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科學家解密:如何破解有3萬個鹼基對的新冠病毒

2020-12-13 澎湃新聞

原創 Peter Doherty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導語

還記得之前給大家推送的有趣的「手滑漲粉」的免疫學泰鬥、澳洲「國寶級」諾獎科學彼得·多爾蒂(Peter Doherty)教授嗎?

新冠爆發以來,80歲的多爾蒂教授不僅躬身入局,活躍在新冠疫苗研發一線,更是筆耕不輟,用他慣有的輕鬆詼諧以一周一會的頻率撰文做「科普」。

新的一周開始,科學家和新冠病毒的「死磕」仍在繼續。小編給大家帶來他最新科普文,解讀人類如何發現的DNA編碼機制及新冠病毒作為一種有3萬個鹼基對的RNA病毒該如何破解。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已經獲得多爾蒂教授的編譯授權。

回到基礎:一切盡在DNA中

你做過基因測試嗎?

花幾百塊錢購買一套工具包,按照其中的說明將自己的唾液密封進一個小試管中,再把它寄回給基因分析公司。這些「尋根DNA」的公司藉助先進的技術和高科技設備,沿著人類基因組的23條染色體,對其上30億個鹼基對之中的大約100萬個「測序快捷鍵」進行分析。

基因測試可能告訴你很多意料之外的家族信息 | 圖片來自網絡

此外,他們還會檢測媽媽遺傳給我們的線粒體DNA。爸爸提供的精子DNA使媽媽的卵細胞受精孕育為胚胎,因此父母對寶寶基因帶來大致相等影響。但是,由於卵細胞的線粒體會攜帶的一點額外的基因,是我們可以追溯到20萬年前的「線粒體夏娃」。

將你的基因信息與現有的大量資料庫進行比較後,這些「基因偵探」可能會告訴你,你的祖先可能來自法國南部、印度、美洲的「新世界」,或者其他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基因測試的結果可能會讓你驚訝於:原來我還有這些血統,原來我如此神秘!

當我(此處指多爾蒂本人)得到自己的結果時,數據認為我是所有澳大利亞白人中最為常見的盎格魯人或愛爾蘭人。這兩種血統都可能包括一些狂暴和掠奪性的維京人基因,這讓我的家族史變得更加戲劇性,也增加了我罹患杜普伊特倫攣縮病的風險。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好奇:30億個鹼基對到底是什麼?

早在上世紀50年代, 吉姆·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在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就地取材,用木棒、線、紙板以及一些實驗室既有的材料建立了一個DNA模型。沃森和克拉克向我們展示了遺傳密碼是如何被組織成兩條互補的雙螺旋結構DNA鏈。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對遺傳的遺傳學有了很多了解,但對其背後的化學原理卻一無所知。

沃森和克拉克在實驗室搭建出了DNA模型 | 圖片來自網絡

真正的DNA(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扭曲階梯」的骨架是由糖(也就是DNA中的「D」,脫氧核糖)和磷酸鹽組成。

而非常簡單的分子的配對氮鹼基,即由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鳥嘌呤和胞嘧啶(ATGC)結對而成的核苷酸,組成核酸(DNA中的「NA」)的生物學基礎聚合物,它定義了我們是誰。這些不同A-T、G-C鹼基對的序列就是人類基因學領域的研究人員能夠完全就讀的內容,也是這些基因公司「審訊」的部分。

現在,我們回到今天的COVID-19問題上。

從基因組學的角度考慮,我們可以把發生在我們人類身上的各種變化視為一系列由30億個鹼基對編碼的基因、蛋白質等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像新冠病毒那樣僅僅由3萬個鹼基對編碼完成。

如果像我們需要應對的病原體是白喉棒狀桿菌,那我們面對的是250萬個入侵鹼基對。人類與細菌的共同之處在於遺傳物質都是DNA。有部分病毒也是如此,比如腺病毒和痘病毒,但HIV,流感病毒或冠狀病毒卻不同。

Photo by CDC on Unsplash

這些都是RNA(核糖核酸)病毒,這意味著胸腺嘧啶(T)被尿嘧啶(U)所取代,因此RNA鹼基配對是A-U,、G-C。3萬個鹼基對的數目對於RNA病毒來說是很大的,與新冠病毒相比HIV病毒的鹼基對有9200個,而流感病毒為13500個。

但是,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病毒卻給我們人類造成致命的危險。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新冠病毒的答案需要我們比較康復者和死亡病例的基因組才能找到,而這些分析可能要到此次疫情大流行完全結束後才能進行。

這些病毒並不像外表看起來那樣簡單。沒有病毒可以獨立的生長或轉移,它們必須入侵宿主然後在活體細胞中進行繁殖。致病性的RNA病毒——新冠病毒入侵我們的呼吸道上皮細胞並在其中使用DNA定向機制。感染發生後,會有越來越多的肺細胞轉化為病毒生產工廠,它會通過線粒體提供必要的能量。

