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教科書!父本線粒體DNA也能遺傳給後代

2021-02-18 測序中國

線粒體可以為細胞提供能量,同時也承載著遺傳物質線粒體DNA(mtDNA)。對於mtDNA的「傳承」,科學家們多數認為只有母親才能把這種遺傳物質傳給他們的後代。也有科學家提出了mtDNA父系遺傳的疑議,並在羊、蒼蠅和老鼠身上得到了證實。但在人類中卻一直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相關證據。不過,最近的一項新研究找到了人類mtDNA雙親遺傳的多個實例,也許mtDNA真的可以由父親遺傳給後代!

11月26日,PNAS期刊刊登了這一最新發現,科學家通過對具有神秘症狀的個體及其親屬的線粒體進行測序,發現了mtDNA父系遺傳證據。

儘管這種遺傳事件發生率較低,卻真實發生了。事實上,對於人類mtDNA的遺傳研究一直在進行,此前也有報導稱發現了父系遺傳的證據,但最後都被證實是樣本汙染和樣本混淆造成的錯誤結果。在PNAS發表的這項最新研究中,為避免出現以上錯誤,研究人員在發現mtDNA可雙親遺傳後,在不同獨立實驗室,利用不同方法進行高深度全mtDNA測序分析證實了這一結果。

該研究由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線粒體疾病中心主任黃濤生教授和梅奧診所醫院的Paldeep S. Atwal教授共同領導進行。有意思的是,這項研究成果是一個意外發現。最初,黃教授研究團隊分析了一個疑似患有線粒體病的4歲小男孩的mtDNA。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他線粒體基因組沒有致病性或可能致病的基因突變,但卻有較高水平的異質性,包括9種同質變異體和31種異質變異體。在31個異質變異體中,10個變異體的平均異質性水平為29%,21個變異體平均異質性水平為71%。異常高水平的異質性,意味著不同的線粒體似乎含有不同的基因。

小知識

mtDNA發生突變時,就會同時出現野生型與突變型mtDNA,這種情況被稱為mtDNA異質性。mtDNA異質性可以存在於一個個體的細胞和組織。隨著細胞分裂,異質性細胞中突變型mtDNA和野生型mtDNA的比例會發生漂變,向同質性的方向發展。分裂旺盛的細胞(如血細胞)往往有排斥mtDNA異質性的能力,經無數次分裂後,細胞逐漸成為只有野生型mtDNA的同質性細胞。

對於這種不同尋常的現象,黃教授起初認為這不可能,並對患者的血液進行了復驗。為排除樣本混淆等因素,研究團隊還將樣本送往不同醫院進行檢測,都得到了相同的結果。他們意識到這一發現有可能將打破人類線粒體遺傳學的中心法則。

研究團隊對這一發現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分析。他們從男孩的家人那裡獲得了血液樣本,發現其母親和姐妹有著相同的線粒體異質性模式。當分析男孩外祖父母的mtDNA時,發現男孩的母親從其母親那裡遺傳了21個線粒體變體,從父親那裡遺傳了10個線粒體變體,表明該家庭中的mtDNA有雙親遺傳特徵。

為驗證這一遺傳模式,研究團隊擴大了對該家庭的研究範圍,發現男孩的兩個親屬和後代也有類似的mtDNA遺傳模式。同時,辛辛那提兒童醫院和梅奧診所也分別各自研究了一個獨立家庭,發現這兩個獨立家庭也存在類似的mtDNA遺傳模式這三個獨立家庭有17個個體表現出高水平的mtDNA異質性(範圍從24%到76%),並在第二個家庭中發現,患者是通過母親繼承了祖父母的mtDNA。該研究由不同CAP-CLIA認證實驗室,使用不同實驗方法完成。

通常在受精過程中,來自父本的線粒體會被拋棄,但顯然這3個家庭的線粒體基因組正在打破這一規律。來自父本的mtDNA以某種方式留了下來,使後代擁有了混合的線粒體。此外,研究中的mtDNA遺傳出現了類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模式,這意味著一些繼承了混合線粒體基因組的男性能夠將其遺傳給他們的後代。

目前還不清楚mtDNA雙親遺傳是如何發生的。研究人員猜測父本mtDNA遺傳很可能與核基因突變有關,也許是細胞溶酶體途徑和內切酶G途徑的相關基因突變導致,因為這種突變會影響父本線粒體在胚胎的消失過程。

線粒體疾病並不少見,它可在任何年齡段表現出來,引發一系列症狀,包括聽力缺失、失明、肌肉萎縮和器官衰竭等,目前這些疾病尚無法治癒。科學家正進行多項研究,以開發新型療法和生物技術來預防這些疾病遺傳給下一代。黃濤生團隊曾成功幫助一對夫婦生育了一個「三親」嬰兒(一個爸爸,兩個媽媽)。嬰兒的母親身體健康,但她四分之一的線粒體攜帶亞急性壞死性腦病的基因,無法生育健康的孩子。黃教授及合作者利用捐贈者卵子的健康線粒體,替換了其有缺陷的線粒體,再進行體外受精,最終獲得了擁有健康mtDNA的嬰兒。

