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歷史深處的民國》:帶你窺探那些避而不談的民國歷史

2020-12-14 潮眼看歷史

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在吃餃子的時候不小心被肉餡中的骨渣插進了牙縫,一時間牙齦膿腫,疼痛不止。下午3點鐘,日軍醫處長石田一伙人抵達吳佩孚住所,表示要為他放膿。誰知道石田撬開吳佩孚的牙齒後,直接將那把狹長鋒利的手術刀刺向了吳佩孚的喉嚨。

吳佩孚

隨著吳佩孚一聲驚叫,鮮血從他口中噴出,吳佩孚僅片刻便氣絕身亡。日本人之所以對吳佩孚痛下殺手,還要從他拒不配合日本人招降說起。

1939年,日軍全面侵華,在汪精衛投敵,接受日本人扶持,成立汪偽政權之後,日本人又極力拉攏北洋政府的頭面人物吳佩孚。特務頭子土肥原三番兩次以高官厚祿勸降吳佩孚,沒想到吳佩孚竟要求日軍退出中國。

土肥原心生一計,提出讓吳佩孚出面,開個中外記者招待會,吳佩孚欣然應允。土肥原派人將準備好的「講稿」送給吳佩孚,並命令翻譯不論吳佩孚是否按照講稿說,都要按講稿逐句進行翻譯。

1939年3月30日,什錦花園的記者招待會上,每名進場的記者都發到了一份中英日三種文字的「講稿」。吳佩孚尚未開口,中外記者們已經讀到了列印好的《吳氏對時局的意見》。

眼見一切都在自己的計劃之中,土肥原很是得意,誰知道演講一開始,吳佩孚就不按套路出牌。在演講過程中,稿子上的內容吳佩孚一字未提,反而大談要日本撤兵等條件。吳佩孚唯恐日本人聽不懂,又嚴令自己的秘書一字不改地將自己的話翻譯成日語。

就這樣,中外記者紛紛疾筆如飛地記下了吳佩孚最真實的講話。隨後吳佩孚把土肥原事先準備的「講稿」從案前拿起來,狠狠地摔在地上,用力踩在腳下。這一舉動把土肥原氣得渾身發抖,臉色蠟黃。吳佩孚巧妙地用記者招待會的形式,揭穿了土肥原散布的流言蜚語,粉碎了日本人的陰謀。

但是從此以後,日本人便對吳佩孚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後快。很快,日本人就瞅準了除去吳佩孚的時機,借著為他醫治牙疾的名義將其殺害。

吳佩孚的死訊頃刻間傳遍了北平城,「大帥沒有屈服於日本人」,這感動了北平的老百姓,人們紛紛為吳佩孚送行,而華北淪陷區的各省市三日之內均下半旗誌哀。

吳佩孚作為北洋集團裡的唯一儒將,他的一生印證了他生前為自勉而寫下的那副長聯:得意時清白乃心,不怕死,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灌園抱甕,真箇解甲歸田。在風起雲湧的民國,還有無數像吳佩孚這般的英豪人傑,透過他們的人生,我們也得以重溫歷史。

