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率先發現並命名人類新遺傳疾病——「卵子死亡」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PANX1突變位點分布及功能機制研究。研究示意圖

中新網上海3月28日電(陳靜 徐英)記者28日獲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輔助生殖科匡延平團隊攜手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桑慶副研究員和王磊教授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的人類遺傳病,並將其命名為「卵子死亡」。

該研究結果擴展了對人類孟德爾疾病的認知;揭示了人類卵子及早期胚胎發育中隱藏著大量前所未知的新基因;同時,也為相關患者的遺傳諮詢及實現輔助生殖中的精準醫學實踐奠定了基礎。《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剛剛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據悉,孟德爾遺傳病又稱單基因病,是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或病理性狀,人體中只要單個基因發生突變就足以發病的一類遺傳性疾病。

導致卵子、受精及早期胚胎發育異常的致病基因。研究示意圖

歷時15年,研究團隊發現了細胞連接蛋白家族成員PANX1存在不同的突變,並通過多個角度深入揭示了致病機制。研究表明,「卵子死亡」是一種全新的孟德爾遺傳病及糖基化疾病,也是PANX家族成員異常的首個離子通道疾病。

據介紹,2003年,匡延平教授在臨床試管嬰兒術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病例:患者取卵數、卵子形態及體外受精均正常,但受精第二天後,所有胚胎均出現發黑、萎縮、退化的現象。之後,匡延平又發現了一例患者,其卵子被取出後,未受精即表現為發黑、萎縮、退化。彼時,並無醫學文獻報導過此疾病,也無人描述過。致病原因及機制更不得而知。

2015年,匡延平團隊聯合復旦大學桑慶、王磊團隊著手開展研究。期間,西北婦女兒童醫院生殖中心的師娟子教授也發現了一例類似的家族性患者。當時,研究團隊便將此疾病命名為「卵子死亡」。

據了解,PANX1在2003年被克隆, 隨後的十餘年間,大量研究報導其與炎症、感染、局部缺血等生理病理學過程有關,但未有關於PANX1突變引起人類疾病的報導。通過多年聯合攻關,研究團隊發現了PANX1存在不同的突變,明確「卵子死亡」是一種新的孟德爾遺傳病。(完)

