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愛好者尋找新星際彗星指南

2020-12-12 解仁江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周日 · 視頻天象

作者:Bob King

翻譯:徐釩

校對:王茸 王婧彧

後臺:庫特莉亞夫卡 李子琦

我們都交叉著手指,祈禱能用望遠鏡看到新的星際彗星。以下是一些觀測這個稀有目標的指南。

2019年9月12日使用17英寸望遠鏡拍攝的鮑裡索夫彗星(C / 2019 Q4)相對背景星空的運動

Credit:José Chambó

鮑裡索夫彗星 (C / 2019 Q4)是人類發現的第二個進入太陽系的星際小天體,現在正在太陽的引力下加速,預計將於12月7日到達近日點。它以33 km / s的速度進入太陽系,並將在近日點達到約44 km / s的最大速度。

隨著鮑裡索夫彗星接近太陽和地球,其視星等預計將從目前的17等增加到最接近地球時(世界時12月28日)的約15等。天文學家使用加那利群島拉帕爾瑪島上的4.2米的赫歇爾望遠鏡和夏威夷莫納克亞山上8.2米的北雙子望遠鏡獲得了它的光譜。彗星的表面略帶紅色,類似於太陽系的長周期彗星,例如1996的百武彗星和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

在鮑裡索夫彗星的發現後不久後,天文愛好者便開始尋找這個暗弱的物體。儘管目前它看上去只是一個光點,但我們都希望能在它更接近近日點的時間看到它的彗星特徵。

鮑裡索夫彗星看起來有點像一個的羽毛球,頭小而明亮,尾巴微弱且綿長。這張照片是在2019年9月9日由夏威夷莫納克亞山的北雙子座望遠鏡通過紅色和綠色濾光片拍攝的四張60秒曝光的照片合成的圖像。藍色和紅色線段是望遠鏡在跟蹤彗星的過程中隨時間推移而在視場中移動的恆星。預計該彗星將很快獲得2I / Borisov的編號

Credit:Gemini Observatory / NSF / AURA

鮑裡索夫彗星的光譜(鋸齒狀曲線)與D型小行星的特徵很相似,就像許多外主帶小行星和長周期彗星一樣。D型小行星略帶紅色,可能富含有機物和水冰

Credit:Julia de León et. all / Roque de los Muchachos Observatory, La Palma

在尋找微弱的鮑裡索夫彗星時,希望和樂觀幾乎與望遠鏡口徑一樣重要。根據IAU於9月18日發布了它的最大亮度約為15.0等,根據數十年來觀測彗星的經驗,如果用口徑小於203毫米的望遠鏡,即使在黑暗的天空下也無法看到它。在良好的條件下,203毫米望遠鏡的極限星等約為14.7等。由於鮑裡索夫彗星是一個彌散的物體,所以它將顯得更暗,很有可能超出203毫米望遠鏡的極限。當然,我希望有人能證明我錯了!

如何觀測鮑裡索夫彗星

這張圖顯示了彗發的凝結度,從0(無)到9(近恆星)

Credit:Bob King

在類似的觀測條件下使用254毫米望遠鏡時,極限星等可以增加到到15.1等,從而為看到彗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然而彗星觀察者很清楚,實際情況還取決於彗星的凝結度(或DC)。DC的範圍從0(一個完全擴散的彗星,其中心沒有凝結)到9(一個如此緊湊的彗星看上去很恆星)。

彗星的視面積也很重要。通常,大型且彌散的彗星比小型又緊湊的彗星更難看到。如果一顆8等的彗星很大且DC低,那麼它會顯得非常微弱,因為它的光線散布在了很大的面積。例如,與一顆9等的DC為8的彗星相比,一顆9等的DC為1的彗星更難看到。

2019年9月12日由業餘天文學家Patrick Wiggins拍攝的鮑裡索夫彗星。他寫道:「能看到的東西不多,但考慮到天空中由野火產生的煙霧,滿月產生的背景亮度以及快接近日出的拍攝時間,說實話我有點驚訝我真的拍到它了。」

Credit:Patrick Wiggins

現在,鮑裡索夫彗星看上去小而緊湊,彗尾指向西北。如果它在達到15.0等時還能保持緊湊和接近恆星的凝結度,那經驗豐富的觀察者就能用254毫米的望遠鏡看到它。使用305毫米或更大望遠鏡在黑暗無月的夜空下看到的機會會更大。此外,一個小技巧是使用高倍率 「擴大」小物體並使天空背景進一步變暗來使彗星更加明顯,所以我建議使用200倍或更大的倍率。