為了尋找更多宿主擴大傳播範圍,這些病毒會在我們在走路時伴著咳嗽、飛沫或體液接觸向外擴散。我們可以想像以下,新冠病毒正在利用我們的眼睛,神經,大腦,肌肉等器官中的多少人類基因產物來確保其不斷傳播擴散、繁殖生存?那這些病毒為什麼要致我們於死地呢?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當我們試圖去解開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奧秘時,我們將會對病毒基因組中的突變、核苷酸鹼基的添加或丟失進行跟蹤,同時逐步對新的病毒分離物進行基因測序。這些結果能夠幫助我們搞清楚新冠病毒的傳播路徑、提醒我們再開發疫苗和特效藥物時應注意哪些潛在問題。

當然,這些都只是最基礎的信息。在進一步剖析COVID-19疾病的複雜方面,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備註:編譯儘可能保留多爾蒂教授的語言風格,原文含義以英文翻譯為準。)

編譯:譯婷

編輯:Kai

責任編輯:小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諾獎科學家告訴你:如何破解有3萬個鹼基對的新冠病毒
    新冠爆發以來,80歲的多爾蒂教授不僅躬身入局,活躍在新冠疫苗研發一線,更是筆耕不輟,用他慣有的輕鬆詼諧以一周一會的頻率撰文做「科普」。 新的一周開始,科學家和新冠病毒的「死磕」仍在繼續。小編給大家帶來他最新科普文,解讀人類如何發現的DNA編碼機制及新冠病毒作為一種有3萬個鹼基對的RNA病毒該如何破解。
  • 廣東專家:新冠病毒3萬多個鹼基中只發現了5個鹼基突變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2月13日下午,廣東省舉行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情況發布會。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介紹了病毒變異的研究情況。他說,目前新冠病毒3萬多個鹼基中只發現了5個鹼基突變。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更直接的證據是使用開放閱讀框(ORF)比對,這就很容易驗證是否能在新冠病毒序列中發現 HIV 編碼序列。開放閱讀框是基因序列中從起始密碼子開始,結束於終止密碼子連續的鹼基序列,是針對蛋白質編碼的功能單位。
  • 凌晨電話響起:諾獎得主是怎樣徵服病毒的
    負責聯繫奧爾特和萊斯的諾獎評委會秘書長佩爾曼(Thomas Perlmann )說,在好幾次無人接聽的呼叫之後,新晉諾獎得主們終於接起了電話,經歷了驚訝、高興之後,面對這意料之外的好消息,他們甚至不知道說什麼好。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人造 世衛澄清:COVID-19非人為或實驗室合成
    最近法國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稱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考慮到他本身就是知名的病毒學家,這一論調引發全球譁然,人為合成新冠病毒的陰謀論又活躍起來了。不過世界衛生組織對此並不認同,今天他們也作出了回應,稱目前所有可得證據都顯示新冠病毒來源於動物,並非人為操縱或者實驗室合成的。
  • 日本新冠病毒出現變異?研究機構澄清:僅發生少量鹼基變異
    據8月8日《讀賣新聞》報導,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最新研究稱,今年3月起日本疫情擴大,主要是由歐洲相關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導致,但在5月下旬已暫時平息。6月中旬起,以東京為中心出現了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並向全國各地擴散。
  • 新冠病毒不是人工合成,俄衛生部說的「病毒重組」是什麼?
    但病毒重組是什麼?新冠病毒是如何重組的?重組意味著什麼呢?重組是一種自然現象病毒之所以難以對付,最大的難題是變異快。病毒變異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基因突變,即病毒DNA或RNA在複製過程中產生錯誤,形成單鹼基或多鹼基突變。
  • 這次,輪到日本諾獎得主說病毒是人造的?
    消息裡聲稱,這次新冠病毒乃是在中國的武漢實驗室造出來的:「如果(病毒)是自然的,就不會對整個世界造成如此不利影響。因為在自然狀態下,不同國家溫度是不同的......它將在寒冷的地方傳播,而在炎熱的地方死亡。
  • 饒子和院士:主動出擊破解病毒藥靶,為新冠特效藥指明方向
    17年磨一劍和病毒「硬槓」2003年非典暴發之時,饒子和臨危受命,克服各種困難,組成了一支富有戰鬥力的「SARS研究小組」,僅3個月就在世界上解析了首個SARS病毒蛋白質(主蛋白酶)的三維空間結構,為抗SARS藥物研發提供了關鍵結構依據。
  • 英媒披露:科學家如何找到對抗新冠病毒的武器
