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學大發現:這一特殊DNA竟然也能遺傳自父親

2020-12-15 騰訊網

從刀耕火種時代,到細胞、分子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自己從哪裡來的認識不斷加深。或許你也在學校學到了一些生物學知識,並據此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然而,我們在學校學到的一些東西往往只是簡化過的事實,有時甚至不那么正確。比如「人的感官只有五種」,「物質的狀態只有固、液、氣三種」。如今,一個新的研究又在這張「不完備的知識」清單中增添了一項,它證明我們細胞的能量來源——線粒體來自我們的父母雙方,而不是像在生物課堂上所學的那樣,只來自我們的母親

這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得出結論稱,在三個獨立的家庭中,父親精子中的線粒體成功地傳遞給了幾代人。這顛覆了我們對一個基本「真相」的科學理解,並為更好地治療線粒體疾病開闢了新的可能性,給許多正遭受毀滅性折磨的家庭帶來希望。

線粒體遺傳

線粒體將我們攝入的糖、脂肪和蛋白質轉化為細胞用來為自身提供能量的分子。因此,當線粒體出現差錯時,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它會導致伴隨終生的問題,甚至能導致子宮內受影響的胎兒的死亡。

例如,MELAS症候群開始於兒童早期,能導致癲癇發作和痴呆。科恩斯-塞勒症候群(KSS)會引起視力和聽力問題,甚至可能導致患者失明和失聰。

線粒體是為細胞供應能量的細胞器,線粒體DNA是環形的,不同於染色體DNA。| 圖片來源: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細胞的大多數DNA都包含在細胞核中,但線粒體獨立存在於細胞核之外,而且擁有自己的DNA。人們認為,這是因為線粒體最初是獨立的生物體,它們在大約14.5億年前進入早期細胞內,從此就再也沒有離開。線粒體能自我繁殖,並通過在卵細胞中「搭順風車」而代代相傳下去。

在受精過程中,父親的精子將他的DNA轉移到卵子中,但精子的線粒體很少或根本不會進入卵子。如果有一些線粒體混進了卵子,那麼也會有專門的機制來摧毀它們。

人類的卵子與精子結合。| 圖片來源:Spike Walker

這項新的研究發現,在少數家庭中,那些設法進入了卵子的來自父親的線粒體並沒有遭到破壞,雖然我們目前還不知道原因。還有證據表明,在受精卵發育成胚胎的過程中,這些來自父親的線粒體的DNA複製,甚至可能比來自母親的線粒體的DNA複製還要多

或許在以前的研究中,科學家也發現了來自父親的線粒體遺傳給後代的例子,但這些結果可能被低估,或許被認為是因樣本汙染導致的結果。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更廉價、更深入的DNA分析成為可能。所以,很可能會有越來越多類似的案例被相繼報導。

更好的疾病療法

線粒體DNA的突變與一些疾病具有密切關係。| 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些發現具有一項非常重大的意義——如果更好地了解線粒體是如何傳遞的,我們就有更好的機會來發展治療線粒體疾病的方法,這甚至可能促進正常運轉的線粒體在受精卵內的繁殖,以取代那些受損的線粒體。

然而,任何治療方法都可能引起爭議,因為這牽涉到要以一種會遺傳到後代的方式影響一個人的DNA。然而,另一種目前唯一的治療方法同樣存在爭議,這種方法牽涉到將受精卵的細胞核注入含有正常線粒體的供體卵細胞中。這通常被描述為製造「三親嬰兒」,在大多數國家都是不被允許的,儘管第一個這樣的嬰兒已經於2016年4月出生。因此,操縱父母的線粒體或許可以被視為一種更可取的選擇。

對人類進化學的意義

這項工作可能會影響通過線粒體DNA來研究人類進化和遷移的科學家。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線粒體DNA的變化往往非常小,因為線粒體的微小變化也往往是致命的,因此不會遺傳給後代。這意味著,一個人的線粒體DNA很可能與他們的遠祖以及同一族群的其他人非常相似。

因此,通過研究不同人群的線粒體DNA,科學家還能夠追蹤這些群體在世界各地的遷徙,甚至能夠確定所有人類可能的共同母系祖先,也就是「線粒體夏娃」。

然而,所有這些工作一直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線粒體只會從母系遺傳,而我們現在知道這是錯誤的——來自父親的線粒體也可能會遺傳給後代。那麼,使用線粒體DNA來研究人類進化和遷移的方法就變得全然無效了嗎?