有科學家表示,這一新發現為線粒體疾病研究打開了新的大門,或許可以選擇利用父本的健康mtDNA替代母本有缺陷的mtDNA,幫助生育健康的孩子。但這只是猜想,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證實。闡明這種雙親遺傳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發生頻率,不僅能拓展我們對mtDNA遺傳過程的認識,幫助研究新的治療方法,還有助於輔助生殖技術的研究改進,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致病性mtDNA的遺傳。

也許,這項新發現將深刻地改變人們對線粒體遺傳的普遍看法。這種不尋常的遺傳模式或將為線粒體醫學研究開闢新領域。

參考資料:

1. Biparental Inheritance of Mitochondrial DNA in Humans

2. Mitochondrial DNA Can Be Paternally Inherited in Humans, New Study Finds

3. Not Your Mom’s Genes: Mitochondrial DNA Can Come from Dad

· END ·

好課推薦:探基聯合衡道醫學重磅推出病理課程

探基學院聯合衡道病理旗下的衡道醫學新媒體共同推出病理課程,課程內容由國內眾多頂尖病理大咖親自傳授。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觀看課程。

相關焦點

  • 揭示為何父本線粒體在受精後不會遺傳給後代
    人們還發現在幾乎所有動物的繁殖期間,只有母本線粒體DNA傳遞給後代,而父本線粒體DNA在它發揮影響之前就在受精卵中被選擇性地摧毀了。這個過程背後的精確機制一直是不清楚的。談及線粒體遺傳時,為何母體基因是以犧牲父本基因的代價來發揮統治力呢?
  • 線粒體 DNA 之謎被揭開:為啥只能通過媽媽遺傳?
    眾所周知,人類的遺傳物質除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外,還有線粒體DNA。一個國際團隊24日說,他們探清了為什麼線粒體DNA不能通過父親的精子,而只能通過母親的卵子遺傳給後代。
  • 華人科學家證實,父親也可以將線粒體DNA遺傳給後代
    他們在三個獨立家庭中證實:之前認為只能通過母親遺傳給後代的線粒體DNA,也可以通過父親傳遞給後代。 對,你沒看錯,父親也可以把線粒體DNA遺傳給後代。Wallace院士 線粒體DNA可以通過父親遺傳真正引起學界注意是在2002年。 Marianne Schwartz和John Vissing在研究一名28歲男性患者的線粒體疾病時,發現導致這名患肌肉疾病的異常線粒體DNA,居然是從他父親那裡獲得的[10]。
  • 科學家揭示為什麼線粒體不能通過父系遺傳
    一個國際團隊6月24日說,他們探清了為什麼線粒體DNA不能通過父親的精子,而只能通過母親的卵子遺傳給後代。  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  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說,當精子與卵子結合成受精卵後,精子中的線粒體會啟動一套自毀機制。如果延遲這套機制發揮作用,那麼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胚胎存活可能性降低。
  • 線粒體因何不能父系遺傳
    眾所周知,人類的遺傳物質除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外,還有線粒體DNA。一個國際團隊近日說,他們探清了為什麼線粒體DNA不能通過父親的精子,而只能通過母親的卵子遺傳給後代。  線粒體是細胞中提供能量的細胞器,被稱作細胞的「能量工廠」。當精子與卵子結合成受精卵後,精子中的線粒體會啟動一套自毀機制。
  • 線粒體DNA竟然也能遺傳自父親,這對遺傳學意味著什麼?
    線粒體結構。這顛覆了我們對一個基本「真相」的科學理解,並為更好地治療線粒體疾病開闢了新的可能性,給許多正遭受毀滅性折磨的家庭帶來希望。 線粒體遺傳 線粒體將我們攝入的糖、脂肪和蛋白質轉化為細胞用來為自身提供能量的分子。
  • 遺傳學大發現:這一特殊DNA竟然也能遺傳自父親
    這顛覆了我們對一個基本「真相」的科學理解,並為更好地治療線粒體疾病開闢了新的可能性,給許多正遭受毀滅性折磨的家庭帶來希望。 線粒體遺傳 線粒體將我們攝入的糖、脂肪和蛋白質轉化為細胞用來為自身提供能量的分子。
  • 線粒體捐贈有望治療遺傳性線粒體疾病 但其應用是否合規?
    2019年11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線粒體捐贈是一種輔助生殖技術,其有時被稱為「三親本體外受精」(three-parent IVF),該技術專門針對於會遺傳錯誤線粒體DNA的女性,因為其所生後代會患有嚴重的線粒體疾病;線粒體疾病包括至少300種不同的遺傳狀況,其會影響體細胞中產生能量的結構,從而影響器官的功能。
  • PNAS:線粒體DNA不僅遺傳自母親,也遺傳自父親
    作者:Ruthy 導 讀 線粒體是為細胞提供能量(ATP)的細胞器,其攜帶著自己的DNA—mtDNA,這些基因的突變能引起線粒體疾病