這張星圖顯示了2019年9月1日到2020年1月9日期間彗星的位置

Credit:Sky & Telescope

我個人認為38釐米望遠鏡的觀測極限是小而緊湊的14.5等彗星,所以鮑裡索夫的彗星正好處於觀測極限的邊緣。除了半夜的困意外,天氣和海拔也會讓觀測變得更加困難。在12月彗星最明亮的時候,天空中的雲層常常是個問題,寒冷的環境也會讓人放棄在凌晨5點出門觀測——那是黎明前彗星在南部天空中最高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做好保暖措施。

鮑裡索夫彗星出現在仙后座,距離英仙座的雙星團不遠。

Credit:Stellarium

十二月的觀測計劃

預計鮑裡索夫彗星將在2019年12月初到2020年1月上旬達到亮度的峰值,它將每天移動約0.8°,赤緯從–19°向南移動到–40°,即從巨爵座中部(12月11日)移動到半人馬座(1月9日),所以,北方的觀測者應該在上弦月(12月11日)之前或者殘月(12月22日)之後的無月的凌晨進行觀測。另外,南方的觀測者會擁有更好的觀測條件。

29P / Schwassmann-Wachmann彗星通常只有14等且非常彌散,但當它爆發時(如2018年9月23日),它變得明亮並且強烈凝結

Credit:Jean Francois Soulier

彗星也會給人們帶來驚喜,鮑裡索夫彗星可能也是這樣。彗星運行到太陽附近時會變得活躍起來,通過類似間歇泉的噴流釋放出大量的汽化的冰和灰塵。有時候,新的裂縫或碎片會暴露出更多的新鮮冰塊。隨著物質在陽光下迅速蒸發,彗星的亮度可能會在一夜之間突然飆升一個星等或更多。

但也有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它們也可能像前不久的埃萊寧彗星(C / 2010 X1)那樣,在近日點附近解體並且很快變暗。但鮑裡索夫彗星不太可能發生這種情況,因為它在近日點時距太陽有2 AU,相對來說要遠得多。

該動畫顯示了從2019年3月到2020年2月,彗星急速俯衝穿過太陽系平面的情況

credit:Instituto de Astrofísica de Canarias – IAC

關於亮度的補充說明:在JPL Horizons網站上發布的和IAU通告預測的亮度通常是保守的。以我自己的經驗以及海爾-波普彗星的共同發現者艾倫·海爾的經驗,實際亮度通常會更大一些。但我們不保證鮑裡索夫彗星一定會如此,畢竟這是一顆星際彗星。

其它的星際彗星在哪?

Asoke K.Sen 和N.C. Rana在1994年1月的《天空與望遠鏡》上發表的題為《缺失的星際彗星》的論文中對星際彗星進行了研究。在許多天文學家放棄尋找星際彗星之時,Sen計算了穿過太陽系的星際彗星的頻率。假設太陽附近的恆星都擁有自己的類似太陽的奧爾特雲。在宇宙歷史中,這些恆星本應在互相的引力作用下失去足夠多的彗星,所以天文學家平均應該可以在150年中發現6顆星際彗星。然而,那時人類沒有發現過任何一顆。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鮑裡索夫彗星

Credit: NASA, ESA and D. Jewitt (UCLA)

Sen認為,雙星或多星系統中的恆星不具有類似太陽的奧爾特雲,只有單星系統才能是星際彗星的貢獻者。根據這個較保守的估計,他將星際彗星的出現頻率修改為每200年一顆,這與當前的觀測結果非常非常吻合!

原文連結:

https://www.skyandtelescope.com/astronomy-news/will-amateurs-be-able-to-see-the-new-interstellar-comet/