或許不會。這項新研究發現的案例的罕見性意味著,它不會顯著影響我們對這一領域的理解。但進一步的研究如果表明父親的線粒體DNA遺傳更為普遍,那麼我們對人類遷徙的整體理解可能就需要調整了。

譯:瑪吉

文:Michael J Porter(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分子遺傳學講師)

相關焦點

  • 線粒體DNA竟然也能遺傳自父親,這對遺傳學意味著什麼?
    因此,當線粒體出現差錯時,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它會導致伴隨終生的問題,甚至能導致子宮內受影響的胎兒的死亡。 例如,MELAS症候群開始於兒童早期,能導致癲癇發作和痴呆。科恩斯-塞勒症候群(KSS)會引起視力和聽力問題,甚至可能導致患者失明和失聰。
  • PNAS:線粒體DNA不僅遺傳自母親,也遺傳自父親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孩子的線粒體僅繼承於母親,而父親精子中的線粒體在受精後已經被破壞,因而對線粒體疾病的研究多局限於母系遺傳。近日,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公認的mtDNA遺傳規律存在不足,父系mtDNA在少數情況下仍可遺傳後代!換言之,mtDNA遺傳並非母親「特權」,父親也可為子女mtDNA添磚加瓦!
  • 華人科學家證實,父親也可以將線粒體DNA遺傳給後代
    Marianne Schwartz和John Vissing在研究一名28歲男性患者的線粒體疾病時,發現導致這名患肌肉疾病的異常線粒體DNA,居然是從他父親那裡獲得的[10]。 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線粒體DNA可以從父親那裡傳遞給後代。不過遺憾的是,在接下來的16年裡,再也沒有類似的確切報導。
  • 孟德爾玩豌豆,遺傳學的遺傳與交配或雜交關係
    這事兒也不知是不是從安託尼克拉東開始的,後來動物遺傳學引進了一個設備,這個設備得到了大量和富有成果的應用。這所說的設備估計就是指用來做實驗的老鼠們。在實驗室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現象,比如長時間以後會出現整屋的小老鼠,都是白的或者灰的,而且這種情況可以維持好幾天。於是遺傳學出現端倪,其實雜交會對生物造成某些改變,老早以前就已經被大家所了解。
  • 孩子基因中,哪些遺傳自父親?哪些遺傳母親?看完一目了然
    還有就是有的孩子完全沒有遺傳到父母的特點,這兩種情況的的出現讓很多人覺得基因真是非常神秘。其實多多少少我們都會遺傳到父母的基因,身上總會父母的影子,那麼父母在哪些方面容易遺傳給孩子呢,其中哪些基因是遺傳自父親?哪些遺傳自母親?孩子會遺傳到父母哪些特點?
  • 科學家發現人類線粒體DNA的雙親遺傳
    近日,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等科研人員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Biparental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Humans」的文章,發現在極少數情況下
  • ecRNA:決定神經元DNA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一種特殊的RNA
    DNA甲基化是最常見的一種表觀遺傳學修飾。近年來人們意識到,神經元DNA的甲基化動態與大腦的記憶形成有關,這一過程受到了嚴格的調控。Alabama大學和Purdue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元DNA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取決於一種特殊的RNA,ecRNA(extra-coding RNA)。
  • 父本線粒體DNA也能遺傳給後代
    也有科學家提出了mtDNA父系遺傳的疑議,並在羊、蒼蠅和老鼠身上得到了證實。但在人類中卻一直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相關證據。不過,最近的一項新研究找到了人類mtDNA雙親遺傳的多個實例,也許mtDNA真的可以由父親遺傳給後代!11月26日,PNAS期刊刊登了這一最新發現,科學家通過對具有神秘症狀的個體及其親屬的線粒體進行測序,發現了mtDNA父系遺傳證據。
  • 如何通過滲透來學習排序,遺傳不再是遺傳學的同義詞
    我們發現遺傳不再是遺傳學的同義詞。作為你DNA的4%,基因被高估了。表觀遺傳學是科學研究中最熱門的趨勢之一,它試圖找出另外96%的人在做什麼。表觀遺傳學研究你的基因表達是如何受到DNA序列變化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的——比如有毒暴露、飲食和運動。我們發現DNA是有意識的。意識到。