  • 全新技術首次實現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這次迎來解答的是CRISPR也沒搞定的歷史遺留難題——對線粒體DNA的精準編輯。 2018年,《自然醫學》雜誌曾同期發表了兩篇論文,分別利用鋅指蛋白核酸酶技術(ZFNs)和轉錄激活樣因子核酸酶技術(TALENs)實現了對線粒體DNA突變的消除[2]。不過這兩項技術能做的,是將攜帶突變的線粒體DNA直接降解,其實應用起來難度很大。畢竟線粒體DNA的拷貝數如果太低,也會帶來疾病。
  • 顛覆教科書!科學家首次看清受精卵分裂第一步
    教科書說,當父母的精子與卵子融合後,來自雙親的染色體共同組成了我們的遺傳藍圖,聯手開啟了胚胎發育的過程。而來自德國的一支團隊發現,來自父母的染色體在初次碰面時,竟還保持了一定的安全距離。在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過程中,這些染色體並非攜手共進,而是自顧自的分離。這項重磅研究今日發表在了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顛覆了我們對受精卵分裂第一步的基本認知。
  • Nat Commun|北京大學孫育傑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線粒體DNA分配新機制
    在人類細胞中,成百上千個線粒體DNA(mtDNA)以擬核(nucleoids)的形式均勻分布在線粒體網絡中。線粒體擬核在細胞中的均勻分布對維持線粒體DNA的穩定以及線粒體正常行使功能至關重要[1,2]。目前的觀點認為,線粒體擬核在細胞中的運動是受限的,其在線粒體中的均勻分布依賴於線粒體的融合和分裂過程[3-6]。
  • 顛覆生物學經典概念:遺傳不僅僅靠基因
    這些發現中,有一些明顯符合「獲得性遺傳」的定義——根據谷歌時代之前一個著名的比喻,這種現象就跟從北京發出的中文電報在到達倫敦時已經翻譯為英文一樣不可思議。然而,我們今天還可以不時在學術期刊上發現這類現象的報導,而就像網際網路和即時翻譯為通訊交流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一樣,分子生物學的發現也正在顛覆有關代際遺傳的觀點,比如哪些特徵能遺傳,哪些特徵不能遺傳。
  • 袋鼠的強壯肌肉能遺傳給後代,那人練成肌肉男後,能不能遺傳呢?
    其實像基因遺傳這種東西真的挺神奇的,基因可以決定小鳥天生就有飛翔的翅膀,可以決定魚天生就能夠在水裡呼吸,也可以讓一些動物,天生就有強壯的肌肉,例如說猩猩和袋鼠,而這種基因的遺傳是天生的,就拿豬來說吧,很多人想到豬,就會想到胖,但是事實上豬的體脂率比大多數人要低很多。
  • 線粒體DNA有時也會來自父親
    在一項重寫教科書的開創性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了線粒體DNA父系遺傳的證據。直到最近,人們一直認為線粒體DNA只能繼承自母親。作者們寫道:「這項研究深刻地改變了人們對線粒體遺傳的普遍看法,並有可能開闢線粒體醫學的新領域。」該研究近日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研究:補充線粒體素NADH或可降低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
    補充線粒體素NADH或可降低神經退行性疾病(NDD)風險 諸多科研證實,補充賽立複線粒體素NADH能有效提升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的NAD+水平,保證線粒體功能,激活抗衰老蛋白SIRT,及時修復受損細胞,達到抗衰老功效。 在大多數NDD中,氧化應激與神經元細胞死亡有關。
  • 判斷伴性遺傳與常染色體遺傳的基本方法
    若正、反交後代雌雄個體性狀表現一致,則該對等位基因是位於常染色體上。若正反交後代雌雄個體性狀表現不一致,則該對等位基因是位於X染色體上。1.2 親本之一雜合同樣利用正交和反交結果進行比較,若正交和反交子一代的性狀分離比為1:1,且性狀表現與性別無關,則為常染色體遺傳。
  • 美研究稱大齡母親生育後代更易患線粒體疾病
    原標題:美研究稱大齡母親生育後代更易患線粒體疾病  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懷孕時母親年齡越大,其後代的線粒體DNA(脫氧核糖核酸)突變率越高。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大齡母親生育的孩子更容易出現線粒體疾病。   線粒體是細胞生產能量的「工廠」,擁有自己的一套DNA。
  • 顛覆教科書,DNA複製方式或遭改寫
    研究人員發現,解旋酶上存在著「自動制動器」,它能提前解開DNA雙鏈。在DNA聚合酶暫停期間,解旋酶可能會繼續解開雙螺旋,這讓DNA有一部分變成單鏈的狀態,這種解鏈DNA很容易受到損傷。事實上,暴露出來的單鏈DNA會在細胞內發出一種警報信號來激活修復酶。  但基於自我調節機制,當解旋酶從複製體上脫落下來並開始遠離複製體的剩餘組分時,解旋酶速率會減緩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