————— END —————

版面編排:琇 茹

責任編輯:楊伯順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暗物質風暴吞噬地球

來自:InformOverload

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C/2020 F3 彗星觀測指南第二彈
    如果你是一位天文愛好者,相信在過去的一周裡你已經被一顆彗星刷屏了;如果你身邊有一位天文愛好者,估計你也快被他煩死了;如果你到現在還不清楚狀況,那就是你的不對了。最近有個編號為 C/2020 F3 (NEOWISE) 的彗星真的是太火了!國內國外,大佬出動,神片湧現,大作不斷。
  • 天文學家崔辰州:與公眾和天文愛好者分享同一片「星空」
    每當仰望頭頂繁星點點,崔辰州總會拿出課本,「按圖索驥」尋找當季星座的位置,這也是他至今珍藏的一份回憶。 海爾-波普彗星將在1997年4月1日過近日點,這個消息讓天文愛好者們為之振奮。當時正在全力準備研究生複試的崔辰州也激動不已,在他的組織下,全校的天文同好們決定一起去郊區觀看這顆彗星。這也是促成「天文社」成立的一次重要集體活動。
  • 業餘天文愛好者再獲殊榮 名字被命名小行星(圖)
    去年發現「陳-高」彗星陳韜是個相當專業的業餘天文愛好者,他從2005年開始投入到太陽系小天體搜索工作,通過分析SOHO探測衛星拍攝的照片,目視尋彗,至今陳韜共發現10顆SOHO彗星。在FMO計劃中,2005年11月25日,陳韜發現了一顆近地小行星(FMO),臨時編號為2005 WO3,成為蘇州第一、中國第六位此項目的發現者。
  • 徐州天文愛好者拍到新智慧星
    好在,24日夜晚,天公作美,雖然高空仍然多雲,但徐州天文愛好者終於在天文望遠鏡中觀測到了它的倩影。 天文愛好者張威   這顆肉眼可見的亮彗星C/2020 F3中文名確定為「新智」彗星。7月23日,它距離地球最近,隨後會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
  • 罕見彗星划過北半球,亮度超過哈雷彗星
    近日,一顆突如其來的大彗星划過北半球夜空,引起了天文愛好者們的廣泛關注。這顆彗星是2020年3月發現的,編號為C/2020F3(Comet Neowise),全國科技名詞委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把這顆彗星中文名確定為「新智彗星」。7月中下旬的傍晚可以看到它的靚影。
  • 雲南天文愛好者炸鍋了!雙子座流星雨來啦!僅憑肉眼便可觀測!在璀璨...
    邁進20世紀,隨著網際網路興起、數碼攝影技術廣泛應用,天文愛好者無需等待膠片洗印,立刻拍攝就能看到成果,吸引到越來越多人加入天文觀測,也讓他們彼此交流更加緊密。2005年8月1日,蘇泓聯絡起全省天文愛好者,在昆明大觀樓組建了「大有可觀·天之旅天文愛好者俱樂部」。「大有可觀」靈感來源於大觀樓,「天之旅」則寄希望能將美麗的雲南星空推薦給全球天文愛好者及群眾,希望大家來雲南旅遊時,也關注到頭頂美麗的星空。
  • 預報稱今年最亮彗星到訪!
    ,在2020年5月下旬它距離太陽只有0.262天文單位(3920萬公裡),幾乎相當於水星近日點的內部,那個距離太陽0.307天文單位。但是,當我們都在焦急地等待海爾-波普降臨地球的時候,百武彗星似乎從天而降,給我們上演了一場驚人的天象表演,因為它距離地球只有0.1個天文單位(AU),也就是930萬英裡。
  • 七月天文景觀:彗星NEOWISE個人秀即將上演,請收好這份日程表
    2020年3月27日,這顆彗星被NEOWISE太空望遠鏡發現。2013年9月,NEOWISE從最初的廣域紅外勘測(WISE)任務轉變而來,名義上增加了NEO(當它開始專門尋找近地天體時)。到目前為止,NEOWISE已經在這一擴展階段發現了15顆彗星。這顆彗星處於逆行軌道上,相對黃道平面傾斜129度。
  • 肉眼可見的NEOWISE彗星,錯過再等6800年!
    7月份 一顆肉眼可見的亮彗星 吸引了許多天文愛好者的目光 並頻頻出現在我們的朋友圈 它就是今年3月27日新發現的
  • 「知道SET」哈雷與哈雷彗星
    本集主題:哈雷與哈雷彗星歷史上,人們總是把彗星的出現視作某種徵兆,甚至有些人認為,說不定彗星就是當耶穌在馬廄裡降生時照亮了早晨的「伯利恆之星」。而哈雷彗星可以說是當今彗 星界的「網紅」,我國早就對其有所記載,據朱文鑫在《天文考古錄》一書中考證: 自秦始皇七年 (公元前240年) 至清宣統二年 (1910年)共有29次記錄,並符合計算結果。其實,早在《春秋》中就有相關的記錄: 「魯文公十有四年(公元前613年), 秋七月, 有星孛入於北鬥。而我們的故事就是圍繞著這顆彗星展開的。
  • 業餘天文學家發現的SWAN彗星,即將閃耀在我們的夜空中