在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關於民國歷史的書籍——《歷史深處的民國》。這本書以尊重史實為最大的前提,按照時間軸,以通俗、幽默的敘述方式講述了1840年-1945年的正史,敘寫了歷史上這些風雲人物的正面與側面,在帶領我們看盡世情百態的同時,還原了一個真正風起雲湧的民國。這本書全套三冊,原價108元,現在做活動,只賣96元還包郵,感興趣的朋友建議入手一套,點擊下方鏈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帶你穿越到民國課堂,跟沈從文、陶行知等大師,學上課!
    為什麼民國多出大師?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要是深入探討起來,就會寫成一篇專業論文了。但我們或許可以從教育這方面來試著窺探一番。民國大師們是怎麼講課的?雖然我們無法身臨其境,但我們可以從他人筆下對大師們的回憶中,領略那個年代那些衝在教育第一線的人,是如何上課的?民國的課堂是古代傳統學堂和走向近代後課堂的一次銜接。
  • 天津社會山文旅港啟幕 民國風情展示歷史變遷
    天津社會山文旅港啟幕 民國風情展示歷史變遷 2018-01-21張道正 攝   中新網天津1月21日電 (記者 張道正)頗有「民國」復古風情的天津社會山文旅港20日啟幕,位於其間的民國物語博物館也同步開館。  初入「港灣」,即是「城南往市」主題街區,其整體風格古樸,市民走進這裡,仿佛從現實生活中瞬間穿越到了民國的復古風情中。
  • 歐陽哲生 | 民國學術之歷史定位
    民國歷史不過三十七年。政治上以共和制翻開中國新的歷史篇章。文化學術則以新文化運動終結了傳統的儒學意識形態,將晚清出現的從傳統向現代的文化轉型確立為正統。雖然清末登臺的名流學者,諸如康有為、嚴復、章太炎、梁啓超、劉師培、羅振玉在民初學界仍擁有重要影響力,但已不在學術前沿。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徽章裡的歷史故事
    每一個民國天主教徽章,都有一個故事。中國有這樣一些民國時期天主教會的徽章散布民間,國內國外以及各個時期的都有,因為有寶貴的歷史紀念意義,它們成為一些收藏家追逐的目標。二,清或民國時期耶穌和十二位門徒教會徽章清或民國時期精美老十字架 耶穌和十二位門徒,天主教民國教會徽章為什麼主耶穌不選十個人而要選十二個呢?原來「十二」這個數目有一連串的意義。
  • 民國歷史人物——谷正倫
    當時,他正在敦煌縣城東二十五公裡的莫高窟修復《張議潮夫婦出行圖》:這幅畫從一花一葉、神、佛到表現當時當地歷史人物的活動,構圖精細,栩栩如生;他沉浸在金碧輝煌、絢麗奪目的石窟藝術寶庫裡,他那大腦的皺摺裡,深思、惋惜、憤恨帝國主義嚴重破壞和大量盜竊的罪行餘波未消,又遭遇到甘肅省當局的無理指責,痛心疾首,拂袖而去!
  • 民國歷史人物——嚴驥
    民國元年(1912年)5月嚴驥回福州為福州稽勳局副局長,還當過林森的秘書。民國2年隨十四師師長許崇智參加二次革命,任上校參謀,8月,討袁失敗,逃往上海法租界,化名「恭牛」,在《中華新報》工作。不久嚴驥赴昆明任護國軍第二軍司令部上校參謀處長。
  • 《走出帝制》從晚清到民國的歷史回望
    就經濟而言,秦暉先生通過橫向的國際比較以及縱向的歷史比較,試圖說明大陸時期的民國其實取得了相當的經濟成就。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人口史上罕見的「亂世增長」——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亂世往往伴隨著人口劇減,幅度常常高達人口規模的一半左右,但是民國時期,除了抗戰階段,人口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亂世增長」。更詳細的論證,是在外交領域。
  • 澗西最具民國風情的街區,帶你一秒穿越回民國時代!
    澗西最具民國風情的街區,帶你一秒穿越回民國時代!按照「廿」造型的街道進行改造升級,同時深度挖掘洛陽「一五」時期工業文化符號等,使廣州市場步行街整個街區風貌更加統一,保留其歷史氣息。暖黃的燈光下,和牆同高的書架、厚重的實木桌椅、古樸的銅製檯燈……仿佛一秒就把人帶回到民國時代。
  • 中國歷史上最好看的校服——民國女子校服
    校服,是一種制式服裝,其剪裁設計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不同歷史時期也有不同的風格樣式,諸如圖案、面料等差別,而這從一定程度上,也能側面看出學校的辦學宗旨與教學理念,同時也能襯託出當時學生的精神面貌。我國校服,最先流行於民國時代。
  • 那些曾經的民國建築
    那些曾經的民國建築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還。留存下來的只有前人的智慧和物質,比如建築。今天,我們來看看民國時期的建築吧!首都飯店舊址民國時期南京最豪華的賓館首都飯店舊址位於南京市鼓樓區中山北路178號,是民國商業建築遺存,是軍政要員及外賓下榻之處。1932年始建,1933年竣工。該建築主體4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佔地面積1376平方米,建築面積926平方米。建築為現代派西式風格,根據功能和地形特點,平面設計為不對稱的「7字形」。2002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現為華江飯店。
