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喜歡聽日語歌的小夥伴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會發現日語歌詞聽起來和我們自己習慣的節奏會有些不一樣,就像最近在某音上非常火的《planet》還有我最喜歡的《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在KTV裡我會嘗試著去唱這兩首,但是你會發現我們總是會出現搶拍的現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以我們最熟悉的每句七字的《小星星》為例,它的日語版《きらきらぼし》的歌詞如下:
きらきらひかるお空(そら)の星(ほし)よまばたきしてはみんなを見(み)てるきらきらひかるお空(そら)の星(ほし)よきらきらひかるお空(そら)の星(ほし)よみんなの歌(うた)が屆(とど)くといいなきらきらひかるお空(そら)の星(ほし)よ
我們嘗試著去聽歌詞的話,你會發現歌詞中的「みんなをみてる」中的鼻音「ん」就生生地佔據了一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其實這個並不是因為填好詞後因為少一拍才可以加的,而是因為在日語中本身就是有以「音拍」計算的習慣。在說音拍之前,我們就先看看我們是用什麼聲音來計算聲音的呢?
以《小星星》為例,中文的「一閃一閃亮晶晶」,英文的「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我們會發現這兩種語言的表述都是以音節來計算節拍的,而且每個音節中都要有一個主要的母音,在中文版本中,雖然「閃」、「亮」、「晶」等字體都是以鼻音結尾,與「一」相比多了個鼻音,但中文裡的鼻音並不是母音,加了鼻音仍然屬於一個音節,因此它們和「一」同樣唱一拍。在看英語,它也是以音節計算節拍的語言,所以我們將母音分出音節就知道歌該怎麼唱了:「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如果我們也用母音來計算日語節拍的話,那麼日語的句子就會變成這樣:「みん|な|を|み|て|る」,這樣只有6個音節,其實大多出現在我們這些外來的學習者中,因為我們的語言習慣是以母音為分割點,而日語計算拍子的方式,是透過「音拍」來判定的,所以特殊音節,如鼻音、促音、長音拉長的部分、雙母音(如かい)的第二個音都算是獨立的音拍,所以歌詞切成「み|ん|な|を|み|て|る」。所以在唱日語歌的時候,就經常會出現搶拍的情況。
音拍的影響不僅止於唱歌,只是唱歌時特別容易感覺出差異。在實際的語言使用上,日語的音拍計算也是學習者較難克服的部分。說得具體一些,就是長音、促音、鼻音發得不夠長、沒達到一拍,因而讓日語母語者聽起來感覺不自然,由於這些音在日文當中有辨義功能,發得不夠標準可能會造成誤會。反過來說,日語使用者在學習音節計算的語言時,也會出現適應問題,比如將鼻音發成一拍,同樣也會讓我們感到費解
所以下次在KTV裡點播日文歌的時候,可以嘗試將促音(っ)、鼻音(ん)、長音(ー)、雙母音的第二個音(か"い")唱滿一拍,這樣一來就能夠減少搶拍的問題。日文當中的拗音(如:きゃ、きゅ、きょ) 仍是算為一拍。拗音和一般音的差別是子音和母音之間多加了一個音,但拍的後方沒有增加任何要素,不會影響拍的計算。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對大家有用,喜歡我文章的小夥伴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