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民國多出大師?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要是深入探討起來,就會寫成一篇專業論文了。
但我們或許可以從教育這方面來試著窺探一番。
民國大師們是怎麼講課的?
雖然我們無法身臨其境,但我們可以從他人筆下對大師們的回憶中,領略那個年代那些衝在教育第一線的人,是如何上課的?
民國的課堂是古代傳統學堂和走向近代後課堂的一次銜接。
當時民國大師們,可都是個頂個的文學、歷史、文化、教育、建築等領域的前沿大家,他們的課堂肯定不同於古代學堂和現在咱們學生的課堂!
有的老師一開口,就立即使得學生感到親切;有的人就憑開場幾句話,就讓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人看似隨性自由地對待課堂,但實則內含深蘊,需得有悟性的學生去細細體會.
1、「教育如同餵雞,強迫是不行的」
這個人就是陶行知!
陶行知可是現代教育學大家,很有創造力。相信現在的教師沒有不了解陶行知教育理論的!
在民國課堂上,他注重「啟發式」教育。
一次他到武漢大學演講,一上臺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大公雞和一把米。他就在講臺上,一手壓著雞頭,一首捧著米,讓雞吃,雞死活不吃。後來他鬆開手,讓雞自己呆在那裡,雞卻開始低頭吃米。
陶行知就此解釋道:「教育如同餵雞,強迫是不行的。」
對於這句話,我相信很多現在教師們最懂了!
只有讓學生自己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樣課堂和教學的效果才會比填鴨餵雞似地教學,效果要好得多!
2、兄弟我是沒什麼學問的
梁啓超是當時清華國學的四大導師其中一個,他剛開始的課堂就是那種看似隨性,又有極大深蘊的。
走上講臺後,他只說一句:
「兄弟我,是沒什麼學問的!」
聽到這句話後,學生們當然在下面交頭接耳了,教室裡響起了討論聲。
大家都是第一次見到這樣教學的老師,而且說的話也很平易近人,一點也不古板!
而梁啓超則靜靜等大家的討論音量降低後,眼神輕輕往教室天花板移動,才緩緩地說:
「兄弟我還是有些學問的。」
3、我是不懂的嘍,也沒有人懂
說出這句話的老師,一定特別有趣!
他就是劉文典教授!
或許有許多人不太認識這位教授,他可是當時研究《莊子》最專業的學者!
而且是西南聯大中文系的,西南聯大大家都知道,更何況是個教授!其學術水平不可估量。
他上課的第一句話是:
「《莊子》嘿,我是不懂的嘍,也沒有人懂。」
如此俏皮般的話,相比在現在的課堂上也很難聽到吧?
不過劉文典也會拖堂!和現在的老師一樣,文章解讀沒講完,他就不下課,必須要講完自己得意的思想,才能下課。
4、你們睡覺可以,不要打呼嚕
如此有個性的老師,你絕對想不到,是寫《邊城》的那個沈從文!
沈從文的小說清新自然、娓娓道來。
可他上起課來卻也是個有趣的老師,他非常謙虛,覺得自己講課不好。
所以在第一次和同學見面時候就說,
「我的課講得不精彩,你們要睡覺,我不反對,但請不要打呼嚕,以免影響別人。」
可學生哪能相信沈從文大師不會講課呀?大家都當是文人的謙虛,就更敬佩沈從文了!反倒贏得滿堂彩。
他的學生汪曾祺曾說:
沈先生的課啊,是「毫無系統」,而且「湘西口音很重,聲音又低,還有學生聽了一堂課,甚至覺得不知道聽了一些什麼」。
汪曾琪打趣地評價:聽沈先生的課,你得學會「舉一隅而三隅反」。
5、人滿為患的課堂:有人不僅文學成就大,課也講得精彩
譬如大詩人聞一多,還記得他的《死水》、「三美」理論嗎?
這樣極有自己思想的大詩人,在正式講課之前,總是還未講話先吸上一口煙。(民國課堂確實自由)
猛吸一口後,才緩緩地說:「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
他講唐詩,把晚唐詩和後期印象派的畫聯繫起來講,別具特色,他的口才又好,引經據典,信手拈來。
所以,他講課時,課堂上每次都人滿為患。
外校也有不少人來「蹭課」,課堂上特別擁擠。
而且據說,還有學生跑上幾十裡路,從外地趕來,就為聽他上課。
其實經常了解了解民國上課的歷史,對於現代的教育也十分有幫助。
民國是出於變革的時期,對於許多教育方式,民國大師們都做了許多實驗和探索。
最有趣的是,每位民國大師的教學方式,都各不相同,實在是現代教師可以深入了解的一個領域!
讀史可以思己。
讀一讀別人的課堂,倒也可以借鑑到自己的課堂之中。
關注西安古西樓~
在這裡,你不必成為別人,我們只帶你遇見靈魂深處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