    這些原始的天象圖上布滿了星星,這使得我們很難找出新的彗星,這些彗星可能從任何方向隨機出現。為了使這項工作更容易,連續的星圖會自動相互減去,去掉恆星,只留下可變或移動的可見源。這些「不同的圖片」定期在SOHO網站上發布,這意味著任何可以上網的人都可以查看這些「彗星追蹤者的地圖」,加入到尋找新彗星的行列中來。
  • 天文學家發現已知最長彗星的尾巴,長度超過10億公裡!
    「池谷-張彗星」的彗尾可能長達10億公裡,是目前已知彗尾最長的彗星。(網絡圖片)當 一顆彗星接近太陽系時,太陽輻射導致彗星核心內的揮發性物質蒸發,被釋放出的塵埃和氣體包圍著彗星,受到太陽風影響,形成一個極為巨大壯觀尾巴「彗尾」,是許多人爭相觀測的天文景觀,有天文學家發現,「池谷-張彗星」(153P/Ikeya-Zhang)的彗尾可能長達10億公裡。
  • ISON彗星會成為「世紀大彗星」嗎?
    11月10日,奧地利天文攝影師Michael Jäger拍攝的ISON彗星。距離過近日點只有半個多月,這顆去年被吹捧為亮度堪比滿月的彗星,究竟會表現如何?一方面,ISON彗星最近的活躍度一直不見增長;另一方面,它也已經抵達了距離太陽不到0.8天文單位的「危險」區域——前面提到的那那兩顆彗星都是在這一區域自行瓦解的。如果ISON彗星在未來兩周內瓦解,我們可能會看到這顆彗星的彗核逐漸鬆散,最後消散於無形。ISON彗星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急劇增亮然後迅速變暗,也有可能直接就變暗下去,具體取決於它瓦解的確切方式。
  • 雙尾彗星亮相廣西夜空,下一次造訪可能在6800年後
    近幾日,一顆肉眼可見的亮彗星引發廣西不少天文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的熱烈關注。每天傍晚太陽落山後,它出現在西北方的夜空,這樣的情況將持續到7月底。不過,因為市區燈光影響,市民需藉助天文望遠鏡才能清楚看到彗星美麗的彗尾。
  • 2020年年底天文天象總結和來年展望
    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太空探索|周四·觀測指南 周五責任編輯:毛明遠 伴隨著聖誕節的美好祝福,2020年也迎來了尾聲,在這一年裡發生過許許多多的天文奇觀,現在就讓我們通過本文一同回溯一下五大天文精彩瞬間吧~ 2020年五大精彩天文瞬間 01
  • 北京天文館發布下周值得關注天象:彗星將通過距離地球最近位置
    北京天文館17日發文介紹了20日開始一周中多個值得關注的天文現象。北京天文館介紹,本月初,一顆突如其來的大彗星出現在黎明時的夜空中,引起了天文愛好者們的廣泛關注。7月中旬以後,這顆編號為2020F3(NEOWISE)的彗星會出現在傍晚的西北方低空,地平高度逐日升高,觀測條件越來越好,但是彗星的亮度會越來越暗。7月23日彗星過近地點,距離地球最近,大約0.69 天文單位,差不多有1億千米。此時彗星位於大熊座,在北鬥七星下方,亮度預計在2-3等,觀測時可以到遠離城市燈光幹擾的郊外,如果能使用小雙筒望遠鏡觀測,效果會很好。
  • 肉眼可見:年輕人的第一顆彗星Neowise正劃破天際
    ▼如果你看過日漫《你的名字》,那麼我想您不該錯過接下來的這場天文事件。這可能是大部分90後和00後看到的第一顆比較明亮的彗星。彗星C/2020 F3 NEOWISE(簡稱Neowise),是天文學家在2020年發現的第三顆彗星。天文學家們稱它可能會成為肉眼明顯可見的一顆亮彗星,隨著時間推移,或許會變得更加明亮。
  • 你一生,可能會經歷的天文現象!你已經經歷過幾個?
    天文學是一個研究天體和天文現象的自然科學,它使用數學、物理和化學專業相關的理論來解釋那些天體和天文現象的形成原因以及它們的發展過程,其中的對象包括行星、月球類、恆星、星雲、星系和彗星,天文現象則包括超新星爆發、伽馬射線暴、類星體、耀變體脈衝星和宇宙背景微波輻射。
  • 寫給打算進天文系的天文愛好者
    現在,我目睹了N多不了解天文工作的愛好者進入天文系後的痛苦和鬱悶。他們能考入天文系,就算是當時中國高中生中的頂尖人物,可惜最後絕大部分被迫改行了。為什麼?不是因為天文課程難,我們這些當年考不進天文系,而在別的系混的人,現在照樣讀天文的碩士、博士,很多老師根本就是物理系的人。很重要的原因是天文系的工作和愛好者所接觸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
  • 萬眾矚目阿特拉斯彗星C/2019 Y4,土崩瓦解,等了個寂寞?
    圖解:C/2019 Y4(ATLAS)撞地警報彗星 圖源:Wikipedia天文觀測愛好者們屏息凝神,緊握她/他們的雙筒望遠鏡,急切盼望著這段時間以來最亮之光的出現。但令其失望透頂的是,這場期盼最終以彗星的瓦解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