相關焦點

  • 人類新遺傳疾病「卵子死亡」被發現並命名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新遺傳疾病 命名為「卵子死亡」
    新華社上海3月29日電(記者吳振東、郭敬丹)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桑慶副研究員和王磊教授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生殖中心匡延平教授團隊,首次發現了一種新的人類遺傳病,將其命名為「卵子死亡」。北京時間3月28日,《科學》雜誌子刊《科學轉化醫學》在線發表了這項研究成果。
  • 人類新遺傳疾病:「卵子死亡」!復旦團隊首次發現並命名
    近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桑慶副研究員和王磊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生殖中心匡延平教授團隊,合作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新的人類遺傳病,將其命名為「卵子死亡」。
  • 遺傳學大發現:這一特殊DNA竟然也能遺傳自父親
    人類的卵子與精子結合。 或許在以前的研究中,科學家也發現了來自父親的線粒體遺傳給後代的例子,但這些結果可能被低估,或許被認為是因樣本汙染導致的結果。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更廉價、更深入的DNA分析成為可能。所以,很可能會有越來越多類似的案例被相繼報導。 更好的疾病療法
  • 人類卵子冷凍技術取得新突破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安徽醫科大學曹雲霞教授領導的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低溫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褪黑素可以通過抑制氧化損傷和維持卵細胞膜通透性提高人卵母細胞的冷凍效果,這標誌著人類卵子冷凍技術取得新突破。
  • 中國科學家率先解析生命信息載體結構奧秘
    2.我們人類的基因組A. 我們每個人的基因組DNA大概有多長?我們人類是二倍體生物,正常體細胞中含有兩套染色體組,一套來自於父方,一套來自於母方。我們每個個體的生命都是從一個精子和一個卵子相結合開始的。精子和卵子都是單倍體細胞,只含有體細胞中的一套染色體組。
  • 中國科學家率先發現水稻自私基因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水稻自私基因,並由此破解水稻雜種不育的機理。這是科學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發現,證實了植物界同樣存在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的非經典遺傳現象。
  • 神經退行疾病治療新途徑:中國科學家為小鼠再生視神經節細胞
    人類的視神經節細胞能否再生?帕金森患者是否能通過該方法被治癒?《細胞》期刊發表的一項中國科學家團隊研究,有望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1億多人患有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類的神經系統包含成百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細胞。
  • 新發現:卵子會對某些人的精子更加喜愛,甚至為其「開後門」
    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是通過雌雄生殖細胞的融化來繁衍下一代,這樣後代中就同時含有親本雙方的遺傳基因,也最大化的增加了基因「變異」的可能性,這是物種進化的原動力。有基因突變(變異)才能出現新性狀的個體,在通過積累被自然所選擇,漫長時間下新物種可能就出現了。
  • 新發現:卵子對個別精子「情有獨鍾」,想優生優育的夫妻值得一看
    據《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所發表的最新研究《卵子的化學信號促進了人類神秘的雌性選擇》中我們會看到這樣一項有趣發現:在性行為中,卵子並非完全處於被動角色,它們會格外偏愛某一精子,並想方設法幫助其迅速發現自己,完成受孕。
  • 最新發現:同卵雙胞胎胚胎發育有遺傳差異
    同卵雙胞胎也就是單卵雙胞胎,是一個精子與一個卵子結合產生的一個受精卵,但這個受精卵一分為二,形成了兩個胚胎;而異卵雙胞胎則是因為母體卵巢同時排出兩個卵子,並且分別受精成胎。同卵雙胞胎的二者出自同一個受精卵,嬰兒性別相同,外表會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有時甚至連身邊親近的人都很難分辨。一般認為,他們接受的也應是完全一樣的染色體和基因物質。
  • 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儘管他的細胞不能繼續發育,但是Saito發現如果將這些細胞移植到小鼠睪丸內,這種細胞能分化成熟並產生有功能的精子,如果將這種細胞移植到小鼠卵巢內,這種細胞能分化成熟並產生有功能的卵子,這種精子和卵子能在體受精。在人類細胞的同樣嘗試也取得部分成功,也能體外培養出生殖原細胞,但是成功率非常低,難以進行更多研究。
  • 中國科學家新研究:「自閉」獼猴幫助解析人類自閉症「秘密」
    中國科學家新研究:「自閉」獼猴幫助解析人類自閉症「秘密」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20-06-17 09:59 來源
  • 安醫大科研團隊新發現!人類卵子冷凍保存技術獲突破
    日前,記者從安徽醫科大學了解到,該校教授曹雲霞領導的生殖醫學低溫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褪黑素可以通過抑制氧化損傷和維持卵細胞膜通透性提高人卵母細胞的冷凍效果,標誌著人類卵子冷凍保存技術取得新突破。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松果體研究》上。
  • 首個全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遺傳圖譜發布
    該圖譜提供了迄今為止關於人類進化的兩個關鍵驅動因素之間的位置、速率和關聯性的最詳細觀察:重組(recombination)---在卵子和精子形成中發生的基因組重組;並且新發突變(de novo mutation)---在我們的每個基因組中出現了幾十個通常很小的變異,而且我們沒有從父母那裡遺傳這些變異。
  • 又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細數吳汝康的成就
    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他於1985年提出建立「今人類學」,主張將闡述現代人類群體體質變化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的知識歸納於此領域,並為此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吳汝康是我國最重要的中國古人類學家。他從人類體質入手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增加了人對自身的認識。關注2:這顆小行星是如何被發現的?
  • 人造卵子孕育新生命
    不管科學家多麼小心,還是有批評聲音認為,人造的卵子和精子不能用來孕育生命。比如馬西·達諾夫斯基就認為,實驗室培育的生殖細胞不可能足夠安全,不應冒這樣的風險。達諾夫斯基是美國遺傳學與社會中心的執行主任,這是一個致力於讓人類遺傳技術得到正確應用的公益機構。她表示,她完全支持針對人類和動物發育的研究,但利用改造過的卵子和精子創造新生命,尤其是人類,是不應該越過的底線。
  • 人類遺傳資源是無價之寶
    另一方面,珍貴的遺傳資源可以造福我們的生產生活。袁隆平發現水稻雄性不孕性遺傳現象,利用野生稻、栽培稻等遺傳材料研發高產雜交水稻,極大地解決了糧食緊缺的問題。農業專家利用遺傳材料育種,為我們提供高品質的瓜果蔬菜、肉蛋奶、棉麻絲,改善我們的生活。醫學專家通過對遺傳性疾病的研究,為優生優育、健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 Science:發布首個全解析度的人類基因組遺傳圖譜
    該圖譜提供了迄今為止關於人類進化的兩個關鍵驅動因素之間的位置、速率和關聯性的最詳細觀察:重組(recombination)---在卵子和精子形成中發生的基因組重組;並且新發突變(de novo mutation)---在我們的每個基因組中出現了幾十個通常很小的變異,而且我們沒有從父母那裡遺傳這些變異。
  • 線粒體DNA竟然也能遺傳自父親,這對遺傳學意味著什麼?
    人類的卵子與精子結合。 或許在以前的研究中,科學家也發現了來自父親的線粒體遺傳給後代的例子,但這些結果可能被低估,或許被認為是因樣本汙染導致的結果。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更廉價、更深入的DNA分析成為可能。所以,很可能會有越來越多類似的案例被相繼報導。 更好的疾病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