做下酒菜。
當地的書生孔乙己,就經常在這家店裡買酒喝,他常和短衣幫的人們站著喝酒,一看就知道是窮人。但孔乙己穿著一身書生味十足的長衫,他身材高大、臉色青白,留著一副亂蓬蓬的花白鬍子,但他的長衫似乎少了某種富有的氣質,長衫看上去又髒又破,大概十多年都沒有補過,也沒有洗過……
他說話時,總是說些之乎者也的話,可見他讀的書並不少,可是別人卻對他的話半懂不懂的,不明白他這個文化人,整天文縐的,卻為何和他們一樣的窮酸樣。久而久之,人們就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孔乙己。他本身姓孔,再加上他是個有文化的人,別人就從舊時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裡替他取了這麼一個雅號。(註:上大人、孔乙己,是古時候人們尊孔的話,表示對孔子的崇拜和敬仰!)
孔乙己讀過「四書」、「五經」,但沒考上秀才,他這樣一個書生,因為心性高傲,最終落得個高不成,低不就,生活過得越來越窮,眼看就要以討飯為生了。幸虧他寫得一手好字,於是他找了一份替別人抄書的活,賺錢不多,但至少能換口飯吃。
大概是之前的逍遙日子過久了,孔乙己便養成了散漫、和好吃懶坐的習慣。替人抄書沒幾天,就連人帶書籍、紙張統統消失了……這麼一來,他雖然有能攬下「瓷器活」本事,別人也信不過他了,自然就不會找他抄書了。
弄丟了抄書的工作,孔乙己又找不到其它的活做,大概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在走投無路時,他就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一次,他因為偷書,被人吊打了一回。當他走到店裡,人們看見他臉上的傷疤,就好奇地問他:「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孔乙己是個要強的人,自己沒考上秀才,才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但也不願讓人如此的損壞他的名聲,他不答話。隨後拿出九文大錢,讓店裡給他「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其他的人見他如此「出手大方」,就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對他們說,「你們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
這時,有人說,「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被人家吊著打。」孔乙己一下便漲紅了臉,他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孔乙己偷書的事,成了眾人奚落的對象,但在這家店裡,他的品行卻比誰都好,有的顧客吃完飯會一直欠帳,但他從不拖欠,雖然偶爾沒有現錢,但不出一個月,一定會還清。
大家看到孔乙己根本不像個書生的樣子,因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讀書人通過考上秀才、中舉人等,都會做官封爵,要多風光有多風光。像他這麼窮困,別說做官了,連個普通的老百姓都不如,人們不免對他懷疑起來,有人問孔乙己,「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
孔乙己看著那些人,表現出不屑一顧的神情,而那些人又緊接著問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被問到痛處的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嘴裡說些話;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的話。在這時候,眾人又是一陣鬨笑。孔乙己始終能給人們帶去快樂,無論他心裡有著怎樣的委屈,他都能和別人說道起他的之乎者也一類的話。
一次,孔乙己想要考一考店裡的小夥計,小夥計卻認為,討飯一樣的人,能配得上考他麼?
孔乙己的才學得不到短衣幫的認可,甚至還總被嘲笑,就連店裡的小夥計都瞧不起他。他知道,沒人會認可他,也不再奢求得到別人的認可。但他是非常有愛心的,有好幾次,一幫孩子們看見孔乙己,也上這裡來湊熱鬧來了,他們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每人一顆豆。孩子們吃完豆仍不散去,孔乙己慌了神,連忙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又拿出他的那一套之乎者也「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孩子們都在笑聲裡走散了。
就是這樣一個能給大家帶去歡樂的人,一次,他被打折了腿,他偷東西了,因為他又到了身無分文的地步了。人們議論著,孔乙己竟偷到丁舉人家裡去了。還說,他家的東西,偷得的嗎?」有人問「後來怎麼樣?」那人回答,「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打折了腿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
孔乙己還欠著這家店裡的十九個錢,因為被打折了腿,他許久都沒有出現過。
沒過多長時間,孔乙己因為腿走不了路了,就用手走著到了店裡,他坐到櫃檯下說道,「溫一碗酒。」店掌柜說,「孔乙己麼?你還欠十九個錢呢!」
孔乙己答道,「這……下回還清。這一回是現錢,酒要好。」店掌柜的知道他是個守信用的人,仍然對他同往常一樣,「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
孔乙己這回卻不辯解了,只說了一句,「不要取笑!」
店掌柜反問道他,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低聲說道,「跌斷,跌,跌……」
他用沾滿泥的手,從破衣袋裡掏出四文大錢,交給店裡,喝完酒,在一堆人的說笑聲中,用手代替他的雙腳,慢慢地走去了……
後來,誰都沒有再看見過孔乙己,孔乙己是頂愛熱鬧的人,並且還欠著那家店裡十九個錢呢,他要是不出意外,定會用雙手走著去的。但是到了年關、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再到年關,他還是沒有出現。後來很多年以後,人們都沒有見過孔乙己,大概真的是死了。
滿腹經綸的孔乙己,就因為科舉落榜,最後淪落到如此悲慘的地步。孔乙己在偷了丁舉人家中的東西以後,被丁舉人狠心地打折了腿,從此,他的人生便再也沒有希望了……
假設:當時中舉的人是孔乙己,落榜的人是丁舉人,是不是此刻他們的角色也會互換過來,丁舉人落榜後,也有著和孔乙己一樣的經歷,然後有一天,偷到孔乙己的名下,再由孔乙己拿棒打折丁舉人的腿。
舊社會嚴格的科考制度,使得中舉的人從此以後可以攀龍附鳳,而落榜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孔乙己在落榜後,便成了眾矢之的,再加上孔乙己心性高傲,不願低頭幹底層社會的活,久而久之,便開始走向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