  • 遺傳學第一定律——分離定律
    一說到遺傳學定律,我們首先想到的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格雷戈爾 孟德爾(1822-1884)(Gregor Johann Mendel),奧地利生物學家,在修道院擔任神父,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人們稱為「現代遺傳學之父」。
  • ...變大的秘密——番茄遺傳研究的重要成果於《自然 遺傳學》雜誌...
    最新研究成果以長篇幅論文在線發表於10月13日的《Nature Genetics(自然 遺傳學)》雜誌。該研究是繼2012年《Nature》發表番茄全基因組序列圖後取得的另一重要成果,來自中、美、法、意、以和瑞士的多個研究團隊聯合對番茄展開了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探索。
  • Cell: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
  • 【新知】表觀遺傳學信息如何傳遞
    10天後,Dias讓這些動物和正常雌性小鼠動物交配。這些動物後代成年後,大部分對乙醯苯敏感,當暴露在這種氣味下,有意外聲音就會驚慌失措。動物的下一代(孫輩)仍會對乙醯苯敏感。研究發現,三代動物M71 glomeruli結構增大,其中乙醯苯敏感神經元增加。最近這一研究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Dias等認為,環境信息可通過表觀遺傳機制傳遞給後代。
  • 孟德爾是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
    從生物的整體形式和行為中很難觀察並發現遺傳規律,而從個別性狀中卻容易觀察,這也是科學界長期困惑的原因。孟德爾不僅考察生物的整體,更著眼於生物的個別性狀,這是他與前輩生物學家的重要區別之一。孟德爾選擇的實驗材料也是非常科學的。因為豌豆屬於具有穩定品種的自花授粉植物,容易栽種,容易逐一分離計數,這對於他發現遺傳規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 國外細胞遺傳學及臨床遺傳學參考書推薦
    這本書已經在翻譯中,希望不不久的將來可以與大家見面。------書名:Human chromosome atlas簡介:《人類染色體結構異常診斷圖譜》是一本細胞遺傳學工具書,主要用於人類染色體核型分析的輔助診斷。
  • 【CpG甲基化】邁入未知領域:重複DNA的表觀遺傳學
    利用納米孔測序對HORs陣列進行甲基化分析,研究小組在具有活性的HORs中發現獨特的甲基化模式:在人類基因組的每個著絲粒中,大多數區域都是一致的超甲基化,有一個明顯的低甲基化區域。CENP-A上有標記著動粒連接和著絲粒功能的位點,團隊進一步發現低甲基化的區域與CENP-A的最高結合部分重疊,這說明低甲基化會影響著絲粒的活動。
  • 遺傳學第二定律——自由組合定律
    一提到遺傳學定律,我們首先想到的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格雷戈爾 孟德爾(1822-1884)(Gregor Johann Mendel),奧地利生物學家,在修道院擔任神父,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人們稱為「現代遺傳學之父」。他通過豌豆實驗,於1865年發現了震驚世界的遺傳學三大基本規律中的兩個,分別為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
  • 諾貝爾化學獎頒給發現遺傳剪刀改變DNA技術的兩位六零後女科學家
    編輯技術,這也被稱作「遺傳剪刀」,通過使用「遺傳剪刀」,研究人員可以非常高精度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這是諾貝爾化學獎上百年歷史上首次在同一年頒發給兩名女性,這也使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人數從5人增加到7人。
  • 科學網—表觀遺傳學:承續的魅力
    科學家們發現,對基因組的表觀遺傳修飾還包括組蛋白(可供DNA纏繞)的修飾、染色質的重塑、微小RNA的調節等諸多內容。 上帝的禮物 1939年,生物學家Waddington率先創造了「表觀遺傳學」這一術語;1942年,他認為生物體從基因到基因表型之間存在一種控制,這種控制機制就是「表觀遺傳學」。
  • 遺傳也不都是基因說了算
    破解基因的密碼指令  人類不僅擁有作為基本遺傳物質的基因組信息,還擁有一套管理、調控、修飾基因組的密碼指令系統  1939年,生物學家Waddington率先提出「表觀遺傳學」這一術語。如今,「表觀遺傳學」已經走過了70多個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