  • 羅萊夏朵南京頤和公館,別樣的民國奢華體驗
    南京,一座充滿歷史的城市。漫步頤和路上,舊唱片裡的呢喃與一棟棟民國舊居交錯,不變的還是那抹優雅,需要一場舊時光的民國韻味之旅來細細品味。而在漫漫梧桐叢中,坐落著中國最具民國範的奢華酒店——羅萊夏朵南京頤和公館,由26棟近80年歷史的名人舊居組合而成,演繹著這幕民國舊夢的精緻篇章。羅萊夏朵作為法國奢牌酒店的代表,注重對於原汁原味的保留,再融入奢侈元素及法式浪漫,將歷史遺風和現代藝術的自然統一,尋找與內心深處的再次共鳴。
  • 民國歷史人物——盧興榮
    民國元年(1912),財主黃名揚誣告其堂兄興邦為匪,他受株連被通緝,因而隨興邦上山結夥,改名興榮,成為「十興同盟」的成員之一,任頭兄盧興邦的護兵。有一次外出路遇北洋軍,他單槍伏擊,全殲六敵,收其槍械。從此,為頭兄賞識,授給「連長」職街,積極參與派款派糧殺人放火的活動。盧興邦受編為國民革命軍後,他屢建戰功,成為盧興邦的得力助手。歷任團長、旅長、副師長、師長。
  • 民國高校教師待遇的歷史考察 (1912-1949)
    結 語民國高校教師的待遇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不斷修正的過程。民國前期, 由於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剛起步不久, 尚處於一個探索階段, 許多關於教師待遇的問題, 有不少對歐美國家的借鑑, 比如對教師劃分等級等。
  • 民國的味道,民國紅公館
    南京這座城市烙上了太多的民國印記,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當然提及民國,除了那些有時代特點的畫面,這些大多已經成為歷史,留在音像資料中。有很多得以保存的建築或是花園,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破壞。這也是令人扼腕嘆息的。
  • 新鄉縣歷史大事記匯總(民國)
    因在園會組織不嚴、被清廷管帶梁得勝誘騙,起義失敗。同一年,縣知事唐淮源、邑紳夏奠川等人,在縣高等小學校內創辦甲等農業學校一所,共兩班,學生百餘名。預科一年,正科三年,四年畢業。同一年,普育兩等學校在新鄉縣七裡營成立,以學田地租款為經費;商立初等學校在縣城北關創立。
  • 民國歷史人物——黃蕙蘭,民國第一名媛
    民國可以說是一個群英輩出的時代,群英不僅僅限於男人,也包括當時的女人。顧維鈞二、民國第一外交官為了開闊黃蕙蘭的視野,從她少女時期,母親便帶她遊歷世界各地。於是,儘管在兩人談婚論嫁時,顧維鈞並沒有說愛,而是說「我到那些地方進行國事活動時,我的妻子是和我一起受到邀請的」,並拋出了「我有兩個孩子需要一位母親」的言詞。
  • 張彥臺著《蛻變與重生:民國華北牙商的歷史演進》出版
    作者:張彥臺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發行部出版時間:2013年11月 河北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研究所張彥臺博士所著的《蛻變與重生:民國華北牙商的歷史演進全書分九章,共48萬字,以學界長期所忽略的民國時期華北牙商為研究對象,對華北牙商的歷史演變、群體結構、資本構成、社會流動、經營交易、管理制度以及與市場、政府互動共生的諸多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討,揭示出華北牙商和牙商資本在民國社會轉型期蛻變與重生的歷史命運,並剖析了市場貿易中傳統與近代的關係,總結了近代商業群體變遷的基本趨勢,考察了社會變遷中的變與不變,斷裂與傳承,並以社會史和經濟史的視角和模式拓展了近代商人群體研究的領域和範圍
  • 民國歷史上的那次大選,是怎樣演變成內戰的?
    未來的事咱說不準,咱聊聊歷史,在我們民國的歷史上,也曾經有過一次大選,並且還真的演變成一場內戰了。好吧,今天馮老溼跟大家講講這段往事,務求通俗易懂、老少鹹宜。 當年大清倒臺了,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那麼當時初生的民國,依據當時的《臨時約法》,採用的是什麼樣的體制呢?
  • 民國歷史人物——馬漢三
    民國七年(1918年),馬漢三插班入農林學校學習,1920年畢業。1923年,馬被選送到中央農事試驗場附設的農業講習所學習。馬漢三志不在此,遂棄文從武,投奔了正在北平南苑當「陸軍檢閱使」的馮玉祥。當時,馮賴以起家的第十六混成旅已經改編為第十一師,於是,馬漢三到第十一師當了一名學兵。
  • 嶽麓書院講壇第299期:如何把民國時期的社會學調查作為歷史資料來...
    社會學調查也可作為歷史資料。我們如何透過一個小小的歷史故事去窺探當時社會的環境、政治、文化、社會組織等的動態和發展?社會學調查資料如何能成為歷史資料?在具體的歷史研究中,我們該怎樣運用和解讀這些資料?10月30日(周一)下午三點,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邀請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傑出教授王笛先生登上嶽麓書院講壇,開講「如何把民國時期的社會學調查作為歷史資料來使用——《一個農村社團家庭》中的故事」,從1939年成都發生的雷明遠殺人案入手,以多學科交叉的眼光,講述成都地區上世紀40年代的環境、歷史、人文、秘密社會組織、地方權力結構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