    不過世衛組織發布的一個圖表顯示,控制疫情的努力出現令人振奮的前景:醫生和科學家已從病毒性肺炎、疾病傳播和外科治療方法等方面就新冠肺炎發表了近5萬篇研究論文。世衛組織資料庫甚至收錄74篇有關病毒引發焦慮的論文。
  • 學術頭條:吸菸讓新冠感染更嚴重,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英國科學家開發出首個「皮膚貼」新冠疫苗英國科學家宣傳正在開發世界上第一個「皮膚貼」新冠疫苗,作為一種替代接種方式。這種矽質設備的工作原理就像尼古丁貼片一樣,使用比頭髮還細的微型針來打破皮膚屏障。據斯旺西大學的研究人員介紹,這種貼片的設計目的是讓患者自己接種疫苗,然後監測他們的身體對疫苗的反應。
  • 「硬核科普」丨為什麼說新冠不可能是人工病毒?
    其實早就有科學家利用計算生物學預測出了最適合感染人類的結構模型,與新冠完全不同,並且比起新冠,對人類細胞的親和力更強。換句話說,如果你考試能考100分,你還會選擇10分嗎?並且除此之外,新冠的突變位點十分特別,也超出了人類的創造能力。
  • 新冠病毒的武器——突變與進化
    原創 bio kiwi biokiwi 收錄於話題#生命科學23#科普22#新冠病毒5#病毒5#基因3從2020年12月開始,新冠病毒的變異程度似乎更上一層臺階,在英國東南部被鑑定出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 B.1.1.7 表現出更快的傳播速度。傳染病學教授 Jeremy Farrar 在《科學》(Science)的報導中提到:「因為病毒的不斷進化,一個難以預測的階段即將到來。」
  • 較真丨「新冠病毒已經發生變異」,如何解讀這個最新研究?
    較真要點: 1研究者通過對新冠病毒基因組進行分析,發現了149個突變和L、S兩個亞型。S型與蝙蝠來源的冠狀病毒在進化樹上更接近,相對更古老,L型則相對年輕。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作者聲稱,在新冠病毒的S蛋白(刺突蛋白)中發現了4個插入片段,這4個片段是新冠病毒所獨有的,其他冠狀病毒中沒有這些插入片段。所有的4個插入片段中的胺基酸殘基均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複製蛋白 gp120 或 Gag 中的胺基酸殘基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
  • 獨家丨為什麼新冠病毒疫苗極難成功?牛津大學頂尖科學家解密
    隨著各國對新冠病毒檢測能力的提高,確診人數有井噴態勢。3月27日晚,全球累計確診罹患新冠病毒肺炎人數已突破50萬。35年前(1985年),英國爆發愛滋病危機,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委任了科學內閣研製抗病毒藥物,Raymond Dwek教授就是12個科學家中的一位。12位科學家們分為疫苗組和抗病毒組開展科研,前者由諾獎得主劍橋大學的一位教授指導,他們在世界範圍內建立測試中心,鼓勵公民積極發送自己的化合物進行檢測。
  • 兩名孤島少年如何成長為諾獎伉儷?
    奧基夫指導了他關於製作單細胞記錄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進行手術、如何製作電極、如何記錄及分析數據等。這對於愛德華以後的事業來說至關重要,由此通向諾獎之路。 白手起家1995年完成博士論文之前,愛德華和梅-布麗特本打算將來一起到相熟的莫裡斯實驗室做博士後。
  • 既然有感染者病例,科學家們為何還要構建活的新冠病毒?
    該研究來自瑞士的一個科研團隊,研究人員認為,快速構建出活的新冠病毒,可以成為向衛生部門和實驗室提供傳染性病毒毒株的替代方法,從而爭取時間對疫情暴發做出快速反應。該研究中所用的反向遺傳學技術是什麼?在生物科技領域有哪些應用?這種合成病毒的研究如何改變對疫苗研發的認識?
  • 美國感染的新冠病毒有中國不曾出現的新類型,這說明了什麼?
    在這項研究中發現,病毒基因組序列「MN988713-人類-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在簡約信息的位點具有多個不明確的鹼基。有趣的是,模稜兩可的鹼基可以用TCC和CIC組的混合物來解釋(表4)。該事實表明「MN988713-人類-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包含至少兩個不同的病毒基因組。下一代序列數據發布後,我們可以證實這一假設。
  • 俄羅斯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的重大弱點竟然是TA|俄羅斯|新冠病毒|...
    家企業自大連口岸進口的同一外籍貨船冷凍海鮮產品外包裝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疑似陽性。《細則》明確,由成都市衛健委會同市財政局聯合印發獎勵資金申報通知,由各區(市)縣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組織當地醫療機構申報,經市衛健委內部審核後確定,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給予500萬元/個一次性獎勵,三級甲等專科醫院給予300萬/個一次性獎勵。