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我到縣教研室上了班,任中學語文教研員。教研室是文教局的直屬二級單位,負責全縣中小學的教學研究工作,一年上頭工作繁忙,除了到全縣各中小學進行教學工作檢查或指導外,還辦了《京山教研》的刊物,一月出一期,由教研員擬文、刻寫、油印後發到各中小學,還選了有關語文教學的名家名篇和本縣優秀語文教師的論文,彙編成一本《語文教學》書籍,鉛印後發給全縣語文教師和兄弟縣市教研室。最忙的時候是每學期的期中和期末,要趕出試題併到印刷廠鉛印,組織全縣中小學的考試,有時還組織統一閱卷和招生工作。
教研室工作繁忙,頭緒較多,但有一班得力的人,工作較順利。教研室主任叫龍長鎰,他是老江師(江陵師範)生,領導能力強,口齒流利、表達力強,處事果斷、人際關係好。8個教研員,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和女士,雖然不是大學生,都是50年代中師生,但能力都較強,黃積德、李志高、吳嗣堯、吳昌信、華懷珍都是得力的幹將。這八九個人中有3名黨員,我任黨小組長。當年文教局、衛生局是一個黨支部,龍長鎰是支委成員,還有幾個是共青團員。雖然人少兵很精,是一個團結戰鬥的集體。大家忙裡偷閒,工作之餘都在自學攻讀。為了提高政治水平,在一年中的空餘時間,我攻讀完了《毛澤東選集》共四卷,還閱讀了幾本小說和有關的業務書籍。
當年仍處在災年,我們除了學習之外,還搞自力更生開荒種地。我們教研室住在城關的水南門,緊靠京山河邊,在我們住的門前的城牆邊,有一塊空地,我們開墾出來種了蔬菜,還到惠亭中學附近開墾了兩塊荒地,種上了紅薯。同時還同文教局的同志們一起到城關附近的滴水寺開墾了幾十畝荒地,種上了水稻和紅薯。周克強局長以身作則,帶領我們奮戰,大家風裡雨裡,泥裡水裡不畏辛勞,我和黃積德,還有局裡的郭壁同志是得力幹將,耕扒地、插秧我們最得力。大家辛苦一年到秋收的時候,除了吃的以外,還每人分得50多公斤糧食,大家高興極了。
由於工作繁重,生活條件太差,致使許多同志得了肝病。我們室裡的幾個單身漢原在人委會二食堂搭火,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在室裡單獨起火,吃我們自己種的蔬菜和紅薯,由於大米太少,餐餐吃紅薯,吃得人人肚子膨脹,特別是油水太差,個個面黃肌瘦。我的身體比大夥更差,因此也感染上肝病。四肢無力,一檢查肝大二三公分,醫生要我住院。我把這不幸的事告訴了培香,她於1962年4月請假到京山來看我,她過了兩天就回公社去了。由於期中工作忙,只好延期住院。拖到「五一」節放假兩天,我就回了皂市一趟,我們又團聚了兩天,回來後就住進了在血防站辦的肝炎病院。在此住院的有幾十人,我同公安局的王勇同志住在一起,我們都是青年人,同病相憐相處很融洽。醫院裡的生活條件稍好一點,因為政府給每個病人補助了一斤糖、四兩油。這裡的環境也很好,血防站的後面緊靠惠亭山,山上樹林茂密、松柏常青,前面是惠亭水庫的渠道,院內也有許多花草樹木,因此空氣清新,病人們早上集中在院子裡打太極拳,飯後在一起談天說地或下棋打牌。醫生們很負責,每天早上查房,護士每天送三次藥,待病人態度謙和、精心護理,儘量讓病人心情舒暢,讓大家早日恢復健康。我在這裡足足治療了一個月,出院後又投入了緊張的期末出卷和組織考試的工作。
敬請期待:天門人在京山——第一次擔起重擔(連載之十三)
相關閱讀:
天門人在京山——堅決求學考一中(連載之一)
天門人在京山——挑著草鞋去上學(連載之二)
天門人在京山——申請棉衣理髮費(連載之五)
天門人在京山——步行幾百腳走破(連載之六)
天門人在京山——別人過年我守夜(連載之七)
天門人在京山——艱苦環境磨意志(連載之九)
天門人在京山——蘿蔔白菜作婚禮(連載之十)
天門人在京山——積極進取團聚少(連載之十一)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一品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